意思是: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屬,不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p>
12、可以托孤,可以輔政。《泰伯第八》: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nbsp;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孔子所培養(yǎng)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zhí)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13、居于一地,教化百姓?!蹲雍钡诰拧纷佑泳乓?。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閉塞落后了。”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把居住在東面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后,當?shù)厝艘灿廾敛婚_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只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么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14、服飾得體,符合禮節(jié)。《鄉(xiāng)黨第十》: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意為: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后,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15、不憂不懼、問心無愧。《顏淵第十二》: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意為: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據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隔s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權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并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在這里,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16、內外一致,表里如一。《顏淵第十二》: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nbsp;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么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nbsp;這里是講表里一致的問題。
17、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额仠Y第十二》: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nbsp;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nbsp;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yǎng)仁德作為結交朋友的目的。
18、恃德以昌,不尚武力?!稇梿柕谑摹罚耗蠈m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宮適問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戰(zhàn),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笨鬃記]有回答,南宮適出去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孔子是道德主義者,他鄙視武力和權術,崇尚樸素和道德。南宮適認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終??鬃泳驼f他很有道德,是個君子。后代儒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則,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19、各司其職、思不出位?!稇梿柕谑摹罚鹤釉唬骸安辉谄湮?,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nbsp;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痹诱f:“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范圍?!薄安辉谄湮唬恢\其政”,這是被人們廣為傳說的一句名言。這是孔子對于學生們今后為官從政的忠告。他要求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內的事情?!熬铀疾怀鑫弧币餐瑯邮沁@個意思。
20、不憂不惑,勇而不懼?!稇梿柕谑摹罚鹤釉唬骸熬拥勒呷覠o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nbsp;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 ?nbsp;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里他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當中,孔子也講到以上這三個方面。
21、修己以敬、修己安民?!稇梿柕谑摹罚鹤勇穯柧印W釉唬骸靶藜阂跃?。”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問什么叫君子??鬃诱f:“修養(yǎng)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弊勇氛f:“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于做到呢?” 這里孔子再談君子的標準問題。他認為,修養(yǎng)自己是君子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做,才可以使上層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樂。
22、以義為本,以禮行之。《衛(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痹凇蛾栘浀谑摺分?,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nbsp;這里,孔子強調君子之勇也須以義約之,否則就會作亂。
23、固守正道,不拘小信?!缎l(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貞而不諒?!?nbsp;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nbsp;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這不是君子的作為,而是小人的舉動??鬃幼⒅亍靶拧钡牡赖聹蕜t,但它必須以“道”為前提,即服從于仁、禮的規(guī)定。離開了仁、禮這樣的大原則,而講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24、大德不逾,力保小節(jié)?!蹲訌埖谑拧罚鹤酉脑唬骸按蟮虏挥忾e,小德出入可也?!?nbsp;子夏說:“大節(jié)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jié)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nbsp;這里提出了大節(jié)小節(jié)的問題。儒家向來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jié)上斤斤計較?!靶〉鲁鋈肟梢病保膊皇侵饔^上可以不顧小節(jié),小節(jié)還是應該力保。
25、修養(yǎng)才能,注重名節(jié)?!缎l(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nbsp;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nbsp;在《衛(wèi)靈公第十五》中,孔子還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nbsp;就是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nbsp;
26、群而不黨,任人唯賢。《衛(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nbsp;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黨營私?!?nbsp;在《衛(wèi)靈公第十五》中,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nbsp;意思是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27、終身謹慎,做到三戒?!都臼系谑罚嚎鬃釉唬骸熬佑腥洌荷僦畷r,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nbsp;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28、敬天尊上,做到三畏?!都臼系谑罚嚎鬃釉唬骸熬佑腥罚何诽烀反笕?,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nbsp;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圣人之言?!?nbsp;
29、言行舉止,做到九思?!都臼系谑罚嚎鬃釉唬骸熬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nbsp;這里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各種規(guī)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yǎng)學說的組成部分。
30、君子有惡,謗人為最?!蛾栘浀谑摺罚鹤迂曉唬骸熬右嘤袗汉??”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而又不通事理的人?!笨鬃佑终f:“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偷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揭發(fā)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二、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二》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nbsp;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shù)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
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還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币馑际?,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
2、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独锶实谒摹分?,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nbsp;意思是: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孔子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xiāng)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3、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额仠Y第十二》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nbsp;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俺扇酥?,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4、君子易事而難說,小人難事而易說?!蹲勇返谑分?,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币馑际?, 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這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另一個區(qū)別。作為君子,他并不對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輕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選用人才的時候,往往能夠量才而用,不會求全責備。但小人就不同了。
5、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蹲勇返谑分?,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nbsp;意思是,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妒龆谄摺分?,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nbsp;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nbsp;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而小人則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7、君子上達,小人下達?!稇梿柕谑摹分校釉唬骸熬由线_,小人下達?!?nbsp;意思是,“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p>
8、君子固窮而堅,小人窮斯濫矣?!缎l(wèi)靈公第十五》: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币鉃椋?nbsp;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nbsp;
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缎l(wèi)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nbsp;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nbsp;
1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衛(wèi)靈公第十五》中,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nbsp;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三、君子以外的各類人
1、圣人。《述而第七》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弊釉唬骸吧迫宋岵坏枚娭?!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币馑际牵?nbsp;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笨鬃佑终f:“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孔子似乎感到絕望,因為他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2、士?!蹲勇返谑分校迂晢栐唬骸昂稳缢箍芍^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唬骸案覇柶浯巍!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nbsp;曰:“敢問其次?!痹唬骸把员匦牛斜毓?,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纾俊弊釉唬骸班?!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意思是: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弊迂曊f:“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zhí)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xiàn)在的執(zhí)政者,您看怎么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當時的當政者,他認為是器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養(yǎng)的就是具有前兩種品德的“士”。
《里仁第四》中,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nbsp;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nbsp;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么道的問題。
《子張第十九》中,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nbsp;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泰伯第八》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揚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憲問第十四》中,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nbsp;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nbsp;
《顏淵第十二》中,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玻沁_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nbsp;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笨鬃诱f:“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這里,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奥劇笔翘摷俚拿暎⒉皇秋@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而不僅是追求虛名。
3、成人。譯作完人?!稇梿柕谑摹分?,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nbsp;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鬃诱f:“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笨鬃佑终f:“現(xiàn)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nbsp;孔子認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鬃舆€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