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南坪劉氏:始祖戊寅公,字漢江,龍圖閣學(xué)士,誥贈紫金光祿大夫,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梓溪村白茅坪。傳十六世至福淵公,諱世驊,字靜深,號潛龍,行居三,明勅授承德郎,洪武初年因避兵燹由江西遷湖南長沙新康都南坪,子二:吉常、仲常,衍東西兩大房,傳七世,東房衍為三支,西房衍為七支。族譜草修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至1937年五修??滴踉辏?662)建祠于南坪善家?guī)X。派語:常啟長輝興,清元國盛凝,知文宣大烈,守典樹芳型,忠孝光前遠(yuǎn),詩書裕后深,本根固培植,蘭桂發(fā)馀馨。 長沙劉氏:始遷祖楚渙、楚敬、楚珍三公,明末清初時(shí)由江西遷居湖南長沙。楚渙支居河西八曲河劉家山,楚敬支居河?xùn)|格塘劉家灣,楚珍支居河?xùn)|劉四塅。民國間三支三修族譜,堂號九睦。 長沙河西楓梓塘劉氏:明洪武元年(1368),宗盟公與曉公、昭公由江西泰和縣鵝頸大丘水圳頭鎮(zhèn)上遷湖廣。昭公落業(yè)瀏陽;曉公落業(yè)寶慶城埠;宗盟公,字順承,號虔然,落業(yè)長沙河西楓梓塘,至五世衍為昌玉、昌吉、昌映三大房。族譜創(chuàng)修于清咸豐二年(1852),光緒二十二年(1896)續(xù)修,1946年三修。派語:圣賢立文章,宗維泰祖昌,允人承必若,世國正增光,士彥傳經(jīng)學(xué),雄圖振漢邦,克家明俊德,忠孝樹綱常。 長沙、瀏陽劉氏:始祖普道公,隸籍江西豐城縣,明洪武二年(1369)其子漢銘公,字叔仲,別父偕弟新景,字南仲、上均,字文二遷湘,卜居湖南長邑洞田,后來三公又分遷各處:漢銘公居瀏北劉家邨、新景公居潦滸市,上均公居長沙旺沖。普道公祠位于劉家邨,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清道光八年(1828)漢銘、上均二房合修族譜,光緒五年(1879)續(xù)修,1931年三修。均房老派:添思得祥文,世東再學(xué)榮,顯元高百孝,書香啟俊榮。銘房老派:北志必朝興,泰添福生春,俸令全忠孝,書香啟俊英。合派:善積家錫慶,德厚緒麟臻,心正身之寶,儒修國大賓,紹裘承裔業(yè),發(fā)達(dá)永宜昌,富貴揚(yáng)聲裕,蘭桂久騰芳。 長沙田坪劉氏:始祖筠公,字芳遠(yuǎn),南宋末年人,原籍江西瑞州府新昌縣,賜進(jìn)士出身,除六科都給事,為潭州太守,卜居善化縣謀塘,四世祖亨高公,字蔚華,由謀塘沙渚分居三都田坪,為田坪劉氏一派祖。清光緒三十年(1904)纂有族譜。班序:(自四世起)亨世元克廷,太正一明德,若能繼祖宗,可以定君國,孝友承先業(yè),忠良慶上恩,文華開景運(yùn),經(jīng)學(xué)啟家聲。 長沙延蒼劉氏:始祖顯然公,字體仁,號秀峰,江西人,元代官湖南潭州路教授,始占籍長沙。至第三代銘、鑒、理三公,鑒、理二公遷湘潭。銘公,字明正,官靖安主簿,贈萬安知縣,為長沙始發(fā)祖。子孫田廬丘墓多在長沙萬壽鄉(xiāng)石迴嘴及河西鄉(xiāng)亭子廟、白虎塘、龍?zhí)秹蔚忍?。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789),位于省城北關(guān)外廂總鋪古鐵佛寺及東岳廟西南隅,咸豐間移置于本籍東鄉(xiāng)明道都七甲楊高沖。族譜始修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修,1936年三修。派語:(自九代起)夫衍方大,世正卓昌,吉人宣立,介系用光,家承孝友,國本忠良,為善克永,守典必長。 長沙河西劉氏:始祖仕乾公,字正坤,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豐城梓溪遷居長沙河西,子二:至恭、至敬,衍為二房。族譜始修于清同治三年(1864),光緒三十三年(1907)續(xù)修。十五世孫國斌,字子梅,以軍功起家,官至記名提督。派語:仕至繼國,朝福廷時(shí),子學(xué)之以,正大光明,輝映傳業(yè),紹述詒經(jīng),本培孝友,世尚廉貞,英賢卓啟,景運(yùn)煥興,廣延先澤,永振家聲。 長沙花山劉氏:始遷祖維綱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吉安縣宦湘,開基于長沙縣新康鄉(xiāng)花山,再遷團(tuán)頭湖。傳至五世,支分永乾、永高、永述三房。族人分布于寧鄉(xiāng)、益陽、華容、南縣、沅江、湘陰、湖北公安、石首等地。1933年五修族譜,堂號敦睦。至1948年,已傳23代,全族人口約3400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宗祠于團(tuán)頭湖。 長沙曲江劉氏:遷湘始祖吉公,明嘉靖末自江西吉安府安??h徙居長沙尖山。次子崇明,攜子遷壽、弟崇博、崇厚,復(fù)自尖山轉(zhuǎn)徙善化河西六都曲江。1916年纂有族譜,堂號惇敘。 長沙大東茅巷劉氏:始祖天聲公,字上載,明朝江西人。傳四世至睿公,字沛楫,宦游來湘,開基于長沙市。族人分布于長沙縣四鄉(xiāng),益陽永樂、侍郎,寧鄉(xiāng)蓮花、石潭等地,以及華容、南縣、沅江、瀏陽、湖北等地。至1948年,已傳26代,全族人口約2萬人。宗祠在長沙市大東茅巷。 長沙泉山劉氏:始遷祖極公,明初自江西吉水徙居長沙府善化縣六合山,未幾再徙邑之泉山。清宣統(tǒng)元年(1909)三修族譜,堂號傳經(jīng)。 長沙花林沖劉氏:始遷祖浩公,明初自江西徙居善化湘江西花林沖。清光緒間三修族譜,堂號藜照。 長沙劉氏:始祖宋時(shí)器之公,傳十世至武德公,南遷來楚。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房合譜,道光七年(1827)續(xù)修,光緒十一年(1885)三修,1937年四修。 長沙劉氏:遷湘始祖允洪公,字芳萊,明成化間由江西瑞州府高安縣天寶遷居湖南省垣。遷善始祖文滔公,字必達(dá),由省垣落業(yè)善化九都蛟溪劉家灣,后人世居十都萬福塘立山。 長沙劉氏:始祖安公,字西庵,誥封振威將軍。二世祖宗禮公,字少泉,河南汲縣人,清康熙間官湖南辰州總鎮(zhèn),誥授振威將軍。三世祖之邦公,字沛先,留寓湖南,隸籍善化。 長沙泉塘劉氏:始遷祖炳誠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鳧潭圳上蟠龍山遷居寧鄉(xiāng)桑塘及蔡家塘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一修族譜,道光十五年(1835)、同治六年(1867)、光緒十九年(1883)、1918年續(xù)修。派語:賢能開鼎甲,忠孝煥南湘,定贊經(jīng)綸茂,家聲萬世昌。 長沙劉氏:始祖子英公,原籍江西豐城縣,明任湖北荊州將軍,其孫應(yīng)時(shí)公,字和宇,清順治初年自安化遷居善化。 長沙河西貫莊劉氏:始遷祖永瑞、永福公,漣公十三世孫,清康熙初自廣東始遷瀏陽萬家坊,后徙善化河西貫莊劉家灣。 望城喬江劉氏:遷湘始祖世麟(字靈長)、世驊(字福淵)、世麒(又諱世乾,字黃配),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梓溪村移殖來湘,麟、驊二公開基于喬江南岸長沙青蘇埂,麒公初居湘潭九總街,傳至四世開基于喬江北岸湘陰沙田坪。三公后裔分布于本省中部各縣及湖北公安、石首、嘉魚、江陵、江蘇高淳、浙江富陽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10萬馀人。麟公祠在青蘇埂田心坪,驊公祠在青蘇埂射蛟嶺,麒公祠在沙田坪劉家塘。1947年合修通譜,稱"喬江劉氏",擬建總祠于長沙市。 望城喬江田心支劉氏:宋時(shí)初祖戊寅公,字漢江,原籍江西豐城縣梓溪村金山白茅坪,官潭州太守。十六世至世驊、世麒、世麟。世驊奠業(yè)長沙射蛟嶺,世騏建祠于湘陰劉家塘。世麟,字啟周,號靈長,于明洪武二年(1369)落業(yè)長沙喬口鎮(zhèn)田心坪,今屬望城,生五子:德明、德新、德耀、德裕、德華。二房后遷益陽,三房后遷瀏陽,復(fù)遷善化,長、四、五房仍居原址。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長、四、五房創(chuàng)修族譜。乾隆間建總祠于田心坪。長房德明公,生玟斌、玟貴,玟斌六世支分允富、允祿二支。玟貴六世支分允黨、允贊二支。道光十一年(1831)、咸豐十年(1860)斌支續(xù)修,光緒十七年(1891)斌、貴二支合修,1930年斌支五修,2002年斌支六修。三房德耀房道光十年(1830)、咸豐十一年(1862)、光緒十五年(1889)、1948年續(xù)修,同治初建支祠于湘陰沙田垸。四房德裕公,四世源敏,生三子:次子允欣支遷湘陰白馬寺,三子允玉支遷寧鄉(xiāng)檢圖坪,長子允鏡,世居田心及萬壽東鄉(xiāng)。該支十八派人瑞,同盟會員,陸軍中將。2007年五房合修族譜。派語:世德文源勝,允興承邦榮,光正添工亮,勛高萬代名,典常師作述,科甲應(yīng)升平,有本先河遠(yuǎn),因材玉樹盈。世驊、世麒、世麟通派:世鎮(zhèn)湘枝燦,基銜贛干焮,陶鈞流柱煒,鼓鑄濬梁烝,墨鑒鴻模炯,堯欽沛臬焜,堂釗湖集燕,室錫洛來熊,執(zhí)銳滋桃灼,增鋒汛柳營,堅(jiān)鋼淳樸熾,培鍊漱楠熏。 望城劉氏:始祖道德公,明中葉自江西遷居善邑七都西鄉(xiāng)梅溪灘燕子窩。傳至漢卿兄弟乃徙木栗塘,后衍為八支。草譜創(chuàng)修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年(1822)續(xù)修,皆未付梓。1925年又修,堂號彭城。九世劉鼒和,字?jǐn)⒑?,號少珊,日本法政大學(xué)畢業(yè),為民國間湖南著名學(xué)者。派語:(自三世起)國正天心順,家和世澤長,祖宗詒緒業(yè),孝友植彝常。 瀏陽圳口劉氏:始遷祖郭公,明洪武中自江西瑞州府新昌縣天寶鄉(xiāng)遷居瀏陽城南皇倉街。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已傳21代,丁口2000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