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資料介紹,前門商業(yè)步行街位于京城中軸線,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壇路,與天橋南大街相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御路,建外城后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期間共經過四次更新,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了鼎盛。自21世紀2007年修繕后的前門大街于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天8月7日正式開街,再現(xiàn)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風貌,成為繼王府井步行街后又一條最著名的商業(yè)步行。修繕后前門商業(yè)步行街不僅保存了9處歷史建筑;恢復了41個有名有姓的門臉和3個牌坊;保留、修繕、提高了5座建筑的藝術品質,仿造了52座具有歷史符號的建筑,還陸續(xù)出現(xiàn)了國際品牌的蹤影,摻入了現(xiàn)代時尚元素。2009年9月28日國慶60周年華誕前夕,前門商業(yè)步行街全面開市營業(yè)。今天前門街又在兩側進行了擴建,臺灣文化休閑區(qū)的建成更增添了古街的魅力。 廊房頭條胡同在前門大街珠寶市路西。廊房頭條是舊北京大金店、錢莊集中的地方,這里的商人都是富冠全城。胡同西頭路南,有著名的西餐館——擷英香菜館。廊房頭條南為廊房二條舊時以賣宮燈、扇子、玉器。二條之南為廊房三條多為會館、民居。再南原為廊房四條,即后來的大柵欄。 鮮魚口街成市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至今已有570多年歷史,曾匯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號餐館、零售店鋪、戲園、浴池、茶樓和手工藝作坊等。2004年鮮魚口街被北京市政府列為全市25片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qū)之一。經過修繕改造后的鮮魚口街兩側總建筑面積約5.6萬平方米,重新聚集了大批老字號店鋪,延續(xù)原有的業(yè)態(tài)特色和歷史風貌,成為展示古都文化、京商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街形成于明代,原名鮮魚巷,屬正東坊。清代始稱鮮魚口。歷史上鮮魚口街一帶商賈云集,現(xiàn)存的有大眾劇場、天興居炒肝店、興華園浴池和祥聚公糕點鋪等。1999年鮮魚口地區(qū)被列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之一 . 鐺鐺車,20元一位! ![]() ![]() ![]() ![]() ![]() ![]() ![]() ![]() ![]() 中華老字號——都一處燒賣館,始建于乾隆3年(公元1738年),蝠頭匾“都一處”由乾隆御筆 親書,乾隆17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從通州微服私訪回京途經前門的銅像擺置在原址門前. ![]() ![]() ![]() ![]() ![]() ![]() 小吃攤 |
|
來自: 隨園天一館 > 《百科百態(tài)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