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很想過年,甚至第一年的正月還沒有過完,心里又在念叨著來年的除夕了。 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當時那顆幼小的心也早就不安分地亂跳起來。尤其是節(jié)日臨近的前幾天,真還掰著手指頭算計著時日。那時心里頗是歡喜,因為又有好吃的了,還能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大人們則忙著打掃房屋,用長長的竹桿綁著掃帚把整個屋頂?shù)幕覍优聛?,再沿著墻壁一掃而下,最后是地面的掃除。屋外主要是排水陰溝的清理,用鋤頭淺淺地挖松表面的泥土,然后用鐵锨鏟起來。不多久,屋內(nèi)外上上下下便煥然一新了。 不知何故,從我記事起,年夜飯也不是在晚上吃了。每年的除夕一大早,大家便為中午的團圓“年”飯忙碌了。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有些菜頭一天就弄回家了,擇菜的擇菜,淘菜的則端著筲箕到冰凍的河邊。最先開始是母親主廚,其余則打下手,后來則換成父親了。正午十二點左右,一家一戶的鞭炮聲接二連三地響起來了,在山村的上空回旋著。這時候,我們的心也癢癢的,巴不得家里的鞭炮聲也盡快能夠炸響。 一大一會兒,滿滿一大桌便擺好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到來了。一家人滿心歡喜地圍坐在一起,雖然都是些家常菜,和現(xiàn)在的美味珍饈也根本不能相提并論,但大家卻吃得心里暖暖的。 吃完團圓飯,年仿佛過了,但似乎還沒有過。除了收拾清洗鍋碗的,接著就是大人小孩放下所有的心想盡情玩耍的時候開始了,年的味道其實也許這時才真正拉開序幕。更何況大人們最愛說的一句話,長工短工,臘月二十八是滿工。于是打撲克,玩長牌的下巴上貼上用紙條做成的“紙”胡子的,小孩子們藏貓貓的,跳橡皮筋的,也有跑來跑去的,好一番歡快而鬧騰的場面。在這些簡樸而熱烈的活動中,人們盡情地拋灑著一年的勞累,一年的辛酸,一年的炊惱與不快…… 后來吃完飯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騎上自行車到離家七八里路的三七六二廠去洗淋浴,這在山區(qū)并不多見。雖然要花去一兩角錢,但大家覺得洗去一身的塵埃,沖洗一身的疲憊,更洗掉過去一切的霉運,清清爽爽地迎接新年,簡直太值得了。 到了除夕晚上,鞭炮聲依舊如初。母親則早已經(jīng)把新嶄嶄的衣褲折疊得整整齊齊,然后放在枕邊。正月初一的早晨一起床,從頭到腳便換上一身新衣服。那時最有印象的是母親給我們納的布鞋。白天母親在田里勞作,臘月寒冬的晚上便在昏黃的燈光下,戴著頂針,一針一線地做著針線活。當時布很缺乏,鞋墊的做法也算是就地取材了。在山里有很多竹子,房前屋后一長綹,一簇簇,隨處可見。大約是秋冬季節(jié),竹子上的一層殼便脫落下來,呈三角形模樣,灰黃灰黃的。正面稍光滑一些,背面粗糙,毛絨絨的。用手觸摸,沾到皮膚上癢癢的,讓人受不了。但這卻是做鞋墊的材料之一,將其夾雜在碎布之間,再穿針引線固定下來,當時在農(nóng)村鞋墊幾乎都是這樣做成的。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們的雙腳踩踏著這與竹子殼有關(guān)的鞋墊,也踩踏著母親熬更受夜的心血,再加上一身的新裝,迎著晨曦的一絲微光,也迎來了新的一年的第一份歡悅的心情。 玩鞭炮是那時我們的一大樂趣,雖然條件有限,但春節(jié)期間父母還是給一兩角錢去買幾盒鞭炮。有一年在小小四合院的一堆爛泥里,鄰居的小孩點了一個鞭炮放在上面。我看見冒著絲絲青煙的鞭炮,想都沒想便惡作劇地用稀泥覆蓋其上。大家都以為鞭炮被泥土弄滅了,前面那個點鞭炮的娃兒低下頭去找尋著,并用一根細細的樹枝撥弄著泥土。只聽得“砰”一聲,濺得他一臉稀泥,周圍的小伙伴全都笑了。但當時小小的我,膽子也太大了,有時為了玩得更刺激,竟然把鞭炮拿在手里放。當然這也是從其他伙伴那兒學來的,具體拿法也需要技巧。那就是用指甲或手指最前端的“指蛋”稍稍捏一點點鞭炮的后端,這樣才不會傷到手指。不知為什么當時頑劣到了如此地步,畢竟那樣做實在是太危險了。現(xiàn)在想想,大概是那些年代供小孩子玩耍的東西確實少了的緣故吧。順便提醒一下,今天的小朋友可千萬不要盲目模仿??! 隨著一天一天的推移,“年”的腳步也慢慢遠了一些,內(nèi)心的恐慌,或者更多的是留戀也漸漸在心靈深處萌生出來————要過年,還得再等一年??!在萬般糾結(jié)中,我心里不由得悵然若失起來,要是天天都能過年,那該是多么好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