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哲學網(wǎng) 王吉勝 北宋邵雍《皇極經(jīng)世• 觀物外篇》中的命題。邵雍的宇宙體系是以“太極”為始,通過“加倍”和“乘方”而構成的 ?!耙环譃槎?FONT>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一。三十二分為六十四?!?nbsp;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小,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這樣,越分越細。越分越多,分化出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對立面?!独献印?、《易傳》都講萬物的生成過程,而邵雍則把生成過程改為為分化過程。這是對古代辯證觀的一個分化過程,這是對古代辯證觀的一個深化。為什么會有這種分化過程?對此邵雍說:“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埃ā痘蕵O經(jīng)世•觀物內(nèi)篇》)可見,產(chǎn)生這種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分化過程的動力,在于太極所包含的動靜兩種對立屬性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陰陽、剛?cè)岬认喾戳α康南嗷プ饔煤拖嗷マD(zhuǎn)化。而這些相反的力量都是以自己的對立面作為存在前提的。“陽不能獨立,必待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唱。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保ā痘蕵O經(jīng)世•觀物外篇》)邵雍的對立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模塊化的思想,包含了比較豐富的辯證法內(nèi)容。在邵雍的描述中,我們似乎看到一棵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生長的演化之樹。但是,邵雍的“演化之樹”,是通過數(shù)的抽象所得出的,并不是對客觀世界深入考察的結(jié)果。因此用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機械分化方式,反映宇宙萬物的復雜演化過程,就顯得僵死呆板,不能描述現(xiàn)象世界豐富多樣的變化發(fā)展,從而導向形而上學。他還認為在萬物分化的序列中,每個具體事物都是固定的,“滯于一方則不能變化,非神也;有定體則不能變通,非易也?!保ㄍ希┻@也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