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迄今,邂逅相遇、一見鐘情也許是愛情火花驀然間迸發(fā)的最為傳統(tǒng)、最為經(jīng)典的表現(xiàn)形式,它甚至比青梅竹馬、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式的愛戀更為普通、更為深摯、更為雋永,也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戲劇性。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男女之間的歡愛情緣,可能就是由眉眼相對、秋波暗送、怦然心動的一瞬間而開始的。冥冥之中,這種超感官知覺的“第六感”不僅來得直接而快捷,而且還相當(dāng)清晰而準(zhǔn)確,無怪乎古人曾對此慨嘆曰:“千里姻緣一線牽”,“心有靈犀一點通”。然而,這種一見傾心、情投意合、相見恨晚的因緣,有可能會出現(xiàn)“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大團圓結(jié)局,也可能只是一次有緣無分、失之交臂、望秋先零的花殤,徒留萬般傷感、幾多唏噓、終身遺恨。無論如何,這種“中國古典式邂逅情緣”無疑對“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禮教社會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dāng)戶對”的等級婚姻制度是一種莫大的嘲諷。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就有三首廣為人知的“嘆花”詩,向人娓娓訴說著那一場風(fēng)花雪月的往事,卒讀之余,心中倍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的凄涼與惆悵。 一、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的幽怨與落寞 崔護,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生卒年不詳。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進士,唐文宗大(太)和三年(829)為京兆尹,同年官至御史大夫、嶺南節(jié)度使。 據(jù)唐人孟棨的《本事詩?情感》記載:“博陵崔護,資質(zhì)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坶T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尋飲?!右员?,開門,設(shè)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tài),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后絕不復(fù)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而以鎖扃之,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這段文字的大致背景是: 唐時,博陵人崔護,出身書香門第,體貌端正、英俊瀟灑、天資聰慧、才思敏捷,然而性情孤傲、落落寡合。平日里他閉門苦讀,不擅交游,即便是探幽訪古、尋芳踏青,也喜歡形單影只、獨自往來。曾有一段時間,他舉進士落第。正如唐代詩人錢起在《長安落第》一詩中所描述的那樣:“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數(shù)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庇纱丝梢?,當(dāng)時的不第士子何其悲憤難抑、悶悶不樂,想來心高氣傲、自命不凡的崔護也概莫能外。 有一年的清明時節(jié),他棄書輟筆、走出書齋,獨自來到京城南賞游散心,路遇一座鄉(xiāng)野莊院,方圓約有一畝地。此處地遠人稀、籬落疏疏、桃花掩映、深幽清靜,恍若世外桃源一般。當(dāng)是時,陽春三月、云淡風(fēng)輕、花木扶疏、幽香沁人。 走近竹籬茅舍,崔護稍感體乏,唇焦口燥,抬手小扣柴扉。過了許久,一位年輕女子才從門縫里向外窺望,并輕聲問道:“誰呀?”崔護趕緊報上姓名,說:“獨自踏春至此,因夜間飲酒口渴,想討一杯水喝?!蹦桥与S即返身進屋,端來一杯水,繼而打開院門,擺放一把椅子請他坐下細飲慢啜。這位妙齡村姑獨倚桃枝、亭亭玉立,情深意厚卻含而不露。她看上去嫵媚多姿、情致柔美、儀態(tài)從容。盡管崔護以言語多次挑逗她,伊人卻低眉掩口、雙瞳剪水、笑而不答。于是二人眉目傳情、凝視良久、柔意繾綣。后來崔護起身告辭離去,她送至大門口,別情依依,不忍分離,最后才戀戀不舍地回身進門。崔護也悵然若失地離開了都城南莊。此后,因為忙于讀書習(xí)文、春闈秋試,他也就無法抽出閑暇再來造訪。 轉(zhuǎn)而到了翌年的清明時節(jié),崔護又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桃花少女,因為思人心切,情難自抑,于是就即刻動身前去尋訪。等到達那里時他才突然發(fā)現(xiàn),盡管春風(fēng)依舊、桃花依舊、院落依舊,然而籬墻的大門口柴扉緊鎖,一片岑寂。崔護四下環(huán)望,但見荒徑隱然、苔痕斑駁、風(fēng)輕花落、冥無人跡。傷心失落之余,他在左邊的柴門上題詩道: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一千多年來,這首歷代傳誦的《題都城南莊》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而“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尋春艷遇與“人面不知何處去”的無限悵惘,更是激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美麗想象和追悔傷感。同時,它還從另一個側(cè)面告誡我們:對于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我們不妨義無反顧地大膽追求,莫等時過境遷、機遇難逢時再作無謂的苦苦以求,若如此,徒使自己對于不可復(fù)得的往昔空留悔意、扼腕嘆息。正如杜秋娘在《金縷衣》一詩中所發(fā)出的感喟:“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o:p> 也許是肇始于《詩經(jīng)·桃夭》吧,古往今來的諸多詩人詞家總是把儀態(tài)萬方、嬌妍婉麗、柔情似水的女子喻為“桃花”甚而是“桃葉”?!对娊?jīng)?桃夭》很明顯是古代婚禮上的祝辭,祝福新娘喜結(jié)良緣、勤于持家、尊老愛幼、相夫教子、生活和美。詩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睋?jù)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愛妾名叫桃葉,她日常不斷往來于金陵秦淮河兩岸。王獻之愛之深切,對此頗感不安,時常親自到渡口迎來送往,并為之作《桃葉歌》四首,借以表達心中的真摯情感。詩曰: 桃葉映紅花,無風(fēng)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桃葉復(fù)桃葉,桃樹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桃葉復(fù)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桃葉復(fù)桃葉,渡江不待櫓。風(fēng)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因于《題都城南莊》一詩,自唐以降,崔護的“人面桃花”既是邂逅驚艷、情緣桃花的經(jīng)典場景,也是文人墨客、風(fēng)流才子夢寐以求的紅顏佳人。但孟棨的《本事詩·情感》中關(guān)于“桃花女”為情所困、絕食而死,但后來由于崔護近前哭訴,“舉起首,枕其股”,搶天呼地、情動鬼神、哀感頑艷,她竟然“須臾開目,半日復(fù)活矣”。其父頓時由悲而喜、喜極而泣,“遂以女歸之”。竊以為,只需一句“人面不知何處去”的痛心哀嘆與捶胸追悔,就能斷定崔護的經(jīng)歷和二人的結(jié)局決非如此。這樣的收場,要么純屬狗尾續(xù)貂式的恣意敷演,要么出于“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良好愿望,因為國人一向熱衷于“姻緣前定”、“好事多磨”、“花好月圓”的大團圓結(jié)局。 二、杜牧:“綠葉成陰子滿枝”的惋惜與無奈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 據(jù)唐代筆記小說家高彥休的《唐闕史》“杜紫微牧湖州”記載,大致在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當(dāng)幕僚的杜牧聞聽湖州(今浙江吳興)物華天寶,景色秀麗。尤其是“江南佳麗地”,吳娃越女,色藝雙絕,“楚腰纖細掌中輕”。加之當(dāng)時的湖州刺史又是他的老相識、好朋友,于是,風(fēng)流倜儻、文采出眾、疏野放浪的杜牧決計到此一游。 深諳其才智和情趣的刺史大人不僅熱情相待,而且還把湖州城的美色歌妓召來歌舞侑酒。日復(fù)一日,美女如云,但沒有一個讓杜牧留戀眷顧、為之心動的。 杜牧在湖州的那幾天里頗為失望、落寞,盡管煙花水鄉(xiāng)、素口蠻腰、笑靨如花、秀色可餐,然而總感覺情不盡意、佳人難尋,所聞所見都不能令人心滿意足。臨別之前,為了給故交餞行,刺史大人專門為他舉辦一次熱烈隆重的賽船大會,引得南國佳麗傾城而出,人流如織,前來觀看。船會將散時,杜牧突然看到臨水的曲岸上,一位中年婦人正手扯一個十多歲的小姑娘緩緩走來。小姑娘身姿俏麗、肌膚勝雪、唇紅齒白、纖腰婀娜。一見之下,杜牧便魂失魄散、傾慕不已。刺史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趕忙命人去岸上邀請母女倆到彩船上一敘。仔細詢問一番之后,杜牧這才發(fā)現(xiàn),出水芙蓉一般的小姑娘年方十二,未及及笄。他轉(zhuǎn)念一想,自己還不曾功成名就,也無須忙于成家立業(yè),而眼前的豆蔻少女尚未束發(fā)、有待成年。于是杜牧與刺史大人商議一番之后對母女說道:“我想娶令嬡為妻,但她身小年幼,現(xiàn)在也不好當(dāng)面求親。不然這樣吧,我今天留下聘書和聘禮,讓小妹在閨中等我十年?;亻L安后,我一定設(shè)法求任本州刺史,到時間花轎迎娶你家小妹為妻。如果十年之內(nèi)我不能踐諾,你可為姑娘另行擇婿、婚配他人?!边@對母女受寵若驚、欣然應(yīng)允。隨后,杜牧留下一箱綾羅綢緞作為聘禮,并在一方手帕上寫下字據(jù):“十年內(nèi)杜牧到此迎娶嬌妻,逾期可另嫁他人?!?o:p> 然而世事艱辛、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十四年后,杜牧這才出任湖州刺史。履新的第三天,杜牧即令人私下尋訪當(dāng)年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但令人遺憾的是,那女子已嫁人三年,且生有二子。傷心憤懣之余,杜牧讓人又把這對母女請到官衙。一番追問之下,那婦人嘆曰:“小女待字閨中苦等你十一年才黯然出嫁,三年內(nèi)生育二子。大人未能如約迎娶小女,并非我們不守諾言啊。”杜牧看到自己留下的字據(jù),自感慚愧,追悔莫及,于是提筆賦《嘆花》詩一首,贈與魂牽夢繞十四年的未婚妻。詩曰: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fēng)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另外還有一個版本,據(jù)說也是出自杜牧手筆,其詩曰: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始。如今風(fēng)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人言小杜喜愛美酒和美女,常常游走于燈紅酒綠的秦樓楚館,流連于胭紅脂白的歌女舞姬,沉醉于花柳繁華的揚州風(fēng)月。有《贈別》絕句兩首聊以佐證,其一:“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o:p> 唐文宗太和年間,杜牧在任所為揚州的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幕中任書記之職,掌管文辭事務(wù)。當(dāng)時,處于“淮南江北海西頭”的揚州,大運河由此貫通南北,揚子江于斯融匯東西,擷英聚萃、人杰地靈、商賈云集、物阜民豐。每至暮色四闔時分,煙柳掩映的青樓歌館紗燈數(shù)以萬計,二十四橋畔“滿樓紅袖招”,瘦西湖上笙歌柔婉、簫聲低回、畫舫蕩水、夜如白晝。九里三十步街道上,粉香撲面、羅衣輕飄、佩環(huán)叮當(dāng)、翠珠奪目。唐風(fēng)淫靡,揚州尤勝。剛到而立之年的杜牧春風(fēng)得意、心花怒放、浪跡風(fēng)塵、通宵達旦。牛僧孺十分賞識杜牧的才學(xué)超凡、精明能干,并對其寄予厚望、百般呵護,特別擔(dān)心他涉世未深、遭遇不測,于是暗地里委派三十名兵士微服相隨、嚴(yán)加保護。杜牧對此渾然不知,平素理只顧尋花問柳、征歌逐舞、飛觥走斝、傳杯送盞。 后來,杜牧將回到長安出任監(jiān)察御史。臨行前,牛僧孺設(shè)宴為其餞別。酒至半酣時,牛僧孺婉轉(zhuǎn)勸誡杜牧道:“以你的滿腹經(jīng)綸、非凡才干,應(yīng)該以錦繡前程為重,我擔(dān)心你不拘小節(jié),兒女情長,會有損于健康的。”杜牧笑而答曰:“我經(jīng)常注重自我檢點,還不至于勞您憂念吧?!迸I嫖⑽⒁恍?、避而不答,讓人搬過來一只木匣子,里面裝的全是微服兵卒上呈的密報,諸如:“某夜,杜書記過某家,無恙?!倍拍量春?,滿面愧色、無地自容。后來他憶及在揚州的這段輕浮孟浪的生活,寫下了《遣懷》絕句一首。詩曰: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不過,晚唐時期,朝廷內(nèi)部宦官朋黨盤根錯節(jié)、狗茍蠅營、爾虞我詐、紛爭激烈,避而浪跡脂粉隊伍,也許是杜牧思想消沉、逃避現(xiàn)實的無奈選擇吧。 三、《華山畿》:“獨生為誰施”的癡情與決烈 《華山畿》是我國南北朝時南朝著名的“情歌大系”,現(xiàn)存樂府《吳聲歌曲》二十五首,亦可見于元代俞希魯編纂的《至順鎮(zhèn)江志》卷二十。 《華山畿》是當(dāng)時流傳于長江下游地區(qū)吳地的民間愛情歌謠,據(jù)說當(dāng)時有一位女子,在哭祭為她殉情而死的戀人時唱的一首短歌,起首一句便是撕心裂肺、聲淚俱下的“華山畿”,后來將此作為這一歌調(diào)的總名稱。 據(jù)《古今樂錄》記載,“《華山畿》者,宋少帝時懊惱一曲,亦變曲也。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云陽。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母問其故,具以啟母。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說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臥之,當(dāng)已。少日果差。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氣欲絕,謂母曰:'葬時車載,從華山度?!笍钠湟?。比至女門,牛不肯前,打拍不動。女曰:'且待須臾?!瘖y點沐浴,既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讘?yīng)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這段文字的大致背景是: 相傳南朝宋少帝時(423—424),南徐(今江蘇鎮(zhèn)江)有一位士子,經(jīng)由華山腳下前往云陽(今江蘇丹陽)。此處的華山,并非西岳華山,乃現(xiàn)今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姚橋鎮(zhèn)的華山村。這位一襲青衫、氣度文雅的士子在當(dāng)?shù)匾患铱蜕崤加鲆晃皇司艢q的少女,頓時心生愛慕、欲罷不能,但又苦于無法接近、一吐衷腸。不久,他相思成疾、臥病在床。母親三番五次地探問他病因為何,他這才吞吞吐吐地和盤托出個中緣由。 隨即,母親不辭勞苦地專門到華山畿一帶暗自尋訪,最終找到了這位姑娘并對她說出了事情的原本和所聞所感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聞聽此言,姑娘解下腰間的圍裙,要母親暗中置于士子的臥席之下,聲言此舉定能讓士子大病痊愈。果不其然,在枕席之下安放好圍裙之后,士子的病情日漸好轉(zhuǎn),沒過幾天就完全康復(fù)了。 突然有一天,士子在家整理床鋪,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姑娘的圍裙,于是將其緊擁在懷并試圖把它吞食掉。就在這時,他忽然感覺胸悶氣短、臉色鐵青、四肢乏力,眼看就要噎死了。命懸一線之際,他少氣無力地對母親說:“請您安葬我時……用牛車?yán)d靈車……從華山畿路過。”母親哽咽不已,含淚答應(yīng)了兒子的最后請求。 可是,當(dāng)靈車經(jīng)過姑娘家門前時,拉車的老牛停滯不前,即便狠勁地鞭策驅(qū)打,靈車還是一動不動。姑娘聞聽此訊,急忙趕過來說道:“請大家別忙,稍等我一會兒?!睕]過多久,她沐浴打扮已畢,神情哀傷地走出家門,唱出了驚天動地、響徹古今的《華山畿》: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華山畿??!你既為我而死,我還獨留世上為誰而生? 在南朝很多樂府民歌中,“歡”都是年輕女子對自己戀人的愛稱。在《華山畿》一組二十五首民歌中,不少地方都用“歡”字代指心愛的“情郎”。如: 1)奈何許,所歡不在間,嬌笑向誰緒。2)不能久長離,中夜憶歡時,抱被空中啼。3)夜相思,風(fēng)吹窗簾動,言是所歡來。 《子夜歌》、《讀曲歌》、《那呵灘》等詩作中也有類似的用法: 《子夜歌》: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zhuǎn)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讀曲歌》:折楊柳,百鳥園林啼,道歡不離口。 《讀曲歌》:憐歡敢喚名?念歡不呼字。連喚歡復(fù)歡,兩誓不相棄。 《那呵灘》: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江津彎。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在南朝劉宋時代,偏安江左,世事動蕩,殺伐不止,民不聊生,雖然在政治上動搖了士族地主階級的門閥統(tǒng)治,但大族豪強仍在,門閥制度未除。少帝劉義符居喪無禮,好為游狎,在位僅僅兩年旋即被廢,繼而被殺。在此神州板蕩的社會背景下,作為一介寒儒的青年士子,不得不聽命于“父母之命”、“門當(dāng)戶對”這些封建禮教的沉重桎梏,遇而難求、提親遭拒、雙雙殉情、終至情殤勢必在所難免。也許,這也是《華山畿》與“梁?!币幻}相傳、異曲同工的原因所在。 《華山畿》的“畿”字意為“較大的聚落”。《說文》有載,“天子千里地,以遠近言之,則曰畿”。《正字通》有言:“古者王國千里曰王畿。自是以往,每五百里為一畿,通天下為九畿,故因之約方千里為一畿?!?o:p> 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姚橋鎮(zhèn)的華山村正好位于鎮(zhèn)江至丹陽的陸路要道中點上,也是丹徒、丹陽兩縣區(qū)的交界處。當(dāng)?shù)夭粌H有“神女?!保ㄓ址Q“神女墩”)與南朝銀杏樹,而且祈求婚姻美滿幸福的古風(fēng)猶存,《華山畿》的傳說依然流傳,歷代詩家吟誦不絕。 明末清初的丹陽當(dāng)?shù)卦娙烁痼蓿ㄒ蛔髦T葛筠)的《華山畿》寫道:“可憐華山畿,郎自為儂死。儂生獨何為?父母不下堂,兄妹俱成行。何必戀阿儂,切切空悲傷。啟我黃泉道,換我新衣裳。古墓橫路旁,陰陰松柏長。下有同心草,上有雙棲鳥?!?o:p> 明代朝鮮旅華詩人、儒學(xué)宗師金宗直在其《青丘風(fēng)雅·華山畿》一詩中寫道:“冢上青青連理枝,行人爭唱華山畿。野棠花發(fā)當(dāng)寒食,幾度春魂化蝶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