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不僅描述了108位好漢的風云故事,還描述了晁蓋、宋江兩代梁山領導人的理財過程。特別是宋江,書中言語隱隱表明,正是宋江,獨創(chuàng)了具有梁山特色的財務管理模式,其在內部控制領域的做法更是別具一格。 梁山第一代領導人晁蓋終究不過是個講情理的董事長。他無法進行梁山的管理創(chuàng)新,而是簡單沿用了王倫時期的排名制。在各職能部門、組織結構的設置上,可謂“王規(guī)晁隨”。與王倫時代相比,梁山企業(yè)沒有本質的變化,只是規(guī)模有所擴大,職能有所細分,盈利模式有所改善。 倒是“晁蓋新政”時期的“薪酬體系”或者“激勵機制”有些名堂。 以晁蓋為核心的董事會成立,以吳用為總經理的經營班子重組之后,晁蓋們上山做了第一筆“打劫業(yè)務”,隨之便是利潤分配。 眾頭領看了打劫的許多財物,心中歡喜。便叫掌庫的小頭目(專職財務核算員與倉庫保管員),每樣取一半收貯在庫,聽候支用;這一半分做兩份,廳上十一位頭領均分一份,山上山下眾人均分一份。 將打劫所得的財物,平均分為公私兩部分:一半用于山寨的公共事務,比如“修整寨柵,打造軍器—— —槍刀弓箭,衣甲頭盔,安排大小船只,教演人兵水手上船廝殺”,這部分錢是企業(yè)留存的未分配利潤,用于公共產品開支和擴大再生產。而余下的一半財物,平均分成兩半,即全部財產的1/4,由11位有交椅的大頭領均分;另外的1/4,則由其余的七八百號嘍啰平均分配。11位頭領平均分得的份額,大約是每位嘍啰的70 倍左右。 梁山的薪酬體系,在不同階層之間拉開收入差距,體現了按貢獻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思想;而在相同階層中則實行平均主義,體現了公平與正義的基本原則。 宋江上山后,梁山企業(yè)逐步做大做強,已不屑于攔路搶掠、收買路錢之類的草寇行為,而是不斷“走出去”,攻城拔寨,沖州撞府,單單在祝家莊,就搶了糧米五千萬石。 及至宋江正式成為梁山的第二代領導人,經營策略又有了創(chuàng)新:原來泊子里好漢,但閑便下山,或帶人馬,或只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車輛人馬,任從經過;若是上任官員,箱里搜出金銀來時,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納庫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便是百十里,三二百里,若有錢糧廣積害民的大戶,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誰敢阻當。但打聽得有那欺壓良善暴富小人,積得些家私,不論遠近,令人便去盡數收拾上山。如此之為,大小何止千百余處。為是無人可以當抵,又不怕你叫起撞天屈來,因此不曾顯露,所以無有話說。 至此,梁山眾人已經不再是低水平的草寇,而是專門劫富濟貧、力求以革命方式縮小貧富差距的好漢。 宋江董事長的可圈可點之處,當屬完善職能部門,任用專業(yè)人士。像財務核算這種要害部門, “宋董”堅持任用專業(yè)技術人士,啟用蔣敬就是最為精華的部分。 這蔣敬何許人也?乃是梁山泊七十二地煞星之“地會星”,座次排名第53位,精通算學,綽號“神算子”。蔣敬當首席財務長,負責“掌管庫藏倉蔽,支出納入,積萬累千,書算賬目”。 蔣敬與宋江結識很久,緣分不淺。宋江濟陽樓寫反詩被捉,梁山好漢劫法場,救了宋江、戴宗,路過黃門山時,山上下來四位頭領,滾鞍下馬,拜倒在地。宋江一一扶起,才知四人是歐鵬、蔣敬、馬麟、陶宗旺,他們都有一身武藝。蔣敬還有“神算”功夫,從此便歸降梁山做起專業(yè)財務管理工作來。 《水滸傳》第七十一回排定的“梁山泊英雄座次”,有兩個職位與財務專業(yè)相關:一是掌管錢糧的職位,二是進行錢糧納入與支出核算的職位。前者主要由“小旋風”柴進掌管,后者由“神算子”蔣敬掌管。這兩個職位由不同的人分工負責,不僅是為了讓108位頭領各戴一頂非御封的“官帽”,更是為了滿足財務管理的牽制性、合理性的要求。柴進的身份具有明顯優(yōu)勢:一是后周的嫡傳子孫,是梁山泊好漢中為數不多的大財主之一;二是其“仗義疏財,結交天下好漢”。這兩個特征決定了柴進在擔任錢糧主管之后,比較容易得到各位英雄好漢的信任。有錢而不貪,使柴進具備了梁山財務最重要的職業(yè)道德。是的,即使在今天,具有良好職業(yè)素質的財務人員的安排,不也是讓許多企業(yè)煞費苦心的事情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