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栽培技術來源:茶陵縣林業(yè)局 作者: 時間:2012-08-30 油茶栽培技術。 油茶主要適生立地因子表
樹種:油茶 科:山茶科 屬: 山茶屬 拉丁文:Camellia Oleifera Abel.
油茶與油橄欖、油棕和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油茶為我國所特有,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區(qū))是其最主要產區(qū)。油茶適應性廣,耐干旱瘠薄,是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qū)的主要造林綠化樹種。茶油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優(yōu)質食用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以上,且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不含對人體有害的芥酸。長期食用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起到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和常見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茶油通過深加工可生產高級保健食用油和高級天然護膚化妝品等,茶油的副產品茶粕可提取茶皂素、制刨光粉和復合飼料,茶殼可提糠醛、鞣料和制活性炭等,通過綜合利用可大大提高油茶經濟效益。
1主要優(yōu)良品種簡介
廣義上的油茶是指山茶屬植物中種子含油率較高、且有一定栽培面積的樹種的統(tǒng)稱。山茶屬是山茶科中最大的屬,目前已知的有238種,其中種子含油率高的種有50多種。以普通油茶分布最為廣泛,其它如滇山茶、浙江紅花油茶、攸縣油茶、小果油茶、越南油茶等在特定地方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積。除普通油茶外的物種均處于野生或半野生狀態(tài),所以目前生產上所使用的主要栽培品種大都從普通油茶中選育出來的,主要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1 優(yōu)良農家品種
農家品種是介于類型與品種之間的比較復雜的育種群體,只有通過進一步的選育才能提升為品種。
1.1.1岑溪軟枝油茶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選育出的良種,2002年通過國家良種審定(國S-SC-CO-011-2002)。該品種生長快,結果早,產量高,種植后3~4年開花,7年生進入盛果期。10年生每hm2產油達375kg,豐產時可達915kg;種仁含油率51.37~53.60%。油質酸價1.06~1.46,低于3%要求。適宜種植范圍為北緯18°21′~34°34′,東經98°40′~121°40′,海拔800m以下的適宜地區(qū)均可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但選擇低丘陵林地,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生長發(fā)育最好。
1.1.2永興中苞紅球
永興縣油科所和湖南省林科所共同選出。是“霜降籽”與“寒露籽”在長期自然雜交和人工選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大類群,主要形態(tài)特征介于兩者之間,但主要經濟性狀偏向于前者,經測定4年平均每hm2產油462kg,比本地霜降籽增產41.56%。該農家品種適應性較廣,經引種試驗證明在中北亞熱帶大部地區(qū)表現(xiàn)較好。
1.1.3衡東大桃
中國林科院亞林所與湖南省衡東縣選育。果大桃形,早實高產穩(wěn)產,造林后一般3年開花,4年后有收,8~10年進入盛果期,產油150kg/hm2以上。適應性較廣,在長江以南的湘、贛、浙、桂、閩、粵以及云貴高原等均有栽植。
1.1.4巴陵籽
由湖南省林科所和岳陽地區(qū)林業(yè)局于1984年共同選育,屬寒露籽類型,3年平均產油434kg/hm2,比普通寒露籽增產53.3~95.9%。適應于湖南湘北、湘中及大部寒露籽主產區(qū)。
1.2主要優(yōu)良品種
1.2.1湘林1號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于1990年選育出的優(yōu)良無性系,4年平均產油722.5kg/hm2,樹勢旺盛、樹體緊湊,花期稍晚,湖南通常于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果實橄欖形,每500克果數(shù)20~26個,鮮出籽率46.8%,鮮果含油率8.869%。在湘、贛、桂、浙等全國區(qū)試中平均產油684kg/hm2。適用于各主要油茶產區(qū)。
1.2.2湘林104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于1994年選育出來的寒露籽優(yōu)良無性系,2006年通過國家良種審定,良種證號為:國S-SC-CO-14-2006。特征:樹冠自然圓頭形;花期10~12月;果實成熟期10月中旬,果球形或桔形;每500克果數(shù)15~50個,鮮出籽率42.3%,種仁含油率49.56%;鮮果含油率8.76%,畝產油56.0kg。適用于各主要油茶產區(qū)。
1.2.3XLC15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于2003年選育出的霜降籽優(yōu)良無性系,2006年通過國家良種審定,良種證號為:國S-SC-CO-015-2006。特征:樹冠自然圓頭形;花期10~12月;果實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桔形;每500克果數(shù)15~30個,鮮出籽率44.8%,干籽含油率36~41%;畝產油41.3kg。
1.2.4湘5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于1985年選育出的優(yōu)良家系,2006年通過國家良種審定,良種證號為:國R-SF-CO-006-2006。特征:樹冠近球形;花期11~12月;果實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黃球形;每500克果數(shù)15~30個,鮮出籽率41.9%,干仁含油率44.88%;鮮果含油率7.06%,畝產油36.8kg。
1.2.5XLJ14
湖南省林業(yè)科學院于2003年選育出的優(yōu)良家系,2006年通過國家良種審定,良種證號為:國R-SF-CO-005-2006。特征:樹冠緊湊成錐形;花期11~12月;果實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紅橄欖形,每500克果數(shù)20~30個,鮮出籽率42.5%;鮮果含油率7.5%,畝產油32.7kg。
1.2.6贛無1
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于1999年選育出的優(yōu)良無性系,2007年通過國家良種審定,良種證號為:國S-SC-CO-007-2007。特征:樹冠自然圓頭形;花期10~12月;果實成熟期10月下旬,果橄欖形;每500克果數(shù)30~58個,鮮出籽率56%,干仁含油率54.4%,干籽含油率38.2%;鮮果含油率13.4%,畝產油67.3kg。
1.2.7長林53號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中心于1995年選育出來的優(yōu)良無性系。2003年通過江西省林木良種認定,證書號為:贛R-SC-CO-004-2003。平均樹高1.82m,每株平均產果量2.79kg,每平方米產果量2.08kg,每千克鮮果數(shù)40個,每平方米平均產油量0.135kg,每公頃平均產油量885.75kg,與對照比增產189.2%;鮮果出籽率為56%,干出籽率32%,種仁含油率43.58%;果形呈葫蘆形,紅綠色,大果??共×姡瑢麑嵦烤也∮袠O高的抗性。
1.2.8桂無2號
廣西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于1990年選育出來的油茶優(yōu)良無性系。已通過國家林業(yè)局和廣西區(qū)良種審定(桂S-SC-CO-025-2004、國S-SC-CO-011-2005)。具有早實豐產、適應性廣、抗炭疽病等特性。四年平均產油量798.6kg/hm2,比參試無性系平均值增產159.07%;果油率10.2%,鮮出籽率47.0%,干出籽率27.0%,種仁含油率53.60%。
1.1.9亞林1
由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選育出來的“霜降籽“類型油茶優(yōu)良無性系。2007年通過國家良種審定,證書號為:國S-SC-CO-011-2007。樹勢旺盛,冠開張,分枝力強,果實紅桃形,抗病力強。產油量達525.1kg/hm2,鮮出籽率45.98%,種仁含油率47.35%。
2選地
根據(jù)油茶的主要適生立地因子進行選地。
在油茶適生區(qū)域內,立地條件劃分主要以土層深淺、土壤的肥力和坡度三個主要因子,其指標見表1。選擇油茶宜林地的主要依據(jù):海拔800m以下,相對高200m以下,坡度25°以下,土壤中層至厚層,紅壤、黃壤或黃棕壤,酸性至微酸性。西南高山地區(qū),應選在海拔500m~1800m之間的緩坡地。
表1 油茶林地立地類型劃分指標
3整地
3.1 整地方式
林地整理包括林地清理和土壤耕作。整地工作應在造林前3~4個月進行,素有“秋季整地,冬季造林;冬季整地,來春造林;夏伏整地,秋季造林”的說法。
油茶整地方式有全墾、帶狀和塊狀整地三種,要注意林地水土保持。坡度在10°以內,可全面整地。超過10°,要梯級整地,撩70厘米×70厘米寬深的壕溝或挖80cm×80cm×80cm長寬深的大穴。10°~15°,梯面寬3m~6m;15°~20°,梯面寬1.5m~2m;20°~25°,梯面寬1m。梯面寬度和梯間距離要根據(jù)地形和栽培密度而定。塊狀整地適用于坡度較陡,坡塊破碎,四旁樹木可繼續(xù)利用的山地。坡度超過25°以上不宜栽培油茶。
3.2初植密度
栽植密度根據(jù)油茶生物學特性、坡度、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水平等情況而定,做到合理密植。普通油茶一般每畝栽植70~120株左右,適宜的行距為2.5~3.0m,株距為2.0~3.0m。純林初植以2.5m×2.5m、2.5m×3m、3m×3m株行距比較合適。
4栽植
新造林必須選擇通過國家或省級良種審定的油茶優(yōu)良新品種。宜選擇果大、皮薄、產量高、抗性強并適合本地生長的優(yōu)良品種。目前生產上主要采用的良種是優(yōu)良無性系和優(yōu)良家系,還有少量的雜交子代。如“湘林”系列、“贛無”系列、“長林”系列等。所選品種要求花期、果期一致,并采用混系造林,選用5~10個適合本地區(qū)生長的優(yōu)良品系進行配置造林。
優(yōu)良家系和雜交子代采用一年生實生苗,優(yōu)良無性系采用芽苗砧嫁接兩年生裸根苗,苗木規(guī)格達II級苗以上(一年生實生苗苗高20厘米,二年生嫁接苗高30cm以上,地徑0.3cm以上,根系完整、無病蟲害)可上山造林。目前,一年生營養(yǎng)杯嫁接苗也逐漸用于上山造林,容器杯規(guī)格為(8~10)cm×(10~12)cm,苗高10cm以上,基徑0.25cm以上。
油茶造林在當年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上旬均可,在“立春”至“驚蟄”之間最為適宜,宜選在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雨天土太濕時不宜。按株行距定點開穴,表土入穴,定植前20d~30d在穴中施放土雜肥10kg~15kg。造林時最好能在根蔸處加些磨細的稻田土或肥沃的培泥土作定植土,將苗木根系自然舒展開,加土分層壓實。栽植嫁接苗時,可使嫁接口與地面平,澆透水以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做到根舒、苗正、土實。
5施肥
幼樹期以營養(yǎng)生長為主,施肥則主要以氮肥,配合磷鉀肥,主攻春、夏、秋三次梢,隨樹齡大小施肥量從小到多,逐年提高。
定植當年通常可以不施肥,有條件的可在6~7月樹苗恢復后適當澆些稀薄的人糞尿或每株施25~50g的尿素或專用肥。從第二年起,3月份新梢萌動前半月左右施入速效氮肥,11月上旬則以土雜肥或糞肥作為越冬肥,每株5~10kg,隨著樹體的增長,每年的施肥量逐年遞增。
6撫育管理
與一般果園一樣,油茶也怕漬水和干旱,所以雨季要注意排水,夏秋干旱時應及時灌水。
造林后應注意撫育管理,一般每年撫育2~3次。第一次撫育在5~6月,撫育時在油茶四周20cm以內只能破碎表土,不能翻動根際土壤,靠近油茶苗的雜草用手拔除,防止松動或損傷根系,并將鏟下的草皮覆于樹蔸周圍的地表,給樹基培蔸,用以減輕地表高溫灼傷和旱害。第二次撫育一般在8~9月進行,這時大多數(shù)雜草剛好結籽,及時除草可減少當年雜草與油茶苗爭肥、爭陽光,又可清除雜草種子,減少來年競爭,還可起到抗旱保苗的作用。冬季結合施肥進行有限的墾復。
油茶幼樹由于抽梢量大,組織幼嫩,易受凍害,因而在林地規(guī)劃時要避免在低洼凹地建園,冬天冷氣流頻繁的地方應適當營造防風林帶,平時做好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工作以加強樹勢,11月份施足保暖越冬肥,還可根據(jù)枝梢生長情況在10~11月份用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噴施增加新梢木質化程度,有利越冬。
6.1樹型培育
油茶幼林早期以整形為主,油茶定植后,在距接口30~50cm上定干,適當保留主干,第一年在20~30cm處選留3~4個生長強壯,方位合理的側枝培養(yǎng)為主枝;第二年再在每個主枝上保留2~3個強壯分枝作為副主枝;第3~4年,在繼續(xù)培養(yǎng)正副主枝的基礎上,將其上的強壯春梢培養(yǎng)為側枝群,并使三者之間比例合理,均勻分布。
幼樹前3年需摘掉花蕾,不讓掛果,維持樹體營養(yǎng)生長,加快樹冠成形。
6.2合理間種
油茶幼林期間,利用林地間隙種植花生、黃豆、苜蓿、紫云英、綠豆、芝麻、豌豆等作物,以耕代撫,能有效地抑制雜草灌木生長,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改善林間小氣候,降低地表溫度,提高林間濕度,從而促進油茶幼林根系生長和樹體的生長發(fā)育,達到速生、早實的目的。通過農林復合經營,還可獲得一定經濟收益。間作距樹蔸的距離在50cm以上,間種植物不影響油茶正常光照和肥水管理,并及時施肥。6.3油茶成林管理
良種油茶進入盛果期限一般為8~10年,經濟收益期限長達50~80年。在盛果期內,每年結大量的果實,需消耗大量的營養(yǎng)成份,所以成林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加強林地土、肥、水管理,恢復樹勢,防治病蟲害。
6.3.1 土壤改良
為了促進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滿足樹體對養(yǎng)分的大量需求,改善油茶根系環(huán)境,擴大根系分布和吸收范圍,提高其抗旱、抗凍能力,保持豐產穩(wěn)產,需隔年對土壤進行深翻改土,一般在3~4月或秋冬11月份結合施肥時進行。在樹冠投影外側深翻30~60cm;為避免過量傷根時也可分年度對角輪換進行,以2~3年完成一周期。深翻時要注意保護粗根。
6.3.2 施肥
盛果期為了適應樹體營養(yǎng)生長和大量結實的需要,施肥要氮磷鉀合理配比,一般N:P2 O5:K2O=10:6:8。每年每株施肥速效肥總量1~2kg,有機肥15~20kg。增施有機肥不但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特性,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延長化肥肥效,而且還能提高果實含油量。
在施追肥的基礎上,還可根據(jù)年情、土壤條件和樹體掛果量適當增施一些適量的葉面噴施,對促花保果,調節(jié)樹勢,改善品質和提高抗逆性大有幫助。葉面施肥多以各種微量元素、磷酸二氫鉀、尿素和各種生長調節(jié)劑為主,宜于早晨或傍晚進行,噴施葉背面效果更好。
6.3.3灌溉技術
油茶大量掛果時也會消耗大量水分,長江流域一般是夏秋干旱,7~9月的降水量大多不足300mm,而此時正是果實膨大和油脂轉化時期,俗稱“七月干球,八月干油”。要采取滴灌或噴灌措施,結合除草培蔸進行抗旱。但在春天雨季時又要注意水澇。
6.3.4修剪技術
油茶修剪在采果后和春季萌動前進行。油茶成年樹多只抽發(fā)春梢為主,夏秋梢較少,果梢矛盾不突出。春梢是結果枝的主要來源,要盡量保留,一般只將位置不適當?shù)耐介L枝、重疊交叉枝和病蟲枝等疏去,盡量保留內膛結果枝。
油茶掛果多年后,一些枝組有衰老的傾向,或因位置過低或過里而變弱,且易于感病,應及時進行回縮修剪或從基部全部剪去,在旁邊選擇適當部位的強壯枝進行培養(yǎng)補充,保持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平衡。對于過分郁閉的樹體,應剪除少量枝徑2~4cm左右的直立大枝,開好“天窗”,提高內膛結果能力。做到“大空小不空,內空外不空,打陰不打陽,剪橫不剪順。剪去腳枝不傷皮,鋸去殘柱不藏蟻,病蟲枯枝全剪去,上控下促樹冠齊。小枝多,大枝少,合理分布不擁擠,內膛通風光照好,上下內外都開花,立體結果產量高?!?/DIV>
6.3.5油茶放蜂
油茶林放養(yǎng)蜜蜂技術是由中國林科院等研究成功的新技術,通過多次試驗,找到了蜜蜂中毒的原因和解毒的方法,篩選出了“解毒靈”1號、2號和6號等多種高效廉價解毒藥,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油茶蜂樂”等蜂王產卵刺激劑。還篩選出了合適油茶林的蜂種,如中國黑蜂、高加索蜂和高意雜交蜂等,只要采取系統(tǒng)技術措施,不但可增加油茶產量35%以上,而且每畝每年可產蜂蜜8~15kg,還可節(jié)省大量的越冬喂蜂糖。
7病蟲害防治技術
據(jù)調查,我國危害油茶的病蟲害很多、蟲害有十目300多種,病害有50多種。其中危害很大,在生產上造成巨大損失的,在油茶成林上有油茶炭疽病和軟腐病,此外在油茶幼苗期有油茶根腐病等。
7.1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術
7.1.1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主要在果實、葉、枝和樹干上發(fā)病。造成果實開裂、果實和葉片大量脫落,枝條枯死,樹干潰瘍等,會嚴重影響樹體生長和茶果產量,嚴重時整個植株干枯死亡。發(fā)生時,在果實、枝葉上出現(xiàn)紅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大成淡褐色病斑,病斑中的不規(guī)則輪紋,后期病斑上出現(xiàn)黑褐色的小點。
通常發(fā)生時間是5~8月高溫高濕季節(jié),7~8月是發(fā)病高峰期,成林在8~9月會見到大量落果落葉,如果的大樹嫁接換冠時也可在樹干上見到潰瘍病斑。
油茶炭疽病分布廣,受害面積大,防治困難,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防治方法。生產上注重抗病性育種,選育的良種要求果實自然感病率3%以下。配合營林措施減少病源,增強樹勢等綜合治理方法。在苗期時春夏季節(jié)定期噴施1%的波爾多液預防,發(fā)病早期可用50%的多菌靈等內吸性殺菌劑防治,可達到70%的效果。
7.1.2油茶軟腐病
油茶軟腐病主要在果實、葉、芽和梢上發(fā)生,造成大量落葉落果,芽梢枯死。油茶軟腐病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溫度和濕度有密切關系,風雨是病原菌近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受害油茶往往成片發(fā)生,如遇連續(xù)陰雨天擴散速度更快。通常于3~6月和10~12月為發(fā)病高峰期,在南方對于油茶苗期,則全年都有可能發(fā)生,造成苗木落葉后成片死亡。
油茶軟腐病是油茶常見病,對油茶成林造成大量落果但不至整株死亡,主要對油茶苗木的危害最大。其防治主要采用營林管理措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防治上以預防為主,浙江省油茶常山油茶研究所進行防治研究試驗認為1%波爾多液預防效果較好,達到96.7%,多菌靈和托布津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7.6~82.2%。
7.1.3油茶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先侵染苗木根頸部,患部組織初期褐色,后長出白色綿毛狀物(菌索),受害苗木根部腐爛葉片凋落最后死亡。油茶根腐病主要發(fā)生于4~5月和9~10月份為發(fā)病高峰期,7~8月是重病株死亡期。病原菌適宜生長于pH值為4左右的土中,特別是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于感染部位和根際土壤越冬,主要從傷口或幼嫩表皮侵染。
油茶根腐病的綜合防治,特別是進行苗木培育時,須從圃地選擇開始,適當考慮土壤質地、排水情況、前期作物等因素。發(fā)病后首先盡可能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蓋,或50%退菌特、50%多菌靈等澆灌根莖處,防治效果均可達到75%以上。
7.1.4油茶煙煤病
病害特征:油茶煙煤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枝條,初期在葉正面及枝條表面形成圓形黑色霉點,以后逐漸增多,形成較厚的黑色煙煤狀層。因光合作用受阻,嚴重發(fā)病的使植株逐漸萎黃。
發(fā)病時間:3~6月和9~11月為發(fā)病盛期。
防治方法:(1)綜合防治:成林應注意修枝、間伐、通風降濕,或在林內栽植山蒼子防治煙煤病。(2)化學防治:用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敵敵畏500~1000倍液噴殺綿蚧和黑刺粉虱;發(fā)病期可噴灑石硫合劑,夏季用波美0.3度,春秋季用1度,冬季用3度。
7.2主要蟲害及其防治技術
7.2.1食葉害蟲
食葉害蟲主要有油茶毒蛾、油茶枯葉蛾、油茶尺蠖等。
蟲害特征:以幼蟲咀食葉片危害,嚴重時可將油茶老葉、嫩葉吃光,連續(xù)遭受害蟲危害能使油茶樹枯死。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強營林管理,修剪清除病蟲枝和過弱枝,人工采摘卵塊并捕捉幼蟲;(2)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3)化學防治:鱗翅目和鞘翅目食葉害蟲可在2~3齡時以90%敵百蟲、50%辛硫磷乳油等防治。
7.2.2.枝梢害蟲
枝梢害蟲主要有油茶蛀莖蟲和油茶藍翅天牛等。
蟲害特征:幼蟲蛀食油茶枝條為害,被害枝初呈凋萎狀,日久易風折或枯死。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加強營林管理,修剪清除被害枝,在幼蟲蛀入木質部前刮除幼蟲,關于捉蟲時間,民間素有“早稻插,麥子黃,上山捉蟲王?!钡恼f法;(2)化學防治:在成蟲盛發(fā)期、卵初孵化或幼蟲轉移蛀梢盛期以40%氧化樂果乳油等強滲透內吸作用化學農藥噴灑。
7.2.3蛀果害蟲
蛀果害蟲主要有茶籽象蟲和黑翅大白蟻等。
蟲害特征:成蟲為害油茶果,幼蟲蛀食種仁。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結合墾復油茶林,消滅土壤中的幼蟲、蛹等;②化學防治:可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1兌水1000倍噴殺。
8油茶果實采收及處理
油茶物種和品種不同,果實成熟期不一致,寒露籽類于10月上旬寒露節(jié)、霜降籽類于10月下旬霜降節(jié)前后成熟。果實的成熟期常因當年氣候的影響提早或推遲5~10d,一般高溫干旱提早成熟,低溫陰雨推遲成熟。茶果成熟的特征是油茶果皮上的茸毛自然脫落,變得光滑明亮,樹上少數(shù)茶果微裂,容易剝開,種子烏黑有光澤或呈深棕色。茶果成熟應及時采收,不同品種的茶果應先熟先采,后熟后采,隨熟隨采;同一品種的成熟茶果,也應在近7天內采完。一定要避免過早采摘,采摘過早,不但出油率低,而且油質差。各地一定要采取聯(lián)防聯(lián)治、群防群治的措施,確保適時采摘。
油茶果實采摘后應及時妥善處理。抓緊時間,搶在晴天,攤開翻曬,曬2~4天后,茶果自然開裂,多數(shù)果的茶籽能分離,未分離的用人工剝離,然后過篩揚凈,繼續(xù)曬干。如遇陰雨天無法及時曬干,應將茶籽鋪在干燥通風的樓板上,厚約20cm,每天翻動1~2次,防止發(fā)熱霉爛或發(fā)芽,一遇晴天就及時翻曬。曬好的油茶籽應放在通風干燥處收藏。
(責任編輯: 胡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