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膏 方劑來源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與用法 龍骨3克 鱉甲3克 苦參3克 烏賊骨3克 黃柏3克 黃芩3克 黃連3克 皂角3克 白芨3克 白蘞3克 厚樸3克 木鱉子仁3克 草烏3克 川芎3克 當(dāng)歸3克 白芷3克 沒藥3克 乳香3克 槐枝3克 柳枝3克 炒黃丹450克 上藥除黃丹外,余藥于麻油內(nèi)慢火煎紫赤色,去渣,再下黃丹,攪勻,制成膏。用時(shí)量瘡口大小,攤紙上,貼患處。 功效與主治 功能消腫止痛,排膿生肌。主治癰疽發(fā)背,諸般瘡癤,跌打損傷,臁瘡,痔漏等。 現(xiàn)代臨床 可用于治療瘡癤疔毒,腦疽發(fā)背,蜂窩組織炎,慢性潰瘍,老爛腳,褥瘡等,亦有用于治療跌撲腫痛,痔瘺等病癥。 應(yīng)用要點(diǎn) 主要用于治療濕熱蘊(yùn)阻肌腠,氣血瘀滯,瘡瘍癰疽。方用清熱解毒的黃連、黃柏、黃芩等,配以行瘀消腫的當(dāng)歸、白芷、川芎,斂瘡收口的烏賊骨、龍骨、白芨,為其配伍特點(diǎn)。臨床應(yīng)用以癰疽瘡瘍,或跌撲外傷、局部紅腫疼痛,為其辨證要點(diǎn)。 歷代方書中與本方同名者,尚有。 (1)<證治準(zhǔn)繩》萬金膏,組成與本方同,僅各藥劑量不同;功效、主治與本方同。 (2)《眼科纂要》萬金膏,由荊芥、防風(fēng)、黃連、五倍子、銅綠、苦參,薄荷組成,主治瞼弦赤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