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枕中丹 方劑來源 唐.《千金要方》。又名枕中丹、孔子枕中散。. 組成與用法 龜板 龍骨 遠志 菖蒲 上藥各等分,共研為末。每服l一2克,水或酒送下。也可改用飲片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酌定。 功效與主治 功能補心腎,寧心潛鎮(zhèn)安神。主治心腎不足,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癥。 .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衰弱,又用于治療小兒遺尿病,.夢游癥,多動癥,學習障礙癥等。例如: (1)神經(jīng)衰弱 治療心腎不足引起,癥見失眠、心悸、健忘、多夢、神志不寧等,有一定療效。 . .(2)小兒遺尿病 本方加覆盆子為丸,治療小兒遺尿病有效(《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年第5期)。 ‘ , (3)夢游癥 本方加蓮子為丸,治療小兒夢游癥有效(《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年第5期)。 , 。 (4)多動癥 本方加磁石為丸,治療小兒多動癥有效(《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年第5期)。 (5)學習障礙癥 本方加益智仁為丸,治療小兒學習障礙癥,有效 ({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年第5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心腎不足之證。方用龜板、龍骨育陰潛陽,菖蒲、遠志定志開竅,寧心益智與潛鎮(zhèn)安神并用,以交通心腎,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心悸不安、失眠健忘、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其辨證要點。 妙香散 . 方劑來源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又名辰砂妙香散。 組成與用法 麝香(另研)3克 煨木香75克 山藥(姜汁炙)30 克 茯苓3 o克 茯神3 0克 黃芪3 oX 遠志(炒)3 o克 人參15 克 桔梗15克 炙甘草15克 朱砂(另研)9克 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溫酒調(diào)下。 功效與主治 功能益氣寧心,安神鎮(zhèn)驚。主治心氣不足,驚悸不安,虛煩少寐,喜怒無常,夜多盜汗,飲食無味,頭目昏眩等。 現(xiàn)代臨床 可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胃神經(jīng)官能癥,也用于治療淋證等病癥。例如。 勞淋 本方合五苓散或吞服威喜丸,可治療心勞致淋,癥見小便滯澀,尿意不盡,小腹微脹,腰痛纏綿,痛甚及尻,心悸短氣,困倦乏力,失眠多夢,口干舌燥,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或數(shù)(<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心氣不足致心神不寧證。方用人參、黃芪補氣,遠志、茯神等安神,麝香醒神,標本兼顧,安神與醒神并投,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驚悸不安、少寐盜汗、飲食無味、頭目昏眩、舌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為其辨證要點。 孕婦忌服。 王荊公妙香散(《奇效良方》),由本方去麝香、木香、山藥、黃芪、桔梗,加龍骨、益智仁組成;功能養(yǎng)氣寧心,安神澀精;主治夢遺失精,驚悸郁結。 甘草小麥大棗湯 方劑來源 漢。<金匱要略>。又名甘麥大棗湯。 組成與用法 甘草9 0克 小麥3 0克 大棗1 0枚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功能和中緩急,養(yǎng)心安神。主治臟躁證,精神恍惚,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脈細而數(shù)。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精神分裂癥,癔病,神經(jīng)官能癥,神經(jīng)衰弱,癲癇,百合病,梅核氣,夜游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更年期高血壓,妊娠頭痛,產(chǎn)后發(fā)熱、出汗、驚悸、失眠,小兒遺尿,夜啼,夜游,氣厥,癲癇,病毒性心肌炎,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腦血管硬化,腦干損傷,胃痛,胃炎,便秘,腹瀉;又用于治療關節(jié)痛,頸椎綜合征,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病癥。例如; (1)女性更年期憂郁癥 本方加白芍、棗仁、丹參,百合、麥冬治療。結果:服藥2 0劑即瘥(《遼寧中醫(yī)雜志}1981年第6期)。 (2)男性更年期綜合征 以本方加石菖蒲、遠志、炒棗仁、白芍、朱砂為基礎方治療。癥見愁容發(fā)呆,坐立不安,疑遭迫害,揚言要上告或?qū)に?。結果:調(diào)治1月而愈,隨訪2年未復發(fā)(《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86 年第2期)。 (3)精神分裂癥 本方加野百合、生地,治療146例。其中117例加小劑量氯丙嗪,平均用藥16.8天。結果:痊愈11例,顯效44例,好轉46例,無效45例(《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2年第9期)。本方加龍骨,牡蠣,治療79例。其中62例加小劑量氯丙嗪。結果:痊愈5例,顯效23 例,好轉34例,無效工7例(《浙江中醫(yī)雜志》、982年第6期)。 (4)癔病 治療27例。結果。痊愈24例,顯效2例,進步1例 (《江蘇醫(yī)藥。中醫(yī)分冊》1978年第工期)。, (5)神經(jīng)官能癥 治療屢覺氣息欲絕年余,每日發(fā)作一至數(shù)次者。、結果。服藥工0余劑,脈緩,氣息如常而愈。本方加珍珠母,治療欠伸不寐患者。結果:服藥6劑而安。本方加通關散吹鼻,治療坐如泥像患者。結果:服藥數(shù)劑面愈(噬福建中醫(yī)藥》1987年第5期)。 (6)神經(jīng)衰弱 本方加百合、知母,治療100例。結果:顯效28 例,有效64例,無效8例(<江蘇醫(yī)藥.中醫(yī)分冊》1976年第工期)。 (7)百合病 本方加百合、沙參、知母、麥冬、五味子、茯苓治療。結果:服藥32劑得愈(《趙錫武醫(yī)療經(jīng)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8)汗證 本方合生脈散加味治療。患者每于黎明前當胸一片津津汗出已2年,伴心悸氣短、胸悶健忘、失眠多夢、倦怠乏力。結果;服 藥3劑后,諸癥銳減;后加重劑量為丸,早晚空腹各服1 0克,又服2 o余劑病愈。隨訪3年未復發(fā)(《四川中醫(yī)》1989年第8期)。 (9)閉經(jīng) 治療2例。 1例閉經(jīng)11年,服10劑月經(jīng)來潮,另1例閉經(jīng)5年,服25劑來潮(《新中醫(yī))1984年第4期)。 (10)妊娠頭痛 本方合溫膽湯加減治療。結果:服藥2月,基本治愈(《浙江中醫(yī)藥》1979年第6期)。 (11)產(chǎn)后精神病 本方為主,配合針刺合谷、神門、足三里等穴,治療3例。結果均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65年第4期)。 (12)小兒遺尿癥 本方加桑螵蛸、益智仁、菟絲子,治療28例。結果均愈。復發(fā)2例,再用仍效(《廣東醫(yī)學》祖國醫(yī)學版1963年第1 期)。 . . (13)小兒夜啼癥 本方加蟬蛻、吳茱萸,一般服藥1—2劑可愈 ({浙江中醫(yī)雜志》1965年第11期)。 (14)小兒夜游癥 本方加菖蒲、丹參、合歡治療。結果:服藥9劑病愈(《遼寧中醫(yī)雜志》1984年第11期)。 (15)小兒癲癇 本方加紫石英、天麻、天竺黃、鉤藤、僵蠶治療。結果:服藥25劑后,面青、手掣、眨眼、口角困動等癥狀消失(《中級醫(yī)刊} 1985年第1期)。本方加丹參、鉤藤、蟬蛻、白芍等,治療癲癇小發(fā)作患兒。結果:服藥5劑,小發(fā)作停止,再服上方合六君子湯調(diào)理,獲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4年第3期)。 (16)小兒氣厥證 本方加柴胡、香附、白芍治療?;純?歲,癥見性情暴躁易驚易哭,繼則氣厥不語,面唇青紫,肢體癱軟,須急救良久始可蘇醒。結果:服藥3劑獲愈,未再復發(fā)(<北京中醫(yī)》1985年第4 期)。 (17)小兒臟躁證 本方加白芍、酸棗仁、黑木耳治療?;純喊霘q,體質(zhì)素弱,乳食不佳,癥見驚哭不已、手足抽搐、兩目上竄、黑睛全無、晝問較甚、入夜反靜。結果:服藥6劑,恢復正常(《北京中醫(yī)》1985年第 4期)。 (1.8)心律失常 本方合炙甘草湯治療。結果:結代脈完全消失 (《新醫(yī)藥學雜志》1978年第工期)。 (19)腦血管硬化并震顫麻痹癥 在先以益氣、溫陽、柔肝之品獲初效后,再予本方加附子、干姜、茯苓、黨參、雞血藤治療。結果;服藥5 劑后,病情即趨穩(wěn)定(《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年第1O期)。 (20)急性胃炎 本方加淡附子、干姜、黨參、茯苓治療。結果:服藥3劑,痛瘥吐止寐安,又服5劑,諸恙悉平(《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年第1 ok)。 (21)便秘 治療因脾弱傳輸不利致習慣性便秘者,獲愈(《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2)關節(jié)痛 本方合玉屏風散治療。癥見全身關節(jié)痹痛,步履困難,全身皮膚有蟻行感,痛麻交作,心悸。結果;服藥5 oR劑,基本治愈 ((浙江中醫(yī)藥}1979年第6期)。 (23)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 本方為主,治療血小板顯著減少、出血時間延長、有出血體征患者20例。合八珍湯加減,補養(yǎng)氣血,合梔子厚樸湯,除胸腹煩滿;加連翹、紫草,清熱解毒,內(nèi)熱熾盛迫血妄行者,加用犀角地黃湯。療程最短30天,最長154天。結果;痊愈18 例,顯效2例。本方為主,治療血友病。結果獲佳效(《中醫(yī)雜志》1964 年第7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臟陰不足、心脾受損之證。方用甘草甘緩和中,小麥兼養(yǎng)心肝,大棗健脾補中,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神情恍惚、悲傷欲哭、心煩不寧、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失眠,加酸棗仁、遠志,心悸煩亂,加青龍齒、磁石、五味子,汗出,加煅牡蠣、碧桃干;口干欲飲,加天冬、麥冬、生地、玄參;氣虛乏力,加黨參、黃芪,精神錯亂,加生鐵落、生大黃、黃連、石菖蒲;陰虛火旺,加黃柏、知母、生地。 長期服用大劑量甘草,有可能引起浮腫、胸中滿悶,故久服須控制劑量。高血壓患者甘草用量宜小。 加味甘麥大棗湯(《婦科輯要}),即本方加芍藥、紫石英組成;功能鎮(zhèn)納浮陽、緩急;主治同本方。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加百合等,具有升高外周末梢白細胞的作用。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小鼠白細胞減少有明顯的提升作用,并對環(huán)磷酰胺所引起的毒性反應一小鼠體重和健康狀況的下降。有明顯改善作用. 百合地黃湯 方劑來源 漢.<金匱要略}。 組成與用法 百合7枚 地黃汁1升 水煎百合,兌入地黃汁,再煎溫服。地黃汁可改為5 0一100毫 升。 功效與主治 功能清心安神,滋,陰養(yǎng)血。一主治百合病神志恍惚。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癔病,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宮能癥等病癥。例,如; (1)癔病 本方加棗仁、茯苓等,治療45例。結果:治愈23例,明顯好轉u例,好轉8例,無效3例(<陜西中醫(yī)》1980年第4期)。 (2)不寐 本方合甘麥大棗湯治療?;颊咭共荒苊?周,伴頭脹、口苦、咽干、不能飲食等癥。結果。服藥3劑后,每日能睡Z小時,續(xù)進 6劑,每日能睡6小時({遼寧中醫(yī)雜志}1990年第8期)。 (3)面肌痙攣 本方合甘麥大棗湯治療?;颊呙娌考∪獍l(fā)緊,伴多夢、’失眠,病由情緒不佳所致。結果:服藥6劑后,自覺面部肌肉發(fā)緊減輕t繼服20劑,病愈(么遼寧中醫(yī)雜志})t990年第8期)。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百合病。方用百合、地黃甘涼清澗,養(yǎng)心安神,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熱病余熱未解、神志恍惚、欲食不能食、欲行不能行、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為其辨證要點。 、、 寒濕內(nèi)盛者忌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