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狐仙 狐王,出現(xiàn)在名著《西游記》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現(xiàn)在《山海經(jīng)》?!扒嗲鹬?,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保ā渡胶=?jīng)·南山經(jīng)》),“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薄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 象(按照正規(guī)說法,狐,貍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xí)慣了,統(tǒng)稱狐貍,而只有狐有仙氣,貍似乎只是是俗物)?!渡胶=?jīng)》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后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征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笆橙恕敝畟鳚u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xiàn)。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梢?,狐有靈氣(妖氣),在數(shù)千年前,已是公認(rèn)。再到后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jīng)被人設(shè)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dāng)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倍搅嗣髑?,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xiàn)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后最明顯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