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消毒飲(普濟消毒飲子) (《東垣試效方》卷9) [異名] 普濟消毒散(《瘟疫論》卷2)。 [組成] 黃芩 黃連各半兩(各15g) 人參三錢(3g) 橘紅去白 玄參 生甘草各二錢(各6g)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黍粘子各一錢(各3g) 白僵蠶炒 升麻各七分(各 2g)柴胡 桔梗各二錢(各6g) [用法]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diào),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 [功用] 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 大頭瘟。憎寒發(fā)熱,頭面紅腫掀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有力。 [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大頭瘟(又名大頭天行),其癥狀特點原書謂:“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其原因為感染風熱時毒之邪,壅于上焦,攻沖頭面所致。頭為諸陽之會,熱毒蘊結(jié),上攻頭面,氣血經(jīng)絡壅滯,故有頭面紅腫掀痛。熱毒壅盛,郁于肌表,邪正交爭,邪盛正旺則見舌干口燥,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等。本證多發(fā)生于冬春兩季,特點為熱毒重、來勢猛、具有傳染性,以小兒發(fā)病為多。 . [配伍意義] 本證乃感受風熱時毒之邪,壅于上焦,發(fā)于頭面所致。時毒宜清解,風熱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勢利導疏散上焦之風熱,清解上焦之時毒,故以解毒散邪之法,兩者兼用而以清熱解毒為主。方中重用連、芩清熱瀉火,祛上焦熱毒為君。以黍粘子(即牛蒡子)、連翹、僵蠶辛涼疏散頭面風熱為臣。玄參、馬勃、板藍根、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并加強本方清熱解毒之功;橘紅利氣而疏通壅滯,有利腫毒消散;人參補氣扶正,與解毒疏散并用,亦有扶正祛邪之意,共為佐藥。升麻、柴胡升陽散火,疏散風熱,使郁熱時毒之邪宣散透發(fā),此即“火郁發(fā)之”之意,并協(xié)助諸藥上達頭面,為舟楫之用,為使。且芩、連得升、柴之引,直達病所,升、柴有芩、連之苦降又不致于發(fā)散太過。此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互為制約,有利于時毒清解,風熱疏散。諸藥配伍,清疏并用,升降共投,共奏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功。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療大頭瘟的常用方劑,以頭面紅腫掀痛,憎寒發(fā)熱,咽喉不利,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謂:“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哎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 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臨證若見表證明顯,里熱不重的,可酌減芩、連用量,加荊芥、防風、蟬蛻、桑葉等,以增強疏風散邪作用;若表證已罷,邪從火化,里熱較甚,可去柴胡、薄荷,加金銀花、青黛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功;若里熱盛而兼燥結(jié)者,加大黃、枳實、玄明粉以瀉熱通便;腫硬難消者,加牡丹皮、貝母、赤芍、絲瓜絡、夏枯草、橘皮等,以活血通絡,理氣化痰,消腫散結(jié);合并睪丸炎者加川楝子、龍膽草以清瀉肝經(jīng)實火。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顏面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頜下腺炎、頭面部蜂窩織炎及淋巴結(jié)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礙等病,辨證屬于風熱時毒者。 [使用注意] 本方藥物多苦寒辛散,陰虛者慎用。 [源流發(fā)展] 本方首見于《東垣試效方》卷9,謂主治大頭天行,癥狀特點 “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彼涊d的“大頭天行”,在《諸病源候論》、《千金翼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景岳全書》等雖有類似癥狀描述,但病名不一,迨至清代溫病學說發(fā)展較成熟的時期,已將該病納入溫病范圍,病因、病機有“風溫熱毒”、“風溫毒邪”之說。臨床癥狀,據(jù)吳瑭在《溫病條辨》卷1記述是“溫毒咽痛喉腫,耳前耳后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俗名大頭瘟、蝦蟆瘟。”《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下用本方治“時行疫癘,目赤腫痛、胞爛”,歸人眼科方。關(guān)于大頭瘟之治療,《醫(yī)學正傳》卷2載有二黃湯,據(jù)言引自東垣方,以黃芩(酒制)、黃連(酒制)、甘草各等分主治大頭天行疫病以及上焦火熱毒盛證。但治本病之專方者仍推普濟消毒飲。誠如吳瑭在《溫病條辨》卷1盛贊本方:“治法總不能出李東垣普濟消毒飲之外,其方之妙,妙在以涼膈散為主,而加化清氣之馬勃、僵蠶、銀花,得輕可去實之妙;再加元參、牛蒡、板藍根,敗毒而利肺氣,補腎水以上濟邪火?!蓖瑫r,吳氏認為以去升麻、柴胡,加銀花、荊芥療效更佳。 [疑難闡釋] 1.關(guān)于本方方源 歷來醫(yī)家均未能確切指出本方見于何種著作。但基本上一致認為,其為李呆制于1202年,初名為普濟消毒飲子。由于李呆未將本方列入本人著作中,故后世對該方方源產(chǎn)生爭議。清。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下謂此方本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但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未見此方記載。上海中醫(yī)學院主編《中醫(yī)方劑臨床手冊》謂其源于《東垣十書》;《方劑學》統(tǒng)編教材2版及 4版均謂本方出于《醫(yī)方集解》,但正如汪昂《醫(yī)方集解》說:“《十書》中無此方,見于《準繩》”。 《證治準繩》為明.王肯堂撰于1602年,普濟消毒飲子載于此書 “雜病.諸門”,治大頭瘟證。另據(jù)查,在此之前,元.羅天益《衛(wèi)生寶鑒。補遺》載有本方,羅氏為李呆學生,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的學術(shù)理論,也是本方較早的記述。嗣后,明。汪機《外科理例》(撰于1531年)收載本方,始將其改名為 “普濟消毒飲”,主治同前,方藥略有不同(即普濟消毒飲子去薄荷,加人參),在服法上改用湯劑內(nèi)服,亦可制成丸、散服用。至清.《醫(yī)方集解》收載本方,仍名為普濟消毒飲。至此,綜合諸書記述,其內(nèi)容均與李杲學生羅天益整理的《東垣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時毒治驗”病案相同。因此,近年較近史實的說法,一致認為此方最早見于《東垣試效方》。 2.關(guān)于方中人參 方中人參,李呆用之,一則補氣扶正,與解毒疏散諸藥并用, 有扶正祛邪之意;二則可能與李氏所處金元時代及其提出的“胃氣為本”的學術(shù)觀點有 關(guān)。然《醫(yī)方集解》方用薄荷,而無人參。故臨床使用本方,人參之用否,應視人體邪 正虛實而定。 3.關(guān)于方中升麻、柴胡 吳瑭認為大頭瘟一證,乃為溫毒上擾,升騰飛越太過 之癥,故用本方治療時應去升麻、柴胡,以防其升陽助熱;又本方用藥多輕清上 浮,總治上焦,用升、柴為引經(jīng)藥亦為多余,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同時又認為本 病邪在上焦,又不宜用芩、連之苦寒,免致引邪人里。但亦有不同看法者,如葉子 雨在《增補評注溫病條辨》說:“治大頭天行,用普濟消毒飲甚是。此方有升、柴之 升散,亦有芩、連之苦降,開合得宜,不得譏東垣之誤也。去升麻、黃連尚可,去 柴胡、黃芩則不可?!标懯恐@亦云:“此方之升、柴,猶之畫龍點睛,精神全在此一 點”(同上)。之后,同意與不同意吳氏之說者,仍兼而有之。從大頭瘟一證病因、 病機及方劑配伍的相互制約關(guān)系來看,葉氏之說是合理的;且火毒的治法,《內(nèi)經(jīng)》 即有“火郁發(fā)之”的治療原則,金元時期的方劑配伍,有升降并用,亦有升陽散火 之法,故吳氏的觀點有可商之處。 [方論選錄] 1.羅天益:“普濟消毒飲子時毒治驗。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jiān)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y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蛟?,李明之存心于醫(y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于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遂處方,用黃芩、黃連,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黍粘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僵蠶味苦乎,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jīng)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半用湯調(diào),時時服之。半用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昔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貼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于石,以傳永久?!?編者注:此后原文所載藥方組成與此病案略有不同,有人參三錢,而無薄荷) (《東垣試效方》卷9)。 2.吳昆:“芩、連苦寒,用之以瀉心肺之火;而連翹、玄參、板藍根、鼠粘子、馬勃、僵蠶,皆清喉利膈之物也,緩以甘草之國老,載以桔梗之舟楫,則諸藥浮而不沉;升麻升氣于右,柴胡升氣于左,清陽升于高巔,則濁邪不得復居其位?!督?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以補虛。而陳皮者,所以利其壅滯之氣也。又曰:大便秘者加大黃,從其實而瀉之,則灶底抽薪之法爾?!?《醫(yī)方考》卷i) 3。王子接:“時行疫癘,目赤腫痛胞爛者,屬濕熱;憎寒壯熱,頭面脹者,屬風熱。此皆邪發(fā)于手三陰者也。普濟消毒飲本自《局方》,謙甫遵于其師濟源,東垣注釋見于《準繩》。黃芩、黃連、連翹、玄參瀉心肺之熱為君;人參、橘紅負荷其正,驅(qū)逐其邪為臣;升麻、柴胡伸少陽、陽明之正氣,桔梗、甘草載引諸藥不令下行為 佐;牛蒡散風消毒,僵蠶消風散結(jié),板藍根解天行熱毒,馬勃消頭面毒腫,使藥四味,為諸藥驅(qū)使于上焦,以成消散之功。手經(jīng)病在上,故不用下法。”(《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下) 4.吳瑭:“溫毒者,穢濁也,凡地氣之穢,未有不因少陽之氣而自能升上者。春夏地氣發(fā)泄,故多有是證;秋冬地氣間有不藏之時,亦或有是證;人身之少陰素虛,不能上濟少陽,少陽升騰莫制,亦多成是證;小兒純陽火多,陰未充長,亦多有是證。……治法總不能出李東垣普濟消毒飲之外。其方之妙,妙在以涼膈散為主,而加化清氣之馬勃、僵蠶、銀花,得輕可去實之妙,再加元參、牛蒡、板藍根,敗毒而利肺氣,補腎水以上濟邪火。去柴胡、升麻者,以升騰飛越太過之病,不當再用升也。說者謂其引經(jīng),亦甚愚矣。凡藥不能直至本經(jīng)者,方用引經(jīng)藥作引,此方皆系輕藥,總走上焦,開天氣,肅肺氣,豈須用升、柴直升經(jīng)氣耶?去黃芩、黃連者,芩、連里藥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藥,故犯中焦也。” (《溫病條辨》卷1) 5.葉霖:“此方有升、柴之升散,亦有芩、連之苦降,開合得宜,不得譏東垣之誤也。去升麻、黃連尚可,去黃芩、柴胡則不可。只知泥執(zhí)三焦,不知有陰陽十二經(jīng)脈;只知外感之溫邪,不知有伏氣之溫病溫毒,乃內(nèi)伏疫邪,借少陽為出路,舍柴胡何以驅(qū)轉(zhuǎn)伏邪?況數(shù)證亦難以一方蕆事。溫熱、瘟疫不分,誤人非淺!”(《增補評注溫病條辨》) . 6.費伯雄:“天行厲氣,最為酷烈。病在上焦者,天氣中人,.必于上也。此方清熱解毒,祛厲疫之氣最為精當?!?《醫(yī)方論》卷4) [評議] 從“方論選錄”1的內(nèi)容語氣及《東垣試效方》王博文序來看,此段文字出自羅天益的手筆。王序曰:“太醫(yī)羅君謙夫從先生(指李呆)有年,盡傳其平生之學,亦當世聞人。今將此書厘為九卷,鋟梓以傳”。羅氏詳述了普濟消毒飲創(chuàng)制的始末及方義,對后人掌握此方的主治證及配伍意義大有助益。吳昆即方論藥,亦多持平之論,不過謂“升麻升氣于右,柴胡升氣于左”,則未免穿鑿。王子接謂本方治療“時行疫癘,目赤腫痛胞爛者,屬溫熱;憎惡壯熱,頭面脹者,屬風熱,此皆邪發(fā)手三陰者也”,合乎臨床實際;然所謂“普濟消毒飲本自《局方》……東垣注釋見于《準繩》”,查今本《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并無此方。吳瑭和葉霖對方中升麻、柴胡、黃芩、黃連等藥的看法,已解析于“疑難闡述”項,不再贅述。 [驗案舉例] 1.丹毒 《廣西中醫(yī)藥》(1994,5:34):某女,29歲,1991年1月29日初診。3天前發(fā)熱微惡寒,右側(cè)面頰部皮膚忽然紅赤高出正常皮面,境界清楚,迅速向周圍蔓延,間有大小不等之水皰,苔微黃,脈浮數(shù)。證屬風熱邪毒郁結(jié)頭面肌膚。治宜疏風透表,清熱解毒。普濟消毒飲加減:黃芩、黃連、金銀花、連翹、馬勃、玄參、桔梗各lOg,板藍根15g,升麻6g,薄荷6g,大青葉15g。連服3劑。3天后復診,皮膚紅赤大減,皮損范圍控制,水皰干癟。上方再服2劑,基本治愈。 . 2.流行性腮腺炎 《四川中醫(yī)》(1990,5:24):某男,1天來發(fā)熱(39—40℃),兩側(cè)腮部先后漫腫,張口及咀嚼困難,伴口渴、惡心、嘔吐、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谇粌?nèi)見腮腺管口紅腫。證屬熱毒熾盛,蘊結(jié)少陽膽經(jīng)。治宜清 熱解毒,疏風散邪。藥用:黃連6g,黃芩、牛蒡子、僵蠶、玄參、赤芍各9g,生石膏90g,知母9g,夏枯草30g,板藍根24g,柴胡2g。外敷如意金黃散。服藥3 劑后,體溫正常,頭痛減輕,精神好轉(zhuǎn),能進少量飲食。腮部腫脹稍減,但仍堅硬。證屬熱毒未散,治宜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加海藻、昆布各9g,生牡蠣15g。2劑后,頭痛消失,飲食大增,腮腫已消。繼服2劑,以鞏固療效。 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5,1:14):某男,8歲,1982年8 月10日診。9天前自覺頸部兩側(cè)疼痛,活動受限,動則痛甚,逐漸腫脹,伴嘔吐納呆,體溫多在39℃,小便深黃,輕咳咽痛,大便時干時稀,日1行。曾用青霉素、鏈霉素、復方新諾明等,病情未見好轉(zhuǎn)。兩側(cè)頸部彌散性腫脹處深部有核如雞蛋,推之不移,并可觸及大小不等成串硬核,疼痛,捫之發(fā)熱灼手,兩側(cè)腹股溝有10余粒無粘連硬核,觸痛。心肺正常,肝右肋緣下2cm,質(zhì)軟,有觸痛及叩擊痛,脾左肋緣下0.5cm。血象:白細胞28000/mm3,中性26,淋巴14,變異淋巴60。肝功能:麝濁6,麝絮+,谷丙轉(zhuǎn)氨酶正常。證屬風溫熱毒,壅滯少陽之絡,治當清熱解毒,理血消腫,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板藍根、牡蠣(先人)各20g,連翹、夏枯草、神曲、延胡、牛蒡子、黃芩、北柴胡各lOg,白芍12g,黃連、乳香、沒藥各6g。外用如意金黃散調(diào)醋外敷,日 1次。治療6天,體溫降至正常,頸部腫脹基本消退,脾未觸及,肝回縮/cm,觸痛不顯。前方去生牡蠣、乳香、沒藥、延胡、黃芩,加生地、陳皮、薏仁、茯苓、甘草,治療2周,頸部、腹股溝腫塊消失,肝脾未觸及。血象:細胞6700/mm3,分葉34,伊紅2,痊愈出院。 4.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中國中醫(yī)急癥》(1994,2:74):某男,16歲。驟起畏冷發(fā)熱,頭痛,乏力,腹脹不適,惡心,食欲不振3天,繼而鞏膜黃染,皮膚出現(xiàn)黃疽,尿色加深,鼻衄不止,皮膚無出血點,淺表淋巴結(jié)無腫大,心肺(一),肝右肋下3a'n可捫及,質(zhì)地光滑、有觸痛,脾未觸及,舌紅苔黃,脈弦滑數(shù)。結(jié)合實驗室檢查診斷為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擬用普濟消毒飲,重用升麻30g,加茵陳30g。水煎服,日1劑。2劑后熱退,衄止。1周后黃疸盡退,肝無觸痛。肝功:麝絮+,谷丙轉(zhuǎn)氨酶60單位,守前方大黃減至lOg。續(xù)服5劑,諸癥全消,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再處上方,清熱解毒藥劑量各予減量,續(xù)服10余劑以鞏固療效,后復查肝功均正常。 按語:案1丹毒、案2流行性腮腺炎、案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發(fā)病部位雖有頭面、頸部之異,但均為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壅于上焦,發(fā)于頭面所致,故均以普濟消毒飲疏風透表,清熱解毒,療效顯著。案4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中醫(yī)辨證為濕熱黃疸,屬于“陽黃”的范疇,在治療上未采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等常用方,蓋因患者有鼻衄不止,此熱毒已人血分,故用普濟消毒飲重用升麻30g,加茵陳30g。諸藥相伍,重劑頓服,故能力挫病勢。 [臨床報道] 1.流行性腮腺炎 以本方加減:銀花、連翹、大力子、山梔、板藍根、馬勃、蒲公英、桔梗,水煎服,每日l劑。治療流行性腮腺炎100例,男性64例,女性 36例;以2—6歲者為最多,占64%,而2歲以下及10歲以上者較少見,年齡最 小者為8個月,最大者為12歲。結(jié)果4天內(nèi)治愈者占77%以上,比一般病程縮短 3—5天,100例均恢復正常。另有報道治療90例,其中風熱在衛(wèi)型21例,熱毒蘊結(jié)型69例。內(nèi)服普濟消毒飲煎液,外用如意金黃散或紫金錠用醋或香油調(diào)成糊狀敷腮部。結(jié)果:體溫恢復正常最短1天,最長8天,平均2.8天。腮腫消退最短 2天,最長9天,平均3.7天。6天內(nèi)消退計80例,占88.9%,本組全部治愈。又有以本方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腦膜炎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齡除1例為31歲,其余均為6—14歲。普劑消毒飲煎取6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57例患者均治愈L3j。 2.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以本方加減:雙花15g,連翹9g,柴胡9g,葛根9g,板藍根12g,山豆根9g,馬勃9g,桔梗9g,元參12g,生石膏30g,竹葉9g,甘草3g。水煎服,6歲以下1天1劑,7歲以上2天3劑。每劑水煎至150ml,分2—3次服完。結(jié)果,88%的病例在3天內(nèi)體溫恢復正常。隨著體溫下降,咽部膿性分泌物逐漸消失,血象恢復正常L4j。 3.風毒病 以本方加減治療風毒病74例。處方:川黃連225g,胡黃連225g,凈銀花450g,凈連翹450g,京元參450g,生甘草150g,牛蒡子450g,板藍根 450g,綠升麻225g,炒僵蠶225g,柴胡225g,陳皮225g,薄荷150g。共研細末,白蜜為丸,每粒凈重3g。輕型及中型病例, 日服3次,每次1粒。重型者加服1 次。3天為1療程。共治療74例。結(jié)果全部治愈,其中1療程治愈52例,2療程治愈19例,3療程治愈3例{53。 4.丹毒 以本方加減治療丹毒52例,痊愈41例(惡寒發(fā)熱停止,局部紅腫消退,疼痛消失,血象正常);好轉(zhuǎn)8例(局部紅腫大部消退,但微有壓痛);無效 3例C6)。 5.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 以本方治療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82例,平均療程3 天,治愈57例,癥狀消失,結(jié)膜下無明顯點狀或片狀出血。有效24例,癥狀有明顯減輕,結(jié)膜下有少量點狀或片狀出血。無效1例,癥狀無明顯改善,結(jié)膜下仍有點狀或片狀出血。 6.小兒呼吸道感染高熱 以本方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熱35例,伴抽搐神昏或驚跳者,加服紫雪散。計48小時內(nèi)痊愈9例,49—72小時痊愈15例,73—96小時痊愈6例,無效5例,平均退熱時間為51。4小時。 7.流行性出血熱 以本方治療435例發(fā)熱期流行性出血熱,并與435例西藥對照組比較。治療組以普濟消毒飲煎服,童便100—150ml為引先服。隨癥加減:體虛之人或病后參加重體力勞動者加人參9g;熱厥者加服四逆散;熱甚發(fā)斑、神昏譫語者加黃柏、梔子各10g,石膏60g;重型病例1日4劑,徐徐服之。氣血兩燔者,合用白虎湯加犀角磨汁服。寒厥灸神闕、關(guān)元、氣海。對照組以西藥處理。治療結(jié)果:①退熱情況:治療組在服藥后一般徐徐退熱,穩(wěn)固下降,不再反復發(fā)熱,平均退熱天數(shù)為2.5天。對照組在用氫化可的松時,體溫立即下降,但在2至 4小時后大都復升;反復2—3次后甚或熱仍不退;亦有猛降猛升,降至35℃以下,又升至40℃以上。平均熱退天數(shù)4.5天。治療組退熱平均天數(shù)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o.01)。②休克發(fā)生率:治療組發(fā)生休克者127例(29%),越過低血 壓期者121例(27.8%);對照組發(fā)生休克者143例(32%),越過低血壓期者83 例<19%)。兩者相比,休克發(fā)生率和低血壓越期率均有顯著差異(P<0.05)。 ③少尿發(fā)生率:治療組少尿發(fā)生率為42%,越過少尿期的有167例,少尿越期率為38%;對照組少尿發(fā)生率為59%,越過少尿期的101例,少尿越期率為 23.2%,兩組少尿發(fā)生率及越期率均有顯著差異(P<0.05)。④多尿發(fā)生率:治療組與對照組發(fā)生多尿的病例分別為258例和276例,多尿發(fā)生率分別是59%和 60%。⑤總的病死率:治療組和對照組總的病死率分別為8%、17。4%,兩者相比有非常顯著差異(P<0.001)L9j。 8.病毒性心肌炎 以本方加減治療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8例,水煎服,每日1劑, 15天為1療程。如見氣虛加人參,陰虛加生地、阿膠,痰濕加法半夏、云茯苓,氣滯血瘀加紅花、川芎,胸痛加蒲黃、五靈脂,陽虛加熟附片,浮腫加車前子、澤蘭等。亡陽脫證加服參附龍牡湯。注意休息,部分病例給氧、加用抗心律失常西藥。結(jié)果治愈 16例,有效28例,無效4例。 9.口腔急性感染 用本方加減治療急性化膿性冠周炎(22例)、牙周膿腫(18例) 及合并面部間隙感染(5例),共45例患者,年齡在10—68歲之間。水煎口服,每日 1—2劑,日服2—4次。結(jié)果治愈38例,顯效4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 95.6%,治療時間平均為5天L1”。 10.扁平疣 用本方加減治療扁平疣患者185例,病程在3個月至5年之間。每日 1劑,水煎服,藥渣再煎洗患部。結(jié)果治愈(丘疹完全消失,無斑痕色素沉著)181例,占97.8%;好轉(zhuǎn)(丘疹部分或完全消失,色素沉著未消退,經(jīng)觀察3—6個月仍不能恢復膚色)4例,占2。2%。治愈的181例中,服藥20~25劑而愈者26例,26—30劑而愈者155例[’x。 [實驗研究] 抗菌作用的研究 將普濟消毒飲按常規(guī)煎法制成水煎劑,每劑最后濃縮至25ml,為實驗用原液。將小鼠隨機分為治療組、預防組、對照組。觀察腹腔注射細菌懸液后24小時內(nèi)動物死亡情況,判斷體內(nèi)抗菌效果。預防組在注射菌液前一天給藥,治療組在注射細菌同時給藥,均按成人劑量50倍(等效量)灌胃給藥(67.5g/ k8)。結(jié)果,預防組10只小鼠死亡9只,治療組9只死亡8只,與對照組土霉素組比較差異顯著。認為本方無體內(nèi)抗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