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導赤散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導赤散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加減; 1.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 2.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jīng)有熱者;急性泌尿系感 染屬心經(jīng)之熱移于小腸者,亦可加減應用。 1.小兒夜啼 2。木舌 一、兒科 1.小兒白天尿頻 2.皰疹性口炎 3.手足口癥 4。鼻衄 5??谇粷? 二、內(nèi)科 l。心肌炎 2.急性泌尿道感染 三、外科 外科感染 四、婦科 1.崩漏帶下 五、皮膚科 1.斑丘疹 2.皮膚病 3.白塞綜合征 4.淋病 六、口腔科 口瘡 七、男性科 男性不育 [功用] 清熱,利水。 [主治] 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 于小腸,癥見小溲赤澀刺痛,舌質紅,脈數(shù)。 本方為清心利水的常用方劑。臨證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 小便赤澀,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導赤散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 導赤湯(《外科證治全書》卷5)。 [組成] 生地黃 生甘草 木通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藥為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人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 [功用] 清熱,利水。 [主治] 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 于小腸,癥見小溲赤澀刺痛,舌質紅,脈數(shù)。 [病機分析] 本方證之病機,原書以“心熱”概之,因心主神明而位于胸中,心經(jīng) 有熱,神明被擾,則見心胸煩熱;手少陰心經(jīng)挾咽喉上行而過咽部,若心火上炎,灼傷 津液,則口渴面赤,意欲冷飲;舌為心之苗,火邪熏蒸于上,故見口舌生瘡。因心與小 腸相表里,心熱則小腸亦熱,若心熱移于小腸,則見小溲赤澀,尿時刺痛。舌質紅,脈 數(shù),皆為心經(jīng)有熱之證。 . [配伍意義] 本方為心經(jīng)蘊熱或心熱移于小腸而設。治宜清心熱,利小便,導熱下 行,使蘊熱從小便而解。方中木通人心與小腸,味苦性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用以 為君。生地人心、腎經(jīng),甘涼而潤,清心熱而涼血滋陰,用以為臣,與木通配合,利水 而不傷陰,補陰而不戀邪。佐以竹葉,清心除煩,引熱下行。甘草用梢者,取其直達莖 中而止淋痛,并能調和諸藥,且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用作佐使。四藥合用,共 具清熱利水之功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為清熱與養(yǎng)陰之品配伍,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滋陰而不 戀邪。適合于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變迅速的病理生理特點,故本方 最宜于小兒。這也是錢乙制方的本意。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清心利水的常用方劑。臨證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 小便赤澀,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 2.加減法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 車前子、赤茯苓以增清熱利水之功。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jīng)有熱者;急性泌尿系感 染屬心經(jīng)之熱移于小腸者,亦可加減應用。 [使用注意] 本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源流發(fā)展] 本方為北宋兒科名醫(yī)錢乙所創(chuàng)制。據(jù)《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記載,原 治小兒 “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贝撕?。經(jīng)醫(yī) 家的不斷臨床實踐,其應用范圍有所擴大,主要是從治療心經(jīng)有熱,擴大至心移熱于小 腸證,又從兒科擴展至內(nèi)科。例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6(淳佑新添方)治療大 人小兒心經(jīng)內(nèi)熱,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下經(jīng),小便赤澀淋澀,臍下滿痛。至于 《醫(yī)宗金鑒》卷29所載治療病證就更為廣泛,凡“熱氣熏蒸胃口,以致滿口糜爛,甚于 口瘡,色紅作痛,甚則連及咽喉不能飲食;心火刑金,火熱喘急;孕婦因膀胱水病熱甚 尿澀而小腹作疼”等。 ,。 在本方基礎上,增減藥物而變化載的同名異方亦頗多。例如,《世醫(yī)得效方》卷兒 方,加黃芩、燈草、白茅根,其清熱利水之功更佳,治療心氣熱?!痘钣仔臅肪硐路?, 加黃芩、赤茯苓,亦加強了清熱利水之功,治療小兒心經(jīng)壅熱諸癥。 《醫(yī)方類聚》卷 136引《經(jīng)驗良方》方,去竹葉,加麥冬、燈草,則養(yǎng)陰清熱之功有所加強,治療心經(jīng) 內(nèi)虛,邪熱相乘諸癥?!镀嫘Я挤健肪?5方,去竹葉,加人參、麥冬,生甘草改用炙甘 草,則兼可益氣養(yǎng)陰,治療小兒瘡疹,心經(jīng)蘊熱,睡臥不寧,煩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 渴,貪食乳者。《銀海精微》卷上方,加梔子、黃柏、知母、燈心草,則苦寒瀉火之功 較強,治療目大眥赤脈傳睛?!镀穸徽睢肪?方,去竹葉,加辰砂、防風、一.薄荷葉, 兼可鎮(zhèn)心清熱疏風,治療痘瘡發(fā)熱,有驚搐者?!兜づ_玉案》卷3方,加犀角、薄荷、 連翹,則清心熱之功更宏,、治療心經(jīng)發(fā)熱。《眼科闡微》卷3方,加犀角、丹皮,兼能 清心涼血明目卜治療心經(jīng)實熱,兩大眼角有赤,內(nèi)外紅絲現(xiàn),漸人白睛,瘀血堆積不 散?!豆P花醫(yī)鏡》卷2方,加麥冬、車前、赤茯苓,功用側重于清熱利水,治療熱閉小 便不通。以上諸同名異方,均保留了錢氏導赤散中的木通、生地以清心利水,或去甘 草,或去竹葉,或只加不減,而所加之藥,主要有三類:一是清心瀉火藥,如犀角、連 翹、朱砂、梔子、黃芩等;二是清熱利水藥,如車前、白茅根、赤茯苓、燈草等;三是 養(yǎng)陰益氣藥,如麥冬、人參等。說明后世諸方增減藥物,仍以原方清心利水而不傷陰的 治法為中心。這也正是錢氏導赤散組方立法之精華,所以垂范后世者也。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的君藥 一說錢氏本意為“小兒心熱”而創(chuàng)制本方,當以人心腎經(jīng), 甘涼而潤之生地黃為君,因其人心能清心涼血,又人腎能養(yǎng)陰生津,故用治心經(jīng)有熱而 陰傷不甚者,如季楚重等持此觀點。一說以木通、生地為君,.理由是二者配伍方成滋陰 利水之功,滋陰以制心火,利水而不損陰,《醫(yī)方發(fā)揮》、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 《方劑學》(1995年第1版)等持此觀點。由于本方用治心經(jīng)熱盛及心熱移于小腸,故應 以人心與小腸兩經(jīng)之木通為君,其性味苦寒,既可清心降火,又可利尿通淋,兩擅其功。 。 2.關于心熱的性質 錢氏只言其治“心熱”或“心氣熱”.,而未言及心熱的虛實屬 性。若此證是心經(jīng)實熱,治當苦寒直折,瀉心湯最為合適,用陰柔滋膩的生地自無道 理;若為心經(jīng)虛熱,治當滋陰清熱,又不宜多用木通、竹葉滲利傷陰之品。從錢氏原書 來看,本方證既非實火,又非虛熱。理由有二:其一,錢氏在卷上“脈證治法”中有心 實證:“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 之?!倍鴮С嗌⒆C中有“合面臥”,與“喜仰臥”恰恰相反。而錢氏之瀉心湯藥物組成僅 黃連一味,直折心經(jīng)實熱,導赤散中雖有苦寒之木通,但陰柔滋膩之地黃在方中亦占有 重要地位,可見導赤散之心熱非心經(jīng)實火。其二,錢氏在卷上“目內(nèi)證”中云:“赤者心 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北緱l中“心熱”與“心虛熱”相對, 可見導赤散之心熱也非心經(jīng)虛熱。所以,《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將本證概括為 “水虛火不實”,此說似與錢氏本意較為合拍,即水虛不甚,火亦不實,水虛不甚不足以 生熱,火亦不實不足以傷陰。 .、 由上可見,導赤散合清熱利水與陰柔滋膩于一體,乃針對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有 “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疾病變化迅速的特點而制方,意在治實而防其虛,治虛而防其 實。即清心利水而不傷陰,滋陰生津而無助濕斂邪之弊,對于火象不甚,陰無大傷者. 有較好療效。 [方論選錄] 1。吳昆:“心熱,小便黃赤,此方主之。心與小腸為表里,故心熱則小腸亦熱,而 令便赤。是方也,生地黃可以涼心,甘草梢可以瀉熱,佐以木通,則直走小腸、膀胱 矣。名目導赤者,導其丙丁之赤,由溺而泄也?!?《醫(yī)方考》卷2) 2.季楚重:“《經(jīng)》云:兩精相搏謂之神。是神也者,待心中之真液,.腎中之真氣以 養(yǎng)者也,故心液下交而火自降,腎氣上承而水自生。前賢以生脈救真液,是治本不治標 也;導赤散清邪火,是治標以固本也。錢氏制此方,意在制丙丁之火必先合乙癸之治。 生地黃涼而ftlt~b,直人下焦,培腎水之不足,腎水足則心火自降。尤慮肝木妄行,能生 火以助邪,能制土以盜正,佐以甘草梢,下行緩木之急,即以瀉心火之實,且治莖中 痛。更用木通導小腸之滯,即以通心火之郁,是一治兩得者也。瀉心湯用黃連,所以治 實邪,實邪責木之有余,瀉子以清母也;導赤散用地黃,所以治虛邪,)”虛邪責水之不 足,壯水以制火也。此方?jīng)龆苎a,較之用苦寒伐胃,傷其生氣者遠矣?!?錄自.《古今 名醫(yī)方論》卷2) 。 3.王子接:“小腸一名赤腸,為形臟四器之一,稟氣于三焦.。故小腸失化,上為口 糜,下為淋痛。生地人胃而下利小腸,甘草和胃而下療莖中痛,木通、淡竹葉皆輕清人 腑之品,同生地、甘草,則能從黃腸導有形之熱邪人于小腸,其濁中清者,復導引入黑 腸,而令氣化,故曰導赤?!?《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 4.吳謙,等:“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腸而出,以心以小腸為表里也。 然所見口糜生瘡,小便赤黃,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證,皆心熱移于小腸之證。故不用 黃連直瀉其心,而用生地滋腎涼心,木通通利小腸,佐以甘草梢,取易瀉最下之熱,莖 中之痛可除,心經(jīng)之熱可導也。此則水虛火不實者宜之,以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 胃也。若心經(jīng)實熱,須加黃連、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亦釜底抽薪之法也。”(《醫(yī)宗金 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 5.張山雷:“方以泄導小水為主。雖曰清心,必小溲黃赤短澀者可用。一本有黃芩, 則清肺熱,所以宣通水道之上源也?!?《小兒藥證直訣箋正》) [評議] 諸家以本方治療心熱證。吳昆指出,本方治心熱,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故 見小便赤,并以生地為主藥,用之涼心。季楚重指出,本方清邪火;治標以固本,以生 地為主,以之培腎水,使腎水足而心火自降,并認為木通導小腸之滯,通心火之郁,一 舉兩得。王子接指出,本方證上有口糜,下有淋痛;惟文中曰小腸一名赤腸,而所謂黃 腸指胃,黑腸指腎,此類名詞既未見諸《內(nèi)經(jīng)》等經(jīng)典,亦非中醫(yī)所習用,不可取也。 吳謙等指出,本方證所見口糜生瘡、小便赤黃、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皆心熱移于小 腸之證,用之治療水虛火不實者;若心經(jīng)實熱,當加黃連、竹葉,甚者加大黃等,以釜 底抽薪。張山雷認為,本方功用雖曰清心,實以泄小水為主;另一版本方中用黃芩,能 清肺熱以宣導水之上源。皆臨癥心得而來,頗具價值。 [驗案舉例] 1.小兒夜啼 (四川中醫(yī)》(1987,4:21):某男嬰,4個月?;純?天以來人夜哭啼 不已,哭聲響亮,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大便干,舌尖紅,指紋紅紫,體溫正常。此心 經(jīng)有熱,擾動神明,治宜清心瀉火。方用導赤散加減:生地、木通、淡竹葉各3g,黃 連、生大黃(后下)、蟬蛻各2g,2劑。兩天后復診,夜啼已止,但大便清稀,仍以上 方去大黃、黃連,加麥冬、茯苓各2g,2劑而愈。 2。木舌 《河南中醫(yī)》(1994,4:254):某男嬰,4個月,混合喂養(yǎng)。3個月前出現(xiàn) 舌體腫大,吃奶作聲,煩躁哭鬧,曾被診為“先天愚型”,經(jīng)治無效。現(xiàn)診見舌體腫大 板硬,塞滿于口,舌伸口外,不能轉動,吮乳困難,伴見面赤唇紅,舌質紅,苔黃,大 便秘,小便少,煩躁不安,哭鬧不止。此乃心脾積熱,邪熱循經(jīng)上行于口舌,治當清心 瀉火,解毒消腫。方以導赤散合清熱散(水牛角、黃連、滑石、梔子)等,水煎頻服。 復診諸癥減輕,繼服9天痊愈。 按語:案1小兒夜啼,為心經(jīng)有熱擾動神明所致,治以瀉火清心之導赤散加味;案 2為木舌,證屬心脾積熱,循經(jīng)上移而引起,故治當清心瀉火,輔以解毒消腫。藥證合拍,故收良效。 [臨床報道] 一、兒科 1.小兒白天尿頻 以本方加鮮白茅根治療白天尿點滴頻數(shù)85例患兒,結果服藥 5—10劑,69例痊愈,16例無效,平均服藥6.55天。 2.皰疹性口炎 以導赤散加味和抗生素分組治療60例皰疹性口炎患兒,結果服用 導赤散加味方的患兒一般2--3劑即愈,.療效明顯優(yōu)于抗生素組123。以導赤散加減治療 小兒皰疹性15炎45例,結合西醫(yī)對癥處理,結果有效率95.6%,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組。 、 3.手足口癥 以本方加減治療柯薩奇病毒A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癥患兒21例,以手 足掌跖和口腔出現(xiàn)紅斑、丘疹、水皰為主要病損。發(fā)熱、口渴、尿黃an-花、大青葉; 咳嗽、咽痛加桑葉、桔梗。結果:治愈12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1例L4,。 4。鼻衄 以本方加味治療小兒實火型鼻衄10例,療效滿意。 5。口腔潰瘍 以銀翹導赤散治療由霉菌感染而引起的小兒口腔粘膜潰瘍,癥見牙 齦、頰內(nèi)及唇、口、舌部等處粘膜紅腫,潰爛,灼熱,疼痛,口渴,口臭,涎多而粘 稠,伴有發(fā)熱,飲食困難,甚則拒食,大便干結,溲赤短少,舌紅苔黃膩,脈洪數(shù)。處 方:銀花、連翹、焦山梔、生地黃各10g,木通4g,生甘草2g,淡竹葉20片??诳噬?br>者加天花粉;咽紅腫者加桔梗、山豆根;溲赤短少者加車前子;大便干結者加全瓜蔞。 治療63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血象正常)61例,占96。8%;好轉 (臨床癥狀減輕,血常規(guī)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較治療前減低)2例,占3.2%。一般服 藥1—4劑即愈。 二、內(nèi)科 l。心肌炎 以本方為基礎,胸悶加丹參、枳實、川芎;心悸氣急加遠志、酸棗仁、 茯神;心律失常重用甘草;熱甚口干者酌加銀花、連翹、黃連、麥冬等。治療外感風 邪,郁而化熱,熱人心經(jīng),心火亢盛之病毒性心肌炎64例,結果55例痊愈,9例好轉。 2.急性泌尿道感染 以本方煎湯,加入琥珀末2g沖服,每日1劑,治療急性泌尿 道感染100例。癥見尿頻、尿急、尿痛,伴畏寒發(fā)熱;體檢見腎區(qū)叩擊痛,脊肋點和輸 尿管點壓痛;化驗連續(xù)3天清晨中段尿定量培養(yǎng)見含菌量>10',尿常規(guī)見WBC (+++)或5個4F,并見紅細胞。結果1個療程(12天)后,治愈82例,好轉13 例,只有5例無效。以本方合八正散加減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67例。熱結胃腸,大 便秘結者,加生大黃;肝膽郁熱,寒熱往來者,加柴胡、黃芩;小便混濁者,加萆蘚; 血尿明顯者,加小薊、白茅根。結果治愈46例,好轉12例,無效4例,情況不明5例[”。 三、外科 外科感染 以本方為主治療癤、癰、丹毒、外傷感染等病。處方:生地15g,木 通、黃連、赤芍各10g,竹葉5g,生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服。畏寒發(fā)熱,患處紅腫 疼痛加荊芥、銀花、連翹、黃柏、赤小豆、茜草各10g;口渴加天花粉10g;瘙癢加地 膚子10g,蟬蛻3g;氣虛加黃芪、黨參各10g;血虛加女貞子、當歸各15g。共治療76 例,結果痊愈68例,好轉8例。 . 四、婦科 1.崩漏帶下 以本方加梔子、丹皮、茜草、旱蓮草治愈1例實熱崩漏患者;又有 以本方加味治愈熱毒帶下癥工例。 2。產(chǎn)后尿潴留 以本方加減治療難產(chǎn)后尿潴留105例,正常產(chǎn)后尿潴留,1.D例,結 果80例在服藥后1小時內(nèi)自行排尿,余者2小時內(nèi)排尿,無1例失敗。 五、皮膚科 1.斑丘疹 以本方合清營湯為主,再結合隨證加減,治療97例斑丘疹患者,結果 均獲得良好效果l“j。 2.皮膚病 以導赤散加味治療過敏性皮炎、蕁麻疹、全身性藥疹等變態(tài)反應性皮 膚病,伴見心胸煩熱,口渴飲冷,口舌生瘡糜爛,小便短赤。結果痛癢解除,血液檢查 正常,全部治愈luj。 ' 3.白塞綜合征 以本方為主,臨床隨證加味,治療白塞綜合征患者8例,結果均 獲基本痊愈c,5)。又有以本方合甘草瀉心湯治療心經(jīng)郁熱型白塞綜合征,亦獲良效t“j。 . 4.淋病 以本方加土茯苓、銀花、梔子為主,治療14例淋病患者,結果10例痊愈,2例好轉,2例無效l”j。 , 六、口腔科 口瘡 以導赤散合白虎湯隨證加減,治療心脾積熱型頑固性復發(fā)性VI瘡16例,結 果治愈14例,顯效2例l“j。 七、男性科 ' 男性不育 以本方加赤芍、茯苓、丹參、澤瀉、丹皮、黃柏為主,結合臨床隨證加 減,治療20例因慢性前列腺炎或精囊炎引起的不育癥患者,結果全部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