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瀉白散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瀉白散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加減; 1.肺經(jīng)熱重,加黃芩、知母。 2.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 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氣管炎等辨證屬肺中伏火郁熱者。1.蕁麻疹 2.盜汗 3。單純皰疹 4.皰疹性結(jié)膜炎 5??人? 6。痘衄 1.小兒咳嗽 2.小兒多汗癥 [功用] 清瀉肺熱,平喘止咳。 [主治] 肺熱喘咳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哺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本方為肺熱喘咳證設。臨床以喘咳氣急,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 細數(shù)為證治要點?!? 瀉白散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 瀉肺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瀉肺湯(《證治準繩。幼科》卷9)。 [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 各一兩(各15g) 甘草炙 一錢(3g) [用法] 上藥銼散,人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 清瀉肺熱,平喘止咳。 [主治] 肺熱喘咳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哺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病機分析] 肺主氣,其氣宜清肅下降,.則一身之氣順行。若肺有伏火郁熱,則肺 氣壅實,氣逆不降而發(fā)為喘咳,甚則氣急。肺合皮毛,肺中伏火郁蒸,故見皮膚蒸熱。 伏熱傷于陰分,故其發(fā)熱以日晡為甚。舌紅、脈細數(shù),皆肺熱陰傷之征。 [配伍意義] 本方為肺有伏火郁熱而設。肺熱喘咳,治當清泄肺熱,平喘止咳。方 中桑白皮甘寒人肺,清肺熱瀉肺氣而平喘咳,凡肺中“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借此 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藥品化義》卷6)。桑白皮氣薄質(zhì)液,不燥不剛,雖瀉肺而不 傷肺,用為君藥。地骨皮甘淡而寒,歸肺、腎經(jīng),助君藥瀉肺中伏火,且有養(yǎng)陰之功。 《本草備要》卷2曰:“地骨皮能退內(nèi)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 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 未有不愈者”,君臣相合,清瀉肺火,以復肺氣之肅降。炙甘草、粳米養(yǎng)胃和中以培土 生金,扶正祛邪,且藉其甘緩之性,既可使君臣清熱之力緩留于上,又可使其瀉肺之力 緩行于下,用為佐使。四藥合用,共奏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配伍特點在于其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標,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本,而是清 瀉肺中伏火以消郁熱,乃針對小兒“稚陰”素質(zhì),兼顧肺為嬌臟而立法用藥。方取桑白 皮:地骨皮較為平和之品,而避芩、連之苦燥傷陰,且有粳米、甘草養(yǎng)胃益肺,使金清 氣肅,以平喘咳,有標本兼顧之妙。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肺熱喘咳證設。臨床以喘咳氣急,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肺經(jīng)熱重,加黃芩、知母等以增強清泄肺熱之效;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等潤肺止咳。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小兒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氣管炎等辨證屬肺中伏火郁熱者。 [使用注意] 由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咳,或虛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自《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原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咳。后世醫(yī) 家根據(jù)本方清瀉肺熱,平喘止咳之功,其臨床應用范圍又有所擴展。例如,《斑論萃英》 用于治療肺熱目黃,口不吮乳,喘嗽。《保嬰撮要》卷13用于治療肺經(jīng)有熱生瘡?!夺t(yī) 方集解。瀉火之劑》用于治療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 在本方基礎上,加減藥味而衍化的同名異方較多。例如,南宋.嚴用和《濟生方》 卷2方,即本方去粳米,加桔梗、半夏、瓜蔞子、升麻、杏仁、生姜而成,兼可化痰寬 胸潤腸,治療肺臟實熱,心胸壅悶,咳嗽煩喘,大便不利。元。朱震亨《脈因證治》卷 中方,即本方去粳米,加青皮、五味、茯苓、參、杏仁、半夏、桔梗、生姜,治療陰氣 在下,陽氣在上,咳喘嘔逆。明。陶華《癰疽驗方》方,為本方去粳米,加貝母、紫菀、 桔梗、當歸、瓜蔞仁、生姜而成,主治肺癰。萬全《幼科發(fā)揮》卷4方,即本方去粳 米,加桔梗、陳皮,治療小兒肺熱證。芮經(jīng)《杏苑生春》卷3方,系本方去粳米,加麥 冬,則兼可養(yǎng)陰清熱,治療肺熱證。孫文胤《丹臺玉案》卷3方,在上方的基礎上再加 五味子、天冬、貝母,治療肺經(jīng)發(fā)熱。清.秦景明《癥因脈洽》卷3方,乃本方去粳米, 加荊芥穗、防風、柴胡、葛根,兼可疏風解表,治療外感嗽血,表邪外束,身發(fā)寒熱, 咳嗽帶血者;同卷同名方,為本方去粳米,加干葛、石膏而成,其清泄伏熱之功較佳, 治療外感嗽血,熱邪內(nèi)伏者。張璐《張氏醫(yī)通》卷13方,即本方加竹葉而成,治療肺 熱咳嗽,手足心熱。張琰《種痘新書》卷12方,即本方去粳米,加淡竹葉、燈心、馬 兜鈴而成,治療麻疹咳嗽。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卷1方,即本方加人參、茯苓、知 母、黃芩,治療晨嗽。王清源《醫(yī)方簡義》卷2方,即本方加知母而成,治療肺火喘咳 者。以上諸方均進一步發(fā)展了錢氏瀉白散的立法配伍用藥及其適應證,同時也充分說明 錢氏瀉白散對后世醫(yī)家影響之深遠。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君藥 本方以桑白皮為君,是因本方證為肺中伏火郁熱,致肺氣壅盛, 肺失宣肅。用桑白皮清瀉肺熱而利肺氣,使肺氣宣降有序。且《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 論》卷4曰桑白皮“質(zhì)液而味辛,液以潤燥,辛以瀉肺”??梢?,桑白皮不僅可以清瀉 肺熱,平喘止咳,而善治肺中伏火,肺氣壅盛,而且質(zhì)潤不燥,瀉肺氣而不傷嬌臟,尤 適于小兒稚陰之體,故用為君藥。 2.關于本方證的病機 錢氏日本方主治“小兒肺盛”,《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用本 方治療“肺火”,其臨床表現(xiàn)一般有“皮膚蒸熱,灑淅惡寒,日晡尤甚,喘嗽氣急”等。 本方證喘嗽是肺熱而肺氣上逆所致,與閉郁咳喘,氣急鼻煽的壅塞痰阻有輕重之別,本 方證的病機特點在于肺熱不著,陰傷亦輕。 3.關于本方是否宜于兼外感者 吳瑭認為瀉白散不可用于咳喘兼有外感者,且對 本方頗多微詞。其于《溫病條辨》卷6“瀉白散不可妄用論”中曰:“歷來注此方者,只 言其功,不知其弊……此方治熱病后與小兒痘后,外感已盡真元不得歸原,咳嗽上氣, 身虛熱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風寒、風溫正盛之時,而用桑皮、地 骨,或于別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人面,錮結(jié)而不可解矣?!眳鞘现f雖有一定 道理,但也不必過分拘泥。本方主治肺熱喘咳證,若兼外感,只要隨證加減,亦可使 用。例如,《癥因脈治》卷3同名方,即本方去粳米,加荊芥穗:防風、柴胡、葛根, 以發(fā)汗解表,治療外感嗽血,表邪外束,身發(fā)寒熱,咳嗽帶血者;《醫(yī)宗金鑒》卷4工云 本方加減法:“若無汗,是為寒遏肺火,加麻黃、杏仁發(fā)之”。說明肺熱兼外感,本方并 非絕對禁忌;只要隨證加減,靈活變通,自有良效。 [方論選錄] 1.吳昆:“肺火為患,喘滿氣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氣上逆,故喘滿;上焦有火, 故氣急。此丹溪所謂'氣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氣之不足,辛能 瀉肺氣之有余;佐以地骨之瀉腎者,實則瀉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虛則補其母 也。此云虛實者,正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地骨皮之輕,可使人肺;生甘草之平,可 使瀉氣,故名以瀉白。白,肺之色也。”(《醫(yī)方考》卷2) 2。汪昂:“此手太陰藥也。桑白皮甘益元氣之不足,辛瀉肺氣之有余,除痰止嗽; 地骨皮寒瀉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腎之虛熱,涼血退蒸;甘草瀉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補 胃,并能瀉熱從小便出。肺主西方,故曰瀉白?!?《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 3.季楚重:“君以桑白皮,質(zhì)液而味辛,液以潤燥,辛以瀉肺。臣以地骨皮,質(zhì)輕 而性寒,輕以去實,寒以勝熱。甘草生用瀉火,佐桑皮、地骨皮瀉肺實,使金清氣肅而 喘嗽可平,較之黃芩、知母苦寒傷胃者遠矣。夫火熱傷氣,救肺之治有三:實熱傷肺, 用白虎湯以治其標;虛火刑金,用生脈散以治其本;若夫正氣不傷,郁火又甚,則瀉白 散之清肺調(diào)中,標本兼治,又補二方之不及也?!?錄自《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四) 、 4.王子接:“肺氣本辛,以辛瀉之,遂其欲也。遂其欲,當謂之補,而仍云瀉者, 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氣俱薄,不燥不剛,雖瀉而無傷于嬌臟。第用其所欲, 又何復其所苦?蓋喘咳面腫,氣壅熱郁于上,治節(jié)不行,是肺氣逆也。《經(jīng)》言:肺苦 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虛氣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梔、柏輩所宜,故復以地骨 皮之苦,泄陰火,退虛熱,而平肺氣?;茨险碇杏涊d,西河女子用地骨皮為服食,則知 泄氣而仍有補益之功,使以甘草、粳米,緩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非謂肺虛而 補之米也。”(《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 5。費伯雄:“肺金有火,則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灑淅寒熱,而咳嗽喘急。瀉肺火 而補脾胃,則又顧母法也。若加黃連,反失立方之旨?!?《醫(yī)方論》卷4) 6.張山雷:“此為肺火郁結(jié),窒塞不降,上氣喘急之良方。桑白、地骨,清泄郁熱, 潤肺之燥,以復其順降之常。惟內(nèi)熱上擾,燥渴舌絳者為宜。若外感寒邪,抑遏肺氣, 鼻塞流涕,咳嗽不爽,法宜疏泄外風,開展肺閉者,誤用是方,清涼抑降,則更增其壅矣?!?《小兒藥證直訣箋正》) [評議] 錢氏制此方“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吳昆提出本證乃肺火為患,肺氣 上逆而喘滿,上焦有火而氣急,方中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氣之不足,辛能瀉肺氣 之有余,地骨皮瀉腎為瀉其子;汪昂認為本方乃“手太陰藥也”,并以此為中心,分析 方劑的配伍意義;季楚重強調(diào)火熱傷肺的治療當分清其標本而分別治之,并認為本方為 標本兼顧之法;王子接認為方中桑皮有辛瀉之功,以隨肺之欲,且桑皮氣薄,雖瀉而無 傷于嬌臟,用地骨皮泄陰火,退虛熱,而平肺氣;費伯雄針對有人認為本方瀉肺應加黃 連的看法,認為加苦寒之黃連,“反失立方之旨”;張山雷評價該方為治“肺火郁結(jié),窒 塞不降,上氣喘急之良方”,并告誡外感寒邪,抑遏肺氣,,鼻塞流涕,咳嗽不爽者勿用 此方。各家所論,均有可取之處,讀者當擇善而從。 [驗案舉例] 1.蕁麻疹 《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1:33):某女,49歲?;际n麻疹6年余,時 發(fā)時止,屢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其效不佳,患者為病所苦,心煩急躁,夜難入睡,曾診為 頑固性蕁麻疹。此次發(fā)病乃因遷居新房,室內(nèi)潮濕,數(shù)Et發(fā)病,瘙癢難忍,尤以四肢為 重,其疹搔之隨手增大,遇熱加劇,得冷稍減,冬輕夏重,反復兩年有余,皮疹遍及全 身,唇厚如腫,觸摸疹塊處有灼熱感,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以風熱夾濕論治。擬 方:桑皮、地骨皮各30g,甘草、苦參各lOg,蟬衣20g,搗碎。水煎服,相繼服藥12 劑而疹消。為鞏固療效,將前方碾為細末,每次6g,每日2次,連服2月,至今7年未發(fā)。 2.盜汗 《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1:33):某男,26歲?;冀櫺苑谓Y(jié)核,盜汗 長期不愈,使用抗癆藥物,但每夜汗出浸濕枕褥,由于長期汗出過多,耗傷津液,故口 燥咽干,五心煩熱,身體消瘦,顴紅,舌質(zhì)紅絳,脈細數(shù)。藥用桑白皮、地骨皮各 30g,生甘草lOg,浮小麥50g,水煎服。共服8劑,盜汗即止。 、 3。單純皰疹 《江西中醫(yī)藥》(1990,6:35):某女,26歲。發(fā)熱、咳嗽3天后,鼻孔 及口角皮膚粘膜交界處起群集小水皰,灼癢1天。診見皮疹為針頭大小水皰,密集成 群,周圍紅暈,皰液澄清,兩側(cè)頜下淋巴結(jié)輕度腫大,測體溫38。5℃,舌紅,苔薄黃, 脈浮數(shù)。診斷:單純皰疹,此系外感風熱之毒客于肺胃兩經(jīng),蘊蒸皮膚而生。治宜瀉肺 清熱,解毒消疹。方以瀉白散加減:桑白皮、大青葉、板藍根、銀花各15g,地骨皮、 黃芩各lOg,甘草5g,水煎服,3劑病愈。 按語:蕁麻疹中醫(yī)多以癮疹名之,案1之發(fā)病始因外受濕邪,后于盛夏乘涼復感風 熱之邪,濕熱相搏而引起。從“肺合皮毛”之理,“以皮行皮”之意,用本方清肺瀉火, 復加祛風除濕之苦參及疏散風熱之蟬衣,藥力尤宏,故可收效。案2肺結(jié)核屬中醫(yī)虛勞 范疇,其盜汗由陰虛內(nèi)熱,血津外泄而致。又“血汗同源”,汗多必耗傷津液,損及陰 血,益致陰虛。故治以桑白皮清瀉肺熱;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并涼血而除虛熱;甘草潤肺 益氣;浮小麥固表斂汗。如此用方,藥證相合,則盜汗自止。案3之單純皰疹,從“肺 合皮毛”立論,針對基本病機“肺經(jīng)有熱”,而投本方加減,故獲良效。 4.皰疹性結(jié)膜炎 《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4:41):劉某,28歲。自覺右眼澀痛 微癢2天。檢查:雙眼視力正常,右眼大眥部的白睛表層可見3個粟粒樣皰疹,并見赤 脈圍繞,黑睛透明,左眼未見異常,舌紅苔黃,脈浮。診斷:皰疹性結(jié)膜炎。證屬熱客 肺經(jīng)。方以瀉白散加谷精草、蟬蛻、木賊等,服藥4劑而愈。 5。咳嗽 《謝鐵廬醫(yī)案》:楊協(xié)勝之女,寒熱咳嗽,腹痛泄瀉。醫(yī)者未知痛一陣瀉 一陣屬火之例,木強反克之理,妄用消耗之劑,漸至面浮氣促,食減羸瘦,又誤用芪、 術之藥,潮熱愈重,痛瀉愈多,延綿兩月,眾謂童癆難愈。乞診于余,先與戊己丸作 湯,二劑痛瀉頓止,繼以瀉白散合生脈湯,二劑潮嗽皆安。 6。痘衄 《保嬰撮要》卷20:一小兒痘瘡衄血,右寸脈數(shù),此肺金有火也,用瀉白 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湯而愈。 按語:白睛為風輪屬肺,熱客肺經(jīng),故見案4之白睛皰疹,治以瀉白散清瀉肺熱而 收效。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則大腸亦不安,故發(fā)為案5之咳嗽與腹痛泄瀉并見,瀉肺 清熱為治病之本。肺主皮毛,肺經(jīng)熱盛,血熱妄行,故案6見痘皰衄血,清瀉肺熱,施用本方,是為正治。 [臨床報道] .. 1.小兒咳嗽 以本方合茅根湯治療43例小兒咳嗽,藥物組成:桑白皮鈕,地骨皮 8g,杏仁5g,黃芩4g,白茅根lOg,萊菔子lOg,瓜蔞仁3g,前胡6g,膽南星3g,生 甘草3g,水煎服,日1劑。3劑為1療程。結(jié)果:痊愈40例,占93%;好轉(zhuǎn)2例,占 5%;無效l例,占2%;總有效率為98%。服藥最短2天,最長4天cu。 2.小兒多汗癥 以本方加減治療小兒多汗癥183例,口渴喜飲者加麥冬、蘆根; 干咳者加百合、貝母;汗出較甚,形體消瘦者加浮小麥、阿膠。結(jié)果:服藥2劑而愈 97例,占53%,3劑而愈68例,占37。15%,4例而愈18例,占9.83%,總有效率98%以上(x。 [附方]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 葶藶子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9g) 大 棗十二枚(4枚)上藥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功 用: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滿。 方中葶藶子苦寒,開瀉肺氣,有瀉下逐痰之功,治實證有捷效??州闼炈幮悦土叶?br>傷正氣,佐以大棗,甘溫安中而緩和藥性,使瀉不傷正。二藥合用,而奏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之功效。 本方與瀉白散均有瀉肺作用,但瀉白散是瀉肺中伏火,本方是瀉肺中痰水。瀉白散 所治之咳喘,是由肺中伏火郁熱而致,咳痰量少,且苔必黃燥,脈細數(shù);本方所治咳 喘,則因痰濁壅滯于肺而致,咳痰量多稠濁,胸膈滿悶,苔膩,脈滑。 附方;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子10克 紅棗12枚 瀉肺行水,下氣平喘。痰涎壅盛,咳喘胸滿 [附方] 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 葶藶子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9g) 大 棗十二枚(4枚)上藥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功 用: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滿。 方中葶藶子苦寒,開瀉肺氣,有瀉下逐痰之功,治實證有捷效。恐葶藶藥性猛烈而 傷正氣,佐以大棗,甘溫安中而緩和藥性,使瀉不傷正。二藥合用,而奏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