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 ’ 方劑來源 漢?!秱摗?。 組成與用法 麻黃9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杏仁9克 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 功能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脈浮緊。 現(xiàn)代臨床 常用于治療感冒或流感屬于風寒表實者,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小兒發(fā)熱。肩凝癥;也可用于治療鼻炎,鼻衄,蕁麻疹,小兒銀屑病,失音,目病,凍瘡,癃閉,痛經(jīng),麻疹等病癥。例如: (1)流行性感冒 本方治療流行區(qū)域中青壯年患者,一般服藥2 —3劑,即汗出熱退而愈(《新醫(yī)藥資料》i975年第4期)。 (2)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治療受風寒后即惡寒而咳,遇寒尤甚之老年患者。初服三拗湯,3劑無效;改用本方, 3劑寒除咳止(《吉林中醫(yī)藥}1981年第1期)。 (3)小兒發(fā)熱 治療167例。患者均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發(fā)炎所致,其中體溫在38--39。C者134例,39。a以上者33例。服用法:1— 3歲,原方每味藥各6克,水煎2次,分3次溫服;4—7歲,每味藥各8 克,服法同上,8歲以上,每味藥增至10克,服法同上。結果:91例于服藥1一3次后痊愈;65例子服藥4—6次后痊愈;另11例服藥6次后,體溫仍在38。Q以上,主癥未消失(《新中醫(yī)》1985年第9期)。 (4)肩凝癥 本方加薏仁、白芍、秦艽、半夏、制川烏治療,并用食鹽、米糠、生姜各適量,炒熱,酒噴布,趁熱外熨患部,每晚睡前工次。結果;連治1周而愈(《福建中醫(yī)藥》1987年第1期)。 (5)鼻炎 本方加黃芪、蒼耳子、白芍、辛夷花,白芷治療。連服6 劑,并用生蔥頭削一切口,塞于鼻孔內(nèi)。結果告愈(《福建中醫(yī)藥》1987 年第工期)。本方加徐長卿、桔梗內(nèi)服或熏鼻,亦有較好療效(《吉林中醫(yī)藥》1981年第1期)。 (6)鼻衄 本方治療?;颊吒惺茱L寒后惡寒無汗,頭痛,周身關節(jié)疼痛,鼻流血盅許,先后3次。結果:服藥2劑后,得汗而解(《吉林中醫(yī)藥》1981年第1期)。 (7)蕁麻疹 本方加黃芪、白芍、荊芥、蟬衣治療?;颊咴酶鞣N抗過敏藥物治愈而又復發(fā)。改服上方,復取微汗。結果;連服5劑而愈,未見復發(fā)(么福建中醫(yī)薊》1987年第1期)。 (8)小兒銀屑病 本方合四物湯加減,治療10例。如鱗屑多而癢甚,去杏仁,加烏蛇、全蝎、丹參,白鮮皮;損害處紅腫毒盛者,去杏仁,加土木鱉、白鮮皮、丹參;損害以頭部為主者,去杏仁,加羌活;損害以四肢為主者,去杏仁,加威靈仙。此外,如澤瀉、萆蘚、金銀花,滲濕解毒之藥,應隨癥酌加。患兒分別服藥4—49劑。結果:2例皮損全部消退無痕,只遺留一時性色素性斑點;5例皮損基本消退; 2例皮損80%以上消退, 1例皮損部分消退或轉(zhuǎn)淡(《浙江中醫(yī)雜志》1956年第2期)。 (9)失音 本方加荊芥、前胡、桔梗、蟬衣治療?;颊咚赜锌人?,感受風寒后則咳嗽加劇.繼則失音,此次失音已工周,痰白,苔薄白脈濡。結果:連服3劑而愈(《福建中醫(yī)藥》1987年第1期). (10)目病 本方治療目暴病太陽,白珠血絲呈淡紅色,涕清如水,淚涌如泉,畏光甚,無眵,兩眉頭痛者,頗有良效(《吉林中醫(yī)藥》1981年第1期)。 (11)凍瘡 本方加附子、黃芪、紅花、干姜、細辛,治療連續(xù)3年冬季發(fā)作凍瘡者。結果;連服8劑而愈;后以黃芪、當歸燉鰻魚內(nèi)服。1年后冬季隨訪,未復發(fā)(《福建中醫(yī)藥}1987年第工期)。 (12)癃閉 本方加懷牛膝、蔥白,治療因肺受風寒、宣肅失司、通調(diào)無權所致的急性癃閉患者。結果;1劑盡而小便通暢(《福建中醫(yī)藥} 1987年第1期)。 (13)痛經(jīng) 本方加白芍、當歸、黃芪、吳茱萸、干姜,治療素體虛衰,又復感寒邪而致病者。結果:服薊1劑,霍然而愈(《福建中醫(yī)藥》 1987年第1期)。 (14)麻疹 本方加蟬蛻、升麻,對治療麻疹初起,發(fā)熱、疹出不齊,有良效(《吉林中醫(yī)藥凈1981年第工期)。本方加黃芩、白芍,治療麻疹見點后忽退隱、高熱無汗而喘,有并發(fā)肺炎傾向者,往往可得麻疹復顯、喘急自平之效(《經(jīng)方應用}寧夏人民出版社)。 應用要點 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寒,毛竅閉塞,肺氣不得宣通之證。方用麻黃發(fā)汗解表以散風寒,宣利肺氣以平喘咳;佐以桂枝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陽,既增強麻黃發(fā)汗解表主力,又解除肢體之疼痛;配以杏仁宣肺降氣,協(xié)麻黃平喘之效;共成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為其配伍特點。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如見惡寒甚而全身關節(jié)疼痛嚴重者,加附子、細辛;鼻塞而流清涕、頭痛者,加川芎、蒼耳子、白芷3咳痰粘者,加前胡、蘇子,氣喘胸悶者,加干姜、五味子、白芥子。 本方為辛溫解表之劑,風寒表虛證當忌用,溫病表證更須禁用。本方發(fā)汗力強,故對失血者、新產(chǎn)后、表虛自汗、體虛外感者,均不宜服用,以免重傷陰液。《傷寒論)有“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以及血虛而見。尺中脈遲。。陽虛而見。心悸身重”是汗法的禁忌,也是麻黃湯的禁忌。本方只宜暫服,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則不須再服。再者,本方煎煮時.必須麻黃先煮,去上沫,否則有令人心煩的副作用。 麻黃加術湯 (《金匱要略》),即本方加白術組成;功能解表散寒,除濕蠲痹,主治濕家身煩疼者。 歷代方書中與本方同名者,尚有: . (1)<備急千金要方}麻黃湯,有兩方:1.即本方桂枝易桂心,加大棗、茯苓、防風、白術、當歸、升麻、川芎、芍藥、黃芩、麥門冬組成;功能辛 溫解表,祛風除濕;主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語,毒氣沖心。2.由麻黃、升麻、葛根、射干、雞舌香、甘草、石膏組成,功能宣毒發(fā)表;主治小兒惡毒丹及風疹。 (2)《證治準繩》麻黃湯,也有兩方:1.由麻黃、升麻、炒牛蒡子、蟬蛻、甘草、臘茶葉組成;功能宣毒透疹;主治小兒發(fā)熱六七日,麻疹伏而未出者。2.由麻黃、黃連、蛇床子、艾葉、烏梅組成,水煎外洗;功能宣散邪毒,殺蟲止癢;主治婦女陰腫或瘡爛者。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1)本方具有解熱,促進腺體分泌功能的作用。因汗腺上存在()C一受體,屬于交感一膽堿能神經(jīng)支配。麻黃中含有擬腎上腺素能效應成分,其作用可直接興奮(,C一受體,并可間接促交感神經(jīng)興奮,引起腺體分泌增加,使正常皮膚溫度降低,達到解熱的目的。(2)本方具有鎮(zhèn)咳祛痰,擴張支氣管作用。實驗顯示麻黃湯能促支氣管腺體分泌,抑制粘膜上皮纖毛運動及擴張支氣管。因為麻黃堿屬擬腎上腺素藥,因此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而發(fā)揮止喘作用。杏仁在體內(nèi)分解產(chǎn)生氫氰酸,可抑制呼吸中樞和咳嗽中樞,起到鎮(zhèn)咳作用。(3)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相配,經(jīng)實驗證明有協(xié)同發(fā)汗的作用。有學者采用汗液著色和汗腺上皮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的方法,觀察了麻黃配桂枝對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的影響。結果表明,單味麻黃對汗腺興奮作用有限。而麻黃配桂枝對汗腺有明顯興奮作用,能使汗液分泌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