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 治慢性支氣管炎妙方 1順氣消食化痰丸 【來源】清·沙圖穆蘇《瑞竹堂經(jīng)驗(yàn)方》 【歌訣】順氣消食化痰丸,青陳星夏菔蘇攢, 曲麥山楂葛杏附,蒸餅為糊姜汁丸。 【組成】膽南星、姜半夏各500克,青皮、陳皮、生萊菔子、炒蘇子、炒神曲、炒麥芽、炒山楂、葛根、杏仁、制香附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用生姜汁和蒸餅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備用。每次服9克,開水送服。近代【用法】:各適量,亦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消食順氣,化痰止咳。 【方解】凡飲食不節(jié),酒濕食積所傷,均可導(dǎo)致脾虛生痰為病。蓋脾屬土而主濕,過用或久用酒食甘肥滋膩傷中,則脾濕不運(yùn),影響及肺,肺失肅降,聚濕成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治宜消食順氣,化痰止咳。故方用膽南星、姜半夏燥濕祛痰;青皮、香附、陳皮、杏仁、蘇子降肺順氣理肺化痰,寬胸順氣,能除脹滿;麥芽、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中,以暢達(dá)中焦運(yùn)轉(zhuǎn)之樞機(jī),使其脾升胃降而肺金順下;配以葛根,解酒濕而蘇脾胃,升清陽而爽神志,以姜汁為丸,共奏消食醒脾,順氣化痰之功。 【主治】酒食濕積生痰,癥見痰多而粘、胸膈脹悶、早晨咳嗽等癥??捎糜谔禎窨人浴⒙灾夤苎谆蚓坪笮匚付喾N不適等病癥。 【加減】若酒食傷中,可加葛花、枳椇子,效果更好。
2導(dǎo)痰湯 【來源】宋·陳自明《婦人良方》 【歌訣】導(dǎo)痰湯中半夏星,苓甘枳姜化橘紅, 燥濕化痰兼行氣,內(nèi)傷咳嗽效稱奇。 【組成】半夏6克,制南星3克,枳實(shí)3克,茯苓3克,化橘紅3克,甘草15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方解】本方系由二陳湯加南星、枳實(shí)、生姜而成。方用二陳湯燥濕化痰;配以天南星加強(qiáng)祛痰之功;枳實(shí)理氣,生姜暖胃。合而用之,共奏燥濕祛痰,行氣開郁之功。 【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惡心、飲食少思,或肝風(fēng)夾痰、嘔不能食、頭痛眩暈、甚或痰厥、舌苔白潤、脈滑??捎糜诼灾夤苎住⑽秆?、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聽神經(jīng)瘤、咽喉腫痛、上肢麻木等病癥。 【加減】若見咳嗽痰黃、小便短赤,加黃芩、杏仁、瓜蔞仁;咳嗽痰白清稀,加桂枝、細(xì)辛、干姜;惡心、嘔吐,加竹茹;頭痛眩暈較甚,加天麻、白術(shù)、川芎、石菖蒲。
3竹瀝達(dá)痰丸 【來源】明·龔信《古今醫(yī)鑒》 【歌訣】竹瀝達(dá)痰半夏陳,參術(shù)苓甘川大黃, 黃芩沉香青礞石,慢支良方效堪奇。 【組成】半夏、陳皮、白術(shù)、大黃、茯苓、黃芩各60克,甘草、人參各45克,青礞石30克,沉香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以竹瀝、姜汁為丸。每服6克,日服2次?;蚋挠蔑嬈宸魉幱昧靠砂闯R?guī)劑量酌減。 【功效】清熱化痰,健脾燥濕。 【方解】蓋脾虛失運(yùn),脾不化津則聚濕生痰,結(jié)于胸膈,郁久化熱,累及于肺,肺失肅降,諸癥隨作,治宜標(biāo)本兼治,清熱化痰與健脾燥濕并施。因此,方用竹瀝、青礞石清熱滌痰;配以白術(shù)、半夏、陳皮、茯苓健脾燥濕化痰;大黃、黃芩清熱燥濕;沉香降氣;人參、甘草益氣培中,且甘草兼調(diào)和諸藥,標(biāo)本兼治。 【主治】痰結(jié)胸膈,癥見吐咯不出、脘悶痞塞、不思飲食、或咳喘痰稠、或眩暈耳鳴、或癲狂昏迷、或不寐、或腹中有塊、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眩暈、精神分裂癥等病癥。 【加減】若繼發(fā)感染,加桑白皮、貝母、瓜蔞;咯痰腥臭,加魚腥草、薏苡仁;胸痛,加郁金,絲瓜絡(luò)。 【附記】本方瀉火逐痰之力很強(qiáng),需注意不可多用,應(yīng)中病即止。體質(zhì)虛弱者及孕婦,均應(yīng)慎用。
4澄清飲 【來源】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 【歌訣】澄清飲里天南星,二母半夏白礬隨, 清熱化痰又軟堅,肺逆可平效果奇。 【組成】天南星、蚌粉、知母、貝母、半夏、白礬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按常規(guī)劑量,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清熱肅肺,化痰軟堅。 【方解】方用南星、半夏燥濕化痰,肅肺止咳;配以知母、貝母、蚌粉、白礬清熱化痰,澄清軟堅。 【主治】各種痰嗽證,服他藥不效者,癥見咳嗽痰多。可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kuò)張、肺炎等病癥。 【加減】如偏熱者,加金銀花、南沙參、黃芩;發(fā)熱者,加生石膏、連翹;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咯血較多者,加旱蓮草、側(cè)柏葉、仙鶴草、阿膠;胸悶者,加旋覆花、瓜蔞。
5二母散(湯) 【來源】元·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 【歌訣】二母散湯白茯苓,人參桃仁有杏仁, 活血降逆止咳喘,產(chǎn)后咳喘服之靈。 【組成】知母15克,貝母15克,茯苓15克,人參15克,桃仁03克,杏仁 03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飲片,按常規(guī)劑量,湯劑水煎服。 【功效】活血降逆,止咳平喘。 【方解】凡因產(chǎn)后惡露上攻引起的痰咳喘息之證,治宜活血降逆,止咳平喘。方用桃仁活血;貝母、杏仁化痰止咳;知母清熱養(yǎng)陰;人參、茯苓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標(biāo)本同治,虛實(shí)兼調(diào),合而用之,可達(dá)益氣活血,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產(chǎn)后惡露上攻,流入肺經(jīng),癥見咳嗽痰多、或覺氣急、腹痛??捎糜谥夤苎住⒋⑿灾夤苎椎炔“Y。 【加減】若非產(chǎn)后,體質(zhì)尚可者,可去人參、桃仁,合二陳湯;氣急喘促,加桑白皮、蘇子、馬兜鈴。 【附記】《證治要訣類方》所載二母散,即由知母、貝母、生姜【組成】;功能清熱,化痰、止咳;【主治】遇冷或遇熱咳嗽。方名同,但【主治】各異。
6射干麻黃湯 【來源】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歌訣】射干麻黃款冬花,細(xì)辛五味制半夏, 紫菀姜棗同劑煎,溫肺化痰平喘咳。 【組成】射干6克,麻黃9克,生姜9克,細(xì)辛3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大棗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方解】痰飲咳喘,治宜溫肺化飲,止咳平喘。方用麻黃、細(xì)辛、生姜溫肺化飲;配以射干清熱利咽;紫菀、款冬花、半夏止咳平喘;姜棗暖胃培中;五味子合麻黃,宣中有斂,開中有合;射干合細(xì)辛,寒熱并用。 【主治】痰飲咳喘,癥見咳而上逆、喉中有水鳴聲、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苔白滑、脈浮緊??捎糜诩?、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小兒支氣管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病癥。 【加減】喘逆甚者,可加蘇子、葶藶子、白芥子、萊菔子之類;咯痰不暢者,加桔梗、瓜蔞仁;痰多,加南星、竹瀝;腎虛者,加菟絲子、狗脊、補(bǔ)骨脂。
7半貝丸 【來源】清·金蘭生《格言聯(lián)壁》 【歌訣】半貝丸中川貝母,法半夏用姜汁丸, 燥濕化痰治咳嗽,隨癥【加減】效更宏。 【組成】川貝母180克,法半夏12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生姜煎汁泛丸。每服6克,日服2次,涼開水送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可按常規(guī)劑量酌定。 【功效】燥濕,化痰,止咳。 【方解】方用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佐以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咳。藥僅兩味,而【功效】不凡。 【主治】咳嗽多痰??捎糜谥夤苎住⒋⑿灾夤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炎、癲癇等病癥。 【加減】若見咳嗽痰多而色黃者,加黃芩、知母、魚腥草、大青葉以清熱解毒;咳痰多而色白如泡沫者,加陳皮、茯苓以化痰除濕;咳嗽劇而伴氣急者,加杏仁、蘇子、葶藶子以降逆止咳化痰;久咳不止者,加百部、款冬花、紫菀以止咳;久咳而肺腎虛弱者,加黃芪、黨參、五味子以補(bǔ)氣收斂,或合用參蛤散。治慢性支氣管炎秘方 11.1 黛麥養(yǎng)肺止咳湯 【來源】黎炳南,《名醫(yī)治驗(yàn)良方》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參10克(或黨參20克),麥冬、五味子各10克,細(xì)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兒用量酌減)。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清水3碗,煎取1碗,藥渣重煎1次。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方解】本方為黛蛤散合生脈散加味而成。生脈散方載《內(nèi)外傷辨惑論》,有生津養(yǎng)陰之效,對熱病后期氣津兩傷者每可廣泛應(yīng)用。黛蛤散方載《衛(wèi)生寶鑒》,有清咽除熱,化痰去煩之功。方中人參味甘,微苦,性溫,能補(bǔ)益元?dú)?,固脫生津,李杲稱其能補(bǔ)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肺主諸氣故也。麥冬氣味甘涼,能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是治陰虛咳嗽的要藥。五味子味酸性溫,可斂肺生津,治咳逆上氣,《本草求真》指其為治諸種咳嗽之要藥。以上三味,一補(bǔ)、一清、一斂,相輔相成,功效益彰。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熱,涼血,解毒之能。海蛤粉為咸寒之品,得之則火自降,痰結(jié)自消,善治熱痰、老痰、頑痰。細(xì)辛氣味辛溫,功在搜剔陰絡(luò)之邪,祛風(fēng)止喉癢,增強(qiáng)鎮(zhèn)咳之效??染谜咝皳?jù)陰絡(luò),深潛難除,投之每獲捷效。炙甘草益氣化痰,調(diào)和諸藥,尚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陰。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清咽除痰、祛風(fēng)止咳之功。 【主治】氣陰虛咳嗽(外感后咳嗽),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癥見氣短神疲,面色蒼白,久咳不止,甚或嗆咳頻頻,痰難排出,納呆多汗,舌淡或嫩紅,脈細(xì)無力。 【加減】痰多而稀白,納呆苔白者,加白術(shù)、陳皮、法半夏;咽紅,扁桃體增大者,加射干、板藍(lán)根、金銀花;其中兼便結(jié)者,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痙支)氣逆痰多者,加麻黃、桂枝、蘇子、葶藶子;若見陣發(fā)痙咳,狀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馬兜鈴;時有低熱者,加青蒿、鱉甲;自汗明顯者可加黃芪、防風(fēng);咽癢甚者,加僵蠶、膽南星、細(xì)辛用量酌加;血虛心悸,舌淡脈細(xì)者,酌加當(dāng)歸、熟地、丹參。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5劑見效,10~15劑可愈。 【附記】久咳不愈,常見于素體虛弱,或外感病后,此多因氣陰不足,正虛邪戀故也。小兒陰陽稚弱之體,尤易罹患。長期咳嗽者,咽部常見充血,但多呈暗紅,與外感風(fēng)熱有所不同。若誤投苦寒,愈服清涼,則其咳愈甚,不可不知也!
11.2 陽和平喘湯 【來源】胡翹武,《名醫(yī)治驗(yàn)良方》 【組成】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當(dāng)歸10克,麻黃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分兩次溫服。 【功用】溫腎納氣,化痰調(diào)營。 【方解】咳喘之癥不離乎肺,纏綿經(jīng)久,無不由氣及血而瘀阻脈絡(luò),與瘀血為崇互結(jié)一體,阻塞氣道,影響氣體出入,曰:咳喘益甚而重篤難以向愈也。氣主于肺而根于腎,且肺腎又為金水相生之臟,經(jīng)久咳喘又無不虛體害正,窮必歸腎,傷及下元,損及氣根,氣體吐納失節(jié),此咳喘又不止于肺也。故老慢支患者無不為痰壅絡(luò)阻于上,元精內(nèi)奪于下。肺腎同病,虛實(shí)相因誠為其必然也??纪鹾榫w《外科全生集》之陽和湯,具溫陽補(bǔ)虛、散寒通滯之用,雖為陰疽效方,但從其組方配伍觀之,于督脈陽虛,寒痰凝滯之咳喘,有補(bǔ)虛瀉實(shí),上下同療之意。然化痰調(diào)營尚嫌不足,溫納腎氣也需增添。本方以熟地、鹿角片、淫羊藿、肉桂溫養(yǎng)腎督,峻補(bǔ)下元,易鹿角膠為鹿角片者,以膠者凝滯有助痰濁之弊。鹿角除秉溫補(bǔ)腎督功用外,更具活血通絡(luò)散滯之用,與熟地相伍、溫補(bǔ)精血,可減少膠、地同用黏滯礙膈之嫌;淫羊藿補(bǔ)腎壯陽,肉桂溫養(yǎng)命火;紫石英質(zhì)重色赤,性味甘溫,功擅溫養(yǎng)下元,主咳逆痰喘,與五味子配用鎮(zhèn)攝之力更顯,合此六味溫而不燥,補(bǔ)而不膩,既攝納又重鎮(zhèn),為補(bǔ)虛填精求本培元之道。當(dāng)歸養(yǎng)血活血,更具“主咳逆上氣”(《本經(jīng)》)之用;桃仁破血行瘀,是“止咳逆上氣”(《別錄》)佳品。以此合鹿角片、紫石英,既調(diào)營通絡(luò),又止咳平喘,皆一藥而二得其用之品,為咳喘由氣及血,絡(luò)脈瘀阻不可缺如之味也。白芥子理氣豁痰,皂角滑痰通竅,皆辛溫入肺之品,為寒痰壅肺痹阻氣道首選之藥。麻黃宣閉通滯、止咳平喘,與五味子配對,又可一開一合,啟閉肺氣。且肺金得腎督之溫養(yǎng),治節(jié)宣肅之權(quán)有復(fù),協(xié)同麻黃、五味子,更利氣體出納,痰濁排送。全方虛實(shí)補(bǔ)瀉得宜,肺腎上下同療,為下元虛寒、肺金痰瘀咳喘之良方。 【主治】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之屬腎督虛冷,痰瘀凝滯而致咳喘經(jīng)久不已者。 【加減】陽虛及陰者,去肉桂,加懷山藥20克,山茱萸10克;寒痰化熱者,去白芥子,加葶藶子10克,澤漆15克;氣急喘甚者,加蘇子10克,沉香3克(后下);大便秘結(jié)者加肉蓯蓉20克,紫菀20克;胃脘飽滿,納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谷芽、麥芽)各30克;痰濁消減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紅10克,茯苓20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一般服藥5~10劑見效,30劑以上可愈。
11.3 止咳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yàn)方集》 【組成】黨參、法半夏、南祝子、紫菀各9克,炒白術(shù)、馬兜鈴、白茯苓各15克,陳皮、干姜各6克,北細(xì)辛3克,五味子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混合,分3次溫服。 【功用】健脾益氣,化痰止咳。 【方解】本癥多因素體氣虛,衛(wèi)外不固,或年老體弱,易受風(fēng)寒侵襲,郁閉肺竅,而致肺失宣降所引起的咳嗽,或久咳不止,或伴胸悶喘促,或兼風(fēng)寒表證。本癥尤以中老年人和體質(zhì)肥胖人為多見,且易罹感冒。治宜健脾益氣,化痰止咳;方用六君子湯去甘草健脾益氣,化痰止咳為君;干姜、細(xì)辛、五味子三味為小青龍湯中化痰止咳之主藥,共用之為臣,助君藥以增強(qiáng)健脾益氣,化痰止咳之功,佐以南祝子、紫菀化痰止咳,且紫菀善能降氣化痰,又能清肺泄熱;馬兜鈴清熱化痰,善降逆氣,止咳嗽,故兼之為使。諸藥配伍為用,共奏健脾益氣、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氣虛咳嗽、咳喘(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癥見咳嗽,或咳喘,日久不止,或伴有頭痛,發(fā)熱惡寒,或胸悶喘促,或一身盡痛,脈浮緩無力,舌淡苔薄白或白膩。 【加減】若風(fēng)寒表證偏重,去紫菀,南祝子,加荊芥、紫蘇葉、防風(fēng)各9克;胸悶去五味子、加炒枳殼、蘇梗各9克;若伴見喘促,去南祝子,加蘇子6~9克;偏風(fēng)寒者,加炙麻黃6克,荊芥9克;伴一身盡痛可選加秦艽、桂枝、羌活、獨(dú)活各9克。 【療效】治驗(yàn)頗多,療效顯著。如1985年用本方加減治療氣虛咳嗽35例(其中伴喘促者8例),結(jié)果,痊愈30例,顯效5例,有效率達(dá)100%。 【附記】本方系由六君子湯去甘草,加干姜、細(xì)辛、五味子、紫菀、南祝子、馬兜鈴所組成。通過臨床反復(fù)驗(yàn)證修訂而成。據(jù)臨床觀察,二十年來,本人用本方加減治療氣虛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氣虛咳喘(喘息性支氣管炎),治驗(yàn)頗多,一般服5~10劑后即可見效或痊愈,其中治愈率達(dá)85%以上。 又本方治療氣虛感冒或老年性感冒,只須略作加減,效果亦佳。
11.4 溫腎蠲飲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jīng)驗(yàn)集》 【組成】制附片30~60克(先煎1~2小時),干姜、桂枝、法半夏各10克,細(xì)辛6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日2服。宜溫涼服,不宜熱服,一劑分2天服完。 【功用】暖脾腎,通心陽,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方解】此方系從四逆湯加味而來。方中附片溫腎陽,散寒濕;干姜溫肺化痰;桂枝通陽化氣;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法半夏燥濕祛痰,下氣散結(jié);細(xì)辛溫肺祛痰;甘草調(diào)和諸藥。本方藥專力宏,用治老年咳嗽,效果頗佳。 【主治】老年咳嗽,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年不愈,咳吐白泡沫痰,氣喘,短氣,不能平臥,動則尤甚,遇冷加劇,舌苔白滑,脈偏弦,兩尺不足。 【加減】臨床多年使用,治驗(yàn)甚多,效果頗佳。
11.5 潤燥益陰湯 【來源】陳樸庵,《醫(yī)方新解》 【組成】南北沙參各15克,天冬、知母、玄參、生地、枸杞各12克,百部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清肺祛痰,潤肺止咳,滋養(yǎng)肝腎。本方祛痰鎮(zhèn)咳作用顯著,有一定的解熱效力,并有補(bǔ)益和降血糖作用。 【方解】病為肺燥,肺陰虛,“陰虛生內(nèi)熱”所致,故方用南沙參清肺祛痰,北沙參潤肺生津,共為主藥;天冬、百部潤肺止咳,均為輔藥,生地、知母、枸杞滋腎養(yǎng)肝、皆為佐藥;甘草協(xié)調(diào)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肺祛痰、潤肺止咳、滋養(yǎng)肝腎之功效。 【主治】肺燥咳嗽,癥見發(fā)熱或午后潮熱,咳痰不暢,或痰中帶血,心煩口燥,舌紅少苔,脈細(xì)而數(shù);亦治肝腎陰虛,癥見頭暈?zāi)垦?,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耳鳴尿頻,口渴心煩,苔少脈細(xì)等。 【療效】屢用屢驗(yàn),療效甚佳。 【附記】臨床實(shí)踐觀察,本方用于治療百日咳等外感病癥,肺結(jié)核、糖尿病等內(nèi)傷疾患和因化學(xué)療法及放射治療所引起的白細(xì)胞下降,或血小板減少等病癥,效果亦佳。
11.6 久咳丸 【來源】朱良春,《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yàn)精華》 【組成】五味子50克,罌粟殼600克,枯礬30克,杏仁7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貯瓶備用。每服10~15粒,1日服2次,白糖開水送服。如有外邪發(fā)熱者,暫勿用之。 【功用】定喘止咳,收斂肺氣。 【方解】本方系根據(jù)《衛(wèi)生寶鑒方》五味子丸及《普濟(jì)方》治痰嗽并喘方加味而成。方中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止咳;罌粟殼收斂肺氣;枯礬長于消炎燥濕;杏仁專能止咳潤肺。四藥合用,有相輔相成之功、力專效宏之用。凡慢性氣管炎久咳不已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久咳。 【療效】屢用神效。
11.7 降氣化痰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杏仁10克,蘇子9克,瓜蔞30克,川楝子6克,元胡9克,龍膽草6克,石斛12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甘草3克,枳殼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止咳降逆。 【方解】肝火犯肺之咳嗽必須降氣平肝以止咳。方用杏仁、蘇子降氣止咳;瓜蔞、枳殼寬胸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川楝子、元胡平肝止痛;龍膽草清肝熱;石斛養(yǎng)肝陰;甘草緩肝急,合之共奏止咳降逆之功效。 【主治】肝火犯肺,氣逆咳嗽,咳則脅下作痛,舌紅咽干,脈弦數(shù)。 【療效】屢用皆有良效。 【附記】《素問·咳論》云:“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此為肝火犯肺所致,治宜疏肝清熱,止咳化痰,本方正符合病機(jī),故用之多效。
11.8 清肺寧咳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黃芩、馬兜鈴各9克,桑白皮、瓜蔞皮各12克,杏仁9克,枇杷葉12克,桔梗、牛蒡子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肺化痰,降氣止咳。 【方解】肺為嬌臟,若肺熱內(nèi)熾,熱灼肺金,氣不宣降而上逆而致咳嗽,故方中以黃芩、馬兜鈴苦寒以清肺熱;桑白皮、瓜蔞皮、杏仁、枇杷葉宣肺降氣止咳;牛蒡子、桔梗、甘草辛涼宣開疏肺利咽。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肺化痰、降氣止咳之功。 【主治】肺熱咳嗽,癥見咳嗽、痰黃稠黏、喉干咽痛、胸?zé)釔?、呼吸粗促、咳聲高亢、舌紅、苔黃糙、脈滑數(shù)或洪大而數(shù)。 【加減】若熱盛氣喘、肺熱內(nèi)困,加葶藶9克,葦莖30克,冬瓜仁18克,生薏仁15克,生石膏18克;挾有表邪,發(fā)熱頭痛,加荊芥9克,野菊花15克,連翹,金銀花各12克;肺胃蘊(yùn)熱,痰氣不利,痰黃膠黏,加山梔9克,冬瓜仁18克,海浮石、海蛤殼各30克,萊菔子9克,千層紙6克;熱邪挾痰、郁結(jié)肺絡(luò),胸脅間悶痛,加郁金9克,冬瓜仁12克,枳殼9克,橘紅1.5克;熱盛傷及肺絡(luò),咳痰帶血,加黑山梔12克,白茅根18克,仙鶴草15克,側(cè)柏葉12克;肺熱咽喉腫痛,加玄參12克,土牛膝根21克,板藍(lán)根15克,金銀花12克;熱毒熾盛,內(nèi)壅肺胃,侵入營分,舌紅絳,苔少,脈細(xì)數(shù),加生地15克,青天葵12克,川黃連9克,金銀花12克;肺熱下行大腸,下痢腹瀉,加煨葛根9克,大豆卷12克,火炭母15克;大便秘結(jié),數(shù)天未解,加大黃9克(后下),玄參12克;肺熱下輸膀胱,小便黃赤短少,加生薏仁15克,木通9克,滑石15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11.9 滋陰宣肺湯 【來源】陳德才,《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南北沙參各20克,法半夏7克,天冬、麥冬各20克,杏仁、麻黃、川樸各7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滋陰,宣肺,化痰止咳。 【方解】病證屬陰虛,故方用南北沙參,天麥冬養(yǎng)肺陰;麻黃,桔梗宣肺化痰;杏仁止咳化痰;川樸、法半夏燥濕化痰,合而用之,共奏滋陰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陰虛型慢性咳嗽)。 【加減】神疲乏力加太子參15克;舌苔黃干,渴欲冷飲,加連翹、魚腥草各15克;久咳不止無痰者加罌粟殼、棗仁各10克。 【療效】治療68例小兒氣管炎,用3劑而愈者17例,5劑而愈者33例,8劑而愈者13例,無效者5例。 【附記】方中罌粟殼,對非久咳無痰者不用,其用量也應(yīng)根據(jù)年齡、體質(zhì)、病情有所增減。
11.10 補(bǔ)氣化痰湯 【來源】李紹南,《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黃芪45~60克,桔梗、杏仁、紫菀、甘草各9克,沙參24克,云茯苓10克,百合、半夏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bǔ)氣平喘,止咳化痰。 【方解】方名取義于丹溪謂“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隨氣而順矣”。方用黃芪補(bǔ)氣而固表,得桔梗、沙參能滋補(bǔ)肺虛而不黏膩,并使肺氣肅降而痰化;紫菀,百合養(yǎng)肺而降氣逆,杏仁利肺止咳,半夏、甘草化痰而和中。總之本方是一張清肅滋養(yǎng),運(yùn)行兩施,補(bǔ)而不滯之良方。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腎虧損、纏綿不愈者。 【加減】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術(shù)12克,桂枝6克,橘紅9克;咳嗽痰稠而黃,加蘇子、前胡各9克,蛤粉15克,川貝母6克;干咳無痰,加枇杷葉12克,百部9克;憋輕喘重,加枸杞子15克,補(bǔ)骨脂10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30克,有時合苓桂術(shù)甘湯以化飲,或合都?xì)馔?,以納氣歸腎,使子母均健,從而達(dá)到治肺的目的。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附記】李氏通過臨床實(shí)踐,找出久咳痰喘的發(fā)病規(guī)律,冬日加重,夏天即輕(但也有夏日加重),認(rèn)為氣溫的高低與肺臟生理功能活動有莫大關(guān)系,暑天氣溫幾乎與常人體溫相等,而肺在這種無外寒侵襲威脅,氣溫適宜情況下,宜休息滋養(yǎng),根據(jù)虛則補(bǔ)其母或母子兼顧及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治實(shí)必顧虛,治虛必顧實(shí),實(shí)喘治肺,虛喘治腎的原則,治標(biāo)用補(bǔ)氣化痰湯,治本用三補(bǔ)湯(見下方)。補(bǔ)氣化痰湯平時可常服,或冬春之季服用,夏季發(fā)作時亦可加減服此方,療效較佳。三補(bǔ)湯主要用于冬病夏治法,于“三伏”天服用,需長期堅持服藥,方能達(dá)到止咳化痰、平喘根治之目的。
11.11 三補(bǔ)湯 【來源】李紹南,《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熟地24克,山藥、白術(shù)、天冬各15克,半夏、紫菀各9克,百合12克,龍、牡各24克,五味子12克,棗仁15克,蓮子肉、補(bǔ)骨脂各12克,白芍、沙參、枸杞子各15克,川貝母6克,云苓12克,冬蟲草9克,胡桃肉30克,磁石、甘草、人參(單煎兌入)、鹿角膠(單煎兌入)各9克。 【用法】“三伏”天服用。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連服15~20劑。 【功用】止咳、化痰、平喘。 【方解】方中以天冬、半夏、紫菀、百合、沙參、冬蟲草、川貝母養(yǎng)肺化痰止咳;黨參、云苓、白術(shù)、山藥、砂仁健脾和胃,化飲祛痰;熟地、枸杞、補(bǔ)骨脂、鹿角膠、五味子、胡桃肉、磁石補(bǔ)腎納氣;白芍、龍牡、蓮子肉、棗仁、甘草助心陽而斂肝陰,潛納浮越之氣,使腎氣歸元,而不上浮以定喘也。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等。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11.12 清肺潤燥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桑葉、杏仁各9克,雪梨干15克,山梔皮6克,桔梗、龍利葉各9克,甘草3克,川貝母9克,枇杷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肺潤燥,利氣止咳。 【方解】清·葉香巖說:“燥自上傷,肺氣受病?!鄙蚬夥逭f:“火未有不燥,而燥未有不從火來?!狈问茉餁舛驴取S捎谠餆醾?,肺津液耗損,或過食干燥食物,胃熱蒸肺,肺燥津傷,清氣不降,反而上逆作咳,經(jīng)云:“燥者潤之”。治宜清熱潤燥,宣肺降氣。故方中以桑葉、山梔皮、桔梗辛涼微苦,清熱宣肺。雪梨干、龍利葉、甘草甘涼清肺潤燥;杏仁、枇杷葉、川貝母利氣止咳。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肺潤燥,利氣止咳之功效。 【主治】肺燥干咳無痰,咳聲高亢短促,舌紅干或紅絳,苔薄黃干,脈弦數(shù)。 【加減】若燥熱盛,口干渴,加生石膏、黃芩各9克;熱盛肺燥,灼液成痰,咳嗽痰黏稠,難以咯出,口干,舌絳苔黃,脈滑數(shù),加黃芩、青天葵各9克;氣逆,咳短促無痰,聲高音啞,加黃芩、馬兜鈴各9克,薺尼12克,竹蜂6只,蜂房6克;久咳氣促痰稠,燥與痰凝,肺失清降,反而上逆,加蘇子9克,蜜蒸百部12克,蜜炙款冬花、旋覆花各9克;久咳肺燥脾虛,干咳無痰,面色?白,胃納減少,加懷山藥15克,蓮肉12克,西洋參9克(重用孩兒參或黨參亦可),茯苓9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11.13 溫肺潤燥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蒸百部12克,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各9克,杏仁12克,橘絡(luò)1.5克,桔梗9克,甘草3克,冰糖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溫肺潤燥,降氣止咳。 【方解】燥在四季屬于秋,秋傷于燥,多生咳嗽。但燥咳有兩種。受秋涼之氣,入肺而致咳嗽,屬涼燥,與風(fēng)寒咳嗽相似,即本癥;如至秋天繼夏天之后,火之余熱未熄,入肺而致咳嗽,屬溫燥,與肺熱咳嗽相似,即上癥。經(jīng)云:“涼者溫之?!薄霸镎邼欀?。”治宜溫肺潤燥。肺惡寒冷而喜溫潤,久咳肺氣虛弱,燥咳不止,故方中以百部、紫菀、款冬花溫肺潤燥;以杏仁、桔梗、甘草開氣利氣;冰糖甘潤利氣。冰糖、款冬花為治干咳單方,合溫潤降氣止咳各藥,則肺得溫潤,氣得通降,則咳自止。合而用之,共奏溫肺潤燥、降氣止咳之功。 【主治】肺燥干咳無痰,或痰稀而少,喉間干癢,咳甚胸肋掣痛,脈弦數(shù),舌淡紅,苔白而干。 【加減】如脾虛胃納減少,加天生術(shù)9克,懷山藥15克,生扁豆、蓮肉各12克;痰較稀白而少,加川貝母9克,云茯苓、瓜蔞皮各12克;肺燥咳甚,氣逆上沖,加蘇子12克,旋覆花9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11.14 補(bǔ)腎定喘湯 【來源】蔣天佑,《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熟地、補(bǔ)骨脂、五味子各9~12克,炙黃芪、炒山藥各15~30克,炙麻黃6~9克,炒地龍9~12克,葶藶子9克,代赭石9~12克,絲瓜絡(luò)、露蜂房各9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補(bǔ)腎納氣,降氣通絡(luò),化痰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遷延期、急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炎、風(fēng)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纖維增殖型肺結(jié)核等病中,出現(xiàn)虛喘兼實(shí)證者均可用之。 【加減】喘甚實(shí)證加川椒目9~15克;若伴大便干秘加大黃9~12克;喘甚虛證加黑錫丹,每服3~9克;咳甚加炙款冬花30克,或炙百部15克;痰多加炙紫菀15~30克;惡麻黃或血壓較高者改用細(xì)辛3~6克;便溏者赭石改沉香9克,或加菟絲子10~15克;有熱加魚腥草15~30克;有寒加肉桂6~9克,附子9~12克;咽癢加荊芥9克;腰痛者加炒杜仲10~15克;浮腫小便不利者加北五加皮6~9克,或葶藶子加至15~30克;夜尿特多加覆盆子10~15克,桑螵蛸10~15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較高。
11.15 降氣瀉肺湯 【來源】王明輝,《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前胡20克,瓜蔞殼、桔梗各15克,杏仁12克,柴胡、枳殼、半夏、黃芩各15克,黃連、甘草各10克。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10分鐘后文火煎煮,煮沸15~20分鐘后取汁溫服,每日1劑,日服3~4次。 【功用】降氣利肺,宣散風(fēng)熱,清熱化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伴發(fā)感染。 【加減】胸悶加郁金;心下痞滿,或按之痛改用全瓜蔞,加少量酒川軍;小便熱赤加焦山梔;便秘改用瓜蔞仁、枳實(shí)、加大黃;兩顴潮紅,加連翹、丹皮;咳引脅痛加旋覆花,橘絡(luò);咳而喘促加蘇子、厚樸;痰如泡沫加葶藶子;痰黃稠黏選加天竹黃、膽星、浙貝母、紫菀、款冬花;痰如結(jié)塊選加青礞石、海浮石;舌紅無苔加沙參、麥冬;舌質(zhì)紫暗加丹參;舌苔厚膩而滑或灰加肉桂。 【療效】屢用屢驗(yàn),效果甚佳。
11.16 健脾祛痰湯 【來源】蔣天佑,《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土炒白術(shù)、制蒼術(shù)、黨參、茯苓各9~12克,法半夏9克,白芥子9~12克,炒萊菔子9~15克,川芎、紅花各6~9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健脾燥濕,運(yùn)通血絡(luò),祛除痰濕。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遷延期及阻塞性肺氣腫(辨證屬脾虛痰濕癥)。 【加減】若痰不利者加葶藶子10~15克;氣喘加川椒目9~12克;氣短著者加黃芪9~15克;納差著者加雞內(nèi)金9~15克,或干姜9~12克,便溏甚者加菟絲子15克;腹脹甚者加大腹皮9~12克;有寒者加制附子、肉桂各9克;有熱者加黃芩6~9克,風(fēng)燥致癢者,加荊芥9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