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中國昆曲社,讓生活雅而美! ------------------------------------------- 【小編導(dǎo)讀】昆曲,作為我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百戲之祖”。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從本期開始,小編參照《中國昆曲衣箱》將幾百年來形成的昆曲衣箱內(nèi)容從文字、圖片上進行清晰地梳理。結(jié)合劇目人物、舞臺演出,形象地展示昆曲衣箱的豐富內(nèi)容。 大衣箱(文服、文扮) 中國傳統(tǒng)昆曲中角色穿的文服(包括富貴衣、蟒、冠衣、帔、開氅等),統(tǒng)稱“大衣”。置放大衣的衣箱,稱為“大衣箱”。管理大衣箱的師傅稱為“大衣箱師傅”(舊時俗稱“箱倌”)。大衣箱師傅必須熟知劇目、劇情、角色扮相、扎扮規(guī)制、鑼鼓經(jīng)以及每出戲的演出時間,掌握裝扮技藝和衣箱管理技術(shù),并具有一定的設(shè)計能力和戲衣制作常識,故演員尊稱其為“師傅”。20世紀50年代后通稱舞美工作者。大衣箱歸服裝組管理。 【壹】富貴衣 富貴衣:亦稱“補納衣”、“窮衣”。即在青(黑)褶子上綴若干塊不規(guī)則的雜色綢緞,表示衣服破爛、滿綴補丁。一般為窮困潦倒的書生所穿,因這些窮書生后來又發(fā)達富貴了,故名。富貴衣是中國昆曲大衣箱中的第一件戲衣,如《金印記·不第》中的蘇秦、《繡襦記·打子》中的鄭元和、《爛柯山·逼休》中的朱買臣所穿的都是富貴衣。 俞(振飛)派黑縐緞富貴衣(實物由上海昆劇團珍藏)劉月美彩繪 【貳】蟒 蟒:傳統(tǒng)戲中“龍袍”、“蟒服”的簡稱。模仿明代蟒服制成。明代官員無蟒服之制,蟒服飾皇帝的特賜品。據(jù)《明史·輿服制》記載:“永樂(1403年)以后宦官在皇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繡蟒于左右,系以鳶帶。”明代《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穿關(guān)”也記載:武將多穿“蟒衣曳撒”,即從這種宦官蟒服仿制而來,文官則不穿。據(jù)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江湖行頭”記載:當時昆曲衣箱中已有“五色蟒服”,文臣武將皆穿。蟒服最初有紅、綠、黃、白、黑五色,即上五色;至清末又增加紫、粉紅、湖色、深藍、秋香或古銅色五種顏色,即下五色,成為十色蟒。大衣箱備有男蟒十件(亦稱“雙堂蟒”,實際上黃色蟒有兩件:明黃色和鵝黃色各一件)、女蟒五件。今衣箱中蟒服的款式稍異,有男、女蟒之分。原衣箱中加官蟒、大太監(jiān)穿的太監(jiān)蟒,現(xiàn)衣箱已不備,由男蟒代之;原衣箱中的文武衣則披蟒代之。 (一)男蟒 紅緞三藍線繡十團老生蟒 (二)女蟒 紅緞五彩線繡“鳳穿牡丹團”女蟒 【叁】官衣 官衣:別稱“補服”、“補子圓領(lǐng)”、“補服官衣”。系模仿明代文武官常服“團領(lǐng)衫”制作。 《揚州畫舫錄》“江湖行頭”中有“五色顧繡青花”,指的就是官衣。曾長生《昆劇穿戴》所記官衣有紫、紅、寶藍、月白、古銅、綠等顏色,無黃色官衣?!肚G釵記·參相》中萬俟島穿的龍補紫青花,為官衣中最重者。紅官衣使用最多,白官衣一般為官員服喪期所穿。男女紅官衣亦稱吉服,為新科狀元、探花、榜眼所穿,亦是男女婚典之大禮服。 官衣的款式同蟒,素地無繡,唯前胸、后背綴方形補子,上繡文禽武獸,但不按補紋分文臣武將,僅以官衣的顏色(紫、紅、藍、黑等)來區(qū)分官階爵位的大小。官衣有男、女官衣兩類:男式官衣有男官衣、判官衣、青素官衣、黑白青素、丑官衣、改良官衣。女式官衣有女官衣、老旦官衣。 (一)男官衣 秋香緞麟(麟童)派蕭何官衣(周信芳遺物)謝杏生設(shè)計 上海京劇院藏 (二)女官衣 粉紅縐緞仙鶴胸團改良官衣 【肆】帔 帔:是模仿明代褙子,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而成的。分為男帔、女帔。其式樣基本相同。夫妻同時出場,一般均底色、紋樣相同的帔,叫“對帔”。凡穿帔者,不論男女角色均應(yīng)內(nèi)襯袍(褶子),以遮蓋前身開隙。 (一)男帔 (左)明黃縐緞三藍繡團龍男帔(有水腳) (右)明黃縐緞三藍繡團龍男帔(無水腳) (二)女帔 明黃縐緞五彩線繡勾金鳳穿牡丹女帔 張晨賢彩繪 【伍】開氅 開氅:別稱“出擺”、“直擺”。是帝王、侯爵、武將軍旅或家居時的便服,也是戲中英雄、豪杰、惡霸、強徒、山寇、寨主在文場時的常禮服(穿時須為坦胸的敞式),還是中軍的公服(穿時必戴中軍盔)。 款式:大襟、大領(lǐng)(俗稱“和尚領(lǐng)”)右衽,闊袖,袖口綴水袖,寬身,長至足,左右開衩,腋下硬立擺,袖口及四周衣緣鑲水波紋闊邊。 質(zhì)料:大緞、軟緞。 底色:紫、上五色,亦有去黑用藍(藍、黑不通用)。 紋樣:獸類開氅有麒麟、獅、虎、豹、象等;團花開氅有草龍、八寶、如意、瓦當紋等;硬立擺繡藤頭、回紋、草龍。瓦當紋。水紋邊用本色緞起邊或調(diào)色緞鑲邊,紅、白、黃底色開氅多用本色緞起邊。 配色線:全金、金銀繡,五彩線繡勾金,彩線夾金、銀繡。 尺寸:衣長150厘米;腰身寬60厘米;下擺寬93.3厘米;兩袖通長213.3厘米。 紅緞盤金夾線繡獅子滾繡球開氅 劉月美繪 【陸】褶子 褶子:亦稱“道袍”。由明代斜領(lǐng)“大袖衫”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而成。是昆曲舞臺上用途最廣、裝扮形式最多、最為常見的袍服類服裝。帝王將相、貧民百姓、儒道儒神、妖魔鬼怪等都可穿。分為男褶子、女褶子、圓領(lǐng)褶子。從紋繡分,有起邊團花褶子,團花褶子,散點滿花褶子,折枝花、角花褶子,走獸、大折枝滿花褶子,起邊褶子,花領(lǐng)素褶子和素褶子。不同的面料,又有軟硬之分。凡用大緞、軟緞制的為硬褶子,縐緞制的為軟褶子。 (一)男褶子 白緞彩繡勾金“松鶴延年”、折枝牡丹花滿花褶子里身(藍緞絨繡柳樹燕子) (二)女褶子 ![]() 水田衣 劉月美彩繪 【柒】專用衣 專用衣:是為某種特定身份的人物而特制的戲衣。戲曲衣箱采用后,歸入穿戴規(guī)制,專用于同一類型的人物,故名。專用衣有“福、祿、壽、喜、財”神衣、八仙衣、官衣、八卦衣、鶴氅、法衣、袈裟、僧袍、羅漢衣、花神衣、學(xué)士衣、襕衫、忠臣衣、太監(jiān)衣、龍?zhí)滓?、青袍、皂隸衣、宮搭、孝衣、大郎衣、安安衣等。 ![]() 紅縐緞五彩線繡勾金官衣 【捌】清裝 清裝:有旗蟒、箭蟒、補服、龍褂、旗袍、襖衣、襖褲、襖裙等。 ![]() 黑皺緞鑲花邊達婆衣 劉月美彩繪 【玖】古裝 古裝是19世紀末馮子和(1888—1942)、歐陽予倩(1889—1962)、梅蘭芳(1894—1961)等在創(chuàng)演以歌舞為主的新劇目時,參照中國仕女畫、壁畫,模仿仕女服飾制作的戲服。其最大特點是衣短,裙長,裙末于上衣外,充分體現(xiàn)女性的曲線美。尤其是在京劇的鼎盛時期(1917年前后至1937年前后),流派紛呈,爭奇斗艷,創(chuàng)編出大量的歷史劇,根據(jù)歷代服飾,按戲按人物設(shè)計出大量新穎別致的配套服飾。為區(qū)別于明式戲服,故名“古裝”。衣箱采用數(shù)款式,作為定式,歸入穿戴規(guī)則。古裝分男、女兩類。 (一)男古裝 ![]() 穿男古裝的土地(莊順海飾) (二)女古裝 ![]() 《麻姑祝壽》中麻姑穿的古裝(前、后身)梅蘭芳遺物 梅葆玖提供 【拾】飾物配件 昆曲大衣箱的事物配件有斗篷、馬甲、裙、腰巾、飯單、四喜帶、蓑衣、領(lǐng)衣、喜神、牙笏、佛珠、朝珠、絲絳、玉帶、手帕、肚兜、團扇、折扇、羽扇、云肩、蓋頭等。 ![]() (左)果綠縐緞繡鳳一字襟女用花小馬甲 劉月美彩繪 (右)象牙紅縐緞五彩繡勾金金蝶戀花女用小馬甲 劉月美彩繪 ------------------------------------------- 資料來源:劉月美 著 《中國昆曲衣箱》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昆曲社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