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年:各位U條U餅,好久不見了。不見的這些日子,我在忙我的小店。沒有經(jīng)驗,一開始手忙腳亂是免不了的。超市自我生日那天開業(yè),已有兩月。漸漸地,有了固定的顧客群,收入尚可。說實話,開店比上班更累,因為這是自己的“小事業(yè)”,掙多掙少多數(shù)時間要看自己的努力堅持。要好態(tài)度,要優(yōu)惠,要創(chuàng)新,要微笑……
———晚來偏無事,坐看天邊紅。 紅照伊人處,我思伊人心,有如天邊紅。
無意中看到《蕭紅》這部影片,立時就被吸引了。
一般,喜歡一部電影,并不是人人都說好就覺得好,而是一直尊崇著自己喜歡的才覺得是好的。
而覺得一部電影好,也許就因為劇中的某個鏡頭,或者是某幾句對白,恰好暗合自己內(nèi)心的某種情結(jié),或勾發(fā)了某種情緒的震蕩。你的心,便也跟著痛了,像針尖輕輕拂過心的肌膚。而那話,是別人的一句話啊。
突然覺得,這世上誰是別人,誰是自己。你是誰的別人,誰又是你的自己。如果誰都是別人,那你又為何會真的心痛;如果你只是你的自己,又為何會期待一場相逢。
“她是一種很強大的真實,她裸露著,不是身體,而是靈魂。她用她的全力去愛,她的愛,讓她愛的男人,變得強大起來,驕傲起來,隨心所欲起來。然后,她第一個被傷害。她的強大,讓男人下手很重,其實,她是很疼的。所以,她不停地寫作。寂寞和撫慰都來自寫作?!?/p>
真不知道她的真實是聰明還是一種罪過。也或許,遇到那個不對的人,一切就都是錯。
你是他的錯,他是別人的對;他是你的錯,你是別人的對。
可有時,他是很多人的對。很多人以為中的對。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遇到的女人,總是那么孤單,那么需要愛。而我的個性,是不會讓別人失望的。”
我不知道這是蕭軍的悲哀還是那些孤單女人的悲哀。慈悲,該不該演化成感情負重的包袱;孤單,是不是就可以成為索愛的理由。也許就因為那是民國吧,而她們恰是那個時代的女子。
在她們的生活中,除了愛情,還有什么可以仰仗。
但即使再怎樣愛,當(dāng)變成單方的行為時,都是一種沉重。除非你默默地愛著,永遠也不說,而你自己的心靈,還足以健康地消化這些。這也許需要很高的一種境界。亦或許,有一種懂得,也不說,卻一直不離不棄。
蕭紅和蕭軍的分手,應(yīng)該是一種理性的決定。當(dāng)愛變成一種痛苦,卻又無力挽救,也許放手就是最明智的選擇。
再輝煌的愛情也有過期的時候。當(dāng)她和蕭軍在寒冷的出租屋里用面包渣蘸鹽巴吃的時候,愛情是可以用來充饑的。
當(dāng)他們生活漸好的時候,愛情也不過成了一道佐料,變著花樣也吃不出甜美。
我們無從指責(zé)愛情里誰對誰錯,因為我們無法說不想成為受指責(zé)的過錯方而偽裝自己的情感是不是一種道德。
雖然她一生經(jīng)過三個男人,卻覺得她的愛情只屬于蕭軍一人的,那里有她生命最深的烙印。也許她太真實,因為真實,裸露的心靈時刻需要溫情的呵護和滋養(yǎng)。因為一個理解和專一的注視,因為一句關(guān)切和疼愛的話語,就投身端木蕻良的懷抱,我總覺得她的這次選擇有些草率。至于最后和駱賓基的情感,也許僅僅就是一層精神的依托了。
當(dāng)然,我們無從知曉她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這個年輕的生命,這個偉大的作家,也許還沒領(lǐng)悟愛情真實的本質(zhì),就早早的隕落了。三十一歲,是我們不能接受的年輕。
她應(yīng)該有一本回憶錄的,可她沒等到那一天,等把生命看得更透一點的那一天。
她的愛情都是在她深處困境時產(chǎn)生的,蕭軍愛她的時候,她懷著別個男人的孩子,端木愛她的時候她懷著蕭軍的孩子,駱賓基愛她的時候她臥在病榻上。
可見這個女人是光芒的,一種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的光芒,讓人情不自禁地愛戀。
而她自己呢,是否每次也都折服這愛戀之中。逆境,往往會使人降低愛情的姿態(tài)。就像刮風(fēng)下雨天,你就會覺得特別需要溫暖依靠。而你是在屋子里啊,并且屋子里也不冷??蛇€是有種情緒軟化在空氣中。
也許她每次都愛得清醒不后悔。蕭軍像一把火將她點燃,她便竭盡全力地燃燒,一次次舔舐著被愛情灼痛的傷口,百般糾結(jié),百般回顧??桑瑦壑衷趺礃?,他注定是心頭的一顆朱砂。
端木蕻良,關(guān)切,呵護,傾心,愛慕。蕭紅這時已被愛情折騰疲憊的身心也許更渴望這樣一個安靜的歸宿。
駱賓基,因崇拜而心生愛慕。她接受了。也許她微弱的生命訊號太需要這樣一絲光亮來支撐了。要不,她就太孤單了。那些曾經(jīng)的愛情,那些曾經(jīng)愛情中的人,是否都真的相忘了。
總覺得,她生命中的這三個男人,要是化身成一個人就好了,陪她一直走過熱烈的愛情,安靜地相知相守,最后到她生命的終結(jié)。
那樣的生活好像才是我們認同的完美??伤钦鎸嵉模鎸嵉纳钍?,總有太多不完美。(文/邊緣旋律)
蕭紅,1911年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著名女作家。被譽為“30年代文學(xué)洛神”。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fā)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并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返?。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fā)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