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梅核氣 梅核氣的辨證論治 郁,多慮多疑,并覺胸悶脅脹,善太息,郁怒,噯氣。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弦。 水煎服。 次5—10毫升,每日2次。 1.針灸治療 (1)毫針刺廉泉穴,針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動(dòng)作,至異物感消失為止。 (2)取合谷、內(nèi)關(guān)、太沖、豐隆等穴,中等刺激,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 2.飲食療法 (1)合歡花蒸豬肝:合歡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許,泡浸4—6小時(shí),再將豬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 ,加食鹽少許調(diào)味,隔水蒸熟,食豬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干品)6-10克,放茶盅內(nèi),沖人沸水,加蓋煽片刻,代茶飲。 (3)蔥煮柚皮:鮮柚皮1個(gè),在炭火上將外層黃棕色燒焦,刮去表層,然后放入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塊加 水煮,將熟時(shí)以蔥兩棵切碎加入,用油、鹽調(diào)味,佐膳。[3] 3.咽喉部導(dǎo)引法 (1)不拘行立坐臥,隨時(shí)閉目靜心,待神調(diào)氣定后,即行叩齒36次,再以舌上下左右攪動(dòng),待津液滿口時(shí)進(jìn)行鼓漱,然后 如咽硬物狀,將咽津吞下。 (2)靜坐,以舌托上腭,凝神該處有一股涼水流下,待將滿口時(shí),吞下。 (3)舌頭用力往后卷,有唾液即吞下。堅(jiān)持?jǐn)?shù)日,有一定療效。 4、梅核氣的辨證論治 肝郁氣滯型 【證見】咽喉內(nèi)有異物感,或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甚則感到窒悶難忍,但不礙飲食。患者常精神抑郁,多 慮多疑,并覺胸悶脅脹,善太息,郁怒,噯氣。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 【方藥】 1.主方半夏厚樸湯加減 處方:法半夏12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香附12克,紫蘇12克,白芍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 服。 胸脅苦悶者,加柴胡12克、薤白15克??诟?,舌質(zhì)偏紅者,加夏枯草12克、杭菊10克。 2.中成藥 (1)逍遙丸,口服,大蜜丸每次2丸,水蜜丸每次10~15克,每日1—2次;水泛丸每次8~10丸,每日1。3次。 (2)丹梔逍遙丸,每次6—8片,每日2次。 脾虛痰聚型 【證見】咽喉內(nèi)異物感,常覺痰多難咯。或有咳嗽痰白,肢倦,納呆,脘腹脹滿。舌胖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理氣化痰。 【方藥】 1.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法半夏12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神曲12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痰黃舌紅者,加黃芩12克、薄荷6克(后下)。心煩者,加合歡花10克、素馨花10克。 2.中成藥 (1)金桑利咽(膠囊、丸),口服,每次2-4粒,每日2次,(丸劑:每次60—120粒,每日2次) (2)四君子丸(沖劑、液、袋泡劑),口服,水泛丸每次3—6克,沖劑每次15克,袋泡劑每次1~2袋,每日3次;合劑每次5 —10毫升,每日2次。 (3)陳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4)香砂養(yǎng)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梅核氣的中醫(yī)藥治療:
(1)肺腎陰虛證:表現(xiàn)為咽干刺癢微痛,灼熱不適,夜間尤甚,咽腔微紅腫脹,乏津干燥,干咳少痰,腰膝酸軟,手足心 熱;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治宜滋養(yǎng)肺腎,降火利咽。方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藥用:百合15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玄參15g,麥冬12g,當(dāng)歸12g,川貝母12g,桔梗10g,牛膝20g,甘草6g。咽干 甚,加北沙參15g,天花粉12g;陰虛夾痰,加丹皮15g,丹參15g。 (2)肝經(jīng)郁熱證:咽部悶脹不舒,異物感明顯,情志不暢時(shí)尤甚,急躁易怒,胸脅悶脹;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清熱 ,理氣利咽。 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丹皮15g,梔子12g,柴胡12g,郁金12g,茯苓12g,薄荷10g,當(dāng)歸12g,生白芍15g,蘇梗 10g,甘草6g。咽底赤瘰多,加僵蠶15g、生牡蠣15g。 (3)氣血瘀阻證:咽干刺痛,夜間痛甚,活動(dòng)后減輕,咽腔暗紅肥厚;舌暗或有瘀斑,苔薄,脈澀。治宜行氣活血,化瘀利 咽。方用活血利咽湯。 藥用:當(dāng)歸15g,紅花10g,桃仁12g,生地黃15g,枳殼12g,桔梗10g,土元10g,山豆根12g,甘草3g。 (4)痰濕上結(jié)證:咽異物感明顯,咽腔色淡或淡紅,腫脹肥厚,咽底附白粘痰液,胸脅悶脹,泛惡欲嘔,脘悶納呆,咯痰 白粘量多;舌淡苔白膩,脈滑或弦。治宜燥濕化痰,散結(jié)利咽。 方用化痰利咽湯。藥用:制半夏12g,陳皮15g,茯苓12g,膽南星10g,僵蠶15g,蘇梗15g,浙貝母15g,海浮石15g,甘草 3g。 (5)腎陽(yáng)虛弱證:咽部不適,緊悶如堵,遇寒尤甚,咽腔淡白微腫,如豬油樣,咽底小瘰色白,口淡不渴或咽干欲熱飲, 面白肢冷,腰脊冷痛,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腎壯陽(yáng),散寒利咽。 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藥用:制附子6g,肉蓯蓉6g,肉桂6g,熟地黃15g,山藥12g,山萸肉12g,丹皮10g,澤瀉12g,茯 苓15g,細(xì)辛3g。納差者,加扁豆15g,砂仁10g;肢冷畏寒,加桂枝12g,狗脊12g。
梅核氣的按摩部位:
1、足外側(cè)反射區(qū):生殖腺。 2、足背部反射區(qū):喉與氣管、扁桃體、上身淋巴結(jié)、下身淋巴結(jié)、上頜、下頜。 3、足底部反射區(qū):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干、鼻、頸項(xiàng)、肺及支氣管、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腎、輸尿 管、膀胱、胃、胰、十二指腸、生殖腺。 常用手法 1、足外側(cè)反射區(qū):食指外側(cè)緣刮法、拇指推法、叩擊法等。 2、足背部反射區(qū):拇指指端點(diǎn)法、食指指間關(guān)節(jié)點(diǎn)法、食指推法、拇指推法等。 3、足底部反射區(qū):拇指指端點(diǎn)法、食指指間關(guān)節(jié)點(diǎn)法、按法、食指關(guān)節(jié)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擊法等。 梅核藥棗 [藥物] 玄參 125 克,香櫞 65 克,大棗 1000 克。 [用法]上藥入砂鍋,加水適量,文 火煎煮至水盡,取大棗晾干即成藥 棗。每天服 3 次,每次 5~7 個(gè)藥棗,或不定時(shí)隨便服用,但每天不超過 30 個(gè)為宜。 [療效]此方治療梅核氣療效甚佳,一般輕者 1 劑即愈,重者 2 劑,最 多服 3 劑。 [來源]李起軒, 山東中醫(yī)雜志 含化膏 [藥物]紅梨 500 克,沉香、木香、沒藥、乳香各 3 克,麝香 0.7 克, 白糖 500 克。 [用 法]將紅梨搗碎取汁,與白糖熬膏;將沉香、木香、沒藥、乳香、 麝香共研細(xì)末,入膏中和勻,制成 1.5×\u65297X ×\u65296X.5 厘米大小的膏塊,視病情輕 重,每隔 2~4 小時(shí)含化 1 塊,夜間不用藥。 [療效] 此方治療 梅核氣有效。 [病例] 劉××,男, ?。担?歲?;颊咦愿醒手杏形锕W瑁轮怀?, 咽之不下,伴有胸脅竄痛 ,心情抑郁,腹脹納差,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檢 查咽部充血,有似米粒紅點(diǎn),五官科檢查診為顆粒性咽炎,中醫(yī)診為 梅核氣。 以此方 1 劑治療,諸癥好轉(zhuǎn);二診復(fù)進(jìn) 1 劑,癥除。 [來源] 張耀祖,等. 河南中醫(yī) 蜂蠟丸 [藥物]露蜂房 80 克,雞內(nèi)金 40 克,黃蠟、蜂蜜各 120 克。 [用法]將前 2 味藥研成細(xì)末,煉 蜂蜜溶黃蠟制丸,每丸重 3 克。每天 服 3 次,每次 3 丸,空腹服。上方 1 劑為 1 療程。1 療程未愈者,可隔 2 天 再繼行第 2 療程。 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精神愉快。 [療效]此方治療梅核氣 21 例,治愈 1 6 例,顯效 3 例,有效 2 例。 [病例]王×\u65292X女, ?。矗?歲。訴 3 年前因受精神刺激,引起咽中不適 , 如有異物梗阻,經(jīng)某地大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咽炎”。給予抗生素及中藥治療, 效果不顯?;颊咴V咽中不適,如有物體 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悶, 苔白膩,脈弦滑。辨證為氣滯痰郁。予上方 1 劑而愈,隨訪 1 年未復(fù)發(fā)。 [來 源]李天升,等. 湖北中醫(yī)雜志 二花一子湯 [藥物]金銀花、綠梅花、大海子各 10 克。 [用法]上藥放入保溫杯中加開水浸泡 20 分鐘后 飲用,每天飲用 4~5 次。杯中水飲完后,可再加開水泡眼。 [療效]此方治療梅核氣 67 例,痊愈 46 例,好 轉(zhuǎn) 15 例,無效 6 例。 [病例]吳××,女, ?。玻?歲。咽部梗燒感 5 年,咳之不出,咽之不下, 經(jīng)多方治 療均未見效。近日來因受涼,咽部梗塞感加重,伴口干咽燥。檢查 咽部充血紫暗,有濾泡形成。以此方治療 3 天后癥 狀好轉(zhuǎn), 10 天后癥狀大 減。前后共治療 2 個(gè)月,癥狀、體征消失而愈。 [來源]畢士佐,等.四川中醫(yī)
4.處方】 凌霄花 120g 烏藥 120g 桔梗 120g
郁金 120g 枳殼 (炒) 150g 降香 180g 香附 480g 烏梅肉 (醋制) 30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另取蔗糖600g加水適量使溶解, 加醋4800g,攪勻,濾過,靜置,取上清液濃縮成膏,與上述粉末混勻,制成大丸,即得 。 【性狀】 本品為黑棕色的大丸;具醋的特有香氣,味酸、微甜。 【檢查】 應(yīng)符合丸劑項(xiàng)下有關(guān)的各項(xiàng)規(guī)定(附錄8 頁(yè))。 【功能與主治】 舒肝順氣,利膈解郁。用于梅核氣,舌咽神經(jīng)官能癥,以及胸膈 不舒,兩脅脹滿。 【用法與用量】 含服或溫開水化服,一次1 丸,一日2 次。 【規(guī)格】 每丸重3g 【貯藏】 密封。 治咽喉部神經(jīng)官能癥(梅核氣)妙方 1四七湯 【來源】宋·陳元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歌訣】四七湯理七情氣,半夏厚樸茯苓蘇, 姜棗煎之舒郁結(jié),痰涎嘔痛盡能紓。 【組成】半夏(姜汁炒)15克,厚樸(姜汁炒)9克,茯苓12克,紫蘇葉6克,生姜3片,大棗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行氣開郁,降逆化痰。 【方解】七情不暢,令人氣郁,氣郁則津聚,津聚則生痰。痰氣結(jié)聚,肺失宣暢,胃失和降,故有咽中如有物阻及痞滿、咳嘔、沖痛等癥。方用半夏化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配以厚樸下氣除滿,助半夏以散結(jié)降逆;茯苓甘淡滲利,助半夏以祛濕化痰;蘇葉理肺舒肝,寬胸散郁;姜棗和中止嘔,益脾緩急。諸藥合用,共奏行氣開郁,降逆化痰之功,使痰消、結(jié)散、郁平,諸癥自除。 【主治】七情郁結(jié),痰涎結(jié)聚,癥見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脅滿悶、脘腹痞脹、或咳或嘔或攻沖作痛。可用于梅核氣、食道痙攣、癔病及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病癥。
2加味四七湯 【來源】明·龔?fù)①t《萬病回春》 【歌訣】加味四七是專方,苓厚蘇夏廣橘紅, 青枳砂星炒神曲,白蔻檳榔益智姜。 【組成】白茯苓、川厚樸(姜炒)、蘇梗、姜半夏、廣橘紅、青皮、枳實(shí)、砂仁、姜南星、炒神曲各9克,白蔻仁、花檳榔、益智仁各5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效】開郁順氣,利膈化痰。 【方解】方用川厚樸、枳實(shí)、蘇梗、青皮開郁順氣;白茯苓、半夏、橘紅、姜南星、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花檳榔、茯苓理氣利水;砂仁、神曲、白蔻仁理氣和胃消食;益智仁斂肺益氣;生姜溫胃散寒。諸藥合用,共奏開郁順氣,利膈化痰之功。 【主治】七情之氣結(jié)成痰氣,狀如梅核;或如破絮在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中滿痞塞,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促;或因痰飲,惡心嘔吐。 【加減】“一般可去益智仁,加制香附。若胸悶甚者,枳實(shí)改用枳殼,加薤白、瓜蔞;惡心嘔吐者,加佩蘭葉;腹脹滿不食者,加炒白術(shù)、炒谷芽?!保ā吨嗅t(yī)喉科精義》)。 【附記】本方是治療梅核氣之專方,無論何型均可【加減】應(yīng)用,每獲良效。為筆者臨床常用之良方。
3利咽湯 【來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黃永靈方) 【歌訣】利咽湯用代赭石,桔梗葶藶板藍(lán)根, 青果桑皮生甘草,蘇子玄參制香附。 【組成】代赭石30克,炒葶藶6克,桔梗10克,板藍(lán)根30克,青果10克,炙桑皮12克,蘇子10克,香附10克,玄參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疏肝降逆,化痰利咽。 【方解】咽喉神經(jīng)官能癥(梅核氣)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尤以女性為多。多因情志郁結(jié),化火煉液為痰,氣痰博結(jié),壅于咽喉所致。故方用香附、代赭石、蘇子疏肝降逆;板藍(lán)根、甘草清熱解毒;玄參滋陰降火;桔梗、葶藶子、桑皮宣利肺氣、化痰利咽。一升一降,疏暢氣機(jī)。氣順痰消,諸癥自平。諸藥合用,共奏疏肝降逆,化痰利咽之功。 【主治】咽喉部神經(jīng)官能癥。 【加減】若咽痛甚者,加牛蒡子、黃芩;胸悶脅痛者,加丹參、炒靈脂。 【附記】臨床屢用,每每收效迅捷,療效頗著。
4梅核氣湯 【來源】《治驗(yàn)百病良方》(高文武方) 【歌訣】梅核氣湯青陳皮,木香郁金香附子, 烏藥蘇梗制半夏,射草樸花山豆根。 【組成】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陳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烏藥9克,蘇梗12克,厚樸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行氣化痰,清咽利膈。 【方解】方用香附子、青皮、陳皮、木香、郁金、烏藥、蘇梗、厚樸花、制半夏疏肝解郁,行氣化痰;山豆根、射干合蘇梗、厚樸花清咽利膈;甘草解毒和藥。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化痰,清咽利膈之功。 【主治】咽喉部神經(jīng)官能癥。 【加減】一般用本方即可。必要時(shí)可隨癥加減。同時(shí)配合針刺天突、扶突、合谷(雙側(cè)),可提高療效。 【附記】用本方,并配合針刺治療梅核氣20例此類病癥患者,療效甚為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