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泄瀉 (一)暴瀉 1寒濕內(nèi)盛: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痠痛 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蘇9克 茯苓9克 陳皮6克 白術(shù)6克 厚樸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紅棗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熱無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蘇葉的用量,以增強(qiáng)祛風(fēng)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滯,胸悶腹脹,可去甘草、紅棗之膩滯,加神曲、萊菔子、雞內(nèi)金以消食導(dǎo)滯; 3.若偏濕重,苔厚垢膩,可用蒼術(shù)易白術(shù),以增強(qiáng)化濕作用; 4.如氣滯脘腹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泄瀉證加減: 1. 表邪偏重荊芥、防風(fēng)以增其疏風(fēng)散寒之力。 2. 腹部腹痛,腸鳴加砂仁、炮姜發(fā)溫中散寒。 加減2: 1. 有發(fā)熱惡寒表證者,加防風(fēng)、荊芥; 2. 便如瀉水、次數(shù)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車前子、砂仁; 3. 畏寒者,加草豆蔻、吳茱萸、砂仁。 切勿妄投收澀、補(bǔ)益之劑。若以水瀉為主者,改用胃苓湯加減。 【辨證加減】 1.如惡寒發(fā)熱等癥甚者,為表邪偏重,加荊芥、防風(fēng)等以增疏風(fēng)散寒之功。 2.如舌苔厚膩,胸脘痞悶,肢體倦怠者,為濕邪偏重,以蒼術(shù)易白術(shù),加白蔻仁、佩蘭等以增芳香化濕之力。 3.如腹痛腸鳴甚者,為寒滯腸胃,加砂仁、炮姜等以溫中散寒。 4.兼脘悶腹脹,納呆厭食者,為食滯腸胃,去炙甘草、大棗之甘壅,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導(dǎo)滯。 5.兼小便短少、腹脹者,為濕阻氣滯,加澤瀉、車前子、木通等,或改用胃苓湯,以滲濕利水。 6.兼惡心嘔吐者,為胃氣上逆,重用半夏、生姜,加砂仁等以降逆止嘔。 2寒重于濕,損及脾陽證:癥見大便瀉下,腹脹冷痛,喜熱飲食,手足不溫,口不渴,苔白,脈沉而遲。 理中湯加味;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1.如果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術(shù),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嘔吐者去白術(shù),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術(shù)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參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jié)M的去白術(shù),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細(xì)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 9.寒濕發(fā)黃;陽虛失血,加黃芪、當(dāng)歸、阿膠以益氣養(yǎng)血攝血; 10.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 。 3若外感寒濕,飲食生冷,腹痛,瀉下清稀 純陽正氣丸組成】官桂30克 公丁香30克 青木香30克 生蒼術(shù)30克 生白術(shù)30克 廣皮30克 制半夏30克 白茯苓30克 廣藿香 30克 花椒15克 紅靈丹12克【用法】上藥除紅靈丹、花椒外,其余生曬,各取凈末,將紅靈丹加入一并 和勻,用花椒煎湯代水泛丸,如椒目大,約成丸270克。或軋片,每片0.75克,每用6克, 4濕重于寒,困遏脾陽證:癥見體重倦怠,脘腹脹滿,嘔吐惡心,不欲飲食,腸鳴水瀉,小便少等, 胃苓湯加減;豬苓2.3克 澤瀉3.8克 白術(shù)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蒼術(shù)(泔浸)3克 姜厚樸1.5克 陳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 紅棗3枚 1.如兼見胸悶泛惡,舌苔罩灰.或天時陰雨濕濁較重的,加用藿香正氣丸15克,打碎包煎; 2. 能吞服的更佳,分兩次藥汁送下:如兼寒象,形寒.舌苔水滑,或由飲冷水果引起的.加草蔻仁; 3. 如水瀉次多量多,出現(xiàn)失水現(xiàn)象的,這是下多傷陰,濕多而又傷津.呈現(xiàn)燥濕不能互化之變,藥中加用炙甘草。 5 濕熱傷中: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肛門灼熱。便色黃褐而臭,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數(shù)或滑數(shù) 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緩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以行氣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頭翁、秦皮以涼血止?。? 4.兼嘔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嘔; 5.兼食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泄瀉證加減: 1. 本方治濕熱泄瀉需要加金銀花清熱解毒,加茯苓、木通、滑石、甘草以清利濕熱。 2. 腹痛甚為濕熱阻滯、氣機(jī)不通,宜加木香理氣、白芍和營止痛。 3. 兼食積者,瀉下腐 臭難聞,宜神曲、山楂、麥芽以消食導(dǎo)滯。 4. 濕偏重者,脘腹?jié)M悶,舌苔微黃而膩宜加連翹、黃柏、馬齒莧以加強(qiáng)清熱解毒止瀉的作用。 泄瀉加減2: 1. 惡心嘔吐者,加半夏、枳殼、竹茹以和胃降逆; 2. 有發(fā)熱、頭痛等風(fēng)熱表證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 3. 熱偏盛者,伴身熱口苦,加馬齒莧、秦皮、白頭翁、黃柏、連翹以清熱燥濕; 4. 濕偏盛者,加厚樸、蒼術(shù)、茯苓、滑石、薏苡仁、車前子; 5. 兼食滯者,加神曲、山楂、麥芽; 6` 病發(fā)于炎暑盛夏之時,夾暑濕者,加藿香、香薷、佩蘭、荷葉、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濕之品, 7.腹痛腹脹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氣緩急; 8. 苔黃厚膩,瀉下垢濁,口臭甚者,加枳實(shí)、大黃通因通用。 本證禁投固澀止瀉之劑,恐變生它證,難于治療,對濕熱較重且體實(shí)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辨證加減】 1.如發(fā)熱。肛門灼熱,瀉下不爽,口苦,舌紅,苔黃者,為熱偏重,加銀花、連翹、馬齒莧、黃柏等以加強(qiáng)清熱之力。 2.如舌苔微黃而膩,脘腹?jié)M悶者,為濕偏重,加蒼術(shù)、厚樸、車前子、薏苡仁等以加強(qiáng)祛濕之力。 3.脘腹脹痛甚者,為濕阻氣滯,加木香、檳榔等以理氣止痛。 4.夾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等以消食化滯。 5.兼嘔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嘔。 6.如發(fā)于炎熱盛夏之時,癥見泄瀉如水,自汗面垢,煩渴尿赤,舌苔薄黃,脈象濡數(shù)者。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葉等6清暑化濕;如兼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可改用香薷飲合六一散加減。 夏暑之間癥見發(fā)熱頭重,煩渴自汗,小便短赤,脈濡數(shù)可用新加香薷飲(組成香薷6克(二錢),銀花9克(三錢), 鮮扁豆花9克(三錢),厚樸6克(二錢),連翹6克(二錢)。)合六一散(組方:滑石6份,甘草1份) 7暑濕留連證:癥見面赤而垢,煩渴身熱腹痛暴瀉,痛瀉交作,小便短赤,。 香薷飲合六一散加減;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厚樸5克 滑石18克 甘草3克 1.若表邪重者,可加青蒿以加強(qiáng)祛暑解表之功; 2.若兼見鼻塞流涕者,可和蔥豉湯以通職解表; 3.若兼內(nèi)熱者,加黃連以清熱; 4.若濕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濕和中; 5.若濕熱積滯較甚而見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檳榔、黃芩、黃連等行氣導(dǎo)滯、清熱燥濕; 6.胸悶、腹脹、腹痛甚者,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殼等化濕行氣; 7.若素體脾虛,中氣不足者,可人參、黃芪、白術(shù)以益氣健脾。 8 食滯胃腸:腹痛腸鳴,脘腹痞滿。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下痛減。喛腐吞酸。瀉下伴有不消化之物。 保和丸加減;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3克 連翹3克 萊菔子3克 1.如食積較重,脹滿明顯者,可加枳實(shí)、厚樸、木香、檳榔等以增強(qiáng)消食導(dǎo)滯之力; 2.食積化熱較甚,而見苔黃、脈數(shù)者,酌加黃芩、黃連等清熱之品; 3.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以瀉下通便; 4.兼脾虛者,宜加白術(shù)、黨參、甘草等健脾益氣藥物。 泄瀉證加減: 1.瀉甚加茯苓、車前子以分利濕邪; 2.兼吐者,加半夏、白豆蔻、砂仁以和胃降逆。 3. 若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食積化熱之象,宜黃連苦寒清熱。 4. 若舌苔白膩,脈濡,乃食兼寒濕宜加干姜、蒼術(shù)溫中燥濕。 【辨證加減】 1.瀉甚者,為食滯濕阻較重,加茯苓、車前子等利小便以實(shí)大便。 2.脹痛甚者,為食滯氣阻,加枳實(shí)、檳榔等以通腑導(dǎo)滯。 3.兼惡心嘔吐者,為胃氣上逆,重用半夏,并加砂仁以和胃止嘔。 4.苔白膩,脈濡緩者,為食滯夾寒濕,可加干姜、蒼術(shù)等以溫中燥濕。 5.苔黃膩,脈濡數(shù),脘腹脹滿,或疼痛拒按,瀉而不爽者,為食滯化熱,宜重用連翹,加黃芩、黃連、枳實(shí)等以消導(dǎo)化滯,清利濕熱;或改用枳實(shí)導(dǎo)滯丸以“通因通用”。 1. 如傷于油膩肉食成積,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積滯,重用炒焦神曲、麥芽; 3. 面食積滯,重用炒萊菔子; 4. 傷于魚蝦成積,加用紫蘇、砂仁,或草蔻仁; 5. 飲酒過多成積,重用葛花,黃連; 6. 傷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9食積化熱,濕熱壅阻腸間證:癥見脘腹?jié)M脹,或疼痛拒按,瀉而不爽,苔黃膩等。 枳實(shí)導(dǎo)滯丸加減;大黃12克 炒枳實(shí)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黃芩3.6克 黃連3.6克 白術(shù)3.6克 澤瀉2.4克 加減: 1.若脹滿甚者,可加木香、檳榔以增行氣消脹之力; 2.納差者,宜加山楂、雞內(nèi)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顯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4.有嘔吐者,加半夏、白蔻仁和胃降逆化濁; 5.惡寒發(fā)熱者,加蘇葉、藿香以解表暢中; 6.傷酒者,加葛花、枳椇子。 7. 如傷于油膩肉食成積,重用炒焦山楂; 8. 米食積滯,重用炒焦神曲、麥芽; 9. 面食積滯,重用炒萊菔子; 10.傷于魚蝦成積,加用紫蘇、砂仁,或草蔻仁; 11.飲酒過多成積,重用葛花,黃連; 12.傷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10飲食傷脾,濕痰流注證:癥見胸脘滿悶,手足不溫,泄瀉時發(fā)時止,腹中雷鳴,漉漉有聲,嘔吐清水,時吐稀痰, 理中化痰丸加減;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如藥證相當(dāng),而癥狀不減的,即于前方加重傷食專用之物,對癥治之,能夠增進(jìn)療效。 1. 如傷于油膩肉食成積,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積滯,重用炒焦神曲、麥芽; 3. 面食積滯,重用炒萊菔子; 4. 傷于魚蝦成積,加用紫蘇、砂仁,或草蔻仁; 5. 飲酒過多成積,重用葛花,黃連; 6. 傷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濕泄、溏濁、寒泄等證,有時亦能兼扶食滯,可以參用此法調(diào)理。能夠增進(jìn)效果. 11脾虛證:大便時溏時稀,完谷不化。脘腹脹悶不舒。飲食減少,稍進(jìn)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面色萎黃,肢倦乏力。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蓮子內(nèi)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黃)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參10克 炒甘草10克 白術(shù)10克 山藥10克 加減: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溫中袪寒止痛; 2.納差食少者,加炒麥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等以燥濕化痰。 4.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麥芽以助消化水谷。 1. 脘腹脹痛噯氣者,加木香、烏藥以理氣溫中; 2. 夾濕者,加蒼術(shù)、厚樸、防風(fēng)以升陽燥濕; 3. 夾濕熱者,加黃連、連翹、馬齒莧、厚樸以清化濕熱; 4. 夾食滯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導(dǎo)滯; 5. 久泄不止,中氣下陷癥見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飲食不佳,腹中重墜,肛門下脫,舌淡苔薄,脈細(xì)弱,治宜益氣升清,健脾止瀉,方用補(bǔ)中益氣湯加藿香、烏梅; 6. 伴口燥咽干,氣短乏力,陰津損傷者,加天花粉、芍藥、五味子、黃精。 【辨證加減】 1.久瀉不止,肛門墜脹,甚則脫肛者,為中氣下陷,酌減薏苡仁、茯苓、加黃芪、升麻、柴胡等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或改用補(bǔ)中益氣湯。 2.伴見腹中冷痛,形寒怕冷,手足不溫者,為脾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可加吳茱萸、肉桂、附子、干姜等以溫運(yùn)脾陽;或改 用附子理中丸加味。 3.伴見暖氣嘔惡者,為夾食滯,可加萊菔子、山楂、雞內(nèi)金等以消食導(dǎo)滯。 4.腸鳴漉漉,舌苔白厚而膩,或食已即瀉者,為脾虛夾有寒濕,加蒼術(shù)、厚樸、羌活、防風(fēng)等以升陽燥濕;或改用升陽益 胃湯。 5.大便瀉下色黃褐者,為脾虛夾有濕熱,可加黃連、厚樸、地錦草以清化濕熱。 6.久瀉及腎,脾腎陽虛,以脾陽不足為主者,可改用胃關(guān)煎(藥方下面)加味。 12脾虛挾濕證:癥見食已即瀉,糞便清稀,腹脹腸鳴,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濡或弱。 升陽益胃湯加減;黃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15克 獨(dú)活7.5克 白芍7.5克 羌活7.5克 橘皮6克 茯苓4.5克 柴胡4.5克 澤瀉4.5克 黃連1.5克 1.兼泄瀉而肛門灼熱者,加黃芩以助清腸之力; 2.肢體重痛不顯者,去羌活、獨(dú)活; 3.無口干舌干者,去黃連; 4.藥后小便如常者,減茯苓、澤瀉之量。 13脾虛氣陷證:癥見大便溏瀉,肛門墜脹,或見脫肛。 補(bǔ)中益氣湯加減;人參3克(焗服) 白術(shù)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姜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 (二)久瀉 14 肝郁證:素有胸脅脹悶,喛氣少食。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fā)生腹痛泄瀉。腹鳴攻痛,矢氣頻作。 痛瀉要方加減。炒白術(shù)9克 炒白芍6克 陳皮4.5克 防風(fēng)3克 1.久瀉者,脾氣虛餒,清陽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 2.舌苔黃膩者,濕久郁熱,可加黃連以清熱。 臨證參考本證情緒因素是發(fā)病關(guān)鍵,在調(diào)理氣郁之時,可加入百合、合歡花、石菖蒲等開心竅、暢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泄瀉證加減: 1.若久瀉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烏梅、石榴皮、訶子肉等。 2.若脾虛,食少,神疲者,加黨參、芡實(shí)、扁豆。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氣滯明顯,脅肋疼痛,脘腹?jié)M悶,腹痛即瀉,瀉后痛不減輕宜加柴胡、枳實(shí)、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氣而和中。 泄瀉加減2: 1.久瀉者,加少許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陽氣; 2.脾虛食少者,加黨參、山藥以補(bǔ)脾氣; 3.胸脅脹滿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 4.腹脹腹痛甚者,加厚樸、枳實(shí); 5.胃中嘈雜吞酸者,加黃連、吳茱萸; 6.久泄不愈,癥見腹脹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煩神疲乏力,舌體胖苔白或黃者寒熱錯雜 ,改用烏梅丸攻補(bǔ)兼施,調(diào)和肝脾 7.在調(diào)理氣郁之時,可加百合、合歡花、石菖蒲等開心竅、暢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辨證加減】 1.氣滯明顯,脅肋疼痛,脘腹?jié)M悶,腹痛即瀉,瀉后痛不減輕,加柴胡、枳實(shí)、香附、甘草,以理氣和中。 2.若久郁化火,肝脾不和,腹痛泄瀉,以情緒波動時為甚,痛一陣,瀉一陣,肛門灼熱,吐酸嘈雜,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 改用戊己丸加味。 3.便秘與泄瀉交替出現(xiàn)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氣而調(diào)和脾胃。 4.脾虛食少,神疲者,加黨參、山藥、芡實(shí)以健脾益氣。 5.泄瀉日久,加炒升麻以升清止瀉;或再加烏梅、石榴皮、煨訶子等酸澀之品以澀腸止瀉。 15脾虛久瀉證:癥見泄瀉頻作,時兼嘔吐,腹?jié)M口干,舌苔薄白而膩,脈細(xì)緩。 七味白術(shù)散加減;人參7.5克 白術(shù)15克 白茯苓15克 藿香葉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 渴者加至15-30克) 16腎陽虛衰: 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補(bǔ)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用法】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 生姜12克,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藥為丸 17若臍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處方】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5~50g 加適量的水 18若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zé)可用真人養(yǎng)臟湯 〖組成〗 人參 [9g] 當(dāng)歸去蘆[6g] 白術(shù)焙 [9g] 各六錢 肉豆蔻面裹煨,半兩 [6g] 肉桂去粗皮 [3g] 甘草炙 [6g]各八錢 白芍藥一兩六錢 [15g] 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4.5g] 訶子去核,一兩二錢 [12g] 罌粟殼去蒂萼,蜜炙,三兩六錢[15g] 19若脾虛腎寒著,反見心煩嘈雜,大便有粘凍,表現(xiàn)寒熱錯雜癥候可改服烏梅丸 【處方】 烏梅300枚 細(xì)辛84克 干姜140克 黃連224克 當(dāng)歸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參84克 黃柏84克 20脾陽不足,寒濕內(nèi)困證:癥見脘腹脹滿,口中不渴,身重納呆,手足不溫,便泄澄清,色如鴨糞,脈象沉遲。 實(shí)脾飲加減;姜厚樸3克 白術(shù)3克 木瓜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氣短乏力,怠惰,懶言者,加黃芪、黨參等以補(bǔ)氣; 2.尿少腫盛者,加澤瀉、豬苓以加強(qiáng)小便之功; 3.脘腹脹甚,加陳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陽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實(shí);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龍骨、磁石; 6.肝區(qū)脹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術(shù); 7.大便溏瀉者,應(yīng)將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 21脾病及腎,脾腎陽虛證:癥見腸鳴水瀉,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脈象沉細(xì)。 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炮附子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白術(shù)9克 干姜9克 吳茱萸6克 22腎虛證:黎明腹痛腸鳴即泄。瀉后痛減。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脈沉細(xì)。 四神丸加味;煨肉豆蔻6克 鹽補(bǔ)骨脂12克 五味子6克 炒吳茱萸3克 生姜12克 紅棗5枚 加減: 1.瀉下如水,可加罌粟殼、煨訶子肉以收斂固澀; 2.久瀉脫肛者,可加黃芪、升麻以升陽益氣; 3.腰酸肢冷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溫陽補(bǔ)腎; 4.氣滯作脹,可加木香、小茴香之類調(diào)理氣機(jī)。 5. 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健脾益氣。 6. 亦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強(qiáng)其溫腎喛脾之力。 7. 年老體弱者,加黨參、黃芪、柴胡、升麻、白扁豆以健脾益氣升陽; 8. 久瀉不止者,加赤石脂、禹余糧、烏梅以澀腸止瀉; 9. 伴心煩、口干等寒熱錯雜者,加黃連、肉桂、黃柏(鹽炒); 10. 伴腎陰虛者,加生地、當(dāng)歸、白芍、山萸肉。 【辨證加減】 1.臨床應(yīng)用時可在上方中酌加附子、干姜,以增強(qiáng)溫腎暖脾之力。 2.如脘腹脹滿,可加砂仁、木香以行氣醒脾。 3.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加黃芪、人參、白術(shù)、柴胡,以補(bǔ)中益氣。 4.瀉痢日久,滑脫不禁,精神倦怠,四肢不溫,腰膝酸軟,為脾腎陽虛,關(guān)門不固,可改用真人養(yǎng)臟湯。 23酒食積滯者,也常在黎明之前即大便,但便下溏垢或挾有糞塊,而無腎陽虛之征。用二陳湯加酒煮黃連、神曲研末 以陳酒曲打糊為丸,烏梅煎湯送服 24二陳湯加酒煮黃連、神曲;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酒黃連5克神曲6克 烏梅6克 生姜6克 紅棗2枚 加減: 1.風(fēng)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shí)、海石、芒硝; 8.風(fēng)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fēng)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xì)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shí)、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luò)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 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25五更即泄而脾腎陽虛證不顯,及見心煩嘈雜,寒熱錯雜癥狀者,治當(dāng)寒熱并用,溫脾止瀉。 烏梅丸加減;烏梅500克 細(xì)辛18克 干姜30克 黃連48克 炮附子18克 當(dāng)歸12克 黃柏18克 人參18克 蜀椒(出汗)12克 桂枝18克(作湯劑:烏梅30克(醋漬一宿,打爛) 細(xì)辛4.5克 干姜9克 黃連6克 當(dāng)歸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參12克 黃柏9克 水煎服) 1.本方安蛔、驅(qū)蟲力弱,臨證時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檳榔等以殺蟲,亦可加瀉下藥大黃、芒硝等; 2.嘔吐嚴(yán)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吳茱萸降逆止嘔;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單方驗(yàn)方 1。小蒜(又名團(tuán)蒜)120克,雞蛋二個。將小蒜洗凈切碎,和雞蛋煎,不放鹽。內(nèi)服,可治療寒濕泄瀉.(《常見病驗(yàn) 方研究參考資料》) 2。車前子(炒),研細(xì)末,每服6克,每日三次。亦可用車前子(炒)15克---30克,水煎服。適用濕盛暴瀉,小便不通.( 同上) 3。車前子15克,(或車前草30-60克),藿香9克,生姜9克水煎服,適用寒濕泄瀉。(《實(shí)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4 滑石、黃柏、甘草各等分,研細(xì)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適用于濕熱泄瀉(《常見病驗(yàn)方研究參考資料》) 5.鮮扁豆葉、鮮藿香葉、鮮荷葉(搗汁)各10克,取汁用開水沖服(另加入六一散6克更佳),適用于暑濕暴瀉(同上)。 6.葛根9克,黃連6克,甘草3克,水煎服。適用于濕熱泄瀉(《中醫(yī)實(shí)用內(nèi)科學(xué)》)。 7.焦山楂工5克、神曲12克,水煎服。適用于傷食泄瀉(同上)。 8。陳蘿卜秧60克,水煎服。適用于傷糯米食之泄瀉(編者)。 9。二神丸。補(bǔ)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為末,用大棗49個、生姜120克,和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30至50丸,鹽湯 送下。適用于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普濟(jì)本事方》)。 10;五味子60克、吳茱萸工5克,吳茱萸泡七次,同五味子炒研細(xì)末,每服6克。適用于五更瀉(《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江蘇 新醫(yī)學(xué)院編)。 11.制硫黃裝入膠囊,每服1.5克,每日二次。適用于命火衰微,泄瀉曰久,滑脫不禁者。此法始見于《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 錄》,現(xiàn)在改用膠囊吞服。 (2)外治法 1.胡椒粉填滿肚臍,用紗布蓋貼,膠布固定,或外貼小膏藥固定,隔日更換一次,適用于寒濕泄瀉。(《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 2。五倍子6克,用醋調(diào)如水糊狀,攤在紗布上,蓋于臍上,如瀉止,即除去該藥,時間不可太長,適用于一般久瀉(《 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 3.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細(xì)末,以蜜為膏。先用酒洗臍微熱后貼膏,再點(diǎn)燃艾條熨膏上。適用脾腎陽虛之泄瀉(《 中醫(yī)外治法》)。 4.木鱉仁5個,丁香5個,麝香1分。研末,米湯調(diào)作膏,納臍中貼之,外以膏藥護(hù)住。治水瀉不止(《串雅外編》)。 5.茜草45克煎水洗足,每天三次,適用于暑濕或濕熱泄瀉(《中醫(yī)外治法》)。 6.大蒜搗爛敷足心,或貼臍中,適用于寒瀉(《中醫(yī)外治法》)。 7。燈火灸法。用燈芯蘸茶油點(diǎn)燃在隱白穴或長強(qiáng)穴燒一燋,如無效可在天樞穴再燒一燋。天熱改用毫針淺刺不留針。 適用于寒瀉或虛寒久瀉之證。 單驗(yàn)方 (1)炒車前子研末,每服6g,日服3次,米湯送服。治急性泄瀉,暴瀉不止,小便不通。 (2)車前子30g,馬齒莧30g,蒲公英30g,水煎服。主治發(fā)熱惡寒,腹痛泄瀉者。 (3)艾葉生姜湯:陳艾一把,生姜一大塊,水煎服。治暴瀉不止。 (4)生山楂20g,焦山楂20g,水煎服。用于傷食泄。 (5)生姜一大塊,陳茶葉209,水煎服。主治濕熱泄。 (6)檳榔50g,燒炭存性為末,1次5g,1日2~3次,開水沖服。適用于濕熱兼有積滯者。 (7)胡椒20粒,生姜lOg,紅糖lOg,水煎服。適用于寒濕泄。 (8)精制硫黃裝入膠囊,每服1.59,每日2次。適用于脾腎陽虛之久泄。 (9)蓮子肉、山藥、薏苡仁、芡實(shí)各500g,砂仁50g,炒研末,不拘時服。主治脾胃虛弱之久泄。 (10)烏梅煎湯代茶:烏梅15g,水適量煎湯,代茶飲服。治久瀉及傷陰者。 (11)棉花根lOOg。加水適量煎服。主治各種慢性泄瀉。 (12)石榴皮5g,‘研末,米湯服下。治慢性泄瀉久而不愈者。 3.食療方 (1)蘿卜葉放在房頂瓦上日曬夜露1個月,用時洗凈,每次用lOg,煎水代茶飲。主治濕瀉。 (2)黃瓜葉曬干研末,每服lOg,米湯送服。治各種泄瀉。 (3)黃瓜葉燒成灰,每服lOg,姜湯送服。主治寒瀉。 (4)黃瓜葉lOg,用醋或雞蛋煎服。主治熱瀉。 (5)黃瓜葉10g,紅糖煎服。主治體弱腹瀉。 (6)豬腎1個,剖開,納入補(bǔ)骨脂6g,濕紙包裹后煨熟食之。用于腎瀉。 (7)山藥粥:山藥200g,研末,粳米lOOg共煮稀粥食用。治慢性脾虛泄瀉。 (8)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炒熟,粳米lOOg,水適量,共煮稀粥,每日食2次。用于脾虛有濕,消化不良,大便溏瀉 者。 (9)炮姜粥:炮姜lOg,粳米50g。先將炮姜切成小碎末,加水適量先煎15分鐘,之后加入粳米,共煮稀粥,每日服2次 。用于脾胃虛寒泄瀉。 (10)芡實(shí)百合粥:芡實(shí)、百合各60g,粳米lOOg,共煮稀粥,每日2次食用。治脾虛泄瀉。 4.藥物外敷及局部用藥 (1)鮮柞樹嫩皮300g(干品lOOg),加水500ml,煮沸30分鐘,待藥液溫度為40。C左右時浸泡患者雙足踝關(guān)節(jié)以下部位 ,每次30分鐘,每日2次。用于急性泄瀉。 (2)車前子研末,水調(diào)敷臍部。主治水瀉。 (3)胡椒粉填神闕穴,紗布敷蓋,紋布固定,每日更換1次。主治寒濕泄瀉。 (4)大蔥lOOg與食鹽合炒熱,用布包裹,熱敷于腹、背、腰部。主治寒濕瀉。 (5)松香5g,研末,放在膏藥上,貼臍處。主治寒瀉。 (6)附子15g,生姜20g,大蔥2根,搗爛敷于雙足腳心。主治寒瀉。 (7)大蒜1頭,胡椒20粒,艾葉3g,共搗爛如泥狀,加酒適量,敷于臍孔。主治寒瀉。 (8)大蒜1頭搗爛敷足心或臍中。用于寒瀉。 (9)五倍子lOg,研末,醋調(diào)為糊狀,敷臍中,外以紗布敷蓋,膠布固定。用于久瀉不止。 (10)肉桂、雞內(nèi)金各3g,硫黃、枯礬、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共研細(xì)末,以上為1次用量,用鮮蔥頭3根搗爛, 與藥末拌勻,加醋適量,調(diào)成糊狀,敷攤于臍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次敷2小時,每日1次,6次為1療程。敷 處有癢、燒灼感,停藥后即可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