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二十五、脅痛

 學中醫(yī)書館 2014-01-11
二十五、脅痛
  1肝氣郁結: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疼痛因情緒變化而增減。胸悶不舒。飲食減少,喛氣頻作。苔薄脈弦 
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6克 醋陳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 麥芽3克枳殼4.5克(麩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1.若脅肋疼痛較甚者,酌加當歸、郁金、烏藥等以增強行氣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藥,脈象弦數(shù)者,酌加山梔子、黃芩、川楝子等以清肝瀉火。 
脅痛加減:
1. 脅痛甚者,可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強理氣止痛之力。
2. 若氣郁化火,癥見脅肋掣痛,心急煩躁,口干口苦,溺黃便秘,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
3. 可于原方中去辛溫之川芎,加丹皮、梔子、黃連、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清肝理氣,和絡止痛。
4. 若氣郁化火,耗傷陰液,癥見脅肋隱痛,遇勞加重,心急煩躁,頭暈寐差,舌紅少津,脈弦細。
5. 仍于原方中去川芎,加何首烏、梔子、丹皮、枸杞子、菊花等以滋陰清熱。
脅痛加減2:
1. 上方常加延胡索;
2. 脅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
3. 肝胃不和,噯氣脘脹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
4. 肝郁脾虛,脘痞腹脹者,加白術、茯苓、厚樸;
5. 肝郁夾食見脅脹痛,稍食則脹甚,噯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黃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黃芩,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黨參;
6. 肝郁夾熱見口苦,咽干,心煩,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梔子、菊花、桑葉。
7 肝為體陰用陽之臟,故辛溫香燥之疏肝理氣藥,不宜多用、久用、重用。用量過大,可耗氣傷陰,所謂過猶不及。
8對久治不愈者,應酌加白芍、雞血藤、生地、當歸、枸杞子等藥以養(yǎng)肝之體則肝用自疏。
9對脅痛輕者,可選佛手、玫瑰花、香櫞皮、合歡花、白蒺藜、橘絡等力薄性緩之品。
 
若肺氣橫逆乘脾,導致肝脾不和,證見脅痛,腸鳴泄瀉,腹脹納差者,
痛瀉要方加減  炒白術12克 炒白芍7.5克 炒陳皮5.5克 防風4克
1.久瀉者,脾氣虛餒,清陽下陷,可加炒升麻。
2.舌苔黃膩者,可加黃連。

若腳氣橫逆犯胃,導致肝胃不和,癥見脘脅脹痛,惡心嘔吐,喛氣頻作者,
四七湯加減  半夏15克 茯苓12克 紫蘇葉6克 厚樸9克 

若肝郁氣滯日久,臨床表現(xiàn)腹中攻竄脹痛,抑郁憂慮等癥狀者,
木香順氣散加減:廣木香6g,青陳皮各6g,炒枳殼10g,川厚樸10g,臺烏藥10g,制香附10g,炒蒼術10g ,縮砂仁3g
                (后下),檳榔10g,瓜蔞15g。
加減:噯氣、腹脹明顯者,加刀豆殼6g,萊菔子9g;胃痛明顯者加川楝子9g,延胡索12g;大便不爽者加制大黃3g,蘆薈6g。

2瘀血停著:脅痛如剌,痛處不移。入夜更甚。脅肋下或見癥塊。舌質紫暗,脈象沉澀。
旋復花湯  旋復花9克 蔥14莖 茜草少許 
脅痛加減:
1. 脅肋刺痛較重,方中可加歸尾、桃仁、郁金、延胡索等藥,以增強理氣和血之功。
2. 血瘀之重證,脅肋刺痛,痛不可忍,徹夜難眠,脅下癥塊者,可配合復元活血湯以增強祛瘀散結,疏肝通絡之力

膈下逐瘀湯加減 當歸9克川芎6克赤芍6克桃仁9克紅花9克 五靈脂6克 制香附6克 枳殼6克 烏藥6克 延胡索3克 
 1.臨床見瘀血重痛劇,加乳香、沒藥、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術;
 3.寒證,加桂枝、干姜等;
 4.濕熱證,加茵陳、黃芩、澤瀉、茯苓、薏苡仁等。
脅痛加減:
1. 血瘀化熱者,加大黃、丹皮、梔子;
2. 脅下有癥塊者,加穿山甲、鱉甲、三棱、莪術、土鱉蟲等,或配合服用大黃庶蟲丸、鱉甲煎丸;
3. 正氣漸衰者,加人參或黨參、黃芪。 
臨證參考:
1. 趺仆閃挫而致涼血內(nèi)停,脅肋疼痛者,可用復元活血湯,另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藥或三七粉、七厘散等成藥。
2. 若胸脅脹滿剌痛,痛處不移,口渴欲飲,得熱飲稍舒,舌質黯紫,脈細澀時,用旋復花湯加味,常用旋覆花、茜草、合歡花、柏子仁、絲瓜絡,以通陽和血,行氣散滯。
3. 若見脅痛如剌,臥著不安,劇則呼吸不利,腹脹,食則馮痛劇,脈澀之肝絡不和,絡實之證,涌辛溫通絡,常用藥物有蓽菝、半夏、川楝子、延胡索、吳茱萸、高良姜、蒲黃、茯苓、桂枝、當歸須、淡姜渣。
4. 若兼血瘀痛久不移,邪正交結,可加土鱉蟲、蜣螂;
5. 若癥屬虛寒,可加枸杞子、肉蓯蓉、胡桃、鹿角霜。
6. 邪伏絡脈,必須以辛香溫通,躁動絡中伏邪,絡脈才能暢和。邪在絡久化熱化燥者,以辛潤為法,取旋復花湯加桃仁尾、桃仁、紅花、柏子仁、生地、麻仁等。

復元活血湯 ; 柴胡5克 瓜蔞根3克 當歸3克 紅花2克 甘草2克 炮穿山甲2克 酒大黃10克 酒桃仁泥5克
 1.若氣滯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殼、郁金以助氣止痛之力;
 2.血瘀較重者,可加三七粉?;蜃眉尤橄?、沒藥等以增強化瘀止痛之力。 
                             
若脅肋下有癥塊,而正氣未衰者--
鱉甲煎丸; 炙鱉甲36克 射干9克 黃芩9克 北柴胡18克 鼠婦9克 干姜9克 大黃9克 白芍15克 桂枝9克 葶藶子3克(熬)石         葦9克 厚樸9克 牡丹皮15克 瞿麥6克 紫葳9克 半夏3克 人參3克 土鱉蟲15克 炙阿膠6克 炙蜂房12克 赤硝36克          蜣螂18克 桃仁6克 
1.若久病體弱者,可與補益之劑結合使用,如配入黃芪、白術、熟地、當歸等益氣養(yǎng)血之品;
 2.疼痛較甚,加三七、玄胡、川芎以活血止痛;
 3.脹滿甚,加三棱、莪術、香附、大腹皮以行氣消脹;
 4.飲食不香,納食難消,加山楂、神曲、雞內(nèi)金等以和胃消食。 

若氣機郁滯,血行不暢,脈絡不和,氣滯血阻。證見積軟而不堅,固而不移,脹痛有定處,舌質暗,脈弦者,
大七氣湯合失笑散加減  半夏15克 白茯苓12克 姜厚樸9克 紫蘇6克 五靈脂10克 蒲黃10克

若肝氣郁結,瘀血停著,絡脈痹阻,瘀停胸脅,證見胸脅剌痛,憋悶不舒,心悸懊 ,急躁善怒,舌暗,脈澀者,
血腑逐瘀湯加減;當歸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紅花9克 枳殼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紅花,加乳香、沒藥、烏藥、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黃、五靈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腫脅痛者,加丹參、郁金、土鱉蟲、九香蟲;
 5.瘀積肝脾腫硬者,加三棱、莪術、大黃或水蛭、土鱉蟲等;
 6.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若瘀血阻肝脾脈絡,致使脈道不通,肝脾血瘀。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疼痛,面色黯黑,唇色紫褐,頭頸胸臂有血痣
調(diào)營飲:赤芍18克、川芎6克,當歸12克,莪術15克,延胡索、檳榔、瞿麥、葶藶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參20克大黃10克。
加減:大便色黃加參三七、側柏葉;瘀結明顯加山甲、地鱉蟲,有出血傾向者慎用;苔膩加半夏、蒼術、紅花。

 3肝膽濕熱:脅痛口苦。胸悶納呆,惡心嘔吐。目赤腫痛。目黃身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龍膽瀉肝湯加減;酒龍膽草6克 梔子9克 炒黃芩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歸3克 酒生地黃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
2.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4.肝經(jīng)濕熱,帶下色紅者,可加蓮須、赤芍。
5.肝火上炎致頭痛眩暈,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葉。
6.木火刑金,見咳血者,可加丹皮、側柏葉。。
加減;
1. 脅痛胸悶,惡心嘔吐較劇者,原方可減去當歸、生地,酌加川楝子、郁金,陳皮、半夏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2. 若熱重于濕,耗傷津液,出現(xiàn)大便秘結,腹部脹滿者,可加大黃、芒硝以泄熱通便。
3. 如濕重于熱,損傷脾陽,出現(xiàn)脘痞腹脹,納少便溏,神倦乏力者,方中酌減滋膩之品,可加白術,茯苓、苡仁、砂仁等以健脾祛濕。
加減
1. 便秘者,加大黃;
2. 大便不爽者,加炒枳殼、生白術,白術用量30g以上;
3. 腹脹明顯者,加枳實、厚樸、大腹皮;
4. 小便黃赤者,加白茅根、滑石;
5. 有黃疸者,加茵陳、金錢草、秦艽、丹參等。

肝膽濕熱兼膽胃不和者 
蒿芩清膽湯加減;青蒿4.5~6克 淡竹葉9克 仙半夏4.5克 赤茯苓9克 黃芩4.5~9克 生枳殼4.5克 陳皮4.5克 
                滑石9克 甘草粉1.5克 青黛0.5克 
 1.若嘔多,可加黃連、蘇葉。
 2.濕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樸。
 3.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澤瀉、通草。
 
若濕熱交蒸證:膽汁外溢于肌膚,發(fā)為黃疸,癥見目黃身小便黃,發(fā)熱口渴,大便秘結,心中懊 ,惡心嘔吐,
茵陳蒿湯加味;茵陳蒿18克(包) 梔子14克 大黃6克
 1.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嘔吐者,可加黃芩、柴胡、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陽,和胃降逆。
 2.如兼有惡寒、身痛、無汗等癥,可加麻黃、杏仁、連翹以解表散邪。
 3.如脅痛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氣止痛。
 4.若黃疸較重,熱勢較甚者,可加板藍根、黃芩、大青葉、虎杖、黃柏等以退黃除熱。
 5.如濕熱黃疸,病情惡化出現(xiàn)高熱,煩躁,甚則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此乃熱毒內(nèi)陷,可加牛黃、丹皮、赤芍、郁金  、黃連、羚羊角等以涼血解毒。 

若濕熱煎熬日久,結成砂石,阻滯膽道,癥見脅肋劇痛,連及肩背,發(fā)熱惡寒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干,
大柴胡湯;北柴胡24克 黃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實4克 紅棗12枚 大黃6克 
加減:
 1.如脅脘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
 2.惡心嘔吐劇烈者,加竹茹、黃連、旋覆花等以加強降逆止嘔之功;
 3.如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干口渴,渴欲飲水,面赤,脈洪實者,加芒硝以瀉熱通便;
 4.伴黃疸者,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
 5.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
脅痛加減:
1. 砂石阻滯,絞痛發(fā)作者,加海金沙、茵陳、金錢草、威靈仙等;
2. 熱毒壅勱者,加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黃連、黃柏等;
3. 蛔蟲所致者,配合烏梅丸;
4. 脅痛劇者,加川楝子、三棱、莪術、姜黃等。
5.本證若屬結石阻滯致絞痛發(fā)作者,當重用大黃通里攻下,或加芒硝。

若癥見脅肋劇痛,嘔吐蛔蟲者(膽道蛔蟲)
烏梅安蚘丸加減;烏梅30克(醋漬一宿,打爛) 細辛4.5克 干姜9克 黃連6克 當歸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參12克 黃柏9克
1.本方安蛔、驅蟲力弱,臨證時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檳榔等以殺蟲,亦可加瀉下藥大黃、芒硝等;
2.嘔吐嚴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吳茱萸降逆止嘔;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若濕熱煎熬,結成砂石,阻滯膽道(脅肋劇痛,邊及肩背)
合硝石礬石散:硝石、礬石各等分,制作散劑(礬石散.組成:礬石(燒令汁盡)8分,藜蘆(炙)8分,防風8分,細辛8分,干姜8分,白術8分,椒(汗)8分,甘草(炙)8分,蛇床子8分,附子(炮)8分。)
 
 4肝陰不足:脅肋隱痛,悠悠不休??诟裳试?,心中煩熱。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弦數(shù)
一貫煎;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當歸10克 生地黃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加減: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結,加瓜蔞仁;
 3.有虛熱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貝母;
 5.舌紅而干,陰虧過甚,加石斛;
 6.脅脹痛,按之硬,加鱉甲;
 7.煩熱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腳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棗仁。
 11.若脅痛甚者,加合歡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調(diào)氣;
 12.頭目昏暈者,加女貞子、桑椹等以補益肝腎。 
脅痛加減:
1. 若心中煩熱甚,加炒梔子、酸棗仁以清熱安神。
2. 若頭暈目眩甚,可加黃精、鉤藤、菊花以補肝腎而止眩暈。
3. 若目干畏光,視物昏花者,方中可加女貞子、草決明等以養(yǎng)肝明目。 
脅痛加減2:
1. 陰虛重者,加阿膠、雞子黃、女貞子、旱蓮草、白芍;
2. 腰腿酸軟者,加何首烏、山萸肉,或配合六味地黃丸;
3. 骨蒸潮熱者,加丹皮、地骨皮、銀柴胡、白薇;
4. 舌光無苔者,加天花粉、玉竹、烏梅、石斛;
5. 神疲乏力者,加人參或太子參;
6. 心煩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棗仁、丹參;
7. 若兼氣虛氣短不足以息,難以平臥,乏力等,可于上方中加生黃芪并佐少量知母。

肝陽虛證:脅肋隱痛或腹痛,綿綿不休,勞則加重,神疲乏力,膽怯憂郁,或驚恐不安,面淡不華或黃色晦滯,畏寒肢冷
暖肝煎加減;當歸6克 茯苓6克 枸杞子9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烏藥6克 沉香3克 生姜5片
1.寒甚者,加吳茱萸、干姜、附子等以增其溫里祛寒之功;
2.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氣止痛;睪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以加強疏肝理氣之效。 
脅痛加減:
1.神疲乏力者,加人參或黨參、黃芪;
2.陽虛甚者,吳茱萸、鹿角、巴戟天、山萸肉、酸棗仁、木瓜等。 
單方驗方。
   1.香附10克 紫蘇梗10克 生姜3片 蔥白五寸。水煎服適應于肝郁氣滯之脅痛。
   2。當歸15克 白芍30克 杞子15克 生地15克 青皮10克 枳殼10克水煎服,適應于肝陰不足之脅痛。
   3.全瓜蔞1枚 沒藥3克 紅花3克 甘草6克水煎服 適應于瘀血停著之脅痛。
   4。龍膽草15克 金錢草30克水煎服 每日一劑 適應于肝膽濕熱之脅痛,并可用于膽結石。 
   5.青皮60克 玄胡150克共研細末, 日服三次,每次6克 適應于肋間神經(jīng)痛。
   6.茵陳15克 板藍根30克 龍膽草10克 敗醬草工5克水煎服,適應于旰郁化熱或濕熱困阻之脅痛。 .
   7.五味子10克 太子參15克 蒸首烏15克 丹參工5克水煎服 適應于旰腎陰虛之脅痛。
單驗方
   (1)舒肝片香附300e,川木香、十大功勞、虎杖、田基黃各1509,金錢草、紅孩兒各1759,木通759,淀粉適量,硬        脂 酸鎂適量。將上藥制成片。1次8片,1天3次,3個月為1個療程。用于慢性肝炎之脅痛、脘脹等癥。
   (2)太子參lOOg,三七1009,郁金1509,五味子609,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日5g,日服2次。用于脾虛肝郁之脅痛。
   (3)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茵陳、半枝蓮、蒲公英、板藍根各適量,水煎服,日2次。用于濕熱中阻之脅痛。
   (4)藿香、酒黃芩、杏仁、橘紅、旋覆花、代赭石、黨參、焦白術、草蔻各適量。用于慢性遷延型乙型肝炎,胃失和         降之證。
   3.食療方
   (1)生地、枸杞子、黑芝麻、山楂、玫瑰花、佛手各適量,煎湯作羹飲。用于陰虛肝郁之脅痛。
   (2)山藥、茯苓、生薏苡仁、杏仁、香櫞、橘紅,各適量入粥。用于脾虛肝郁脅痛。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