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眩暈
外感眩暈證:
風寒表證用
1川芎茶調(diào)散加減;川芎12克 荊芥12克 白芷6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赤芍6克 清茶6克 防風4.5克
薄荷24克 細辛3克(后下)
1.若頭痛屬風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蘇葉、生姜等以加強祛風散寒之功;
2.屬風熱者,去羌活、細辛,加蔓荊子、菊花以散風熱;
3.若頭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蠶、桃仁、紅花等以搜風活血止痛。
頭痛加減:
1. 若頭痛劇,無汗,遇寒即甚,寒象明顯可加熟附子、麻黃。
2. 若兼見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礎(chǔ)上加杏仁、前胡、蘇葉增強宣肺止咳之力。
頭痛加減2;
1. 風寒夾濕,頭痛如裹者,加蒼術(shù)、蒿本、半夏、陳皮;
2. 項背發(fā)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 兼陽虛者,加人參、附子、桂枝;
4. 兼氣虛者,加太子參、茯苓;
5. 若寒邪侵犯厥陰經(jīng)脈,引起巔頂痛,甚則四肢厥冷、蒼白,脈弦者,加吳茱萸、生姜、紅棗等;
6.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蘇子、半夏。
風熱表證
2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豆豉5克、牛蒡子6克、荊芥5克、薄荷6克、竹葉5克、鉤藤9克、
白蒺藜9克、生甘草3克
風燥表證
3桑杏湯加減;桑葉3克、豆豉3克、杏仁4.5克、貝母3克、梔子3克、麥冬6克、沙參6克、玄參3克
風濕表證
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6克、獨活6克、川芎3克、藁本3克、防風3克、蔓荊子2克、車前子5克、炙甘草3克
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加重。惱怒加重。面時潮紅。少寐多夢??诳?。舌紅苔黃,脈弦細數(shù)
4天麻鉤藤飲;天麻9克(焗服) 鉤藤12克(后下) 生石決明18克(先煎) 山梔子9克 黃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加減法]
1.有痰者可加入川貝10 膽南星6
2.手足發(fā)麻者加入廣地龍10 希薟草12
3.視物不清者,可入加決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龍膽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風盛者,可加入龜板15 牡蠣25
1.重證,加入羚羊角,則藥力益著;
2.若進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癥,加酌加槐花、海藻,蓋現(xiàn)代研究稱所含路丁有改變血管硬化之功。
3.陽亢化風,眩暈較甚,唇舌或肢體發(fā)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蠣、龍骨、磁石等以鎮(zhèn)肝潛陽熄風;
4.肝火偏盛,頭痛較劇,面紅目赤,舌苔黃燥,脈弦數(shù)者,可酌加龍膽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龍膽瀉肝丸以清肝瀉火;
5.便秘,可加大黃、芒硝,或加服當歸龍薈丸以瀉肝通俯;
6.肝腎陰虛明顯,可酌加女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烏等以滋養(yǎng)肝腎。
眩暈證加減:
1. 若陰虛較甚,癥見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較為明顯者,可先加生地、麥冬、玄參、首烏、生白芍等滋補肝腎之陰。
2. 若肝火亢盛,癥見眩暈,頭痛較甚,耳聾,耳鳴暴作,目赤口苦,舌紅苔黃燥,脈弦數(shù),可選加龍膽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以清肝瀉火,去杜仲、桑寄生。或改用龍膽瀉肝湯加石決明、鉤藤等以清肝瀉火。
3. 若大便秘結(jié)者,可選加大黃、芒硝或加用當歸龍薈丸以通腑泄熱。
4. 若眩暈劇烈,泛泛嘔吐,手足麻木甚至震顫者,有陽動化風之勢,可加珍珠母、龍骨、牡蠣、羚羊角等,以鎮(zhèn)肝熄風。
5. 若肝腎陰虛較甚,風陽翕張,眩暈較甚,伴有腰膝酸軟、遺精疲乏,舌質(zhì)紅,脈弦細數(shù)者,可用大定風珠育陰潛陽。
6. 若肝陽亢極化風,證見眩暈欲仆,頭痛如掣等癥,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蠣、代赭石入煎以鎮(zhèn)肝熄風,或用羚羊角湯加減,以防中風變證。
加減:
1. 肝火偏盛,面紅目赤、咽痛明顯者,可加龍膽草、丹皮以清肝泄熱,或改用龍膽瀉肝湯加石決明、鉤藤等以清肝瀉火;
2. 兼腑熱便秘者,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泄熱;
3. 若肝陽亢極化風,證見眩暈欲仆,頭痛如掣等癥,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蠣、代赭石入煎以鎮(zhèn)肝熄風,或用羚羊角湯加減,以防中風變證。
.肝風內(nèi)動、本病的肝陽上亢證:最易化火生風,導致肝風內(nèi)動,發(fā)生中風。輕者表現(xiàn)為手足麻木、肢體震顫、口眼?斜等,重者則可發(fā)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
5羚羊鉤藤湯加;羚羊角4.5克(刨細絲,先30分鐘)霜桑葉6克川貝12克鮮生地15克雙鉤藤9克后下.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全蝎5克 地龍5克 蜈蚣5克 僵蠶5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氣分熱盛而見壯熱汗多、渴欲冷飲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氣分之熱;
2.營血分熱盛而見肌膚發(fā)斑、舌質(zhì)紅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營涼血;
3.兼腑實便秘者,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泄熱;
4.兼邪閉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宮牛黃丸以涼開止痙;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蠶、蜈蚣等以熄風止痙;
. 7.高熱不退,津傷較甚者,加玄參、天冬、麥冬等以滋補津液。
8.若無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不寐 若陽亢化火,擾動心神,神不得安則可發(fā)生不寐。表現(xiàn)為失眠,性情急躁,目赤口苦等,治宜清肝瀉熱,佐以安神6龍膽瀉肝湯加;酒龍膽草6克 梔子9克 炒黃芩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歸3克 酒生地黃9克
柴胡6克 磁石15克 龍齒15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
2.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4.肝經(jīng)濕熱,帶下色紅者,可加蓮須、赤芍。
5.肝火上炎致頭痛眩暈,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葉。
6.木火刑金,見咳血者,可加丹皮、側(cè)柏葉。
若大便 秘結(jié)者
7當歸龍薈丸;當歸100g 龍膽100g 蘆薈50g 青黛50g 梔子100g 黃連100g 黃芩100g 黃柏100g 大黃)50g 木香25g 麝香5g
2氣血虧虛:眩暈,動則加劇,遇勞則發(fā)。面色蒼白,唇甲不華,發(fā)色不澤。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脈細弱。
8歸脾湯;人參3克 白術(shù)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 木香1.5克 當歸3克 龍眼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眩暈證加減:
1. 若氣虛而衛(wèi)陽不固,自汗時出者,可加防風、浮小麥以益氣固表止汗。
2. 若氣虛濕盛,伴有泄瀉或便溏者,重用茯苓、白術(shù),加薏苡仁、澤瀉、炒扁豆,炒當歸。
3. 若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者,可表現(xiàn)為眩暈而兼見氣短乏力,納差神疲,便溏下墜,脈象無力等,可用補中益氣湯。
4. 若氣虛進一步發(fā)展,兼見陽虛癥狀,如形寒肢冷,腹中隱痛等,可于歸脾湯中加桂枝、干姜以溫陽益氣。
5. 若血虛心神失養(yǎng)者,可兼見心悸怔忡、不寐等,可加柏子仁、朱砂等以安神。
6. 若血虛較甚,可見面色慘白無華,加熟地、阿膠、紫河車(沖粉)等。
7. 若因失血引起,先按血證治以止血,后進行調(diào)治。
如本證失眠不重者,
9十全大補湯加減;人參6克(焗服) 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酒當歸9克 熟地12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生姜5片 紅棗5枚 黃芪12克 肉桂3克(研粉焗服)
1.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酸棗仁等以養(yǎng)心安神;
2.自汗不止者,加煅龍骨、煅牡蠣等以斂汗固表。
加減
1. 脾陽虛衰,,兼見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者,則在上方中去地黃、枸杞子、牛膝,加干姜、熟附片等以溫運中陽。
2.如遇心脾兩虛,心悸、少寐、健忘證候明顯者,則可選用 歸脾湯以補血養(yǎng)心安神;
3.氣血虧虛以血虛為甚者,往往有失血病史,可用 當歸補血湯加味或圣愈湯加味,其中黃芪5份,當歸1份,在大補元氣的基礎(chǔ)上,促進血之生成,并可在方中加黃精、山藥、枸杞子、雞血藤等;
4. 若有出血傾向者,則應尋找出血部位與原因,可參照 血證辨證治療。
若有出血病史,氣血虧虛為甚者,
10當歸補血湯;北黃芪30克 酒當歸6克
1.血虛證而無陽浮發(fā)熱者,黃芪之量宜減;
2.氣不攝血之出血證,可加仙鶴草、血余炭等以加強止血之力。
11圣愈湯;人參6克(焗服) 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黃芪30克
若時時眩暈,面白少神,便溏下附,脈無力者--
12補中益氣湯:黃芪15克人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棗6枚。
腎精不足:眩暈、耳鳴、精神萎靡。失眠、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脈沉細數(shù)。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質(zhì)淡,脈沉細無力?! ?
偏陰虛者:
13左歸丸;大懷熟地12克炒山藥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鹽菟絲子6克 鹿角膠6克(焗)龜膠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無火象者,去龜膠;
3.真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膠,加女貞子、麥門冬以養(yǎng)陰清熱;
4.火?爍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潤肺止咳;
5.夜熱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虛熱,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滲濕;
7.大便燥結(jié)者,去菟絲子,加肉蓯蓉以潤腸通便;
8.氣虛者,加人參以補氣。
眩暈證加減:
1. 若見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脈弦細數(shù)者,為陰虛有熱,可加炙鱉甲、知母、黃柏、丹皮等以滋陰清熱。
2. 若精虛導致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者,可在本方證的基礎(chǔ)上參照肝陽上亢證進行辯證施治。
3. 若失眠、多夢、健忘等心腎不交癥狀明日,可加阿膠、雞子黃、酸棗仁、柏子仁等,以交通心腎,養(yǎng)心安神。
4. 若腎精虛甚,子盜母氣,肺陰亦虛者,可加沙參、麥冬、玉竹等滋養(yǎng)肺腎。
5.若遺精頻頻者,可選加蓮須、芡實、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腎澀精。
加減:
1. 偏于陰虛有內(nèi)熱者可加炙鱉甲、知母、黃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陰清熱;
2. 偏于陽虛者,宜補腎助陽,加入巴戟天、仙靈脾等溫潤之品,助陽而不傷陰,亦可用右歸丸主治;
3. 若遺精頻頻者,可選加蓮須、芡實、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腎澀精。
偏陽虛者用
14右歸丸:大懷熟地12克炒山藥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膠6克菟絲子6克姜杜仲6克當歸4.5克肉桂3克炮附子3克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眩暈證加減:
1. 若寒象不重,可加巴戟天、仙靈脾易肉桂、附子以防辛燥太過而傷精。
2. 若兼見短氣喘逆,咳逆汗出等,為腎虛不能枘氣,可加人參、胡桃仁、蛤蚧等以助腎納氣。
3. 若兼見下肢水腫者,為陽虛水泛,可加桂枝、茯苓、澤瀉等溫腎利水。
4. 若兼見大便溏泄、腹脹少食等,可加白術(shù)、茯苓等以健脾止瀉。
15六味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1.陰虛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
2.兼納差腹脹者,加焦白術(shù)、砂仁、陳皮等以防滯氣礙脾。
16杞菊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枸杞子5克 菊花5克(后下)
4.痰濁中阻:眩暈、頭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象濡緩。
17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半夏4.5克 明天麻3克(包) 茯苓3克 橘紅3克 白術(shù)9克 甘草1.5克 生姜3克 紅棗2枚
1.若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澤瀉、桂枝以利濕化飲;
2.若肝陽偏亢者,加鉤藤、代赭石以潛陽熄風。
眩暈證加減:
1.若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者,為胃失和降,可加代赭石、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嘔。
2.若脘悶不食,腹脹較甚者,為濕壅氣滯,可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氣化濕健脾。
3 .若肢體沉重苔膩者,為濕困脾陽,可加藿香、佩蘭、石菖蒲等以醒脾化濕。
4.若耳鳴重聽者,為痰濕閉阻清竅,右加蔥白、郁金、石菖蒲等以通陽開竅。
5.若見頭目脹痛、心煩口苦、渴不欲飲、舌苔黃膩、脈弦滑者,為痰阻氣機,郁而化熱,可加黃連、竹茹等以化痰清熱。
6.若見腹脹泄瀉苔白膩者,為痰濕傷及腹陽,可加干姜、煨肉豆蔻等以溫脾止瀉。
7.若見心悸怔忡者,為痰濁蒙閉心陽,可加石菖蒲、郁金、酸棗仁、朱砂等以通陽化痰安神。
加減2:
1.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膽南星之類以除痰降逆;
2.舌苔厚膩,水濕潴留者,可合五苓散,使小便得利,濕從下去;
3.脘悶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濕醒胃;
4.若兼耳鳴重聽者,加生蔥、石菖蒲、遠志以通陽開竅。
若為脾虛生痰者,
18六君子湯加;人參3克(焗服)白術(shù)4.5克 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陳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紅棗2枚 黃芪5克 竹茹5克 膽南星4.5克 白芥子4.5克
1.氣虛較甚者,重用人參、白術(shù);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陳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溫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細辛以溫肺化飲。
若為寒飲內(nèi)停,
19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shù)6克 炙甘草6克干姜6克 附子6克 白芥子6克
1.如眩暈甚者,加澤瀉,利水消飲邪;
2.咳嗽嘔吐稀涎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
3.干嘔,巔頂疼痛,肝胃陰寒水氣上逆者,加吳茱萸,以溫中暖肝,開郁止痛;
4.身瞤動而水氣上泛,加附子,以溫散水氣;
5.脾氣虛弱者,加黨參、黃芪以益氣健脾。
若為痰郁化火,
20溫膽湯加減;半夏6克陳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實6克黃連6克黃芩6克天竺黃6克生姜15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礞石滾痰丸;金礞石6克 酒大黃16克 酒黃芩16克 沉香2克
若憤怒郁勃,痰火肝風交熾者,
21二陳湯;半夏6克 陳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紅棗2枚
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
5.燥痰加栝蔞、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
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
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
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
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
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
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滯為主,則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助溫化寒痰。
22當歸龍薈丸;當歸3克 龍膽草3克 山梔子3克 黃連3克 黃柏3克 黃芩3克 蘆薈1.5克 青黛1.5克 大黃1.5克
木香0.45克 麝香0.15克(包)
瘀血阻竅證:眩暈時作,反復不愈,頭痛,唇甲紫黯,舌邊及背有瘀點、瘀斑或瘀絲,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
23血府逐瘀湯加減;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搗成泥) 紅花9克生姜9克 老蔥3克 紅棗7枚 麝香0.15克(粉,沖服)
1.如見痰濕內(nèi)阻,加半夏、瓜蔞皮、川貝、天竺黃;
2.項強加葛根;
3.言語不利,加石菖蒲、遠志;
4.氣虛,加黨參、黃芪;
5.瘀血明顯,加當歸尾,三七;
6.心悸、失眠,加遠志、酸棗仁;
7.眩暈,加胡桃肉、黑芝麻、女貞子、枸杞子;
8.肝陽上亢,加羚羊角粉、生石決明;
9.便秘,加大黃;
10.陰虛,加生地、玄參;
11.血熱妄行、神志昏糊,加紫雪丹;
12.暈厥者,加至寶丹。
產(chǎn)后血瘀眩暈者,
24失笑散加減;五靈脂6克 蒲黃6克
1.胃脘脹痛,痛有定處,舌黯,脈弦,是氣滯血瘀證,宜合金鈴子散以行氣活血止痛;
2.若痛有定處而畏寒喜熱,屬寒凝血瘀者,可加炮姜、小茴香以溫經(jīng)散寒。
3.婦女經(jīng)前或經(jīng)行小腹脹痛,經(jīng)血挾塊,血塊排出后痛減,為沖任氣血瘀滯,可酌加益母草、紅花、桃仁、香附、
玄胡等以活血行氣。
4.產(chǎn)后小腹疼痛,拒按,惡露淋漓不暢,可與生化湯合用,熔行血止血于一爐。
5.月經(jīng)不調(diào)屬血滯而兼血虛者,宜與四物湯同用,以加強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之功。
單方
1.一味大黃散 大黃一味,酒炒三遍,研末,茶調(diào),每服8-9克, 日服二次,治療痰火眩暈,為治標之法。
(《丹溪心法》)
2.一味鹿茸酒 取鹿茸15克,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許服用,治陽弱眩暈。(《醫(yī)學實在易》)
單驗方
(1)血虛眩暈生五月艾45g,黑豆30g,煲雞蛋服食;或川芎lOg,雞蛋1只,煲水服食;或桑椹子15g,黑豆12g,
水煎服。
(2)腎精不足眩暈羊頭1只(包括羊腦),黃芪15g,水煮服食;或胡桃肉3個,鮮荷蒂1枚搗爛,水煎服;或桑寄生120g ,水煎服。
(3)瘀血眩暈生地30g,鉤藤30g,益母草60g,小薊30g,白茅根30g,夏枯草60g,山楂30g,紅花9g,地龍30g,
草決明30g。以水濃煎160ml,1次服40ml,1日2次。
(4)痰飲眩暈生明礬、綠豆粉各等分研末,用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5丸,常服;或明礬7粒(如米粒大), 晨起空腹開水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