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消渴 A 上消: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 若脈洪數(shù)無力,煩渴不止,小便頻數(shù)-- 20二冬湯;天冬(去心)6克 麥冬(去心)9克 花粉3克 黃芩3克 知母3克 甘草1.5克 人參1.5克 21玉泉丸;黃連 干葛 天花粉 知母 麥門冬(去心) 人參 五味子 生地汁 蓮肉 烏梅肉 當(dāng)歸 甘草各等分 加入乳汁 牛乳汁 甘蔗汁 梨汁 藕汁 玉泉散加味:葛根10g,天花粉12g,粉丹皮6g,生地10g,麥冬9g,五味子5g,苦瓜干( 即市售苦瓜,切片曬干)10g,生內(nèi)金6g(研末分吞),生三七4g(研末分吞),糯米10g,甘草3g。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 點或知下脈絡(luò)曲張顯露或面部有血絲者生三七 每次加量至5-6g;有白內(nèi)障礙者加高麗參6g(另燉);皮膚奇癢者加香附10g、白鮮皮10g。諸癥消失后去三七,加 生黃芪20-30g、山藥30g,每周服2劑,連服4周以鞏固療效。治療糖尿病8例均有卓效。 若苔黃燥,煩渴引飲,脈洪大 22白虎加人參湯;生石膏、忍冬藤各30g,北沙參、生地各20g,知母、玄參各15g,玉竹、蒼術(shù)各lOg,黃柏6g。共焙干研 極細(xì)末,水泛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B 中消: 1胃火亢盛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 23玉女煎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若大便秘結(jié)不行-- 增液承氣湯 ;玄參30克(一兩),麥冬(連心)、細(xì)生地各25克(各八錢),大黃9克(三錢),芒硝5克(一錢五分)。 24白虎加人參湯;生石膏、忍冬藤各30g,北沙參、生地各20g,知母、玄參各15g,玉竹、蒼術(shù)各lOg,黃柏6g。共焙干研極 細(xì)末,水泛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2氣陰虧虛 25七味白術(shù)散;人參(6克)茯苓(12克)炒白術(shù)(12克)甘草(3克)藿香葉(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 C 下消 腎陰虧虛:滋陰固腎 26六味地黃丸,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若煩渴,頭痛,唇紅舌干,呼吸深快,陰虛陽浮用 27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若見神昏肢厥,脈微細(xì),陰竭陽浮, 28參附龍牡湯加味;紅參9g(先煎)、制附片10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石菖蒲10g、制南星9g、 瘡瘍、癰疽:初起 29五味消毒飲; 金銀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克) 紫背天葵子(6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