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四十七、痙證

 學中醫(yī)書館 2014-01-11
四十七、痙證

一.邪壅經(jīng)絡證: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fā)熱。肢體酸重。舌苔白膩、脈象浮緊。
1羌活勝濕湯;羌活6克 獨活6克 藁本3克 防風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荊子2克
1.有氣滯者,可加木香、陳皮、香附;
2.兼有氣虛者,加升麻、柴胡、人參、黃芪;
3.兼有血虛者,加當歸、白芍;
4.兼有血瘀者,加姜黃、五靈脂、紅花。另外,
5.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滋膩之品,起居要避免風寒濕氣侵襲,
6.如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漢防已5克,輕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則加川烏3克

剛痙證:項背強直,口噤不得語,甚至四肢抽搐,惡寒較重,發(fā)熱,頭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2葛根湯;麻黃9克(包) 桂枝6克 葛根12克(包) 白芍6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紅棗12枚

柔痙證:項背強直,發(fā)熱不惡寒,頭痛汗出,苔薄白,脈沉細而遲。
3瓜蔞桂枝湯;瓜蔞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紅棗12枚       
              
濕熱入絡(身熱,筋脈拘急,胸脘痞悶,渴不欲飲,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shù))
4三仁湯: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葉6克、厚樸6克、生苡仁18克、半夏15克。
1.熱重加柴胡、黃芩;
2.尿道痛加車前子、琥珀、黃柏;
3.腰痛甚加木瓜、杜仲;
4.尿中細菌難消失加馬齒莧、金錢草、連翹、苦參。

濕熱入絡證:身熱,筋脈拘急,或口噤,甚則角弓反張,胸脘痞悶,渴不欲飲,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shù)。
5宣痹湯;防已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連翹9克 山梔子9克 薏苡仁15克 秦艽9克 地龍9克 絲瓜絡9克威靈仙9克      半夏9克 晚蠶砂9克 赤小豆9克  痛甚者,加姜黃6克、海桐皮9克

二.熱甚發(fā)痙證:口噤切齒,項背強直,甚則角弓反張,手足攣急。發(fā)熱,神昏譫語。胸悶腹脹便秘。苔黃膩,脈弦
6增液承氣湯;玄參30克 麥冬24克 細生地24克 大黃9克 芒硝4.5克(包)
痙證加減:
1. 如抽搐較甚者,可酌加地龍、全蝎、鉤藤等熄風通絡之品。
2. 昏迷譫語者,可酌用安宮牛黃丸。
3. 若傷津發(fā)痙,無腑實之證,亦可改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消熱救津。

若傷津發(fā)痙,無腑實之證,(治內(nèi)熱、汗出如流珠)
7白虎加人參湯;知母18克 石膏48克 炙甘草6克 粳米12克 人參9克

熱盛動風發(fā)痙證:壯熱頭痛,神志昏迷,口噤抽搐,角弓反張,舌質(zhì)紅絳,苔黃燥,脈弦數(shù)。
8羚羊鉤藤湯;羚羊角4.5克(刨細絲,先30分鐘) 霜桑葉6克 川貝12克(去心) 鮮生地15克 雙鉤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氣分熱盛而見壯熱汗多、渴欲冷飲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氣分之熱;
 2.營血分熱盛而見肌膚發(fā)斑、舌質(zhì)紅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營涼血;
 3.兼腑實便秘者,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泄熱;
 4.兼邪閉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宮牛黃丸以涼開止痙;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蠶、蜈蚣等以熄風止痙;
 7.高熱不退,津傷較甚者,加玄參、天冬、麥冬等以滋補津液。
 8.若無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痙證加減:
1. 神昏譫語或神志昏迷可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或紫雪丹,以清熱透竅。
2. 壯熱汗出,口渴喜冷飲,是兼氣分熱盛,或加石膏、知母以清氣熱。
3. 兼腑實便秘者,可加大黃、芒硝以攻下熱結(jié)。
4. 熱盛動血,斑疹顯現(xiàn),舌質(zhì)紅絳,可加犀角、生地、丹皮以涼血解毒。 
加減:
1. 口渴飲冷者,加生石膏、知母;
2. 便秘者,加大黃、芒硝;
3. 神昏肢厥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或紫雪丹。;
4. 痙甚或反復發(fā)作者,加全蝎、蜈蚣、僵蠶、蟬衣。

陽明熱盛 證候 壯熱口渴引飲,汗出,腹?jié)M便結(jié),項背強急,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舌質(zhì)紅,苔黃糙,脈弦滑或弦數(shù)9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生石膏48克、知母18克、生大黃9克、芒硝4.5克(包)、生地黃24克、玄參30克、麥冬24克、
                   羚羊角粉5克(另煎)、鉤藤12克
加減:
1. 痙甚者,加地龍、全蝎、蟬衣、天麻;
2. 腹?jié)M者,加枳實、厚樸;
3. 發(fā)熱身重,頭疼痛沉者,加蒼術(shù)、佩蘭、羌活;
4. 神昏不醒者,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或紫雪丹。

心營熱盛 證候 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項背強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肢厥,舌絳苔少,脈細數(shù)。
10清營湯;犀角2克(磨汁沖服)(可用水牛角120克代,先煎)、玄參9克、生地黃15克、麥冬9克、丹皮6克、黃連5克
       鉤藤9克、連翹6克、竹葉心3克
加減:
1. 高熱者,用赤芍、生石膏、知母
2.抽搐甚者,加金銀藤、全蝎、蜈蚣、地龍、僵蠶、蟬衣之類;
3. 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黃、膽南星、竹瀝;
4. 便秘者,加大黃、芒硝;
5. 肢厥深者,合化斑湯加減,并服安宮牛黃丸。

11安宮牛黃丸;牛黃一兩(30g)  郁金一兩(30g)  犀角一兩(30g)  黃連一兩(30g)朱砂一兩(30g)  梅片二錢五分(7.5g)               麝 香二錢五分(7.5g)  真珠五錢(15g)  山梔一兩(30g)  雄黃一兩(30g)  黃芩一兩(30g)
1.脈虛者,人參湯送下;
2.脈實者,銀花薄荷湯送下。

12至寶丹;生烏犀  生玳瑁  琥珀  朱砂  雄黃各一兩(各30g)  牛黃1分(0.3g)龍腦1分(0.3g)  麝香1分(0.3g) 
       安息香一兩半(45g)酒浸,重湯煮令化,濾去滓,約取一兩凈(30g)  金、銀箔各五十片.

真陰耗傷 證候 手足蠕動,。時時發(fā)痙,伴形消神疲,心中憺憺大動,舌干絳或光絳無苔,脈虛數(shù)。
13三甲復脈湯;炙甘草18克干地黃18克生白芍18克麥冬15克 阿膠9克 麻仁9克 生牡蠣15克 生鱉甲24克 生龜甲30克
加減:
1. 時時欲脫者,加五味子、雞子黃斂陰滋養(yǎng)陰液救脫;
2. 喘而氣短者,加人參、沙參、五味子;
3. 心悸者,加茯神、人參、小麥;自汗者,加龍骨、小麥、人參。

痰瘀內(nèi)阻 頭痛昏蒙,神情呆鈍,或胸脘滿悶,嘔吐痰涎,或癡呆失語,精神異常,手足顫動或四肢抽搐,項背強直
14三甲散加減;生鱉甲10克、穿山甲10克、地鱉蟲10克、僵蠶10克、全蝎10克、白附子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膽南星10克、菖蒲6克、白術(shù)10克、葛根10克
加減:
1. 余熱未清者,可加青蒿、白薇、地骨皮;
2. 陰虛明顯者,可加生地、白芍、阿膠;
3. 痰熱甚者,加全瓜萎、天竺黃、黃芩、竹瀝等;
4. 抽搐頻繁者,可加羚羊角粉、天麻、鉤藤;
5. 瘀象明顯者,可加地龍、烏梢蛇;
6. 痰濁壅盛者,可加皂角刺、半夏、膽南星、枳實;
7. 氣血虧虛者,可加生黃芪、當歸等。

虛風發(fā)痙證:時時發(fā)痙,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神倦瘈疭,脈虛數(shù),舌干絳,苔少。
15大定風珠;生白芍18克 阿膠9克 生龜甲12克 干地黃18克 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蠣12克 麥冬18克 炙甘草12克        雞子黃2個(后下) 生鱉甲12克
1.喘,加人參; 
 2.自汗者加龍骨、人參、小麥;
 3.悸者加茯神、人參、小麥。
 4.兼低熱者,酌加地骨皮、白薇、知母、丹皮以退虛熱;
 5.有痰者,酌加天竺黃、貝母、制半夏以清熱化痰。 

16阿膠雞子黃湯;陳阿膠6克(烊化) 生白芍9克 石決明15克 雙鉤藤6克 大生地12克 炙甘草2克 生牡蠣12克 
             絡石藤9克 茯神木12克 雞子黃2個(另包)
1.抽搐較甚者,加羚羊角以熄風止痙;
 2.陰虛陽亢者,加龜甲、磁石以滋陰潛陽;
 3.兼有虛熱者,加知母、丹皮以清熱。

三.氣血兩虛證:項背強直,四肢抽搐。頭目昏眩。神疲短氣,自汗。舌淡紅,脈弦細。
17八珍湯加減;人參6克(焗服) 白術(shù)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生姜5片 紅棗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養(yǎng)心安神;
2.胃弱納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痙證加減:
1. 頭暈、虛煩失眠者,屬心陰虛,虛火上擾,可加炒梔子、淡竹葉、菊花、夜交藤以清熱安神。
2. 納呆腹脹,是脾胃氣滯,可加砂仁、雞內(nèi)金、陳皮等以理氣健脾和胃。
3. 大便溏薄、面色蒼白,舌質(zhì)淡,脈細,屬脾陽虛,可加桂枝、干姜、飴糖以溫中健脾。
4. 怯寒肢冷,大便泄瀉,脈沉細無力,加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

氣血兩虛 證候 項背強直,四肢抽搐,伴有頭目昏眩,自汗,神疲氣短,舌淡紅,脈弦細。
18十全大補湯;人參6克(焗服)、炙黃芪12克 、熟地黃12克、當歸9克、生白芍9克、生白術(shù)9克、川芎6克、茯苓9克、
           天麻9克、鉤藤12克、生甘草6克
加減:
 1. 腹脹納呆者,加陳皮、砂仁;
 2. 心煩失眠者,加炒梔子、夜交藤;
 3. 心悸夢多者,加龍骨、牡蠣;
 4. 便溏者,加干姜、草果;
 5. 肢冷腹瀉者,加肉豆蔻、制附子。

陰血虧虛
19四物湯,;熟地15克、當歸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
加減法
1. 若痛經(jīng),可加香附12克、延胡索10克
2.兼有氣虛者,加入黨參18克、黃芪18克
3.若血虛有寒者,則加肉桂粉4克、炮姜4片
4.若出現(xiàn)崩漏,則加入茜草根8克、艾葉10克、阿膠10克
1.月經(jīng)失調(diào) 用本方加減:生地、川芎各10克,白芍12克,當歸、香附各15克,茯苓18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顯著療效。
2.痛經(jīng)用本方加白芷、木香、香附各10克為主,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有較顯著的療效。
3.黃體功能不全用本方加味:當歸12克,川芎9克,赤白芍各15克,生熟地各15克。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以每個月經(jīng)周期(20士 2日)為1個療程,經(jīng)期及妊娠后停服。有較顯著的療效。
4.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用本方合當歸補血湯加減:熟地15克,杭白芍、當歸、三七(另沖)各10克,黃芪、貫眾炭各30克,益母草各15克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水煎,于每次月經(jīng)來潮第三日開始服用,連服3~6日,視出血程度而定,每日1劑。
5.胎位不正用本方去熟地,加白術(shù)、茯苓各15克,水煎,每晚服1劑,3劑為1個療程,服藥1個療程后,每周復查胎位1次,連查2周,轉(zhuǎn)正后再服1個療程,以鞏固療效。有較顯著的矯正胎位作用。
6.神經(jīng)性頭痛用本方加減:熟地50克,白芍、當歸川芎、桂圓肉各15克,牡丹皮、天麻、僵蠶、全蝎、甘草各10克,炒棗仁、石決明各50克,蜈蚣2條。水煎服,每日1劑。
7.肩周炎 用本方加桂枝9克,生姜3片,甘草6克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8.蕁麻疹用本方加減:當歸9克,白芍6克,川芎3克,生地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10劑。
9.過敏性鼻炎 用本方加味:生地24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蒼耳子6克,辛荑9克,徐長卿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2個月。

氣虛血瘀
20補陽還五湯:黃芪生,四兩[125g]; 當歸尾 二錢[6g]; 赤芍 一錢半[5g]; 地龍 一錢[3g];川芎 一錢[3g]; 
            紅花 一錢[3g]; 桃仁 一錢[3g]。
1 腦血管病后遺癥
石某,男,55歲?;颊咭蚰X血栓住院搶救治療后,右側(cè)肢體癱瘓不用。語言謇澀,胸悶不適,喉間痰聲漉漉,伴關(guān)節(jié)腫痛,舌苔薄膩邊有紫斑,脈弦滑。此乃氣虛不能運行血液,痰瘀阻于脈絡,擬補陽還五湯合開竅化痰。
黃芪60g,當歸5g,赤芍10g,紅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龍10g,牛膝10g,川菖6g,膽星10g,丹參15g。
經(jīng)上藥加減進治30劑,下肢已恢復功能,能親自步行至門診治療。
2 麻痹性震顫
何某,男,70歲。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診時四肢麻木,震顫不止,雖能站立,但不能開步,上肢抖動致不能持物。擬補陽還五湯加育陰祛風。黃芪5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龍10g,蜈蚣2條,棗仁10g,石斛15g,鉤藤20g,僵蠶10g。
上藥服15劑,震顫大減,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漸正常。
3 蛋白尿
吳某,女,30歲。患者慢性腎炎史,水腫、蛋白尿反復難愈,而轉(zhuǎn)中醫(yī)治療。擬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當歸6g,白芍10g,地龍10g,紅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貞15g,苡米20g,豬苓15g,茯苓10g,澤瀉10g 丹參15g。
上藥加減進治一個月,水腫盡消,尿檢蛋白、管型已正常。
4 眩暈(頸椎病)
沈某,男,75歲?;颊咭蝾i椎病退行性病變而眩暈反復難愈。就診時見眩暈如坐舟車,上肢麻痛,時有失眠,神疲,惡心,生痰,舌苔薄邊有瘀紫,氣虛血瘀而使脈絡受阻,清陽不升,擬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3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5g,桃仁5g,川芎6g。地龍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藥加減服用20劑,眩暈未見發(fā)作。
5 聲帶結(jié)節(jié)
林某,女,25歲。患者從事聲樂工作,每當歌唱頻繁時即聲音嘶啞,經(jīng)省某醫(yī)院檢查確診為聲帶結(jié)節(jié),中醫(yī)診為氣虛血瘀,脈絡不利,上結(jié)咽喉,治宜益氣活血,化瘀利咽。黃芪30g,當歸6g,赤芍10g,丹參15g,地龍10g,桃仁6g。紅花5g,麥冬10g,千張紙10g,桔梗10g,僵蠶10g,甘草5g。上藥治療半個月,聲音正常,并能登臺演唱,未見嘶啞出現(xiàn)。

痰濁阻滯 若痰濁上壅,蒙蔽清竅,突然昏厥抽搐,           
21導痰湯 ;半夏6克,橘紅3克,茯苓3克, 枳實3克(麩炒)南星3克,甘草1.5克。急用竹瀝加姜汁沖服安宮牛黃丸

驗方, 
   1.倉公當歸湯:當歸,防風(各18銖)、獨活(一兩半)、麻黃三十銖、附子一枚,細辛半兩,以酒五升,水三升,煮        取三升,服一升??诓婚_者,格口內(nèi)湯,葉服當蘇,--N/b汗,三服大汗。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方(從所列         藥味和服法療效看,當屬治剛痙之方)。(《備急千金要方》)
  2.白虎湯加全娛蚣:張錫純用以治小兒溫病發(fā)痙,兼驚者加朱砂、鐵銹水、生龍骨、生牡蠣等,熱者加羚羊角、青黛        ,痰盛者加節(jié)菖蒲、膽南星,有風者加全蝎、僵蠶(《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3。如圣飲;治剛?cè)岫d,瘓瘋同治(《證治匯補》)。羌活、黃芪、川芎,柴胡,芍藥、人參,當歸、甘草,半夏、          烏藥。
   4.當歸補血湯: 治出血過多,筋無血養(yǎng),四肢攣急, 口噤如痙(《證治匯補》)。
        黃芪、當歸、防風,羌活、甘草、水煎服。
   5.防風當歸飲。 治發(fā)汗過多,發(fā)熱頭搖, 口噤反張,祛風養(yǎng)血(《證治匯補》)。 .
        防風、當歸、川芎、生地等分水煎服。
   6.荊芥穗微炒為末,每服三五錢,以大豆黃卷炒,以熱酒汰之,去黃用汁調(diào)下。治新產(chǎn)血虛發(fā)痙,汗后中風,其效          如神,方名卿舉古拜散(《證治匯補》)。
 
  7.《千金要方》載宜服小續(xù)命湯。 
     附子一兩(生)甘草半兩、桂心半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皂莢子大小,每服不計時候,以暖酒研一丸,
       拗開口灌之,治中風口噤不開.
單驗方
   (1)七葉一枝花湯路邊荊15--30g,七葉一枝花6~8g,鴨跖草90~120g。先將路邊荊、鴨跖草煎湯,再將七葉一枝花        磨水兌服(或研細末吞服)。用治流行性乙型腦炎。
   (2)海金沙根湯海金沙根(或藤)、紫花地丁、鉤藤、金銀花根(或藤)、白菊花、生石膏各1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         服。
   (3)水牛角50~100g,地龍9g,先煎水牛角,再入地龍共煎。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7~10天。用于血熱生風之痙病
食療方
   (1)西瓜汁加白糖適量代茶飲。適用于火盛發(fā)痙病。
   (2)銀花9g,牛蒡子15g,煎湯去渣,加扁豆18g,淡豆豉9g,粳米60g煮粥食。每天1劑,連服數(shù)劑。用于流行性乙腦        初期。
   (3)鮮荸薺250g,莧菜50g,冰糖適量。將荸薺洗凈去皮,與莧菜、冰糖同放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吃荸薺喝         湯,不拘時間,少量頻服。適用于熱盛痙病。
   (4)狗干菜30~60g,菊花30g,冰糖適量。煎水代茶飲,連服數(shù)天。用于熱病發(fā)痙。
   (5)人參lOg,陳皮6g,紫蘇葉6g,砂糖30g,加水1000ml,熬至500ml,去渣,澄清,任意代茶飲。適用于氣血兩虛之        痙病。
   (6)江鰾(石首魚鰾)15g(炒焦),蜈蚣1對(炙研)為末,每次3g,用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6g,煎湯調(diào)下。適用于        金創(chuàng)痙。
外治法
   膽星、天麻、甘草、黃連、朱砂、全蝎、僵蠶各3g,人工牛黃3g,冰片0.59,用水調(diào),或薄荷湯調(diào)擦胸背。用于止       痙熄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