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氣氛來看,底部階段投資者對行情絕望,市場人士大多持悲觀的看法。在這一時期,很少有人提及股票市場,似乎人們已經(jīng)忘記了它的存在,即使有人提起,說起的都是滿天飛的利空的消息,和某某投資人慘遭巨額的損失這類傳聞。這時很少有人肯將資金投入股票市場,部分主力和大多數(shù)中小散戶虧損累累。證券公司門可羅雀,中小散戶暫時停止買賣,以待股市有所反彈再套現(xiàn)。沒有耐心的投資人失望之余,紛紛認賠拋出手中股票,絕望的離開市場另尋出路。 后市的研判 底部被突破之后,未來走勢強弱通??梢酝ㄟ^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1)市場氣氛??傮w來說市場氣氛越恐慌,投資人越看空后市,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底部未來漲幅往往越大。 這是因為廣大投資人越看空后市,對未來的行情越絕望,高位套牢的投資人往往忍痛割肉,低位的換手較為充分,而持幣的投資人又不敢隨便進場,機構容易得到大量的籌碼。當大量的籌碼集中到了機構手中,后市的漲幅就越大。 (2)底部形成的時間越久,一旦向上突破漲幅就越大。 股市有言:“橫著有多長,豎起來就有多高”。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因為股價自牛市的終結開始,經(jīng)過長期下跌,大量投資人被高位套牢,很多人甚至虧損過半。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投資人是不肯輕易割肉賣出手中持股的,除非是長期的絕望,用時間來瓦解這些投資人的信心。這樣在日復一日的時光流逝中,越來越多的持股者忍痛賣出了手中的股票,時間越長,割肉的人就越多,這樣股票就在底部進行了大量的換手,機構就比較容易得到大量的籌碼,上檔的壓力也越來越輕,所以說底部越長的股票一旦向上突破上漲的幅度就越大。 (3)底部形成的時間越長,一旦向上突破,反抽的概率越小。 反抽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底部形成的時間較短,機構在底部吸籌較少,控盤能力較差。同時低位投資人換手不充分,一旦股價上漲,在高位套牢的投資人擔心再次錯過賣高價的好時機,而低位買進的投資人因獲利豐厚,而急于兌現(xiàn),因此很容易產(chǎn)生強大賣壓迫使股價走低。而底部形成的時間越久,機構吸貨越充足,同時剩下持有股票的投資人對后市都是十分有信心的,因此浮籌就越少,這樣籌碼穩(wěn)定不易出現(xiàn)反抽。 (4)在同樣長時間形成的底部,振幅相對較大的底部形態(tài)一旦向上突破,未來的漲幅通常越大。 股票的振幅越大,投資人的市值波動越大,他們往往無法忍受這樣的折磨,產(chǎn)生打短線的念頭就越強,以求攤低成本或者獲取利潤。這樣很容易使他們在稍高的價位賣出股票,平均持倉成本很快就攤低了,一旦股價突破上行,上檔壓力通常不會太大。 判斷底部的方法 (1)底部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在低迷的市場氣氛中,不斷傳來利空但是股價卻不再下跌。 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機構大戶利用市場氣氛作掩護,大量進貨造成的。 (2)底部形態(tài)形成過程中,成交量呈現(xiàn)價漲量增,價跌量縮的態(tài)勢。 這說明股價的上漲建立在積極換手基礎上,而股價稍有下跌,成交量就迅速萎縮,說明投資人的利潤一有減少,或者略有損失賣出欲望就迅速降低。表明投資人心態(tài)轉為穩(wěn)定,后市會有上漲趨勢。 (3)每當新股上市就跌破發(fā)行價值后,這一價格區(qū)域很可能就是中期的底部甚至長期牛市的底部。 股市是企業(yè)融資的重要場所,一旦股價跌破發(fā)行價,就會造成新股申購者的恐懼,最終造成公司發(fā)行新股十分困難無法融資,管理層就必然要用利好來刺激股市,以保證股票的發(fā)行順暢。所以說當證券市場上出現(xiàn)新股跌破發(fā)行價時,市場十有八九就是一個中期底部。 (4)底部形態(tài)通常較為復雜,歷時也較長。 這是因為底部要有欺騙性,機構故意引導股價的波動,千方百計的掩飾自己的行動,絞盡腦汁改變圖形,使其不像是底部,迷惑投資人。同時悲觀的氣氛使投資人的心態(tài)也很不穩(wěn)定,時而沖動時而壓抑,他們的情緒推動股價的波動忽上忽下,捉摸不定。因此底部形態(tài)通常較為復雜。 (二)初升期 隨著底部形態(tài)完成,股價開始上漲,這一期間多數(shù)股票上漲速度較為緩慢,股價上漲一波三折。這主要是因為股價在剛剛啟動的時候,空頭觀念十分重,過去高位買進的投資人損失慘重,隨著股價的上漲,擔心錯過再次逃生的機會,而忍痛逢高大量賣出。同時低價買進股票的投資人,因很長時間沒有獲取利潤,十分珍惜到手的利潤,一有少量利潤就迫不及待的落袋為安。而且機構控籌還不充分。每逢重要的技術價位都有大量的拋盤,所以使得這一段股價上升緩慢,給人一波三折的感覺。此時仍有利空消息不時傳出,但是基本面已經(jīng)開始有轉好跡象,這就是初升期。隨著供求關系逐漸平衡股價上漲日漸乏力,整理形態(tài)開始形成。 (三)整理形態(tài) 整理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 股價經(jīng)過一段時間上漲,大多數(shù)投資人獲利豐厚,產(chǎn)生強烈落袋為安的念頭。他們開始逢高賣出,產(chǎn)生較強的拋壓,股價回落。隨著股價下跌,投資人的獲利漸漸減少,因此賣出意愿有所減弱,股價逐步起穩(wěn)。而高位賣出的投資人見股價回落已深,下跌趨于緩和,預計股價有可能再次上漲,開始回補。同時不肯追高買進的投資人屢次錯過良機,見股價回落就急于買進。他們的介入變成實質購買力,再次推動股價上揚,當股價回升到前期高點附近或前期高點之前,低位買進的投資人就再次獲利回吐,前期未即時賣出的投資人也擔心再次錯過賣出良機,加緊賣出股票,造成股價再次回落。 股價往往在一個價位區(qū)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反復上下波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人的平均持倉成本越來越高,賣出欲望逐步減弱,獲利盤和短線客多被清理,賣壓越來越輕,剩下都是對后市十分有信心的投資人,股價最終伴隨著巨大的成交量突破形態(tài)上漲。 整理形態(tài)中,主要賣出股票的是獲利豐厚的低位買進者。在整個形態(tài)形成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關注均線系統(tǒng),在均線系統(tǒng)沒有靠近形態(tài)之前,極少有整理完畢的現(xiàn)象。而30日均線一旦開始靠近形態(tài),股價往往隨時有可能會突破盤局上漲。 在整個形態(tài)形成過程中,每個股票持有者的心態(tài)和市場的氣氛不同,會產(chǎn)生各種不同形狀的整理形態(tài),在賣出壓力不是很強的時候往往容易形成矩形整理形態(tài)、上升三角形形態(tài)等。當市場拋壓較大時,容易形成契形形態(tài)、旗形形態(tài)等。當市場氣氛清淡,股票質地極好時,容易形成圓形整理形態(tài)。可以說每一種形態(tài)后面,都包含著不同的市場氣氛,和投資人的心態(tài)。 整理形態(tài)有時的確是自發(fā)形成的,縱然沒有人操縱也一樣會出現(xiàn),因為這是多數(shù)投資人獲利豐厚的賣出造成的。但很多情況下,機構會借勢打壓股價和傳播利空的消息,來達到更加徹底的清理浮籌的目的。在整個整理形態(tài)中,機構主要是起到一個誘導的作用。這一階段相當于波浪理論的第四浪。 市場氣氛 在整個調(diào)整過程中,市場的氣氛總體來講是悲觀的,市場上利空不斷,到處流傳有關主力大戶出貨,和一些不利于基本面的論調(diào),悲觀氣氛十分活躍。 |
|
來自: 主觀現(xiàn)實 > 《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