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灣綜藝節(jié)目或者去臺灣旅游的時候總是會被一些詞匯迷惑,雖然同樣是中文,但是兩岸的用詞差別很大,一不小心就誤會多多…… 臺灣除了把柬埔寨叫成高棉,老撾叫成寮國,戛納叫成坎城之外,最讓人誤會的就是將悉尼說成雪梨。 在臺灣,佛羅倫薩被稱為翡冷翠,是當年徐志摩首譯出來的名字。 其實柳丁就是橙子,鳳梨不是梨而是菠蘿,芭樂其實是番石榴。 花生叫地豆(難道臺灣人覺得花生和豆是一種玩意兒),現(xiàn)場做的蛋卷冰激凌叫“吧噗”。原來南拳媽媽的《香草吧噗》唱的是冰激凌,看名字還以為啥玩意兒。 情治單位不是關(guān)于情感的,而是情報機構(gòu)喲,千萬別走錯了。 大陸慣用的網(wǎng)絡用語中的沙發(fā)在臺灣被叫成“頭香”,是不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連電腦游戲都要和大陸的叫法不同,比如“紅心大戰(zhàn)”叫“傷心小棧”。玩游戲不是應該高興嗎! 為什么把大陸妹叫“生菜”而不是什么青菜、油麥菜?把窮人叫“待富者”倒是十分正能量。 在臺灣,自助餐叫“吃到飽”,真是十分直接?!俺缘斤枴笔亲约哼x擇菜式,然后稱重計價。 如果有一天你去臺灣游玩,不慎出了點血,去藥店買個創(chuàng)可貼可能都會遇到困難,因為在臺灣這玩意叫“OK綁”。 雖然僅隔著小小的海峽,但是在語言上還有許多差別,對此大陸人表示很“抓狂”,臺灣人表示很“倆共”(閩南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