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寒濕邪并內(nèi)證2010-02-04 23:00:48| 分類: 醫(yī)學(xué)類|字號 訂閱 一、五積散—— 主治:五積證(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并能發(fā)表解肌寒、邪氣,凡外感風(fēng)寒,頭疼、身疼、身熱無汗,項(xiàng)背拘急及內(nèi)傷生冷,胸滿惡食,嘔吐腹疼及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份有寒邪,此方似一張發(fā)表外邪,內(nèi)能濕里的雙解方,加減也多,加減后并治腰腿疼。 方組:白芷9-30g 川芎9-30g 炙甘草9-30g 茯苓9-30g 當(dāng)歸9-30g 肉桂(表濕寒重改桂枝)9-30g 白芍9-30g 半夏9-30g 陳皮12-180g 只殼12-180g 麻黃去根節(jié)10-180g 蒼術(shù)26-120g 干姜10-120g 桔梗13-360g 厚樸10-120g小量煎服,大量散服,煎時加生姜引,頭疼加蔥白引。 加減:1、氣噓體弱者加:人參12g 白術(shù)12g; 2、四肢逆冷而有虛汗加:炮附子9g; 3、如有汗之人去:麻黃 蒼術(shù)二味; 4、五積散本方加:牛膝10g 木瓜10g 廣元3個 荊芥6g 薄荷6g 檳榔6g 蒼術(shù)10g 花椒9g 艾葉9g 骨草9g各等份---主治腰腿疼。研細(xì)散服,日2次/9g。 5、五積散本方加:香附9g 木香6g 只殼9g 陳皮6g 砂仁6g 川芎6g 半夏6g 白術(shù)9g 主治頭暈耳鳴,不食,胸腫脹滿并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 6、五積散本方加:杜仲13g 古幣10g 木瓜13g 三七10g 馬錢子制9g 麻黃9g 共研細(xì)煉為蜜丸9g,日2次/9g開水沖。主治:腿疼。 說明:此方按證加入,服時由少到多量,日2-3次/6-9g。 二、主治:年久風(fēng)濕麻痹抽筋,兩腳不能行或不能起立者,下分四段服腰; 1、羌活6-9g 獨(dú)活6-9g 麒麟5-8g 藕節(jié)5-8g 菟絲子6-9g 龜板9-11g 鱉甲6-9g 故紙6-9g 木瓜5-9g 歸尾6-9g 生地6-10g 紅花3-6g 桂枝6-9g 淮牛膝6-9g 六汗5-8g 骨碎補(bǔ)5-8g 雞因珠頭9g——3付連續(xù)水煎服。 2、羌活6-9g 獨(dú)活6-9g 寄生6-9g 牛膝6-9g 杜仲9g 六汗5-8g 秦艽6-9g 鱉甲6-9g 防風(fēng)5-8g 生地9-11g 人參9-13g 茯苓6-9g 當(dāng)歸6-9g 炙芪9-16g 苡米9g 白術(shù)10g 炙草6g——3付連續(xù)煎服。 3、羌活5-8g 獨(dú)活6-9g 麒麟5-8g 骨碎補(bǔ)6-9g 六汗5-8g 龜板6-9g 鱉甲6-9g 當(dāng)歸6-9g 川芎4-7g 白芍6-9g 九地黃6-9g 黨參6-9g 茯苓6-9g 白術(shù)6-9g 淮山藥6-9g 芡實(shí)6-9g 炙草4-7g 牛膝6-9g 淮牛膝6-9g 木瓜5-8g 杜仲6-9g 桂枝5-8g——3付同上,吃完以上三付方愈。 4、屬綜合療養(yǎng)方:人參9g 炙芪16g 茯苓16g 白術(shù)9g 九地黃9g 白芍9g 川芎9g 當(dāng)歸9g 淮山藥9g 芡實(shí)9g 冬蟲9g 故紙9g 阿膠9g 川杜仲9g 桂枝8g 牛膝9g 木瓜9g 六汗7g 蓮子9g 菟絲子9g ——3付煎或散服。 說明:前大量小量根據(jù)病情定量,病重用大量,輕用小量。 三、抽筋驗(yàn)方: 夜間較重者加: 1、白芍30g 炙草12g 木瓜30g 牛膝10g 四味水煎5付; 2、補(bǔ)骨脂30g 酒一斤,泡7天,每夜喝一小杯。 3、外擦樟腦酒或松節(jié)油,每日2-3次。 四、血痹虛癆證—— 主治:血痹屬陰陽,營衛(wèi),氣血全低微不足,陽氣不足,陰血澀滯所致寸口關(guān)脈微,尺中脈小緊,外表麻木不仁,向似風(fēng)痹(但風(fēng)痹以疼為主、血痹以麻木為主)。另外西醫(yī)稱其為末梢神經(jīng)炎,及神經(jīng)麻痹證或低鈣性抽搐肢端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及硬皮證,均屬氣噓血滯,或有陽氣不足而陰血邪氣為病,麻木不仁,肢體頑痹痛癢不覺。 區(qū)別:風(fēng)痹以肌肉之麻木和疼痛并行; 血痹以肌肉之麻木為主證。 加減:1、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血痹證 黃芪90g 芍藥90g 桂枝90g 生姜180g 大棗12個,日煎服3次,體弱加人參30g; 2、光氣桂枝五物湯加味——主治雙手及右下肢麻木,麻木怕冷,氣候冷病情加重,少老減輕,舌淡紅苔白,舌下淡紫色略粗,按血痹論治。 黃芪50g 赤芍15g 桂枝15g 王不留15g 生姜15g 大棗6個——服5付后加當(dāng)歸5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