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稌x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薄兜澜?jīng)》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向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于天臺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14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稘摲蛘摗酚涊d:“因氏王氏,其后子孫,世喜養(yǎng)性、神仙之術?!?/P> 可見,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yǎng)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 漢代大書法家蔡邕是王羲之最為推崇的宗師,蔡邕認為“書肇于自然”。又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瓷性,然后書之。若近在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蔡邕的這段話,正是道家思想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體現(xiàn)。王羲之從中領悟到,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應講究自然之美,領悟大自然的風韻。自然之道就是游離于四海、塵垢之外,追求自我的釋放。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王羲之書法追求自然秀美、瀟灑飄逸、結(jié)構自然生姿、不露人工雕鑿之痕,望之惟逸、發(fā)之惟靜,表現(xiàn)出一種超逸世俗的寧靜與朦朧的境界。王羲之《書論》云:“凡書貴手沉靜,含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jié)思成矣?!庇衷凇额}衛(wèi)夫人<筆陳圖>后》曰:“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倍@種自然之道,與“凝神靜思”、“沉靜”、“意在筆先”,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主張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法貴天真,一切返歸自然,任其性命之情的道教學說是一脈相承的。 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創(chuàng)作前的情緒醞釀,而這都是從“靜”與“虛”的心理境界中去尋求的,這種“靜”與“虛”正是道家精神的內(nèi)在體現(xiàn)。王羲之正是通過修道養(yǎng)性來達到這個目的的,具體表現(xiàn)為醉心于山水林泉的自然之美,崇尚人生的自然放達之美。書法上師法造化,循自然之勢,形成自然飄逸的風格?!稌x書?謝安傳》載:“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王羲之與清談名士彼此引為同道,隱遁山林,服食養(yǎng)性。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王羲之與同道好友修楔聚會于有崇山峻嶺、茂竹修竹,又有清湍激流的會稽山陰之蘭亭,寫下了傳世杰作《蘭亭集序》。 王羲之晚年隱居修性于浙江嵊州金庭道教勝地“第二十七洞天”,與道士共修服食,不遠千里采藥石。王羲之慨嘆“我卒當樂死”。卒后,鄉(xiāng)人根據(jù)其遺愿葬于此地。從以上可見王羲之得道的情景與心志。據(jù)《新剡瑯琊王氏宗譜》(乾隆)記載,東晉升平四年歲次庚申(公元360年),王羲之“煉丹于剡縣之鼓山(金庭東側(cè)),有題辭志石”。辭云:“粵若吾先,瑯那肇址。臨沂孝弟,郡么燮理。軒盈盈朝,會稽內(nèi)史。蘭亭迨趣,祓除上已。致政金庭,南朝別墅。光鼓西涯,剡邑東鄙。絕獻周重,崇崗頓起。鼓宏對旗,巔夷若砥。其地可鋤,有藥堪餌。奚啻沃州,豈讓天姥?純庵紫芝,麥居樂土。文壇武土單,鵝池墨池留候赤松,明哲可許。詩賦莫友,簪蓋良士。眺望樓遲,思惟竊取。仲尼威仁,朝聞夕死。孟軻傳道,無有乎爾。厥賦惟均,為之亦是。世遠人非,知誰遁此。右軍鐫石,鼓山同峙。” 此辭志記述了王羲之身世經(jīng)歷、情趣和寄托,體現(xiàn)了他晚年人刻隱居修道的內(nèi)心世界。他超越常人的情操升華成一種理想的神韻氣度,而這種人格風度的飄逸形成了其書體風格的飄逸。 現(xiàn)有兩樣存世實物資料是王羲之人生修養(yǎng)和書法藝術的最好佐證:鵝池和墨池。凡王羲之經(jīng)行之處,皆留下此遺跡。當年王羲之與眾友聚會修楔之處紹興蘭亭有鵝池;修性之處紹興戒珠寺有墨池;晚年隱居之地嵊州金庭有鵝池、墨池;攬勝之處嵊州獨秀山鄉(xiāng)主廟又有鵝池、墨池……鵝池是王羲之修身養(yǎng)性的象征,墨池是王羲之創(chuàng)造書法的體現(xiàn)。道家認為,恢復自然本態(tài),清靜無為是最高境界。在道家看來,白鵝性格孤傲,超凡脫俗,不與其他動物同流合污,那潔白的羽毛,象征著清雅天真,纖塵不染。對于道界人士來說,白鵝既是他們處身幽靜山林用以解脫孤獨的對話者,也是修身養(yǎng)性最好的同行者和追求永恒無限的象征者。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名揚四海,而他愛鵝之性情亦著稱天下。《晉書》中稱王羲之愛鵝,對白鵝情有獨鐘,且愛如生命,深受其益。首先,達到了修身養(yǎng)性之目的。因為白鵝出沒于樹林草叢,游逛于溪邊池中,追求著幽靜無塵的境地。其次,鵝身軀龐大,昂首闊步,剛?cè)峒鎮(zhèn)?,正如王羲之憨直豪爽,虛懷若谷,不與昏庸之輩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性。因上之故,王羲之自然選擇白鵝作為解脫孤獨的對話者。他寫《黃庭經(jīng)》與道士換取白鵝的故事成為歷史佳話。王羲之將鵝作為神的化身,長長的鵝項一伸一縮,正像一支長長的筆在靈動書寫,鵝的靈感驅(qū)使他神筆的運動。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轉(zhuǎn),筆妙展;鵝項鳴,筆妙情;鵝項曲,筆妙獨;鵝掌游,墨韻流;鵝掌步,墨韻度。王羲之將它融進書法藝術之中,創(chuàng)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鵝法,獨辟蹊徑。 王羲之歸真自然,養(yǎng)鵝煉性,達到了道教滌除心胸、忘懷塵世、虛極靜篤的境界。通過對道教文化的體悟,在精神上取得了自由,并運用到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使道教文化與書法藝術的結(jié)合幾乎達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 (作者單位為浙江省嵊州市文物管理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