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強:癥瘕——古代癌癥的統(tǒng)稱來源:作者博客 作者:趙自強 基本解釋 百科名片 婦科癥瘕涵蓋了各種婦科良性腫瘤,病種較多,是婦科常見病、疑難病癥。病機多因臟腑失調,氣血阻滯,瘀血內結,氣聚為瘕,血瘀為癥。證候以氣滯、血瘀、痰濕、濕熱等四型多見。 目錄:基本解釋 , 病因病機 , 診斷要點 , 鑒別診斷 , 辨證分析 , 辨證論治 , 1、氣滯型 2、血瘀型 3、痰濕型 4、毒熱型 其他療法 , 體針 1.耳針 臨證思路 , 愈后 基本解釋 1、 腹中結塊的病。堅硬不移動﹐痛有定處為"癥";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為"瘕"。 病因病機 多因臟腑不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氣聚為癥,血結為瘕,以氣滯、血瘀、痰濕及毒熱為多 一、氣滯 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氣血運行受阻,滯于沖任胞宮,結塊積于小腹,成為氣滯癥瘕。 二、血瘀 經(jīng)期產后,胞脈空虛,余血未盡之際,房事不節(jié),或外邪侵襲,凝滯氣血,或暴怒傷肝,氣逆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使瘀血留滯,瘀血內停,漸積成瘕。 三、痰濕 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健運失職,濕濁內停,聚而為痰,痰濕下注沖任,阻滯胞絡,痰血搏結,漸積成瘕。 四、毒熱 經(jīng)期產后,胞脈空虛,余血未盡之際,外陰不潔,或房事不禁,感染濕熱邪毒,入里化熱,與血搏結,瘀阻沖任,結于胞脈,而成癥瘕。
診斷要點 1、病史:可有月經(jīng)病、帶下病、不孕癥、生殖道炎癥等病史,或精神創(chuàng)傷史。 2、癥狀:下腹部包塊,或脹、或痛、或滿,伴有月經(jīng)異常、痛經(jīng),或帶下異常等。 3、檢查:婦科檢查,B超、宮腔鏡、腹腔鏡、子宮輸卵管造影等檢查協(xié)助確診。注意結合相關的腫瘤標志物檢查等,排除惡性腫瘤。 診斷癥瘕時,首先要鑒別善證與惡證;確定為善證者,還要鑒別其性質,如子宮肌瘤、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性包塊、結核性包塊等。
鑒別診斷 主要與內科、外科之積聚相鑒別,如消化道腫瘤、泌尿系腫瘤、多囊腎等,一般通過婦科檢查可以鑒別。但對于盆腔的包塊,要結合病史并參考影像學檢查進行鑒別。如子宮增大,要首先排除妊娠。
辨證分析 癥瘕的形成,多與正氣虛弱、血氣失調有關。常見的有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而成。 癥瘕的辨證,重在辨善惡、辨血氣、辨新久。大凡惡性腫瘤或良性腫瘤惡變時,腫塊生長迅速,病程短,婦科檢查腫塊固定,實質性或半實質性,硬或結節(jié)狀不平,常有腹水,且多為血性,可查到癌細胞;良性腫瘤生長慢,病程長。婦科檢查,見腫塊活動,呈囊性或囊實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況好。良性腫瘤癥瘕,病在氣者以脹滿為主,癥塊不堅,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脹痛為主,癥塊堅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療,病在氣者,以理氣行滯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結為主,佐以理氣。病在痰瘀互結者,又當化痰消瘀。新病體質較強者,宜攻宜破;久病體質較弱者,宜攻補兼施,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隨證施治。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是按包塊的性質、大小、部位、病程的長短、兼癥和月經(jīng)情況辨其在氣在血,屬痰濕還是熱毒。治療大法以活血化瘀,輕堅散結為主,佐以行氣化痰,兼調寒熱。但又必須根據(jù)患者體質強弱,病之久暫,酌用攻補,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攻補兼施等法,隨證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損傷元氣。診斷明確的內生殖系統(tǒng)腫瘤,可施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氣滯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積塊不堅,推之可移,時聚時散,或上或下,時感疼痛,痛無定處,小腹脹滿,胸悶不舒,精神抑郁,月經(jīng)不調,舌紅,苔薄,脈沉弦。 證候分析:瘕乃氣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塊,積塊不堅,推之可移,時聚時散,或上或下,氣滯則痛,氣散則止,故時痛時止,痛無定處;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故小腹脹滿,胸悶不舒,精神抑郁;氣滯沖任失司,則月經(jīng)不調。舌紅,苔薄,脈沉弦,為氣滯之征。 治療法則:疏肝解郁,行氣散結。 方藥舉例:香棱丸(《濟生方》): 方藥組成:木香、丁香、三棱、莪術、枳殼、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方解: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溫經(jīng)理氣;青皮疏肝解郁,消積行滯;川楝子、枳殼除下焦之郁結,行氣止痛;三棱、莪術行氣破血,消瘕散結;朱砂護心寧神。 血瘀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膚少澤,口 桂枝茯苓丸 干不欲飲,月經(jīng)延后或淋漓不斷,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脈沉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血積結,氣血不暢,故小腹有包塊,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脈絡,肌膚失養(yǎng),則肌膚少澤,且面色晦黯;瘀血內阻,津液不能上承,則口干不欲飲;瘀阻沖任,甚則血不歸經(jīng),故經(jīng)期錯后,或淋漓不止。舌紫黯,苔厚而干,脈沉澀有力,為血瘀之征。 治療法則:活血破瘀,散結消證。。 方藥舉例: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方藥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 用法:研細末,煉蜜為丸。 方解:方中用桂枝溫通血脈,芍藥行血中之滯以開郁結,茯苓淡滲以利行血,與桂枝同用能人陰通陽,丹皮、桃仁破瘀散結消瘕。 方藥加減:若積塊堅牢者,酌加鱉甲、穿山甲以軟堅散結,化瘀消瘕;疼痛劇烈者,酌加延胡索、莪術、姜黃以行氣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以溫經(jīng)散寒;月經(jīng)過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黃、血余炭等化瘀止血。若血瘀甚者,兼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用大黃廑蟲丸(《金匱要略》)。本方重在取其蟲類搜剔脈絡,祛瘀消瘕。 痰濕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按之不堅,或時作痛,帶下量多,色白質粘稠,胸脘痞悶,時欲嘔惡,經(jīng)行愆期,甚或閉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痰濕下注沖任,阻滯胞絡,積而成證,則小腹有包塊,按之不堅,時或作痛;痰飲內結,則胸脘痞悶;痰阻中焦,則惡心泛嘔;痰濕阻于沖任經(jīng)脈,則月經(jīng)愆期,甚或經(jīng)閉不行;濕痰下注,則帶下量多,色白粘稠。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為濕痰內阻之征。 治療法則:除濕化痰,散結消瘙。 方藥舉例:散聚湯(《婦科秘訣大全》)。 方藥組成:半夏、橘皮、茯苓、當歸、杏仁、桂心、檳榔、甘草 方解:方中杏仁、陳皮、檳榔行上、中、下三焦之氣滯而化痰結;半夏、茯苓除濕化痰,降逆止嘔;桂心、當歸溫經(jīng)活血而消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除濕化痰,消結散瘕之效。 方藥加減:若脾胃虛弱,納差神疲者,酌加黨參、白術健脾益氣。 若兼血滯者,用三棱煎(《婦人大全良方》)。 方藥組成:三棱、莪術、青橘皮、半夏、麥芽 用法:上藥用蠅醋六升煮干,焙干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湯下。痰積多,姜湯下。 方解:方中三棱、莪術理氣活血消瘕,青橘皮、半夏、麥芽行氣燥濕化痰。 毒熱型 主要證候:小腹有包塊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帶下量多,色黃或五色雜下,可伴經(jīng)期提前或延長,經(jīng)血量多,經(jīng)前腹痛加重,煩躁易怒,發(fā)熱口渴,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證候分析:濕熱積聚,蓄久成毒,阻滯沖任,氣滯血瘀,結而成瘕瘕,故小腹有包塊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濕熱蘊結,損傷任帶二脈,任脈不固,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故帶下量多,色黃臭穢;熱擾沖任,迫血妄行,又瘀血內阻,血不歸經(jīng),故經(jīng)期提前或延長,經(jīng)血量多;瘀血內停,氣機不暢,經(jīng)前血海盛滿,故經(jīng)前腹痛加重,煩躁易怒;毒熱壅盛,營衛(wèi)不和,故發(fā)熱口渴;熱邪傷津,故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為濕熱毒邪內蘊之征。 治療法則:解毒除濕,破瘀消證。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 方藥舉例:銀花蕺菜飲(《中醫(yī)婦科治療學》)方藥組成:赤芍、丹皮、丹參、三棱、莪術、皂角刺、銀花、蕺菜、土茯苓、炒荊芥、甘草 方解:方中金銀花、土茯苓、蕺菜、炒荊芥清熱解毒,利濕排膿;赤芍、丹皮、丹參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三棱、莪術、皂角刺行氣破瘀,消瘕散結。 方藥加減:若小腹包塊疼痛,兼帶下量多,色黃稠如膿,或五色帶雜下,臭穢難聞,疑為惡性腫瘤者,酌加半枝蓮、穿心蓮、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以清熱解毒消瘕。
其他療法 體針 (1)氣滯血瘀證:取穴氣海、氣沖、三陰交、合谷。瘀血較甚者,加血海、次髎、膈俞、石門穴,腹痛甚者加地機穴。郁而化熱者,加然谷、行間穴。用瀉法。 (2)痰瘀阻滯證:取穴曲骨、大赫、氣海、子宮、中脘、陰陵泉。平補平瀉。 耳針 取穴子宮、卵巢、腎、腦、屏間。留針1小時,留針期間行針2~3次,以加強刺激量,每天針刺1次,15次為1療程。 臨證思路 婦科癥瘕涵蓋了各種婦科良性腫瘤,病種較多,是婦科常見病、疑難病癥。病機多因臟腑失調,氣血阻滯,瘀血內結,氣聚為瘕,血瘀為癥。證候以氣滯、血瘀、痰濕、濕熱等四型多見。臨證時一定要以胞中結塊為主癥,至于脹滿、疼痛或陰道流血等,則不必具備。同時要注意辨清病種,分清善惡,以明確預后。治療時應根據(jù)辨證特點,以理氣、活血、除濕、清熱等為主,結合化瘀消癥,并合理使用蟲類藥。必要時還可配合外治,如保留灌腸、中藥熱敷法、穴位照射及針灸等。不拘于一方一法,可提高療效。 癥瘕的病程較長,病情復雜,虛實并見,治療要處理好扶正與祛邪、化瘀與止血等關鍵。應按經(jīng)期與非經(jīng)期,攻補各有側重。尤其對于經(jīng)量過多,血??仗撜?,注意止血不留瘀,即使要攻,也應攻補兼施,以免犯“虛虛之戒”。同理,癥瘕亦不可濫補,只有久病正氣虛弱者才使用補法,以免犯“實實之虞”。要堅持用藥,緩圖其功,使邪祛正不傷,早日痊愈。
愈后 癥瘕主要為婦科良性腫瘤。癥瘕的形成多因正氣不足、痰瘀互結于沖任胞宮日久成瘕,如《醫(yī)宗必讀·積聚》篇指出:“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笨筛鶕?jù)邪正雙方狀況來判斷預后。本病初期,邪氣未盛,若能及時治療,病情可望好轉甚至治愈。若病程已久或經(jīng)治無效,包塊漸大,出血嚴重,致正虛而邪盛或邪未祛正已衰,則預后不佳。正如《濟陰綱目·積聚瘢瘕門》所云:“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者死?!?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67.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2/1111/37385554_1.gif' border="0" alt="" width="16" height="15" src="http://image67.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2/1111/37385554_1.gif"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文獻摘錄 1、《靈樞·水脹第五十七》:腸蕈何如……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杯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 2、《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血癥》:淤血留滯作癥,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jīng)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 3、《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癥瘕積痞痃癖疝諸證門》:凡治諸癥積,宜先審身形之壯弱,病勢之緩急而治之。如人虛,則氣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勢雖盛,當先扶正氣,而后治基病;若形證俱實,宜先攻其病也。經(jīng)云“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蓋恐過于攻伐,傷其氣血也。 4、《名家醫(yī)著醫(yī)案導讀·中醫(yī)婦科·劉敏如》: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平時均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以治本,除了選用破血行氣之力較強的莪術、三棱、王不留行、皂角刺、三七、益母草以外,常常加血肉有情之活血化瘀動物類藥,如水蛭、土元、鱉甲等;軟堅散結常用夏枯草、牡蠣等,以期達到消散癥積的目的;經(jīng)期當因勢利導,促進瘀血排出。子宮肌瘤者同時要防止“瘀血內停,血溢脈外”所致的出血量多、經(jīng)期延長、容易導致氣血虛弱,外邪侵襲,凝滯氣血,又造成血瘀,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開放分類: 癥瘕的診斷要點 · 婦科檢查發(fā)現(xiàn)盆腔有包塊,或在子宮,或在附件,也可在宮旁組織間。或伴有痛、脹、滿的自覺癥狀,或兼見月經(jīng)異?;蚪?jīng)期外的不正常出血。 · 必要時借助B超檢查或Crr掃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腫塊的部位、大小及性質。 癥瘕的辨證分析 癥瘕的形成,多與正氣虛弱、血氣失調有關。常見的有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而成。 癥瘕的辨證,重在辨善惡、辨血氣、辨新久。大凡惡性腫瘤或良性腫瘤惡變時,腫塊生長迅速,病程短,婦科檢查腫塊固定,實質性或半實質性,硬或結節(jié)狀不平,常有腹水,且多為血性,可查到癌細胞;良性腫瘤生長慢,病程長。婦科檢查,見腫塊活動,呈囊性或囊實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況好。良性腫瘤癥瘕,病在氣者以脹滿為主,癥塊不堅,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脹痛為主,癥塊堅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療,病在氣者,以理氣行滯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結為主,佐以理氣。病在痰瘀互結者,又當化痰消瘀。新病體質較強者,宜攻宜破;久病體質較弱者,宜攻補兼施,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隨證施治。 癥瘕的辨證論治 氣滯血瘀型 【證見】胞中結塊,積塊不堅,推之可動,或積塊堅硬,固定不移。下腹脹痛或脹滿,或月經(jīng)不調,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膚乏潤。舌尖邊瘀斑,苔薄白,脈弦或澀。 【治法】 行氣活血,消癥散結。 【方藥】 1.主方香棱丸(嚴用和《濟生方》)合桂枝茯苓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木香10克,三棱12克,莪術12克,枳殼15克,川楝子12克,青皮9克,桂枝9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茯苓20克,土鱉蟲12克。水煎服。 如屬子宮肌瘤,加荔枝核、海藻、浙貝母、珍珠母,并按平時、經(jīng)時肌瘤對月經(jīng)的影響情況,隨證加減。如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結節(jié)或子宮腺肌病,則宜加強化瘀軟堅止痛之功,去青皮、川楝子、茯苓,選加水蛭、雞內金、三七末、當歸、九香蟲、延胡索。如為慢性盆腔炎之包塊,可加敗醬草、毛冬青、蒲公英、連翹、七葉蓮之類。如為輸卵管積水包塊,宜佐以利水疏肝通絡,加豬苓、透骨消、路路通、澤瀉、炮穿山甲之類。 2.單方驗方 (1)橘荔散結丸(羅元愷驗方,見《新中醫(yī)》1990.8) 處方:橘核,荔枝核,續(xù)斷,小茴香,烏藥,川楝子,海藻,崗稔根,莪術,制何首烏,黨參,生牡蠣,風栗殼,益母草。水煎服。 (2)肌瘤內消丸(王耀程《中醫(yī)藥學報》1990.2) 處方:山慈姑,夏枯草,射干,海藻,何首烏,遠志,上藥各等分。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服1-3個療程。 (3)宮癥湯(吳定信《中醫(yī)雜志》1981.1) 處方:當歸、炮穿山甲、桃仁、莪術、香附、續(xù)斷、夏枯草、牛膝各12克,王不留行、三棱各9克,昆布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 痰瘀互結型 【證見】下腹包塊時或作痛,按之質不硬或略硬不堅。帶下量多,色白質稠;月經(jīng)常后期,或停閉不來。形體多肥胖,胸脘痞滿、痰多。舌淡黯,苔薄白,脈細滑。 【治法】 化痰消瘀,軟堅散結。 【方藥】 主方三棱煎(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加減 處方:三棱12克,莪術12克,青皮9克,法半夏12克,麥芽30克,浙貝母15克,桃仁15克,丹參20克,海藻15克,赤芍15克,山慈姑15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 如體質肥胖氣虛者,加北黃芪、黨參以健脾益氣。如月經(jīng)后期、閉經(jīng),應配合調經(jīng)之品。 中醫(yī)名藥方 琥珀抱龍丸1 琥珀抱龍丸1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異名】抱龍丸(《嬰童百問》卷六)。 【組成】真琥珀 天竺黃 檀香(細銼)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各45克 粉草90克(去節(jié)) 枳殼枳實各30克水飛朱砂150克山藥(去黑皮)500克 南星30克(銼碎,用臘月黃牛膽釀,經(jīng)一夏用) 金箔100片 【用法】上藥(除朱砂,金箔)或曬或焙(除檀香不過火),為末和勻,同朱砂、金箔(每30克,取新汲井水50毫升和)入乳缽內略杵勻,丸如梧桐子大。服時用蔥湯或薄荷湯化服;痰壅嗽甚,用淡姜湯送下;痘瘡見形有驚者,用溫凈湯送下;心悸不安者,用燈心湯送下;暑天迷悶者,用麥門冬煎水送下。百日內嬰孩,每丸分三次投;二歲以上者,每次1~2丸。 【功用】祛風化痰,鎮(zhèn)心清熱。 【主治】小兒四時感冒,痰嗽氣急,急慢驚風,煩躁不寧,及瘡疹欲出發(fā)搐者。 癥瘕痃癖 癥瘕是中醫(yī)特有的病癥名稱,是基于中醫(yī)的理論,對人體病理變化的診斷。道家的宇宙觀以無中生有立論,具體劃分為四個階段易、初、始、素。易是空虛寂寥的未有氣的階段,初是“氣”產生的階段,始是“形”產生的階段,素是“質”產生的階段。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也是從無到有,經(jīng)歷了無邪、有邪氣、形變、質變的過程。癥瘕描述的就是疾病從無形的邪氣發(fā)展到了有形的積聚,并即將質變成癌巖的階段。所以根除癥瘕,其實就是防患于未然。西醫(yī)非得看到細胞的質變,病理報告查出癌細胞才去治療。中醫(yī)的防微杜漸,控制量變預防質變,控制形變預防質變的理論和手段是不是更先進呢?相對于中醫(yī)理論中很多形而上的概念,比如精、氣、神等,癥瘕是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它們是腹內有形的結塊。在合格的中醫(yī)眼里、手下,癥瘕是能被感知的,能被看得見、摸得著。這種認知甚至比現(xiàn)代影像檢查X光、CT還要靈敏、還要早。也就是說很多被中醫(yī)診斷為癥瘕的病人,西醫(yī)檢查卻沒有問題,被判定為正常。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經(jīng)過長桑君的訓練,服食上池水和藥物,最后能:“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也就是扁鵲能夠看到體內有形的病患,這種望而知之的本事后來在《扁鵲見蔡桓公》中也有證明,所以扁鵲被稱為神醫(yī)。大多數(shù)的中醫(yī),能以切而知之,以巧取勝。 瘕是形聲兼會意字,發(fā)音同假,有假借人體臟、腑、血、液的含義。意思是邪氣剛剛開始聚集,所以時聚時散,游走不定,形狀可變。邪氣開始影響人的正氣時,能導致其功能、運動停滯或衰退,中醫(yī)稱為氣滯或氣結。邪氣過重或遷延日久,外加攝入有形的物質得不到消化、排泄就會形成有形的癥瘕。 《諸病源候論?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藏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薄妒備?積聚門》:“浮流腹內,按抑有形,謂之瘕?!薄峨s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雖硬,其實聚散無常也,亦往往見于臍上。其原由寒暖失宜,飲食少節(jié),臟腑之氣先虛,又復多所勞傷,外而感受風寒,停蓄于內,是故正虛邪實,正不能勝邪,邪遂挾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結,而成顆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故名曰瘕?!?《羅氏會約醫(yī)鏡》:“瘕者得之傷血,肋間有塊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來無常,肚硬而脹,食減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鱉之類。治宜調養(yǎng)脾胃,磨積消疳,奏效遲緩?!?/p> 癥:也是形聲會意字,發(fā)音同征,含有有征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癥。比起瘕來,癥更為嚴重,形狀固定,質地堅硬、牢固?!妒備?積聚門》:“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王叔和在《脈經(jīng)》中說:“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彼耘c癥搭配的字都很可怕,比如癥堅、癥痼、癥噎。比如血癥,《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臟腑虛弱,寒熱失節(jié),或風冷內停,飲食不化,周身運行之血氣,適與相值,結而生塊,或因跌仆,或因閃挫,氣凝而血亦隨結,經(jīng)絡壅瘀,血自不散成塊,心腹胠脅間苦痛,漸至羸瘦,妨于飲食,此之謂血癥?!?/p> 癥瘕合用,泛指體內一切積聚結塊。葛洪《抱樸子》:“夫癥瘕不除,而不修越人之術者,難圖老彭之壽也?!?《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p> 預防和治療癥瘕,升降、出入是關鍵,《內經(jīng)》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绷酝橛?,傳化物而不藏,更虛更實,大多數(shù)癥瘕都源于六腑。從入而言,飲食生冷,很容易導致胃的蠕動減緩,消化功能衰退。腹診的時候,中脘上下發(fā)涼、觸探有結、質地堅硬?;颊哂械挠懈姑?、泛酸、疼痛、噯氣的癥狀,有的則根本沒有癥狀,食納正常。西醫(yī)做胃鏡檢查大多數(shù)正常,個別被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因為沒有質的改變,所以不以為然。而中醫(yī)則診斷為癥瘕,當作隱患必欲除之而后快。從出而言,現(xiàn)代人大多心浮氣躁,氣聚于上焦,下焦多陰寒。大腸蠕動遲緩,便秘、便難、大便不爽的人比比皆是。這些人腹診時,一般在天樞、大橫穴附近有冷結、癥瘕,西醫(yī)檢查有的說是有宿便、糞塊,有的也查不出什么。中醫(yī)則以開痞散結、溫化痰濕、通腑活血的方法,以消除癥瘕。 婦人月經(jīng),受寒或郁怒,以至于血當出而未出,容易在小腹肝經(jīng)潛行處形成癥瘕。西醫(yī)有時能發(fā)現(xiàn)是卵巢囊腫。患者有自覺疼痛的,也有渾然不覺漸漸腹大的。中醫(yī)以癥瘕論治,活血逐瘀,痛下黑色瘀血塊,就能完全根治,且不復發(fā)。比做反復手術好得多。無形的邪氣如同流寇,有形的癥瘕如同根據(jù)地。一旦流寇有了基地,就容易做大形成氣候。常言道:用藥如用兵。消除癥瘕,如同搗毀敵人的根據(jù)地,這樣邪氣就是容易治療 痃:〈名〉古病名。亦稱“痃氣”。臍旁氣塊 [cord-like mass beside umbilicus]。泛指生于腹腔內弦索狀的痞塊。后世以痃病為臍旁兩側像條索狀的塊狀物;亦有以兩脅弦急、心肋脹痛為痃氣。 痃(xuán,音玄),亦稱痃氣。 ①腹部兩側筋脈杠起急痛的疾患。由氣滯血瘀,食滯寒凝,痰火互結所致?!短绞セ莘健ぶ勿珩敝T方》:“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名曰痃氣也?!薄峨s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痃者,懸也,懸于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杠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指如筆管如弦。其原皆由陰陽之氣不和,常多郁塞,又時忿怒,動氣偏勝,或適當飲食,與氣纏裹,適受寒冷,與氣停留,且忿怒則肝火盛,而血隨氣結,痰亦緣火相附而升,遂合并而成形質,懸于臍之左右,故名曰痃?!敝我碎_郁散結,化痰祛瘀,用麝香丸、積塊丸、三棱散等方。 ②皮肉間的積塊?!夺t(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痃者,外結募原、肌肉之間?!薄读_氏會約醫(yī)鏡》卷八:“痃者,因氣滯為積,其皮厚,在肌肉之間,有可見者也。治宜理氣補氣,待正氣旺,用艾炷之。”參見痞塊、癖等條。 癖:病名。又稱癖氣。指痞塊生于兩脅,時痛時止的病證。多由飲食不節(jié),寒痰凝聚,氣血瘀阻所致?!吨T病源候論·癖病諸候》:“因飲水漿過多,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于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薄峨s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癖者,匿也,潛匿兩肋之間,尋摸不見,有時而痛,始覺有物,其原皆由榮衛(wèi)失調,經(jīng)絡閟隔,而又起居飲食無度,傷脾傷胃,有所勞力,強忍作勞,以致精傷血軼,邪冷之氣搏結不散,藏于隱僻之所,故名曰癖?!薄夺t(yī)學傳燈·積聚癥瘕痃僻痞塊》:“僻者,隱在兩脅之間,時痛時止,故名曰癖,痰與氣結也。”根據(jù)病因癥狀的不同,可分為水癖、飲癖、痰癖、酒癖、寒癖等。詳見各該條。 2012-07-28 16:36:31 歸檔在 我的博文 | 瀏覽 210 次 | 評論 0 條瘡毒(3) 2006-3-26 13:05:06 閱讀:397 評論:發(fā)背: 地丁草配銀花、野菊花、連翹鮮草外敷治熱毒發(fā)背。白蘞配赤小豆共研末治發(fā)背初起。 9,癥瘕積聚治方: 續(xù)隨子、桃仁配當歸、紅花、元胡、牛夕。凌霄花配當歸、紅花、赤芍、劉寄奴。莪術配川芎、熟地、白芍、白芷。地必蟲配大黃、水蛭、虻蟲、桃仁、地黃、芍藥、葶藶子。鱉甲配三棱、莪術、青皮、香附、紅花、桃仁癥瘕積聚。 麝香配赤芍、丹參、乳香、沒藥治癥瘕。琥珀配三棱、沒藥、元胡、大黃治癥瘕積聚,疼痛,能化瘀破癥。紅花配桃仁、當歸、赤芍、三棱、木香治癥瘕積聚,老癖癥瘕,積聚結塊。 水蛭配三棱、莪術、桃仁、當歸治血癥積聚。虻蟲配水蛭治癥瘕,寒熱,逐瘀血,破血積。干漆配當歸、川芎治癥瘕,削年深堅結之積滯。馬鞭草配三棱、莪術治癥瘕,血瘕。龜板配地黃、旱蓮草治癥瘕崩漏。瓦楞子配三棱、莪術、桃仁、鱉甲治癥瘕痞塊,老痰積結消血塊。獨活治婦人疝瘕。附子治癥瘕堅積聚,血瘕。白蒺藜治惡血,破癥瘕積聚。丹參破癥除瘕。姜黃治癥瘕瘀血。海藻治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雷嗚元胡治癥瘕瘀血。 10,軟堅化瘀治方: (1)海藻玉壺湯: 海藻、昆布、夏枯草、牡蠣、半夏、貝母、瓜蔞等常用于:較為少見的疑難怪病病或腫塊。 如甲狀腺腫瘤、肢端肥大癥以及縱隔結核性淋巴炎等,對手術或創(chuàng)傷后肉芽增生過度的治療亦有良效。例:患芽增生過度,瘢痕處肌肉腫脹,外突,疼痛,發(fā)癢用夏枯草、牡蠣、海藻、海帶、蛤殼、貝母等治愈。 (2)溫膽湯: 竹茹、枳實、半夏、陳皮、茯苓。用于情志疾病。患郁癥,木僵狀態(tài),精神分裂癥,精神抑郁,默默不語,僵臥不動,久立不移為痰濁內阻。藥用:南星、半夏、青陳皮、瓜蔞、貝母、竹茹、九節(jié)菖蒲、指迷茯苓丸經(jīng)兩月治療痊愈。 藥用: 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桂枝、柴胡、香附、黨參調治2月腹水消失。 11,血瘀生風: 氣行于脈,氣遇瘀阻而亂竄,亂竄之氣則成風,所以活血祛瘀可以熄風。如蜈蚣、全蝎等搜風通絡之品。 例久病兼瘀是指病久必虛,不論陽虛、陰虛、氣虛、血虛、以及心、肝、脾、肺、腎某一臟器虛耗均可以影響氣血的循行。在配伍時活血藥常與養(yǎng)血藥同用,祛瘀藥常與補氣藥同用。例:血臌病,病見腹部臌脹,青筋暴露,兩手掌赤斑,面部紅絲縷縷。兩脅脹痛,脈滑數(shù),苔薄白病因由于:瘀阻氣滯,血行不暢,凝聚成臌?;碱^風多年,原診斷為交通性腦積水。其脈弦數(shù),苔白膩。先擬血瘀生風論治。藥用:川 芎、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白芷、牛夕、車前子、木防已等治療一月余病愈。 用軟堅化痰藥加活血化瘀藥治療腦腫瘤: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屬痰。瘤之為義,留滯而不去。主要是指氣血流行不暢的血瘀。若干腫瘤的產生,生要是痰瘀交阻,宜用:夏枯草、生牡蠣、昆布、海藻、貝母、赤芍、當歸、川芎、丹參、全蝎等為基本方治療 12,頸淋巴結結核: 瘰疬破潰后則經(jīng)久不愈,故稱鼠瘡。 處方: 全蝎、七星蜘蛛(黑蜘蛛)各6個,(均用滾水燙死后陰干)蛇蛻1克(剪碎)共搗碎后調入2只去殼生雞蛋內,肜芝麻油煎成雞蛋餅,清晨空腹7天為一療程。 13,骨哽結核: 用硼砂,螻蛄治瘰疬骨哽。 14,瘰疬: 夏枯草配元參、貝母、連翹、牡蠣、昆布治由于肝氣郁結久為火,痰火結聚而成瘰疬能清肝火散郁結。元參治瘰疬結核配貝母、牡蠣、夏枯草能散結消瘰,元參能散項下核癰腫。連翹治寒熱鼠瘺,瘰疬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 配元參、木香、昆布、枳殼、羚羊角、紫胡、黃芩、甘草、升麻、沉香、當歸、芍藥、木通、生姜、大棗、柳枝治瘰疬結核在項腋下,項強背痛。 蒲公英配夏枯草、牡蠣、山慈姑醋磨敷之。地丁草治疔腫瘰疬以紅腫血熱壅滯為宜之。土茯苓、蛇莓配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夏枯草治瘰疬結核能清熱介毒散結。天葵子配象貝、牡蠣、夏枯草、元參、螻蛄治瘰疬骨哽。澤漆治瘰疬結核。(頸淋巴結核)如已潰破形成瘺管用鮮草煎膏浸紗布塞入瘡口。白花蛇、僵蠶配貝母、夏枯草治痰涎結聚引起瘰疬結核能化痰消散。蜈蚣配鹽浸麻油,茶葉末拌和外敷治瘰疬潰爛。壁虎配昆布、海藻、牡蠣、元參。 八月扎配天葵子、牡蠣、昆布、象貝治瘰疬結核。月季花配夏枯草、煅牡蠣治瘰疬腫痛。水苦荬酒磨服治瘰疬。地榆治諸瘺惡瘡。半夏配貝母治瘰疬痰核。 浙貝配元參、牡蠣治瘰疬。配連翹治項下癭瘤。猴棗治瘰疬結核。海蛤殼配昆布、海藻、牡蠣治瘰疬項下癭瘤能軟堅散結。海浮石配海藻治癭瘤瘰疬能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配通草、海蛤殼、海藻治癭氣,胸膈滿塞,咽喉項頸漸粗治惡瘡發(fā)鼠瘺頑痰積聚。海藻配昆布、海帶、半夏、陳皮、青皮、連翹、貝母、當歸、川芎、獨活治癭瘤,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瘰疬痰核。 黃藥脂配夏枯草治癭瘤結塊,諸惡腫瘡瘺。荸薺配海蜇皮治肺胃痰熱壅滯的痰核瘰疬。鮮首烏水煎治瘰疬瘡瘍。砒石配枯礬、朱砂、石膏治瘰疬瘺管。 斑蝥炒酥研末調蜜外敷治瘰疬。蜂房配乳香、沒藥、蒲公英治瘰疬。配蛇蛻、元參、蛇床子、黃芪、杏仁、亂發(fā)、鉛丹、蠟治瘰疬。土木鱉、蒟弱治瘰疬。荊芥治鼠瘺生瘡酢漿草外敷治癭瘤?!?/span> 15,癰疽: 白茄子鮮搗爛外敷:路路通,遠志治一切癰疽敷服皆效并善豁痰。仙鶴草、猴棗、留行子治癰疽惡瘡。肉桂配炮姜、熟地、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治陰疽白陷。 丁香配肉桂研末治陰疽。麝香配雄黃、蟾酥治瘡疽瘡瘍。凌霄花梗葉研末醋調敷治癰疽瘡潰。皂角剌配銀花、甘草消腫毒未成膿能消。配黃芪、乳香能內托瘡毒促其早潰。配炒山甲、生黃芪、當歸、川芎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易外潰者。乳香治癰疽托里擴心。白及治惡瘡敗疽傷陰死肌。 茜草炭配當歸、紅花、桃仁、赤芍、丹皮治癰疽初起。半夏配南星研末醋調外敷治癰疽能消腫散結(已潰不可用)。白芥子配麻黃。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膠、甘草治流注陰疽。木蝴蝶貼治癰疽能收斂瘡口。黃芪治癰疽多敗瘡能排膿止痛。配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剌治膿成不潰。配黨參、肉桂、當歸治瘡疥內陷或久潰不斂。 鴨跖草治癰疽。五茄皮治疽瘡陰蝕。蜂房配乳香、沒藥、蒲公英治癰疽。硫黃外敷治陰疽有消散功效。馬錢子配草烏、當歸、地龍治陰疽。松香治癰疽惡瘡。 鹿茸治慢性潰瘍經(jīng)久不斂及陰性瘡腫內陷不起能補養(yǎng)氣血內托升陷。鹿角配肉桂、白芥子治陰癥,瘡瘍寒癥或單味醋磨外涂治癰疽。當歸治癰疽。硇砂治癰疽未成可消已成能潰,能散結去腐。鴨跖草治癰疽。紫胡配白疾藜,生甘草治癰疽潰瘍不收。銀花配蒲公英、地丁草、連翹、丹皮、赤芍治癰疽。漏蘆治癰疽。 16,腮腺炎: 牛蒡子配桔梗、銀花、連翹治痄腮腫痛。貫眾配銀花、連翹、蒲公英治痄腮腫痛。大青葉海金沙治腮腺炎。 二, 氣血與瘡瘍的關糸 1,氣血凝滯為瘡瘍發(fā)生的主要病機,人身氣血相輔而行循環(huán)全身不息,若人身氣血運行失常,局部氣滯血瘀阻于肌肉或筋骨等則發(fā)生瘡瘍。 2,膿的形成是氣血凝滯進一步發(fā)展變化的病理過程,局部氣血凝滯,郁久化熱,熱勝肉腐,肉腐則成膿。 3,氣血盛衰與整個病程的長短,瘡瘍的起發(fā),破潰的痊愈的關糸是:氣血旺盛,則膿易成、易潰、易斂、易愈。氣血虛弱,則膿難成,難潰,難斂,難愈。 氣滯血瘀,則生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成膿,氣血旺盛,則膿易成、易潰、易斂、易愈。氣血虛弱,則膿難成,難潰,難斂,難愈。 4,治疔癰驗方: 山甲(蛤粉炒)、皂剌各12、全蜈蚣2.2、乳香、沒藥各9、天花粉、知母各18水煎服。惡寒者加荊芥、防風各9、發(fā)熱甚者加連翹15 適應證: 腦疽、乳癰、多發(fā)性癤腫。 治癥瘕、痞塊的草藥偏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