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少年有勇氣反抗欺負自己的人 欺負他人永遠不是青少年陶冶性情的途徑,但是偶爾遭人反對、排擠,也許可以給孩子帶來好處。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青少年遭人欺負的記憶比被友善對待的記憶更深刻。如果青少年有勇氣反抗欺負自己的人,那么欺負行為將有助他們培養(yǎng)社交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反擊有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對2000名十一二歲中小學生的友好和敵對關(guān)系展開調(diào)查。對待討厭自己的同齡人,一部分孩子同樣開始討厭對方;其他孩子則選擇沉默或與對方和解。 研究人員將兩部分人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其中“以牙還牙”的孩子心理狀態(tài)最趨成熟?!耙匝肋€牙”的女孩,在社交能力測試中得分明顯高出其他人,在班里和學校也更受歡迎。男孩中,“奮起反擊者”比“默默忍受者”在班里表現(xiàn)突出。 研究人員強調(diào),這項研究并非宣傳被同學排擠和欺負有益健康,但是這種經(jīng)驗提前教會青少年,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自己以及如何解決沖突。 普遍現(xiàn)象 實際上,青少年被同齡人討厭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諾埃爾·卡德在美國《發(fā)育心理學》最新一期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說,綜合涉及超過2.3萬名實驗對象的26項實驗結(jié)果,35%以上青少年與同齡人之間至少有過一段“敵對關(guān)系”。 英國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研究人員調(diào)查100名9歲至13歲青少年,詢問他們被欺負和被友善對待的次數(shù)。 參與研究的兒童學教授唐納德·克里斯蒂說:“當我們讓孩子們說出別人表現(xiàn)不友好的次數(shù)和經(jīng)歷,他們記得很清楚,我們甚至來不及記錄。但是關(guān)于別人的體貼和友善,我們的記錄為空白?!?br> “那些被同齡人形容成'親社會型’、替同學抱不平的孩子,能更好地'化干戈為玉帛’,”克里斯蒂說,“他們的學習和理解能力比其他人強?!?br> 被欺負的孩子 煙臺心理咨詢 欺負他人永遠不是青少年陶冶性情的途徑,但是偶爾遭人反對、排擠,也許可以給孩子帶來好處。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青少年遭人欺負的記憶比被友善對待的記憶更深刻。如果青少年有勇氣反抗欺負自己的人,那么欺負行為將有助他們培養(yǎng)社交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反擊有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對2000名十一二歲中小學生的友好和敵對關(guān)系展開調(diào)查。對待討厭自己的同齡人,一部分孩子同樣開始討厭對方;其他孩子則選擇沉默或與對方和解。 研究人員將兩部分人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其中“以牙還牙”的孩子心理狀態(tài)最趨成熟。“以牙還牙”的女孩,在社交能力測試中得分明顯高出其他人,在班里和學校也更受歡迎。男孩中,“奮起反擊者”比“默默忍受者”在班里表現(xiàn)突出。 研究人員強調(diào),這項研究并非宣傳被同學排擠和欺負有益健康,但是這種經(jīng)驗提前教會青少年,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自己以及如何解決沖突。 普遍現(xiàn)象 實際上,青少年被同齡人討厭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諾埃爾·卡德在美國《發(fā)育心理學》最新一期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說,綜合涉及超過2.3萬名實驗對象的26項實驗結(jié)果,35%以上青少年與同齡人之間至少有過一段“敵對關(guān)系”。 英國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研究人員調(diào)查100名9歲至13歲青少年,詢問他們被欺負和被友善對待的次數(shù)。 參與研究的兒童學教授唐納德·克里斯蒂說:“當我們讓孩子們說出別人表現(xiàn)不友好的次數(shù)和經(jīng)歷,他們記得很清楚,我們甚至來不及記錄。但是關(guān)于別人的體貼和友善,我們的記錄為空白?!?br>“那些被同齡人形容成'親社會型’、替同學抱不平的孩子,能更好地'化干戈為玉帛’,”克里斯蒂說,“他們的學習和理解能力比其他人強?!?br> 自我高估的孩子不易被欺負 在美國社會學協(xié)會第108屆年會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高估自己的孩子比那些低估或準確評估自己社會地位的孩子更不容易被欺負。 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助教珍妮弗說:“孩子越高估他們的知名度,他們越不會侵略他人。這意味著,更準確地評估或低估朋友數(shù)量的孩子比高估的孩子們更具侵略性。” 過去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更受同齡人或老師喜歡的孩子更具侵略性。紐約大學應(yīng)用心理學助教尼爾說,“但我們的研究表明,有多種積極的感知偏見導致他們這種行為。當孩子說他的朋友比同齡人的更多,這些孩子其實是不那么咄咄逼人。” 1. 識別自己的朋友與同齡人的朋友 這項研究基于421名參與者的調(diào)查,大多數(shù)是非裔美國人,另一部分是一個城市的中西部市區(qū)的5所公立小學的四年級學生。調(diào)查在各個教室進行,讓學生識別各自的朋友和同齡人的朋友。還有,經(jīng)常欺負同學的人。 2. 蓄意的和關(guān)系的攻擊行為 這項研究對于蓄意的(如,打,踢,或威脅毆打他人)和關(guān)系的(例如,排擠別人或散布謠言)攻擊行為是正確的。高估自己的受歡迎程度的兒童不太可能被同齡人進行蓄意的或關(guān)系的攻擊。 研究人員說,高估自己知名度的學生覺得沒有必要去欺負別人的原因有很多: (1)被更多的觀察和判斷 高估自己社會關(guān)系的孩子,可能察覺到更多的同齡人在觀察和判斷自己的行為。孩子不太可能做觀察到的攻擊行為而讓自己置于危險境地。 (2)友好隨和 高估自己社會關(guān)系的學生可能很友好,很隨和,相信他們能和任何人成為朋友。另一方面,侵略他人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傳播謠言形式的侵略,可能更會被他人排斥,導致低估。 至于為什么有些學生高估他們的社會關(guān)系,尼爾說,“孩子們的準確感知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地位的能力會不斷變化。有些孩子認為他們比實際擁有更多的朋友?!?br> 破窗心理:你為何總被人欺負?你必須學會拒絕 智慧啟引:『心理學上有個現(xiàn)象叫做“破窗效應(yīng)”,現(xiàn)實生活中,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面墻上,如果出現(xiàn)一些涂鴉或者小廣告沒及時清理,墻上很快就會布滿更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一旦有人扔了一片垃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人際交往也是一樣。我們都等著別人將第一扇窗戶打破,然后再沒有任何負擔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戶。如果團隊里有一個人被欺負,那么身邊的人,會沒有任何顧忌地給他臉色看。任何一種不良現(xiàn)象的存在,都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xiàn)象的無限擴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風氣,想改已經(jīng)后悔莫及。所以,一些看起來是偶然的、輕微的“妥協(xié)”,如果你沒有警覺并加以矯正,只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所以,無論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如果第一扇窗戶已經(jīng)在不自知的時候打破了,當機立斷及時修補無疑是明智之選。當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線時,別人一定不敢輕易觸碰。因為,你讓別人知道,你這里不是暢通無阻,而是有釘子,碰著了對誰都沒好處。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雙方都在不斷試探彼此的底線,然后在一個不能前進的地方停住,劃一道線,彼此相安無事?!?br> 一位朋友,說自己就是公司里填缺補漏的萬金油。 誰家里出點小事,誰的差不想出,誰身體不舒服了,誰不想加班,肯定都落到她頭上。有一次打電話,都半夜11點了,說還在單位?!斑€不是那個誰誰誰,突然說自己血壓升高,就回去了,讓我盯夜班”。 搞到最后,連別人要約會,要逛街,要喝茶,都能成為她替人留在辦公室的理由。她很傷心:怎么每個人都心安理得地欺負她? 一個女孩,她的各路朋友總是找她借錢。 一般她都不拒絕,三百五百的,也不是什么大數(shù)目,而且她真的不知道怎么開口拒絕??墒?,好像所有人都聞到了這個氣息,最后,連剛剛交換名片的陌生人都開口借錢,搞得她相當苦悶。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曾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同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chǎn)階級社區(qū),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qū)。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jié)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輛,完好無損,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jié)果僅僅幾個小時后,它就不見了。 現(xiàn)實生活中,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面墻上,如果出現(xiàn)一些涂鴉或者小廣告沒及時清理,墻上很快就會布滿更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一旦有人扔了一片垃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還有,一個禁止抽煙的場合,大家都不抽倒也罷了,一旦有人點一支煙,那么,這個地方很快會變得煙霧繚繞…… 人際交往也是一樣。我們都等著別人將第一扇窗戶打破,然后再沒有任何負擔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戶。比如,公司里有一個人比較好說話,那么身邊的人則容易向他提出要求,如果這種要求得到積極回應(yīng),肯定會有下次。一次又一次之后,這個人就會變成“好人”。 當周圍的其他人遇到麻煩時,也會向他伸手。因為他們斷定,這個人肯定不會拒絕自己,所以,他們會肆無忌憚地提出更多要求。 如果團隊里有一個人被欺負,那么身邊的人,會沒有任何顧忌地給他臉色看,老板說,今天怎么又晚了!同事說,怎么回事呀你,老這樣!連最好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時候都忍不住對他發(fā)飆。 同理。如果你有借錢給別人的先例,不僅同一個人會不斷向你提借錢的事,這個消息還會傳遍你所在的圈子。當你的任何一個朋友急需用錢的時候,都會首先想起你。他們才不管你是否拮據(jù),他們的訴求是能借到錢! 任何一種不良現(xiàn)象的存在,都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xiàn)象的無限擴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風氣,想改已經(jīng)后悔莫及。 所以,無論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無論對誰,都慎開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戶已經(jīng)在不自知的時候打破了,當機立斷及時修補無疑是明智之選。 借吧?自己很多地方也需要用錢,雖說每次都不多,可長期積攢下來也不是個小數(shù)目;不借吧?又擔心形象受損,別人會不會說我小氣? 兩件事放在一起,想說的是,其實女孩和我的朋友,都有機會阻止局面向糟糕的方向發(fā)展??墒撬齻兌紱]有,或者不愿意,而是不斷地讓步,直到局面糟糕透頂,自己被壓得無法喘息,難以收場。 心理學上有個現(xiàn)象叫做“破窗效應(yīng)”,就是說,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而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那么,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你已經(jīng)放棄自己的原則做了一件事,那么,當?shù)诙碌絹淼臅r候,不妨扭轉(zhuǎn)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線。當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線時,別人一定不敢輕易觸碰。因為,你讓別人知道,你這里不是暢通無阻,而是有釘子,碰著了對誰都沒好處。 你還可以把別人的要求打一個折扣回饋給他,那么,下回他自然會要求得少一些。因為開口之前,他起碼會想一想,在你這里,自己遭到拒絕的幾率有多大。 人與人的交往就是這樣,雙方都在不斷試探彼此的底線,然后在一個不能前進的地方停住,劃一道線,彼此相安無事。雙方都知道,這是一個彼此都接受的度,超越這個限度,那就是挑戰(zhàn)交往底線。 所以,一些看起來是偶然的、輕微的“妥協(xié)”,如果你沒有警覺并加以矯正,只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人們從來不會想到,情況已經(jīng)足夠壞了,所以,我要適可而止。這個人已經(jīng)足夠可憐了,所以,我不能再欺負他了。 為什么最后一根稻草能壓死人? 因為之前老給一個人加稻草,他也沒什么反應(yīng),他能忍,一聲不吭,人家就覺得還可以繼續(xù)給他加稻草,直到他倒下斃命,別人還很奇怪,沒覺得有什么呀,他不一直這樣嗎? 沒人告訴他,需要警惕第一根稻草 (智者:郭韶明) 論欺負 經(jīng)歷:從小被欺負,有連續(xù)3年被群體排斥經(jīng)歷。現(xiàn)在,已有3年沒被欺負經(jīng)歷了。今后,今后也不會有了。 我相信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欺負經(jīng)驗,因為不論他有多強大,人都會被欺負。國家領(lǐng)導人是最強大的了吧,但是在國際會議上面,他也很可能被欺負。 問:“你被人欺負嗎?”有些人會說不,有些人會點頭認可。其實這句話“你被人欺負嗎”是“你經(jīng)常被人欺負嗎”的簡寫。它主要表現(xiàn)是一種狀態(tài),而不是一種經(jīng)歷。這兒就出現(xiàn)問題了:為什么人人都有過被欺負的經(jīng)歷,為什么“唯獨”你要經(jīng)常被欺負呢? 因為:。。。因為我窮,因為我不如他,因為我打不過他,因為他孬種,因為他光欺負我,因為他看不起我,因為別人也欺負我,因為我是單親家庭,因為殘疾,因為,因為什么,我也不知道。 當然,個人的弱小是客觀存在的,我也相信這很可能是個“基礎(chǔ)”或者“根本”之類的,但是我知道這不是你經(jīng)常被人欺負的關(guān)鍵。 欺負是個行為,它只存在關(guān)系之中。關(guān)系的對象可以簡單的分成兩派。A欺負者,B被欺負者。在欺負關(guān)系中,這兩個角色你必然會居其一。哇。排除一切感性和道德評價之類的,純理性的想一想。假如A=欺負者,B=被欺負者。A是不是應(yīng)該欺負B?當然應(yīng)該!不然A為什么叫欺負者?同理:B叫被欺負者,所以B應(yīng)該被欺負。 以上只是欺負行為中的投射認同的數(shù)學表現(xiàn)!把實際的代入進去就是:潛意識里自己對強者欺負弱者一種有認可,當其認可對方比自己強(優(yōu)秀、完整、完美、強大)時候,自己認同他們的欺負行為。其結(jié)果就是獎勵了欺負者這種行為,讓他下次還來找你麻煩。這是個死循環(huán),早晚有一天能把自己逼到角落里。 從宏觀的角度下,我們再來看看欺負行為。欺負行為,不僅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任何的群居動物內(nèi)部都會有欺負行為。其實這是自然選擇的一種形式而已。只有強者才能獲更高的群體地位,從而得到得更多的食物,好的領(lǐng)土,更多的配偶,能更好的保存自己基因。欺負行為是人的一種本能,淘汰弱者,保存強者,可能很殘酷,但是這種行為在其生物學意義上是無可厚非的。 欺負者可能會欺負很多人,被欺負者很可能被很多人欺負?;叵胂拢?jīng)常被欺負的同學,無非是那熟悉的一兩個。并且他們之間會相混折磨。當一個人被很多人排斥了,那么這個人很可能就要完蛋了。我有一個同學,小時候天天被欺負,然而他缺沒有反抗,反而直接在意識層面 直接認可這種行為。結(jié)果,很快,一個班里的人都欺負他。然后一個年級里的人都欺負他。然后,然后他母親沒法子保護他了。然后母子一起吃了老鼠藥。人是多么的殘忍。但是這是我們獸性的本質(zhì)。我現(xiàn)在還能記得他死的時候,全校歡慶的樣子。 弱者的內(nèi)心是痛苦的。我以前在班級里是最最弱小的,又不理解以上道理,很快就被整個班級當“小丑”?!靶〕蟆痹诜治鲂睦韺W里代表了低劣、關(guān)注、自卑、缺失、扭曲、等等所有不好的原型。他們的諷刺、侮辱、拳打腳踢其實都是否定你存在的意義,或者讓你存在的意義不是追求美和超越,是陰暗和墮落,方向是指向死亡的。這種情況下,人是非常難受的,我都形容不出來。 強者內(nèi)心是自然而然的快樂。但是這并不是一種病態(tài)的快樂,除非你是虐待狂。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殘忍。他們很快就會忘記以前欺負人的經(jīng)歷,而被欺負者很可能是要留下一輩子的傷痕的。 占人口的15%的奉獻型人格的人很容易被選為被欺負的目標。有生理缺陷的更容易。父母被欺負的就是理所當然了。還有一些體弱的,生理、心理年齡較小的也會被選為目標。 被欺負者很容易欺負更弱的。很可悲。弱者間的自我折磨。但是這是必須的,是反抗的替代滿足。但是只有從根本否定這種行為,或者從根本上認可自己的存在的意義的和獨特價值,客觀的增強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強者也要奉獻一些愛!這才也可以讓自己更文明些。真正的強者,都是那些從來不欺負人的人!當然也沒人敢去欺負他們,在試探之中,那些找事的家伙都被懲罰了。 臺灣七成小孩受父母虐待 出現(xiàn)爸爸恐懼癥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臺灣“家扶基金會”表示,去年臺灣“衛(wèi)生福利部”統(tǒng)計臺灣共有1.9萬多受虐兒,其中7成都是受父母虐待。有孩童因長期被爸爸虐待,動輒打罵,被發(fā)現(xiàn)時,脖子上還有爸爸掐住脖子的痕跡。 這個孩子接受治療后,身體傷痕雖慢慢復元,但只要一聽到“爸爸”兩個字就會發(fā)抖。家扶基金會表示,對于受虐兒來說,身體的治療或許很快,但心理創(chuàng)傷的治療,卻要數(shù)十年。 家扶基金會表示,虐兒事件中,“身體虐待”型態(tài)常年高居第一位,多數(shù)父母面臨經(jīng)濟壓力、情感沖突時,易因調(diào)適不當或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將不滿情緒發(fā)泄在無辜的孩子身上。 除身體虐待案件,家扶基金會表示,少兒性虐待案件也有12.6%,第一次超越“疏忽照顧”成為少兒受虐型態(tài)第二位。 家扶基金會呼吁,打罵孩子并不能解決問題,當遭遇生活或照顧管教問題時,父母應(yīng)靜下心來,思考3秒鐘,并適時向外尋求協(xié)助,避免過度打罵孩子。 關(guān)注這些弱勢、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們 卻比無家可歸、流浪兒或福利院的兒童更可憐 每一年都能看到各大報紙報道諸多幼童受家暴虐待致死,不難猜想另有一些幼小的生命現(xiàn)在、此時此刻、每分每秒都在飽受煎熬與度日如年中。而我們的法律對這些孩子的保護卻無從介入,概念不清、束手無策與形同擺設(shè)。這一件件的事情,一樁樁的命案血淋淋的事實每讓看到這些報道的人心情無比沉重悲痛。這些孩子中的一些孩子有家,也有父母,卻比無家可歸、流浪兒或福利院的兒童更可憐。他們有父母,但這些父母都不是“正?!钡母改?。他們虐待著自己的親生孩子,他們性格乖張,從虐待中發(fā)泄著他們扭曲的人格,以及對生命的漠視。在我看來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過于從一出生就注定不被祝福、不被父母寵愛、被嫌棄與百般虐待,而這些孩子卻毫無任何生存能力和還手能力,有的甚至只能等死。而我們的法律卻如文字擺設(shè)一般蒼白無力,且對這些兒童毫無助益。但我一直相信我們的媒體能發(fā)揮神奇的力量,公眾輿論監(jiān)督和道德重揚的力量。我相信我們公眾的內(nèi)心深處都是善良、柔軟,且感同身受的。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 重慶墊江有一叫譚雅琳4歲女孩受繼母虐待毆打長達2個小時至腦重傷——大腦移位重度昏迷。粗心的父親無視于二任妻子對自己前妻生的孩子的虐打,看到孩子尿血及昏迷才發(fā)現(xiàn)事情不對趕忙送醫(yī)院。而這一切的起因只因雅琳拿了一歲弟弟的玩具,事情是否屬實已無從考證,而重度昏迷的孩子是不會說話的。這個家庭已經(jīng)有三個孩子,雅琳是父親譚向平與前妻生的小孩,而繼母翁也帶了一個6歲小女孩過來,這本來是一對半路夫妻又各自有自己的小孩,也許是重男輕女的腐朽傳統(tǒng)在作祟,本已經(jīng)兩個孩子經(jīng)濟雪上加霜的家庭,夫妻倆又生了一個小男孩。之后雅琳繼母就在家?guī)齻€小孩,父親在外靠做司機為生,不是經(jīng)?;丶遥帕盏扔诰褪峭懈督o了繼母照看。大家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和這個繼母的精神狀況及帶三個小孩的憂郁狀況以及平日里雅琳所面臨的情感空洞與被嫌棄虐待。事發(fā)后,周邊的鄰居都有曾反應(yīng)4歲的孩子平日所受的責打,甚至曾經(jīng)求人收留她,一個才四歲的孩子,遭了多大的罪。出事后新聞媒體大片追蹤報道,社會各界愛心匯聚,小姑娘憑借她頑強的求生意志從死亡邊緣被大家拉了回來。命是撿回來了,聽到這里,大家也許松了一口氣,100天后出院的雅琳卻面臨左半腦大面積壞死。孩子的智力恢復到2歲。今后還將面臨長期的康富治療與經(jīng)濟壓力,一個原本好端端,健健康康的乖巧小孩就這么毀在父母的婚姻里面,毀在一個她平日里稱之為媽媽的繼母手中(雅琳一歲就跟繼母生活在一起),毀在一個不把婚姻當回事的父親手里。繼母的判刑量刑輕重也隨著雅琳42天的蘇醒而改觀,這起案件結(jié)果繼母僅被判了5年徒刑,而孩子活下來完全靠運氣。個人認為量刑太輕,誰將為孩子今后的生活埋單。生母因此肝腸寸斷,悔當初離婚太輕率。雅琳今后的人生路及康復之路還很長很長,而我們只能祝福孩子。一個健康的孩子被毀在成人的世界,我們拿什么來保護我們的孩子。詳情大家可搜索百度小雅琳。 雅琳事件是我2010年無意中看到的一則新聞,從此之后,開始關(guān)注這樣的孩子,每天都為這個孩子牽腸掛肚,百轉(zhuǎn)千回。孩子病情的每一次好轉(zhuǎn)都令人欣慰,只要一想到都會祈禱她能夠蘇醒過來,但是同時在害怕,害怕孩子蘇醒過來如果不能自理,如果半生不遂。相信這么多人的愿力,還有小女孩的求生意志起了作用,在昏迷了42天后雅琳蘇醒了過來,醒來的第一句話卻是“痛”,痛在她的成長歷程中是如此深入骨髓。在這起新聞中,雅琳已經(jīng)變成了我們所有關(guān)心她的人的孩子。我們的許愿墻,重慶商報社為雅琳設(shè)置的捐贈公共賬戶,匯聚了五湖四海對雅琳的愛。但這些愛是遠遠不夠的,雅琳還需要后續(xù)的長期治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guān)愛,一個正常的家庭?,F(xiàn)在小雅琳出院回家了,我們祝福小雅琳,希望此類事情不要再發(fā)生,孩子的父親能真正做一個男人。 可另有一些孩子就沒雅琳幸運,昨天是冬至日,無意中又翻到了“三歲女童疑遭生母虐待重傷 昨晨痛別人世” http://news.sohu.com/20091105/n267989540.shtml。這起事件發(fā)生在一年前的深圳,之所以今天把它翻出來,是不想大家忘記這個孩子曾經(jīng)所遭受的愴痛和給我們所帶來的震撼,雖短暫可那也是一生。呼吁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限制父母所享有的監(jiān)督權(quán)。僅僅因為孩子“頑皮”,一個母親竟對自己年僅3歲的親生女兒下狠手,把她摔到昏迷。深圳新聞網(wǎng)訊 身上傷痕累累,在院重度昏迷7天之后,可憐的瑩瑩最終沒能活下來,2009年11月4日凌晨零時10分,她帶著傷痛離開了人世。警方以其生母涉嫌過失致人死將其監(jiān)視居住?;⒍旧星也皇匙?,再看看瑩瑩的父母卻比猛獸還毒,畜生還不如,呼喚社會道德回歸?,摤摰淖罱K死因,因重型閉合性腦損傷,導致中樞性呼吸循環(huán)衰竭,最終不治身亡。醫(yī)院的護士翻看孩子身上沒有一處肌膚是完好的,到處是指甲的掐痕,瑩瑩入院時雙側(cè)臉頰上布滿了鮮紅的掐痕。記者粗略數(shù)了一下,單是孩子的左側(cè)臉頰上,就有12個新傷口,這些傷口看上去多是指甲掐的,已經(jīng)深入肉里。護士們?yōu)樾‖摤撚羞@樣的父母為小瑩瑩受這樣的虐待而落淚,小女孩的胳膊、臀部、雙腿等多個部位,數(shù)不清的舊傷痕還可以清晰辨認。小女孩的左大腿根部至小腹,有一片巴掌大的深色淤青,會陰部被掐破的傷口已經(jīng)化膿。為了避免造成更嚴重的感染,醫(yī)護人員為她插上了導尿管。說起這個小女孩,護士長龔小姐眼泛淚光:“看到她我們這兒的工人都哭了,孩子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好地方?!笨珊⒆拥挠H生父母卻無動于衷,拒談此事。父親的口供也一改再改,更可笑的是,這對不配做父母的男女竟然又懷上了。孩子已經(jīng)過世一年了,今天再來看也止不住心痛憤怒,想想這樣的父母,當初為什么就不給孩子留條活路送福利院呢。而法律所能對這位母親的裁決我想也頂多是幾年的牢獄,而這對夫妻卻剝奪了一個活生生鮮活的小生命,并且是他們的親骨肉?,摤摱虝憾了岬纳┤欢?。捫心自問,我們的法律是否對生命太過于輕視了。對這種案件處理太過于草率。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孩子的生命應(yīng)該凌駕于父母的監(jiān)督權(quán)教育權(quán)之上。 父母虐待自己的孩子,甚至打死了都會美其名曰這是在教育孩子,無意致死,只要態(tài)度端正,于是法律就會輕判這些父母,然后造成更多的孩子受虐待。但是長期的非正常的打罵虐待致死呢?我翻看了很多資料,父母一般都會說不是故意的,為了教育孩子。但是幾個小時連著毒打孩子本身就是在犯罪,就是在致孩子于死地。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女童被虐待,重男輕女的惡俗,這顆毒瘤何時才能被自詡為“文明”的現(xiàn)代人所摒棄。我們重男輕女實際就是看不起我們的母親,看不起我們的女兒,這是我們希望得到的嗎?我們的人群中,就連一些女性她們自己都不認同自己的性別身份,是什么造成她們的自卑自閉,她們成長在怎樣的家庭與環(huán)境,試想一個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又怎么會去愛別人,愛自己的孩子。我們通常都會說別人家的孩子,我管不著,但是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既然是社會問題,他就是一個公眾的問題,孩子也是大家的孩子,何況事情本身也是會相互產(chǎn)生影響,社會應(yīng)該對這些兒童的人生安全負有一定責任。我們的法律不能只是擺設(shè),說說而已。我想正常教育和非正常虐待不會沒有界限的,不會像我們所認為的那么模糊不清。每天都有那么多孩子被虐待著,甚至周圍我們發(fā)現(xiàn)了,有人舉報了,但是法律卻對父母的神圣監(jiān)督權(quán)無從介入,未成人年保護法也是概念模糊不清。結(jié)果也只能任由父母把孩子繼續(xù)帶走,孩子繼續(xù)被施虐,太陽每天照常東升西落,而我們從此以后對這些孩子生死未卜,我們只能期盼孩子能煎熬著活到獨立而不是被打死。媒體也只能是盡力后又無能為力??粗⒆邮难凵瘢阍趺茨軣o愧于心地說我們相關(guān)行政機構(gòu)社會監(jiān)督機構(gòu)沒有責任。 再來看看一些“棍棒教育下”的孩子,這些孩子父母一般披的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虛假外衣,而看不到自己內(nèi)心的自私與虛榮,父母把自己年輕時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甚至是奢望強迫在自己的兒女身上,剝奪他們話語權(quán),學習自主權(quán)和自由思維的權(quán)利,眼睛里看到只是光宗耀祖,他們因為孩子一句唐詩讀錯就能把孩子打死了,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剝奪孩子的天性,隨意打罵,甚至虐待。 所以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勢在必行,不能再等!那么多孩子的生命岌岌可危,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就是犯罪,大家認同嗎?請大家一起呼吁!我替孩子們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