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己極難,受謗而無辯更難,
現(xiàn)代人律人不律己,因此活得滿身怨氣;
每謗必爭,所以活得非常紛亂。
但是我們應(yīng)該知道,
要親君子,只有律己;
要遠小人,只有無辯。
=========================================
弘一法師是控持戒極為深嚴(yán)的高僧,
也是宋朝以還七百年間弘律最重要的一位大師。
近讀淡虛老師的《影塵回憶錄》,
讀到弘一大師在湛山寺讀戒律的情景,
他第一天給學(xué)生開啟,就說學(xué)律的人先要律已,
不要拿戒律律人,天天只見人家不對,
不見自己不對,是絕對錯誤的。
他又說,"息謗"之法,
在于"無辯"越辯謗越深,倒不如不辯為好。
譬如一張白紙,忽然滴墨水,
如果不去動它,它不會再往四周濺污,
假若立時要它干凈,馬上去揩拭,結(jié)果污染一大片。

弘一大師律已,不但口里不臧否人物,
不說人是非短長。
就是他學(xué)生有犯戒做錯,
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已"不吃飯,
不吃飯并不是存心給人慪氣,
而是替那做錯事的人懺悔,
恨自己的德行不能感化他,
一次兩次,一天兩天,幾時等你把錯改正了,
他才吃飯,末了你的錯處,
讓你自己去說,他一句也不開口。

他的理由是,
不以戒律"律已",而去"律人",
這就失去了戒律的意義了。
讀到這一段記述,真是令人歡喜贊嘆
,這種精神與情操實在不是平常人能夠,
但這種精神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

生活在現(xiàn)代的人,
人際關(guān)系之復(fù)雜已到了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人與人之間的攀緣、糾纏,
相互依賴也已到了頂點。
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難免使我們對別人
生出一些評判、怨氣、不滿等等,
我們?nèi)菀兹ヒ髣e人如何如何,
卻很少想到自己應(yīng)該怎樣怎樣,
不要說罰自己不吃飯,
最好是別人都不吃飯,整碗由我來吃,
恨不得天下人得的都是蠅頭,只有我得的是大利。
除此之外,現(xiàn)代人的議論太多,
爭端與智慧成反比,
終日講一百句話,九十九句都是廢話。
最近有兩位居住在美國的大學(xué)教授,
聽說還是數(shù)十年好友,為了芝麻綠豆的小事,
互相在報紙上貼"大字報",
搞得雙方身敗名裂,在我們眼中看來,
都是連篇廢話,無益世道人心。

可見,律已極難,受謗而無辯更難,
現(xiàn)代人律人不律已,因此活得滿心怨氣;
每謗必爭,所以活得非常紛亂。
但是我們應(yīng)該知道,
要親君子,只有律已;要遠小人,只有無辯。
這個道理佛陀早就說過了,
佛陀將涅槃的時候,弟子阿難問了最后四個問題,
其中一個是:"師父死后,應(yīng)以何為師?"
"以戒為師。"佛陀說。
另一個問題是:"應(yīng)以何為法?"
"默擯。"佛陀說。
"以戒為師"是要自己來戒,
不是要別人來戒。
"默擯"就是"默默的擯棄",
自己應(yīng)離群沉默的修凈行,
對一切的外緣與爭端,擯棄它!

一個人能"律已"才能反觀自照,
一個人能"無辯"才能放下自在,
這是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多么必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