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為什么要一治膽二調(diào)頸 十個胃病,八個膽有問題.胃病光治胃就是治不好,胃脹和膽胃沒關(guān)系,根子是頸椎有問題,胃病屬膽胃綜合癥,胃病光治胃是誤區(qū),冶胃應(yīng)先治膽,治胃也需治頸椎.膽囊炎大部分來自精神緊張,首先治膽,再治胃,重點談膽胃綜合癥:早期為充血性胃炎,易轉(zhuǎn)為淺表性胃炎、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轉(zhuǎn)癌機會較大.胃病,不管用什么藥都很難治好,沒有找到病根,治到點子上。
打個比喻:"好比屋頂漏水,將地面沖成一個坑,你用水泥砂漿將地面坑補好,但由于屋頂漏的問題沒解決,過不多久又將地面沖成一個坑."胃病的根子主要在:
1.在膽上:主要治膽,如膽有毛病,晚睡覺后膽汁易返流、口苦。
2.另一原因:胃病常見為藥物性胃炎,由藥物造成.夜間膽汁進(jìn)入胃、十二指腸及食道,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易損傷胃粘膜,形成炎癥.膽汁能乳化脂肪,凡夜間口苦的人膽肯定有毛病。
另外,膽還可造成心絞痛、糖尿病.膽為左胸痛,為膽心綜合癥,千萬不要忽視膽.膽囊不好,造成神經(jīng)衰弱.肝胃不和,不如說是膽胃不和.胃病不要盲目吃一些藥,越吃藥胃越壞,吃藥治不好
只需三種藥材,百分之百治好各種胃病的藥方!
本博公開此方系友人家祖?zhèn)髅胤?,本人深受胃病之苦多年,偶然受益此方胃病痊愈!近十年來讓身邊有各種嚴(yán)重胃病的親朋好友吃過后,都百分之百治愈!目前僅在受益者范圍內(nèi)傳播。 2002年貴州一友人得此方,身邊經(jīng)商的朋友有數(shù)十人因飲酒過度,飲食起居無規(guī)律之影響所得胃病均悉數(shù)痊愈!貴州友人來電聊天常提此方并示感謝,本博愿天下胃病者都得痊愈!隨即公布此方。 本博愿與有緣者分享本藥方;紫河車、西洋參、田七(三七)按3:1:1之比例配好,研磨成粉:早晨飯前空腹一次,晚上睡前一次,一天兩次!每次半湯匙(或在藥店用糖衣包好)配中藥約50-90元內(nèi)為一療程。 依據(jù)十年來情況總結(jié):快則2,3天慢則二周內(nèi)見明顯療效!一般二療程內(nèi)治愈者居80%!三療程痊愈!此藥對身體無任何副作用,治愈的請傳播或在此留言驗證(未能親證治愈者請不要轉(zhuǎn)發(fā)),功德無量!
一方統(tǒng)治胃病法作者:中醫(yī)靈驗方藥集
胃為六府之一,六府以通降為順,不降則滯,反升則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點的集中表現(xiàn),胃為陽土,喜潤惡燥,宜降則和,胃和的關(guān)鍵就在于胃的潤降,降則生化有源,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病,只有保持舒暢通降之性,才能湊其納食傳導(dǎo)之功。胃為皮囊,無物不受,極易被外來致病因素所侵,勿論何因,凡有礙胃的通降皆可為病。通則不疼,痛則不通,這個說法在胃病的病機上最為緊要,一但胃不通降,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即可形成食停、氣滯、血瘀、濕阻、痰結(jié)、火郁,六者皆可致病,胃疼也是人體的一種保護(hù)反應(yīng),如發(fā)熱、咳嗽一樣,乃是正邪交爭所致。若虛弱之人,運化無力,郁滯可從內(nèi)生,病則虛而夾滯,所以胃疼胃病不論寒熱虛實,內(nèi)有郁滯是共同的病機。寒則凝、熱則壅、傷陽則不運、傷陰則不利。胃的病變突出一個“滯”字。
胃主受納飲食,納入之后又必須下輸于腸。出與入是相互依存的,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一但有恙,出入有礙,就影響了吐故納新,只入不出或少出,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不入,因此治療胃病著重疏通氣機,使上下通行無阻,當(dāng)降則降,當(dāng)出則出,就達(dá)到了當(dāng)入則入的正常狀態(tài)了。胃病見證雖有寒熱虛實之別,治療也有溫清補瀉之分,但總要開啟郁滯,欲入先降為治療**,這樣就著眼一個“通”字。所謂通,就是要疏導(dǎo)壅滯,順承胃府下降之性以推陳出新,引導(dǎo)郁滯下行,給病邪一個出路。實者不可誤補,虛者不可壅補,要補中有通。
細(xì)思胃病的表現(xiàn),大多脹悶不適,欲求噯氣則舒,雖然有氣卻難打一屁,氣上不下可知。這個氣是如何產(chǎn)生的值得一究。胃中有酸,用來腐熟水谷,在正常時,胃中之食停留不是太長,若胃的通降有遲滯,則腐熟過度,就如發(fā)酵過度而產(chǎn)氣了,氣過多就要尋出路,所以打個氣隔就舒服一點。結(jié)合醫(yī)學(xué)檢查,多是慢性胃炎,所謂胃炎,就有炎癥表現(xiàn),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輕度病變還不至于影響飲食,病變重了,就有不思食或食而難化的癥狀。若發(fā)生潰瘍,則欲求食而自保,卻又不敢多食,食后暫得小安,這叫嘈雜似饑,食難用飽,患胃潰瘍的人常常吃貓貓食,就可知他的感受了。至于肥厚與萎縮,應(yīng)該是胃病長久機體代償和失代償?shù)谋憩F(xiàn)罷了,應(yīng)該是壞病,是失治或治誤所致。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對胃病的分析從微觀角度闡述,可謂詳盡而善美,但治療卻不盡人意,可以說是一葉障目,看現(xiàn)象而忽略了本質(zhì)。
肝膽也為消化的重要器官,有分泌膽汁以助消化之用。肝分泌膽汁必借膽之儲放來進(jìn)入消化道,故有膽為肝之余氣之說。肝為臟,藏而不瀉,疏泄氣機功能必借膽以行,故胃氣下行必肝疏而膽利,治胃氣郁滯必疏肝而利膽。臨床久患胃病之人必有膽疾,或見癥口苦而嘔,脅疼脅硬,或影像檢查有慢性膽病,皆可為證。論治法,朔本窮源,乃是少陽陽明為病。
《傷寒論》大柴胡湯證是少陽陽明合病,關(guān)系膽胃之病,病位心下,說“心下急”,“心下痞硬”,都是胃病的表現(xiàn),大柴胡為少陽陽明合病正治之法,柴芩解膽郁而利樞機,枳實下氣而消積滯,與芍藥相伍解利氣血之郁滯,姜夏為伍溫胃而降逆,大黃為向?qū)б詾橛魷こ雎?,諸藥相伍,體現(xiàn)了一個“通”字。常加白術(shù)以補中,枳術(shù)破中有補,加甘草與芍藥相配緩急而止痛,且芍藥有護(hù)陰之功。胃疼常有定處是瘀血之征,加丹參養(yǎng)血活血,元胡行血中氣滯以止疼,常合而用之。若脹悶而不疼正在心下胃脘,是為痞證,痞者為否,上下交混不通之象,因寒熱交結(jié)而不解,治取干姜、半夏、黃芩、黃連,寒熱兩平,辛開苦降。具體來說,看舌以治,苔白泛清水是為寒,即加干姜溫中;苔黃而口苦是為熱,要用黃連清熱。胃酸過重,加烏賊骨抑酸;脅下痞硬用牡蠣軟堅。便溏是脾虛急去大黃;食少為胃弱快加三仙。羅列藥物如下,以便記憶。
柴胡6—12克、黃芩6—10克、半夏6—12克、炙甘草6—10克、枳實15—30克、白芍6—15克、白術(shù)6—15克、丹參10—20克、元胡10—15克、(大黃6—10克)、(干姜6—10克)、(黃連3—9克)、(烏賊骨15—30克、(牡蠣15—30克)、(焦三仙6—12克)。
胃病用藥量宜輕,要視病人強弱、病之久近而靈活處方。此病為常見病,為用藥方便,我常用上固定之藥打為散劑,名為“痞積散”,括號中者也各單備,以利于隨時加入,可用于各種胃病,凡符合脹、嘔、痛、酸、閉者,不論新久,用之無不效,百發(fā)百中誠為良方。我思付良久,合盤托出,讀者勿輕視之!
歌曰:胃病滯塞欲通降,還求仲景大柴湯;
柴胡芩草枳芍夏,白術(shù)丹參元胡加;
寒用干姜熱黃連,吐酸烏賊牡蠣全;
便溏脾虛去大黃,食少要入焦三仙。
(個人臨床經(jīng)驗僅供參考)
附錄:鳳翅先生說瀉心
一談瀉心
但滿不痛為痞,痞者否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義。芩連大苦以降天氣,姜棗人參辛甘以升地氣,所以轉(zhuǎn)否為泰。君以半夏,因證起以嘔,取半夏降逆止嘔如神。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硬者,干姜辛熱,芩連苦寒合用以為功,說此證寒熱互結(jié)并不妥當(dāng)。凡結(jié)者,必有物,大結(jié)胸是水與熱,小結(jié)胸是痰痰熱,寒實結(jié)胸是寒與痰,熱入血室是熱與血,也有臟腑之氣自然結(jié)者,則熱也能結(jié)、寒也能結(jié),就是寒熱不能結(jié),因寒熱如冰炭。柴胡證之胸脅滿微結(jié)、白虎證之舌上干燥而煩的熱結(jié)在里都是熱結(jié),陰盛之臟結(jié)、大黃附子湯之脅下偏疼是寒結(jié)。或因熱而結(jié),或因寒而結(jié),絕無寒熱互結(jié)者。冰炭之不容焉可互結(jié)?
瀉心湯類方共八個,即半夏、大黃黃連、生姜、甘草、附子、黃連、旋復(fù)代赭石、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共用藥十四味,其加減變化以半夏瀉心湯為中心。
從半夏瀉心湯配伍,可分三組,即芩連苦降,姜夏辛開,參草棗甘溫補中氣。陳修園在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歌中云,芩連苦降借姜開,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賅。大醫(yī)心悟可見一斑。
試分析之,1,姜連相伍,干姜辛熱散以和陰,溫中焦之陽,黃連苦寒降以和陽,寒以清熱,辛開苦降使中氣轉(zhuǎn)樞有序,升降反作得正,故半夏、生姜、甘草、三方與黃連湯皆有之。
2,姜夏相伍,暖脾燥濕,降逆止嘔,下氣消痞,對無形之氣結(jié)、氣逆及有形之痰濁皆效。二藥相伍溫而復(fù)燥,陽氣布化,陰霾自散,中氣健旺,無形有形之邪扭結(jié)之勢盡解,故半夏、生姜、甘草三瀉心湯與黃連湯皆用之。
3,干姜人參同用溫中補虛之力尤著,凡中虛者皆用之,故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及黃連湯皆用之。
4,夏參相伍,凡因痰濁或其他原因而致胃氣上逆,證見嘔吐、噯氣者,半夏可平,人參益元使中氣旋轉(zhuǎn),從而氣機條暢痞自除,故半夏、生姜瀉心湯、黃連湯、旋復(fù)代赭石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皆用之。
此略析足見仲景用藥法度。
再談瀉心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證心下悶憋,腹診無抵抗及壓痛。心下當(dāng)胃之上脘,關(guān)上浮者為中氣浮升,為陽邪。按之濡乃無形之邪,熱即無形,故用沸水泡藥,取性而不取味,用藥清輕之義。
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不見發(fā)熱頭疼身痛,純惡寒汗出乃衛(wèi)陽虛而不固。邪熱有余正陽不足,設(shè)治邪則遺正惡寒益甚,或補陽遺熱則痞滿益增,故寒熱補瀉并投,誠不得已。別煮附子汁和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同行而功各異,是仲景之妙用。上熱下寒者可清上溫下,表寒里熱者可溫散表邪,清瀉里熱。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此患有水飲,下后胃虛水停氣蓄之痞,宜宣通化氣。熱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表陽虛用附子瀉心湯、虛熱嘔者用半夏瀉心湯、虛熱水氣成痞生姜瀉心湯、、虛熱甚者甘草瀉心湯。水氣為患,病關(guān)肺脾腎三臟,中焦至關(guān)重要,五苓健脾化氣就是異病同治,一方多用。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此乃胃氣痞塞,虛熱濁氣上逆所致,中陽不運,水氣不化,故腹中雷鳴下利,脾陽受損,胃有虛熱,脅下有水氣之證。
痞,在《論》中凡十九條,共二十六見,有表述滿悶不舒癥狀者,有指腹內(nèi)有形積塊之體征者,還有作病癥概念提出者。痞之本義即陰陽相隔,上氣不通、滿而不暢之象。易以乾上坤下為痞,陽隔而陰不升,方書以不通為痞,滿痛為結(jié)胸,《論》言病發(fā)于陰(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而反下之因作痞、脈浮而緊而復(fù)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此言損中氣而不轉(zhuǎn)之病機;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此指病狀。勿論痞之氣結(jié)不通或痰食水飲淤血互結(jié),都不同于虛癥之任按揉且有快意,若按之柔軟則“心下痞硬”無從說起。其實,濡硬乃對待之辭,濡對結(jié)胸之按之石硬言。冉雪峰謂大抵滿為結(jié)胸和痞之共有,而濡為痞之獨有,何以言之?濡則不硬,硬則不濡。瀉心湯證固有不疼者,而痞滿兼痛者并非少見,故痞之痛與不痛并非絕對,以為與結(jié)胸之硬滿而痛對待言耳!《論》中痞之意義非全同,須加以詳辯,學(xué)者宜在意之?!安∶{下素有痞”可資為證,指脅下腫大之肝脾,有形可征,屬徵積之類。
對比諸瀉心湯,半夏以逆氣嘔吐為重,生姜嘔尤顯并伴干嘔食臭,甘草虛象較顯且下利突出。仲景方隨證立,藥隨方變。
旋覆花湯證眼目在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口問》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上下散,復(fù)出于胃,故為噫。說明心下痞不為噫氣而除非單純氣痞,必有痰飲結(jié)聚為患,用此方鎮(zhèn)逆降痰和胃而消之。旋復(fù)花消痰結(jié),代赭石下逆氣,半夏助之,生姜重用意在散水氣。代赭石用量甚輕,因其重墜,若量大必傷中氣,噫氣非但不除,反會加重,此仲景又一心法。
半夏瀉心:濕郁化熱
生姜瀉心:水濕郁化熱
甘草瀉心:虛熱
胃病從此消失
書法藝術(shù)家付春林先生不但書法多次獲獎,有一定在造詣;因其世代為醫(yī),對胃病治療有一定研究,把自己心得讓大家分享! 此方通治:各類胃炎、潰瘍、脹痛、消化不良、胃腸動力不足、腸炎等一切胃腸疾病。有效率98%以上。無毒無任何副作用。已在臨床應(yīng)用中治好無數(shù)患者,實乃天下奇珍! 配方:烏賊骨150克、制元胡50克、黃氏50克、雞內(nèi)金150克、制白術(shù)50克、豬苓50克、烏梅50克、大黃5克。 買藥時在藥店加工成粉, 如果胃寒或胃涼者加良姜 50 克。 說明:良姜性極熱,有些人的胃受不了可以適當(dāng)減少分量.不一定就要50克. 服法:一天兩到三次,飯前一小時或半小時各服一湯勺。(6--10克)嚴(yán)重者可以每次加服云南白藥一粒。重者一般3到5天見效,輕者一次見效.一般1--2副藥可以根治。有效率98% 。無任何毒負(fù)作用. 不要吃冷的,凍的,涼性的。不要餓過頭,也不要吃飽,保持在七八分飽就好。不要吃完飯就躺下。一天可以多次服藥,三次或四次,但一定要空腹,也可以在痛時或脹時服藥.東西不要煮爛吃,對胃沒好處,反而更難治! 記住我的話,不然吃仙丹都沒用! 治療積年胃病,胃脹,消化不良,胃動力不足,胃炎,胃虛,胃寒\涼,失眠,多夢,易醒,神經(jīng)衰弱及神經(jīng)衰弱引起的頭暈頭痛,中氣不足.對肝腎臟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浮小麥50克,甘草10克,靈芝15克,紅棗15個,白術(shù)10克,黨參10克,北芪15克,黃芪10克,淮山20克,丹參10克,田七10克。 注意:浮小麥不是小麥! 浮小麥,尖尖長長,有外羽,很輕.主治失眠.很多藥店的人把兩樣都混雜了.買錯藥沒效. 小麥,顆粒型,圓,比綠豆?。嗌?br>煎法:將藥洗凈,同煎.紅棗要切兩半. 服法:一天一劑,7天為一療程.連服3-4療程. 藥煎兩次.飯后一小時服或空腹服 單純治療胃?。合涣迹竸恿Σ蛔?,胃漲,胃虛,胃寒,看似普通,見效如神。吃過我的藥方的人都知道。 甘草10克,紅棗15個(剪兩半),白術(shù)10克,黨參10克,北芪15克,黃芪10克,淮山20克(先泡水半小時或用生的半斤),丹參10克,田七10克,雞內(nèi)金10克(吃素者不加)糯米50克。(糯米多少無訪,可以隨意多加) 煎服法:洗凈加水煎滾,再改小火煎半小時。一天一劑,早晚煎服。普通患者3劑藥可以恢復(fù)到70%,但要鞏固療效連服7劑以上。 注:請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吃不進(jìn)食物,行動困難,用下方: ★ 臺烏10克 吳萸6克 小茴香10克 廣木香10克 黃連8克青皮10克 桔核10克 蓽澄茄10克 佛手片10克 甘草6克 ★ 蒼術(shù)10克 厚樸花10克 建神曲10克 陳皮10克 山楂10克檳榔10克 草果8克 草蔻8克 砂仁10克 麥芽10克甘草6克 §胃痛,兼見胸部有硬塊,用下方: ★ 臺烏10克 小茴香10克 廣木香10克 蓽澄茄10克郁金15克 陳皮15克 青皮15克 佛手10克 玄胡10克 丹參10克 §吃飯發(fā)噎,足抽筋,用下方: ★ 蘇梗10克 檳榔10克 木香6克 厚樸15克 甘草3克 佛手15克 木瓜15克 苡仁20克 §患膽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炎等病,用下方: ★黃芩20克 郁金15克 枳殼10克 柴胡10克 木香6克 茵陳20克 山楂15克 赤芍15克 陳皮10克甘草6克 生大黃6克 §食少發(fā)吐,軟弱無力,周身不適,心跳時快時慢,用下方: ★ 羌活15克 生地20克 秦艽20克 防風(fēng)15克 茯苓20克 山藥20克 黃芩15克 蒼術(shù)15克 白術(shù)20克 §長期吃不下食物,熱重,用下方: ★ 茯苓10克 黨參15克 白術(shù)10克 山藥15克 扁豆10克 陳皮6克 連翹15克 §食后,食物上逆,用下方: ★ 頭方:苡仁30克 大棗50克 桔梗30克 甘草16克 尾方:京夏10克 黃連6克 苡仁30克 杏仁10克 白蔻10克 黃芩10克甘草14克 §頭眩暈,脘痛,無食欲,口淡無味,四肢乏力,四五天不解大便,用下方: ★ 枳殼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陳皮10克 木通10克 黃連3克 大黃6克 黃芩10克 芒硝9克連翹10克 藿香9克 凈菊花10克 太子參10克 柏子仁9克甘草3克 §冷氣痛,用下方: ★ 白附子10克 干姜10克 泡參10克 肉桂10克 丁香5克 甘草3克 野吳萸根25克 花椒根25克香通根25克 茴香根25克 臺烏根25克 山當(dāng)歸25克青木香25克 § 藿香正氣散四時宜服。 §長期腹瀉,腹內(nèi)常鳴,頭痛,用下方: ★ 茯苓15克 柴胡10克 薄菏10克 白術(shù)15克 當(dāng)歸10克 白芍10克 青皮10克 佛手15克 §夏季腹痛泄瀉,用下方: ★ 香薷35克 厚樸10克(姜汁炒) 扁豆10克 黃連5克 (研末服) §紅白痢,用下方: ★ 山楂肉35克(炒黑研成細(xì)末)紅痢,則調(diào)蜂蜜,米湯服。白痢,則調(diào)白糖,米湯服。 §肚脹痛,下方有理氣通便之用: 蒼術(shù)15克 厚樸15克 陳皮10克 草蔻10克 山楂肉10克 建神曲10克 草果10克 檳榔10克 薤白20克 麥芽10克 谷芽10克 甘草5克 【胃下垂】 良姜、均姜、陳皮(即 橙皮)、飴糖 上藥每味各半斤(市斤),先將前三味加水煎取濃汁,去渣,再加飴糖溶化。每服一小碗
徹底根治各種胃病(直接去根) 根治所有胃病 紅糖炒面偏方治好胃病 ![]() 我原來在單位是個有名的老胃病,三天兩頭因胃痛請病假,既影響工作,又有礙于生活質(zhì)量。雖經(jīng)服用了不少中西藥物,老毛病依然時好時發(fā),令我十分煩惱。一個紅糖炒面偏方治好了我的“老胃病”。 這種方法很簡單,一學(xué)就會。原料很安全,就是白面和紅糖。而且加上紅糖炒完后的面粉香甜可口,一點也不難吃。吃了20多天后,我就明顯地感到胃好受了,到40多天時,胃就基本上沒啥問題了。 叮囑“老胃痛”患者,每天食用紅糖炒面3-4次,每次3湯匙。干吃效果更好,如果不適應(yīng),也可以倒一點溫開水,攪拌成糊狀食用。 制作方法:將0.5千克白面放在蒸籠上,大火蒸20分鐘后,取出晾干。然后將蒸過的白面放在干燥的炒鍋內(nèi),放文火上翻動著干炒7—10分鐘。然后放入紅糖繼續(xù)翻炒。大約2分鐘后,紅糖和白面就漸漸融合在一起,此時出鍋即可食用。
不怕陳年老胃病,秘方一味治何難!
“秋調(diào)葉落北風(fēng)吹, 胃病腸病湯證增。” 俗話說的“老胃病”,實際上是許多胃腸疾病的統(tǒng)稱。很多人患上了腸胃病,胃脘不適、疼痛、飯后飽脹、噯氣、返酸,甚至惡心、嘔吐、泄瀉等等。雖然不算什么大病,卻也是反反復(fù)復(fù),備受老毛病困擾。談來談去,總離不開“快好”二字??吹胶芏嗷疾≈藭r時尋覓明醫(yī),希望盡愈諸疾。
我也學(xué)人家附庸風(fēng)雅,德全術(shù)精,收制了一些家秘。除了個人喜好外,選取的都是自己認(rèn)為是“尤效”、“神藥”之藥。老胃病,胸腹老痛,怎么辦?疼痛的原因是很多的,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找出主要病因,采取“急則治其標(biāo)”的原則,選擇適宜的方藥,以達(dá)到祛病的目地。
光知道去賺錢?加上沒多少病人,還沒什么效果,還有誰吃這麻煩的中藥。醫(yī)院里看病的都會用高科技,透視拍拍片,胃鏡腸鏡之類的高科技,方便快捷,省時省力。覺得還是去正規(guī)大醫(yī)院檢查,對癥下藥療效也好也快。 審時度勢,發(fā)揮簡便驗廉的優(yōu)勢,以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需求,為不辜負(fù)現(xiàn)實切盼。 俗話說“十胃九寒”,求中醫(yī)之真、務(wù)中醫(yī)之實。經(jīng)反復(fù)驗證,此散確是一個有效的方。性溫通達(dá)胃肝,行血氣消徵堅,胸脅腹諸痛安。對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息肉、良惡性腫瘤,還有食管裂孔疝、胃擴張、幽門梗阻等效果尤好,服用方便并擅治氣血凝滯,瘀凝于絡(luò)之脅痛、肋骨腫脹,腰腿閃挫引痛有相似的癥狀者。諸藥合力,可標(biāo)本兼顧、緩解癥狀、調(diào)節(jié)整體、扶正固本。 組成:當(dāng)歸20克白芍12克,甘草12克,紅花12克,元胡20克,枳實30克,白術(shù)80克,雞內(nèi)金80克,三棱60克,莪術(shù)60克,參三七8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干姜10克,吳茱萸10克,蒼術(shù)10克,厚樸20克,黃連20克,良姜20克。
制法:上述生藥研細(xì)粉,或裝膠囊,每次5克,每天食前服三次。主治病種甚多,療效確實不錯。不過,不能濫用,一要辨證地用,二要辨病地用。 <>< font="">因為我深知,對現(xiàn)在這樣急切的患者要求,如果沒有速效,是難以取得患者信任的。服藥后,隨大便排出許多粘凍狀和爛肉狀物,胃、腹部疼痛減輕,食欲好轉(zhuǎn)。扶正祛邪”,讓人體自身的智慧去糾正自身的偏差。 都說現(xiàn)今的中醫(yī)寥寥,那種出神入化、立起沉疴的“上工”真的就只在傳說中嗎?佛說“親近醫(yī)藥”,我說“信任”是一味良藥!因緣際合,無償把家秘發(fā)表在這里,望有需要的患友不妨一試! 胃病難治,一方易求 現(xiàn)在把偏方公布如下: 生枳實2兩,白芨2兩痢特靈40片,共研細(xì)末分20包,每天早晚空腹各服用 半月能讓胃病斷根的奇妙方
|
|
來自: 圖書 館員 > 《中醫(yī)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