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及白話譯文10

 學中醫(yī)書館 2013-11-20
黃帝內(nèi)經(jīng)原文及白話譯文 (十)
疾飲,小腹痛脹。
  黃帝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
  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凄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肢節(jié)_肉,候五臟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節(jié)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五藏之氣,閱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jié)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__。黃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為衛(wèi),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黃帝曰:善。
  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愿聞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龐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裳a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有,有余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痹,耳數(shù)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谷與胃為大海也。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愿聞六府傳谷者,腸胃之大小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后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后附脊,左環(huán)回日迭積,其注于回腸者,外附于臍上?;剡\環(huán)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回腸當臍左環(huán),回周葉積而下,回運還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回腸,左環(huán)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huán)反,三十二曲也。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黃帝曰:愿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shù)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小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于營衛(wèi)血氣。夫十二經(jīng)脈者,內(nèi)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jīng)水。經(jīng)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遠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聞應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陰陽表滎腧所在,四海定矣。
  黃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沖),下至三里;沖脈者,為十二經(jīng)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岐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恢{(diào)者利,不知調(diào)者害。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則腹?jié)M;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曰:余已聞逆順,調(diào)之奈何?岐伯曰:審守其俞,而調(diào)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經(jīng)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jīng)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wèi)相隨,陰陽已知,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為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wèi)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于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于腸胃,是為霍亂;亂于臂脛,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愿聞其道。岐伯曰: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氣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俞,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俞;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后取其陽明少陽之滎俞。
  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脹論第三十五
  黃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藏,陽為府。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nèi)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愿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nèi)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愿聞其故。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wèi)氣逆為脈脹;衛(wèi)氣并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曰:愿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穢,四肢煩俛,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jié)M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脹,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餐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慎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shù)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wèi)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氣在下,營衛(wèi)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黃帝問于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nèi)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wèi)氣相亂,陰陽相逐。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于脹也,必審其彌,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nèi)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聞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wèi),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愿聞其五使當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黃帝曰:愿聞其所出,令可為常。岐伯曰: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jīng)氣入臟,必當治理。
  帝曰:善。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余,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針。
  黃帝曰:愿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墻,墻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于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岐伯曰:臟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針道于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jù)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shù),法式檢押,乃后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guī)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愿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決沖,而經(jīng)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水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愿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shù)乎?岐伯曰:年質(zhì)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于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shù)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diào)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diào),刺此者,無失常數(shù)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jié),監(jiān)監(jiān)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shù);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豪刺,淺刺而疾拔針,日再可也。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濁(滑),疾瀉之則氣竭焉。黃帝曰:循拙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jīng)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nèi)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內(nèi),下至內(nèi)踝之后屬而別。其下者,并于少陰之經(jīng),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附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后仍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圣人之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血絡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jīng)者。岐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拔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拔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愿聞其故。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
  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jīng),虛經(jīng)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悗。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nèi)溢于經(jīng),外注于絡。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shù)矣。失數(shù)而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內(nèi)著于針,故堅焉。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jīng)脈,以應十二經(jīng)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茍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象,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愿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jīng),內(nèi)積于海。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jīng)。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shù)調(diào)之也。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jīng)脈,以應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黃帝曰:合之于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陽。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其于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陰中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黃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主春。春者,蒼色,主肝,肝者,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于數(shù),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shù)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病傳第四十二
  黃帝曰: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今余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愿聞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要乎哉問也,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畢將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傳于子孫。
  黃帝曰:何謂日醒?岐伯曰: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黃帝曰:何謂夜瞑?岐伯曰:瘖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折毛發(fā)理,正氣橫傾,淫邪泮衍,血脈傳溜,大氣入臟,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黃帝曰:大氣入臟,奈何?岐伯曰:病先發(fā)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發(fā)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發(fā)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
  病先發(fā)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發(fā)于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發(fā)于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發(fā)于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臟及二、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淫邪發(fā)夢第四十三
  黃帝曰:愿聞淫邪泮衍,奈何?岐伯曰:正邪從外襲內(nèi),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臟,不得定處,與營衛(wèi)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氣淫于腑,則有余于外,不足于內(nèi);氣淫于臟,則有余于內(nèi),不足于外。
  黃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厥氣客于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于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客于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客于膀胱,則夢游行;客于胃,則夢飲食;客于大腸,則夢田野;客于小腸,則夢聚邑沖衢;客于膽,則夢斗訟自刳;客于陰器,則夢接內(nèi);客于項,則夢斬首;客于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則夢禮節(jié)拜起;客于胞?,則夢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黃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臟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
  黃帝曰:愿聞四時之氣。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
  黃帝曰:有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麤。
  黃帝曰:善,余聞刺有五變,以主五輸。愿聞其數(shù)。岐伯曰: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
  黃帝曰:愿聞五變。岐伯曰:肝為牡藏,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為牡藏,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脾為牝藏,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肺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時征,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為牝藏,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為五變。
  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jīng);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輸。
  黃帝曰:諸原安和,以致五輸。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jīng)合之,以應其數(shù),故六六三十六輸。
  黃帝曰:何謂藏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愿聞其故。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jīng);經(jīng)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jié)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謂五變也。


  外揣第四十五
  余聞九針九篇,余親受其調(diào),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nèi),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竅,流溢無極,畬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余愿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
  黃帝曰:余愿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后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若是則內(nèi)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內(nèi),近者,司內(nèi)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


  五變第四十六
  黃帝問于少俞曰:余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或為風腫汗出,或為消癉,或為寒熱,或為留痹,或為積聚。奇邪淫溢,不可勝數(shù),愿聞其故。夫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為人生風乎,何其異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愿聞其故。少俞曰:善乎其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斷材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jié),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漉而淺;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于人乎!
  黃帝曰:以人應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傷也,皆傷其枝。枝之剛脆而堅,未成傷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jié)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內(nèi)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麤理,麤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
  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腸,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_,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污然獨異,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麤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
  黃帝曰:余聞病形,已知之矣!愿聞其時。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道,其病必起,是謂因形而生病,五變之紀也。


  本藏第四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jīng)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jīng)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jié)清利矣;衛(wèi)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diào)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jīng)脈通利,肢節(jié)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內(nèi),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何也?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jié)者也;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痹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肺小則臟安,無脅下之?。桓未髣t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挽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脾小,則臟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_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_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歸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俛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無__者,心高;__小、短、舉者,心下。__長者,心下堅;__弱小以薄者,心脆。__直下不舉者,心端正;__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畸浝碚?,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黃色小理者,脾??;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麤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而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問也,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擾大恐,怵惕之志,猶不能減也,甚寒大熱,不能傷也;其有不離屏蔽室內(nèi),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臟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擾;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擾。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復言語也。
  黃帝曰:愿聞六腑之應。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皮緩,腹里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jīng)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脾應肉,肉_堅大者,胃厚;肉_么者,胃薄。肉_小而么者,胃不堅;肉腘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脾不堅者,胃緩;肉_無小里累者,胃急。肉_多少里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黃帝曰:厚薄美惡,皆有形,愿聞其所病。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nèi)藏,則知所病矣。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問于黃帝曰:細子得受,通于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于意矣。「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nèi),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于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于后世,絕于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于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愿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凡刺之理,經(jīng)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nèi)刺五臟,外刺六腑,審察衛(wèi)氣,為百病母,調(diào)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雷公曰:愿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雷公曰:愿聞為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名曰經(jīng)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后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后調(diào)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nèi)關,內(nèi)關者,且大且數(shù),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
  通其營輸,乃可傳于大數(shù)。大數(shù)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所謂經(jīng)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五色第四十九
  雷公問于黃帝曰:五色獨決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nèi)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nèi);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nèi)部也。色從外部走內(nèi)部者,其病從外走內(nèi);其色從內(nèi)走外者,其病從內(nèi)走外。病生于內(nèi)者,先治其陰,后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內(nèi),反者益甚。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已。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雷公曰:善乎!愿卒聞之。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nèi)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jié)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沉濁為內(nèi),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麤,沉天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_陰之屬也。女子在于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xiāng)。別鄉(xiāng)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論勇第五十
  黃帝問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問何急?黃帝曰:愿盡聞之。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于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于寒,外內(nèi)皆然,乃病。黃帝曰:善。
  黃帝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見難則前,見痛則止;夫怯士之忍痛者,聞難則恐,遇痛不動。夫勇士之忍痛者,見難不恐,遇痛不動;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見難與痛,目轉面盻,恐不能言,失氣,驚,顏色變化,乍死乍生。余見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聞其故。少俞曰:夫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謂也。
  黃帝曰:愿聞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沖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黃帝曰:愿聞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__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脅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臟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于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于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背腧第五十一
  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五臟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衛(wèi)氣第五十二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nèi)干五臟,而外絡肢節(jié)。其浮氣之不循經(jīng)者,為衛(wèi)氣;其精氣之行于經(jīng)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nèi)相貫,如環(huán)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竊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jīng)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jīng)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nèi)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輸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后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nèi)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論痛第五十三
  黃帝問于少俞曰: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針石火?之痛何如?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其于毒藥何如?愿盡聞之。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于針石之痛火?亦然。
  黃帝曰:其耐火煤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黃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于火?亦然。
  黃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黃帝曰:人之勝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天年第五十四
  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愿聞其道。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diào),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墻高以方,通調(diào)營衛(wèi),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貨頹落,發(fā)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jīng)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shù)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逆順第五十五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余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五味第五十六
  黃帝曰:愿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黃帝曰:營衛(wèi)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wèi)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shù)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黃色,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水脹第五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冬冬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nèi)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后調(diào)其經(jīng),刺去其血血絡也。


  賊風第五十八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nèi)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jié),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fā)焉。
  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fā),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nèi)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衛(wèi)氣失常第五十九
  黃帝曰:衛(wèi)氣之留于腹中,搐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于胸中者,上取之,積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
  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于上,瀉人迎、天突、喉中;積于下者,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
  黃帝問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shù),然皮有部,肉有桂,血氣有輸,骨有屬。黃帝曰:愿聞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輸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血氣之輸,輸于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者也。
  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究,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diào)氣,故曰上工。
  黃帝問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溫寒,有老壯少小,別之奈何?伯高對曰:人年五十已上為老,二十已上為壯,十八已上為少,六歲已上為小。
  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堅,皮滿者,肥。腘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
  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
  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于眾人者也。
  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后調(diào)之,治無失常經(jīng)。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者。


  玉版第六十
  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愿聞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針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zhèn)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jié),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營氣不行,乃發(fā)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濃,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