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有人跑題怎么辦?十月 18, 2013 by huyan 所在目錄:實戰(zhàn)技巧 當有人在開會時偏離主題了,你的團隊會怎么做?如果你的團隊跟大多數(shù)團隊的反應(yīng)一樣,那領(lǐng)導(dǎo)人也許會說以下類似的話:“Lee,我們現(xiàn)在不是在討論這個”或是“讓我們回到正題吧!”,也許團隊也會直接忽略Lee的意見,試著把討論內(nèi)容拉回原先的主題。 就算你的團隊以上述任何一種方式做出回應(yīng),Lee還是可能堅持繼續(xù)進行岔題的發(fā)言,讓會議越拖越長,而其他開會的人會被Lee搞得不開心、團隊也無法達成會議原本想完成的目標。又或者,Lee也可能決定退出這場會議,讓團隊在未察覺的情況下,喪失了Lee批判性的意見和支持。 倘若你假定Lee或是其他發(fā)言離題的同事是個麻煩,而解決之道就在于把他們拉回正題或是讓他們閉嘴,那真正離題的可能是你自己。這些團隊成員的行為,往往是團隊所面臨更大問題的一個癥狀。 若團隊無法在開會的目的和流程上有一個明確的共識,或者團隊并未提供充足的時間,聆聽每位成員針對某個主題的想法,那團隊成員常常會蹦出一些“古怪”的意見。有時候,問題就在于你認為別人離題了、但其實他們沒有。既然這樣,你該怎么處理? 1、事先就會議主題取得共識。 如果團隊無法對會議主題、目標得到共識,那團隊成員何來離題之說?如果你的團隊并不清楚地明白會議每一部分的目的和主題,那成員們就只好憑自己的理解去決定哪些是該談的正題。因為每個人解讀方式不同,其他人可能感覺某位成員的意見偏離了主題。 在會議開始之前,你可以做類似以下這樣的開場白:“就我的理解,今天開會的目的是X;有人跟我想法不一樣嗎?或是我們需要增加任何主題?”。 即便會議是你召開的、議程是你訂的,如果有這樣的開場白,當有人認為有其他議題需要討論時,就可以在此時提出,這樣一來他們的提議就可事先并入議程中,而不會在會議中途突然提及而顯得離題。 如果你不是召集人、議程也不是你訂的,你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提問:“我們可不可以先花一點點時間,理清一下本次開會的目的和主題,以確保會議能滿足各位的需求?” 2、確認其他人已準備好進行下一個議題。 在你要進入一個新主題之前,避免說:“好了,讓我們繼續(xù)進行下去”,你可以改說:“我想我們已經(jīng)準備好要討論Y了;針對X議題,還有人有什么想要補充的嗎?”。如果還有人覺得X議題并未充分討論完畢,找出解決的辦法,讓每個人都同意進入下一個議程。 如果你的團隊一直都沒有離題,但討論卻常常都超出時間,就表示你低估了要做出高質(zhì)量決定所需的時間。當你和團隊對主題有共識,且確認每個人都同意會議可以往下進行時,你們就是在共同規(guī)劃下一步的議程,建立起對決策的認同感。 3、如果你認為會議已離題,測試看看是否真的如此。 如果團隊已就討論議題取得共識,但有人的發(fā)言還是讓你覺得離題,你可以說:“Lee,我不太清楚你所提的外包,為何跟我們正在討論的企劃流程有關(guān)?你能解釋一下他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好嗎?”。聽了Lee的解釋,你和團隊的其他成員就有機會了解到,原來這兩個主題間有你們并未想過的聯(lián)系。 舉例來說,Lee可能認為,外包可以更為自由運用地運用內(nèi)部資源,讓團隊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完成企劃流程。如果真有關(guān)聯(lián)性,團隊可以決定馬上或在會議后進一步深究Lee的意見是否合理。如果最后發(fā)現(xiàn)Lee的意見跟本次會議無關(guān)、但對團隊仍具參考價值,你可以建議把這排入日后會議的討論事項中。 有件事必須要特別注意:有些時候,即使團隊成員的意見明顯脫離了會議主題,仍需要馬上著手處理。若有團隊成員針對目前團隊合作的狀況,提出了具高度情緒性的意見,你務(wù)必特別申明他意見的重要性,然后決定是否要在繼續(xù)原先開會主題之前,先花時間處理該成員的這個意見。有時候,聚焦討論團隊成員間共同合作的策略,會比那些確切的議題來得關(guān)鍵。 本文的目的,并非單純在提出一些訣竅,能婉轉(zhuǎn)應(yīng)對開會時愛離題的人。我主要是想請你暫時拋開自己的預(yù)設(shè);你不一定了解情況,而別人也不一定就處于狀況外。 我也期望你對別人的觀點懷有好奇的態(tài)度,并請人們對自己的發(fā)言負起責任,讓團隊得以在信息充足的情況之下做出決定,在最佳的情況下終結(jié)一個議題、繼續(xù)進行后續(xù)議程。 這方法要有效,你不能只是學(xué)會婉轉(zhuǎn)說話而已;你必須要真的相信Lee的發(fā)言可能并沒有偏離正題,你只是沒看到背后的關(guān)聯(lián)性而已。 若能在會議目標及議題上取得明確的共識,并在人們看似離題時,真誠地表達好奇之意,你和你團隊的會議就能進行得更快,并有更大的成效。 來源:哈佛商業(yè)評論 作者:羅杰.施瓦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