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chǔ)知識: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極有影響的著作?!睹献印芬粫浭隽嗣献拥难孕?、政治主張、哲學(xué)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非攻”與“兼愛”,主張和平,反對一切戰(zhàn)爭。顯然,孟子的主張帶有極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國古代戰(zhàn)國時期諸侯混戰(zhàn)的時期,卻有著積極的意義,至于課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斷,其最終目的在于維護(hù)封建統(tǒng)治,但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nèi)杂幸欢ǖ慕桃妗?/P> 2、重點字詞注音: 域民(yù)畎畝(quǎn)拂士(bì) 3、重點解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 城:內(nèi)城。 郭:外城。 環(huán):圍。 池:護(hù)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 委而去之 委:放棄。 去:離開。 域:限制。 寡助之至 至:極點。 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畔:通“叛”,背叛。 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 君子:得道者。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發(fā):起,指被任用。 畎畝:田間、田地。 舉:任用,選拔。這里是“被選拔”的意思。 士:獄官。 拂:違背。 亂:擾亂。 曾益:增加?!霸?”通“增”。 恒過 :經(jīng)常犯錯誤。 衡于慮:思慮阻塞?!昂狻蓖ā皺M”,梗塞,不順。 作:奮起,有所作為。 征于色 征:表現(xiàn)。 喻:了解。 入:在國內(nèi)。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胺鳌蓖ā板觥保o佐。 出:在國外。 孟子二章練習(xí)題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識點閱讀
4、重點語句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qiáng)大。 ④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⑤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⑥行拂亂其所為:是他做事不順。 5、重點句子背誦、默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現(xiàn)不得民心、眾叛親離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①分析亡國條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成才的客觀條件: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內(nèi)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3、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jié)構(gòu)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孟子二章練習(xí)題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識點閱讀
三、課后題提示:(見前面的內(nèi)容分析) 四、知識點歸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hù)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nèi)外親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3、一詞多義;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以天下之所順(用)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通假字: (2)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通“橫”,梗塞,不順)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被起用)/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發(fā),發(f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