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歷史文化與文物精品(三):蒙元黃金封地和滿蒙姻盟
 (2013-02-15 17:01:35)
公元1125年,完顏阿骨打率金國覆滅了遼國。為遏制北方蒙古勢力南下,金用了七十年的時間,修建了總長3800公里的金長城,是我國古代長城史上的豐碑。赤峰作為為金朝北部軍事重鎮(zhèn),金長城經(jīng)過赤峰北部五個旗縣,境內長560公里。 赤峰博物館展示的金長城圖,宛如一條巨龍,莽莽蒼蒼地蜿蜒在中國北方大地。
赤峰博物館的金代文物中有四幅孝子石刻,生動形象,引人注目。金代工藝崇尚樸素,回歸自然。這對金三彩兔紋長頸瓶,造型和刻畫法樸拙形象。
這件青釉雕花三足爐屬金代的耀州窯品,以刻花為主,兼有印花、劃花、鏤空、浮雕、模印等多種技術綜合應用,是國家一級文物。
 公元120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自始他和子孫們帶領鐵騎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西征,他子孫建立的輝煌的四大汗國曾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公元1211年平定西夏后,蒙軍突破金界壕進入赤峰,為獎勵皇后孛兒帖的父親、弘吉刺部落首領特薛禪的赫赫戰(zhàn)功,成吉思汗將赤峰地區(qū)作為弘吉刺子孫及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后裔們的封地,享有很多特權。自此蒙古族一直是赤峰地區(qū)的主體民族,城邑繁華,蒙元文化異彩紛呈。蒙古大汗窩闊臺時下詔:“弘吉刺氏生女世以為后,生男世尚公主,世世不絕?!背杉己埂⒚筛绾?、元朝創(chuàng)建者忽必烈以及之后七位皇帝的皇后均出自赤峰弘吉刺部氏,元世祖時封地魯王,使赤峰地區(qū)在蒙元時代政治地位空前高漲。此時赤峰出現(xiàn)了應昌城、大寧城、全寧城、寧昌城等繁華城市,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達,貿易繁盛,應昌曾是元朝政府在北方的糧食收購聚集地之一。
明太祖攻陷大都后,元滅亡,元順帝病逝于赤峰的克什克騰旗,元昭帝在赤峰的應昌繼位,史稱“北元”,持續(xù)了260多年,幾經(jīng)起落分裂,歷史幾與整個明朝平行。明中晚期東部蒙古崛起,曾一度統(tǒng)一漠南蒙古,其汗庭就設在赤峰境內的白城。
 赤峰地區(qū)先后發(fā)現(xiàn)五座帶有壁畫的元墓,反映了元代赤峰地區(qū)的市井風俗。因元代崇尚秘葬,這些珍貴的壁畫為研究元代服飾、生活、藝術等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
這幅元代《墓主人對坐圖》線條流暢,色彩柔和,主人公神態(tài)安詳恬靜,清晰展現(xiàn)了元代的服飾特點和寫實的繪畫藝術。兩側還有壁畫《奉茶圖》和《研茶圖》,描繪的是唐以來流行的抹茶法又稱點茶法的場景,是研究元代茶文化的重要參考。
 宋遼金元時期,河北山西內蒙等地大量仿制白釉黑彩、白釉褐彩瓷等磁州窯品,以點花寫意、工筆龍鳳紋鐵銹花為主,成為北方地區(qū)最常見的陶瓷品種。這對元代的道德清凈瓶、風花雪月梅瓶,雖然拙樸,但難得的成雙成對,是其中的精品。
這件仿磁州窯鐵銹花大罐,是元代直接繼承遼瓷器的典型,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明清時期,赤峰地區(qū)的蒙古王公受命于中原朝廷,戍守邊疆。為對蒙族地區(qū)實行有效統(tǒng)治,清朝對蒙古地區(qū)實行盟旗制度,分封了很多蒙古王公,并從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就滿蒙聯(lián)姻,下嫁公主和親。從清太祖到乾隆年間,赤峰地區(qū)共有7位公主奉旨下嫁,傳播先進文化。其中皇太極與孝莊的女兒固倫淑慧長公主、康熙皇帝的三女兒固倫榮憲公主,地位尊榮,樂善好施,非常受后人敬重,其墓葬出土文物十分珍貴。淑慧公主的骨灰置入了由整根楠木挖旋而成的巨大紅漆骨灰罐中。榮憲公主墓中出土的蘇繡博古袍、近十萬顆小珍珠綴繡的團龍袍朝服,以及鳳冠和配飾的100多件金飾,如“歲寒三友”金簪、“鳳形”金簪六件、眾星捧月鑲貓眼石金釵等,均是傳世珍品。




由于清朝廷與蒙古族貴族的姻親關系,赤峰地區(qū)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融入了滿漢文化因子,但又固守本民族特色。藏傳佛教經(jīng)典《甘珠爾經(jīng)》,全套111冊、長達15000頁全是由金粉手書,原藏于青海塔爾寺,是赤峰昭慈寺住持去塔爾寺求學時載譽歸來帶回的,現(xiàn)已是國內孤品。
赤峰博物館藏的明清時期的青花、斗彩、五彩、青瓷、仿哥窯、霽藍瓷、琺瑯彩等官窯瓷器,多是從經(jīng)常往來京師的蒙古王公貴族府邸中流散的精品。






這件觀音彩塑有著典型的蒙古族婦女造型特征。
清喇嘛教法器、金屬器皿、打獵用具布魯、生產(chǎn)用具馬印、飲食用具奶桶、娛樂游戲蒙古象棋、禮節(jié)性用品鼻煙壺、刺繡等,技藝高超之余,都有濃郁的傳統(tǒng)蒙古族特征,魅力無窮。
(部分資料參閱劉冰、于海燕主編《赤峰博物館》、王燃主編《赤峰文物大觀》兩書,謹此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