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來到中國,在千千萬萬個教師心中留下了難忘的記憶: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注重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對教師組織能力和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終身學習意識和學習技能。本文主要從上述五個方面解析“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培訓理念。 關鍵詞: “英特爾未來教育” 培訓理念 正確定位 為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我國引進了“英特爾未來教育”來做好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該培訓的目的是:使中小學各學科教師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要求每一位參加培訓的學科教師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和資源進行教與學;使教師初步掌握教育信息化時代的新型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使教師利用好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團隊合作精神、問題解決和研究能力。近幾年,“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開展得紅紅火火,但培訓者必須對“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培訓理念有正確的定位。 一、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在信息網絡化的今天,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通過方便快捷的Internet,人們隨時隨地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每個人獲取信息的機會都是均等的,學生的知識不再僅僅通過老師的傳授而獲得。教育領域的信息化使教學環(huán)境成為信息對稱的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教師不但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而且要徹底轉變教育觀念,以跟上當今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步伐。 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對教師的理解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教材成為教學的主宰;教師的教成為鉆研教材內容,傳遞教材信息的過程;而學生的學也只能是圍繞著感知、理解、記憶教材展開,最終導致教學過程封閉、僵化、死板。最后,教師成為“講師”,學生成為“應試”的機器。 “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折射出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其鮮明的特點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本”,教材僅僅是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載體。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和受訓教師都應該對以下幾個方面有清醒的認識。 1.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教師頭腦中的“教學”就是如何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積極互動的教學關系。 2.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主動。由重教師“教”轉變?yōu)橹貙W生“學”,即由“教教科書”變?yōu)椤坝媒炭茣?。教師教學不再是根據(jù)教學大綱把教材分解成知識和技能要點,然后傳授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地自主探索,不斷地親身體驗,不斷地解決問題。 3.充分利用學習資源。教材除了教科書,還應包括各種圖書材料、視聽材料、電子讀物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教科書的基礎上,要善于利用各種知識信息,協(xié)助學生學會學習(如引導上網查資料,幫助家庭小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實地調查走訪等)。 4.教學評價由結果轉向過程、由單一轉向多元、由固定轉向流動。不能過分注重量化的紙筆測試,而應重視綜合素質的評價和開發(fā)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能,注重過程性評價。 二、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如何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問題、主動獲取知識和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是我國教育界長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英特爾未來教育”開創(chuàng)的嶄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 “英特爾未來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應用于學科教學,使計算機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充分有效地整合。“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宗旨在于讓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這種精神符合探究性學習的根本要求,也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絕好途徑。 在培訓過程中,應首先確立“自主學習”的基本模式,并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讓受訓者自己去檢索、分析、概括、推理,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其意圖是培養(yǎng)受訓者學會思考,學會收集必要的學習資料,學會有依據(jù)地做出結論或判斷,等等。在實施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四個方面:(1)問題性,問題是學習的起點;(2)開放性,允許受訓者用不同的方式、視角去探究學習內容;(3)實踐性,學習課題的探究需要操作和積極參與;(4)差異性,由于受訓者存在個性差異,要注意提供不同受訓者都可以發(fā)揮能力的空間與層次。在組織小組時,要使不同層次、不同特長的受訓者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三、建立學習共同體,注重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亦稱學習者共同體(Community of Learners),是發(fā)展中的一種教學隱喻,它直接與建構主義中“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xié)商”這一學習隱喻相對應。所謂學習共同體是為完成真實任務/問題,學習者與其他人相互依賴、探究、交流和協(xié)作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學習者分享各自的見解與信息,鼓勵學習者探究以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層理解。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同伴開展包括協(xié)商、呈現(xiàn)自己的知識、相互依賴、承擔責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動。 在培訓過程中,受訓者分成小組進行協(xié)作學習,小組成員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坝⑻貭栁磥斫逃迸嘤柕闹匾康氖亲尳處熣莆招畔⒒瘯r代的新型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充分利用好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資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團隊合作精神、問題解決和研究能力。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既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又能使學生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借鑒學習好的同學的策略,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增強,學習興趣得以提高。 四、注重對教師組織能力和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有人認為,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老師有時候上課只講很少一部分內容,大部分是靠學生自覺主動完成學習任務,那么老師豈不是輕松了許多?對老師的能力要求也降低了?其實不然,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教師不但是舞臺上的演員,更肩負著幕后導演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內化教材內容,對學生循循善誘,還要擔任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等多重角色,因此對教師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由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在許多信息的獲得上,學生與教師幾乎是同步的、等量的,在這種信息對稱的形勢下,教師的知識體系和學生的知識體系有可能會保持基本平衡。在這種情況下,要優(yōu)化教學效果,教師不僅僅要掌握多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先進的思想、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觀點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不只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教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通過信息的交流與碰撞點燃學生頭腦中隱藏的創(chuàng)造火花,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信息對稱環(huán)境下,這一點對于教師來說非常重要,教師要轉變傳授知識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站在時代的前沿和創(chuàng)新的高度看待教育,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在學習化社會,教師和學生的顯性差別將會越來越小,而內隱的差別則主要表現(xiàn)在意識、觀念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 五、注重師生終身學習意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 在知識爆炸時代,信息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長,人們逐漸認識到終身學習的必要性。西方白領階層流傳一條知識折舊定律:如果你一年內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將會折舊80%。這是一個非??膳碌臄?shù)字,因此終身學習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網絡是一個全天候的信息通道,在這里,學習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事實上也是如此,許多同學在與網絡“牽手”之后,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求知欲望異常強烈。在通過網絡擴展了知識外延的同時,他們也真正體會到了“學然后知不足”的深切內涵,進而確定了終身學習的思想。通過“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受訓者把學習的必要性和學習的技能整合起來,因此也培養(yǎng)了終身學習的技能。 在培訓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學員都反映特別累,很多人在剛開始時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底培訓什么,等培訓快結束了才悟出不少道理,回過頭來看這一個星期的集中培訓,都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有不少學員說“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是他們參加的收獲最大的培訓。我認為,受訓學員之所以覺得累,覺得沒有眉目,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于傳統(tǒng)教育來說,這個培訓從理念到方法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以及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應該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實現(xiàn)英特爾未來教育理念與我們民族教育的優(yōu)秀成分的無縫鏈接,促進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步伐。 參考文獻: ?。?]莊曉蓉.全新理念貴在實踐——應用“Intel未來教育”理念嘗試地理教學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2,(4). [2]祝智庭,顧小清.大型教師培訓項目文化建設:英特爾未來教育的案例.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8). ?。?]徐寧,趙冬梅,劉增鎖.“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8). |
|
來自: 數(shù)術窮天地 > 《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