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裂 1.不審脈證,膠于活血,思想僵化,不知辨證,久施藥餌,反見不效 歐××,男,12歲。 小便失禁或遺尿7年多。醫(yī)診脊柱裂。先以西藥治療數年不效,后又以中藥活血逐瘀和針灸配合仍無效果。審其除小便失禁或遺尿外,并見右腿疼痛,肌肉萎縮,走路困難拖拉有時跌跤,右足不能上舉,納呆食減,趾指厥冷,舌苔薄白,脈沉細弦。證脈合參,診為肝腎陰陽俱虛。治擬培補肝腎。處方:生地10克,石斛10克,麥冬6克,肉蓯蓉6克,肉桂2克。附子2克,木瓜6克。 其父知醫(yī),乃云:患者腿痛肌痿非瘀血乎?然何用活血逐瘀而不效?答曰:疼痛自有瘀血所致者,故臨床上常用活血藥以止痛。然疼痛并不是都由瘀血所致,故中醫(yī)止痛有祛風止痛者,有理氣止痛者,有溫經止痛者,有補氣止痛者,有補血止痛者。此證所以用活血而不能止痛者,乃因本證之痛非瘀血所致耳。又問:醫(yī)家多云小兒乃純陽之體,而先生卻用附子、肉桂純陽之品,何謂也?答曰:小兒純陽之見,后人多糾正之日:稚陰稚陽之體,稚者,幼稚也,隨撥隨應也,易虛易實也,非不可用溫熱之藥也。本病腿痛、肌痿、遺溺顯系腎之陰陽俱虛,故以上方治之。然用藥稍久恐陽熱浮動,故不用熟地之溫,而用生地之涼以佐治之。 服藥6劑,腿痛好轉,走路亦較前有力。繼服上方40劑,腿痛盡失,肌肉亦較前豐滿,且一個月未見遺尿,又服60劑,諸證消失,果愈。 2.正氣虧損,陰陽乖違,徒施補益,不調陰陽,精氣不固 何××,男,10歲。 夜間遺尿,白天失禁近10年。醫(yī)診隱性脊柱裂。先以西藥治之不效,后以針灸、按摩及中藥縮尿止遺之劑仍無功。審其精神、食欲、體力、智力發(fā)育均正常。舌苔薄白,脈弦緩。思之:癥少而脈緩必陰陽榮衛(wèi)失調所致。治宜調和營衛(wèi)陰陽,斂攝脬氣。處方: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3片,甘草6克,大棗7個,龍骨10克,牡蠣10克,益智仁3克。 某醫(yī)日:尿失禁,非虛乎?何不用補?尿失禁者,脬氣不能固攝也,自應屬虛,虛者,自當用補,然補之不效者何?答日:陰陽失調也,失調者當調其陰陽,不可用補以助其失調之陰陽再失調也,故《內經》稱“因而和之,是為圣度?!敝倬坝凇?span id="9odhwkz" class=t_tag oncg=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9%87%91%e5%8c%ae">金匱要略》虛勞篇諸虛極之遺精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者,就在于調之也。本病之虛證少而遺尿卻甚,必因陰陽失調所致,故以桂枝湯調陰陽,加龍骨、牡蠣以斂之而效如神也。服藥3劑,一周未遺,繼服4劑,愈。 血管性頭痛 1.不審方病之因,不察脈象之見,但憑武斷意測,徒施藥餌,怎能取效? 章××,男,30歲。 頭痛3個月來晝夜不止。醫(yī)診血管性頭痛。先以西藥治療1個多月不效,繼又以中藥清熱瀉火、活血通絡、滋陰平肝等劑,并配合針灸等治療2個月,仍不效。審其方病之始于冬季裝卸貨物汗出之后,舌苔白,脈浮弦緊,左脈大于右脈。綜合脈證,思之:東垣于內傷、外感之辨在脈之左大于右者外感也,右大于左者內傷也。今脈左大于右,且脈浮弦緊,必風寒外感也。治宜疏風散寒。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川芎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細辛4克,白芷10克,薄荷1克,甘草6克,羌活10克。 服藥2劑,頭痛減半,繼服4劑,頭痛盡失。 某醫(yī)云:前用諸藥50余劑不效,今用3~4劑而痊,其故何也?答曰:藥、證相符也。今脈證皆寒而反用寒涼、活血,此誤也,何以故?不察因與脈也。 2.知天人相應,辨臟腑,知虛實,病始治愈 蘇××,女,30歲。 左側偏頭痛3年多。醫(yī)診血管性頭痛。先予西藥治之不效,后又予中藥平肝瀉火、祛風散寒、養(yǎng)血活血、針灸治之,亦無功。審其頭痛呈陣發(fā)性,發(fā)時或為撕裂,或為錐刺,并同時伴作惡心嘔吐,或吐瀉并作。再詢其頭痛有明顯的時間性.每次發(fā)病均發(fā)生于早晨起床之后,至上午10時左右才開始緩解,這種情況連續(xù)發(fā)生2~3天后,逐漸感到極度的疲乏嗜睡,有時甚至連續(xù)睡眠3—4天,既不想吃,也不想喝,至嗜睡好轉之后,又開始轉為持續(xù)不斷的隱痛2~3天,再突然劇痛幾下,才真正的頭痛消失。這種發(fā)作,開始時半年發(fā)作一次,近半年來,幾乎平均一個月發(fā)作一次,每次少則7天,多則半月。此次發(fā)病與上次發(fā)病僅相隔了一周,為此半年來,根本不能再堅持工作。舌苔白,脈弦大而緊,右大于左。綜合脈證,診為氣血俱虛為本,風寒外客為標。治擬益氣養(yǎng)血,疏風散寒。處方:升麻10克,柴胡10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人參10克,甘草6克,當歸10克,羌活10克。 某醫(yī)云:此病如此之劇,何僅用補中益氣湯以治之?答日:此病發(fā)于每日之早晨,早晨,《內經》稱為朝,即約為卯辰時,此時為陽氣初生之時,陽虛挾郁者,升發(fā)不利,故疼痛大作,至午時陽氣盛而痛減,乃陰陽相對平衡之所為,此證非但補之所能解,必須補中佐升佐散方為正事,故以補中益氣治之。又云:疼痛如此之劇,何不用蜈蚣、全蝎?答曰:風寒閉郁,陽氣閉郁者,還是以散風升陽之味較好,故加羌活、而不用蜈蚣、全蝎。君請看東垣之著,用羌活、防風、白芷、細辛、獨活,而不用蜈蚣、全蝎者,亦在此耳。 服藥4劑,頭痛頓失,其后又服40劑,果愈。 3.察脈驗證,兩相比較,知比例之多少,始得全功 張××,男,40歲。 頭暈頭痛,時輕時重5年多。醫(yī)診血管性頭痛。先以西藥治療2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藥平肝瀉火、滋陰平肝、疏風散寒,以及蜈蚣、全蝎、蜂房之屬與針灸等治之2年多仍不效。審其頭痛之狀,均呈陣發(fā)性,每次發(fā)病之前,先發(fā)現晝夜不能入睡2—3天,接著突然感到頭脹頭痛,進而劇烈發(fā)作,頭痛如裂,惡心嘔吐,心煩意亂,時時煩熱向上沖逆,胃脘悸動不已,胃脘滿脹,一天后頭痛開始減輕,并感到特別疲乏思睡,頭腦不清,思維和記憶力幾乎全部喪失,這種情況約2天左右,諸證逐漸消失,并感幾乎和無病一樣。這種情況,開始時,約3~4個月1次,最近3個月來幾乎每月都發(fā)。舌苔白,脈弦緊而數。綜合脈證,診為痰飲蘊伏,肝木失達。治擬化飲理肝。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軍4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3劑,頭痛頓止,繼服7劑,他證未作。其后又服30劑,停藥觀察半年,愈。 某醫(yī)云:前用諸方之不效者,何故也?答曰:痰飲不化反用陰藥之膠固也。徐靈胎、清代之大醫(yī)家也,在評仲景立方,天士立法時,特別稱道苦辛通降法為治膠結痰飲之大法,而前用諸藥恰巧違反此一立法。今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者,既有苓桂劑之化飲,又有黃芩人肺之上苦,大黃人大腸之下苦,既有生姜之辛散,又有桂枝之辛通,且有柴胡之理肝膽,故郁結之痰飲可一舉而消也。所以頭痛可迅速消解也。又問:余亦曾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治之,然其不效者,何也?答曰:大法、方劑均同而不效者,恐藥物之間的比例有別也?云:其他藥味藥量均同,而僅大黃用量有別也。答曰:你用大黃10克、我用熟軍4克,其因恐就在此耳。大黃10克重在瀉下,熟軍4克僅用其苦降,而不用其瀉下也,如此可辛通有余而苦降不足,痰飲易化也。若用大黃10克則苦降有余,辛通不足,解郁火有余,而化飲不足,此仲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意也。 4.虛實并見,寒熱共存,不審脈象,不察轉變,治之不效 鄭××,男,48歲。 頭痛牙痛8年多。醫(yī)診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先以西藥治療數年效果不明顯,繼又配合中藥龍膽瀉肝、川芎茶調、歸脾、補心等劑、針灸治療數年亦無微功。審其頭、眼眶、面頰、牙齦均痛,其痛時為鈍痛,時為閃電樣劇痛,且視物昏花,頭暈耳鳴,心煩心悸,納呆食減,口苦咽干,舌苔白,指趾厥冷,而手心反熱,脈沉弦而澀。綜合脈證,診為肝郁氣結,寒飲內郁,郁而化火,上熱下寒證。治用疏肝理氣,溫陽化飲,清上溫下。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個,桂枝15克,酒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4劑,頭痛、牙痛,頭暈耳鳴俱減,繼服4劑后,諸證不但不減,反有加重之勢。再審其脈虛弦而滑。思之:脈虛者,氣陰俱虛也;滑者,痰熱也。合之于癥,乃氣陰兩虛,痰熱內郁也。治擬補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 服藥6劑后,頭痛消失,他證亦減;繼服40劑,諸證盡失,愈。 某醫(yī)云:余治此病人常常是初藥有效,繼服無功,此何故也?答:這種情況在疑難復雜疾病中非常多見,這主要是本病大都虛實并見,寒熱共存之故,如何治?我認為一注意先后,二注意隨證。怎么注意?宗脈即可。 5.寒熱當分,經絡當明,本末當清 徐××,女,62歲。 反復發(fā)作性劇烈頭痛嘔吐40年。醫(yī)診血管性頭痛。先以西藥久治不效,后又以中藥補氣養(yǎng)血、和胃降逆、平肝潛陽、疏風散寒等劑,以及針灸、按摩、氣功等亦無功。細詢其證,結婚以后,性欲要求比較旺盛,但不久即發(fā)現每次性交之后,即感頭脹隱痛,至30多歲時,每次性交之后,即頭痛納呆,甚至幾天頭痛的不能堅持工作,頭痛停止后,又有性欲要求迫切的感覺,但一性交又頭痛幾天不能工作。至40歲左右時,性欲要求不如以前那樣迫切,頭痛也漸減少。但頭痛的劇烈程度和時間卻較前更加嚴重,每次同房發(fā)生快感時,即突然感到頭頂灼熱,迅即劇痛,惡心嘔吐,滴水不入,接著連續(xù)頭痛、嘔吐,煩躁不安,難于入睡十幾天。最近數年以來,以上癥狀持續(xù)的時間更加延長。近兩年來,由于忙碌,經常出差不在,夫婦未曾同居,所以一直沒有發(fā)生頭痛。在兩個多月前,由于工作已告一段落,而性交一次,在此次性交達于興奮高潮時,突然感到頭頂灼熱,迅即轉為頭痛嘔吐不止,立即請本單位醫(yī)生救治,不效,又轉至某院進行治療。先以西藥、支持療法治療一個多月不效,又請中醫(yī)以川芎茶調散、二陳湯等加減治療20多天仍不效。再邀余前往會診治療。察其除頭頂灼痛,頻繁的嘔吐外,并見其煩躁不安,舌苔薄白,脈弦緊。綜合脈證,思之:巔頂頭痛者,肝也;弦緊之脈者寒也。合而論之,乃肝寒厥逆頭痛之疾。治宜溫肝降逆。處方:吳茱萸10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生姜4片,大棗7個。 服藥4劑后,頭痛大減,嘔吐停止,食欲增進,又服上藥6劑,痛減八九,食欲,睡眠恢復正常。3個月后,又因再次性交,頭痛又發(fā),但較上次頭痛明顯為輕,且未發(fā)現嘔吐,復與上方10劑服之,諸證不減。再察其證,除頭痛、失眠之外,并見兩脈尺弱寸盛而弦細。因思尺脈者,腎脈也,且見足冷,必腎陽虧損,厥氣上逆所為耳。因擬溫腎納氣。處方:沉香10克,補骨脂10克,骨碎補10克,硫黃1克,肉蓯蓉15克,吳茱萸10克,當歸10克。 服藥10劑,頭痛消失。繼以上方為丸,每次3克,每日2次,服藥3個月,果愈。 某醫(yī)云:余亦曾用溫胃降逆,然其不效者何也?答曰:本證之始確為肝胃之證俱見證,故以肝胃之方治之而取效,然其用溫胃降逆何其反不效也?經絡不同耳。喻嘉言云: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意即此耳。仲景《金匱要略》云:“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痹凇?span id="mqcmap7" class=t_tag oncg=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4%bc%a4%e5%af%92">傷寒論》一書中列于厥陰篇,即指能治厥陰頭痛也。然本病病程甚長,且腎氣亦衰,故寒厥上逆而頭痛,因此改用溫腎降逆治之。 6.治病宗法,而不可泥方,此中醫(yī)之大法也 邵××,女,48歲。 頭痛頭悶時或劇痛難忍3年多。醫(yī)診血管性頭痛。先用西藥治療年余不效,繼又以中藥補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清肝瀉火、蟲藥止痛,針灸、按摩等亦不功。細審其除頭悶頭痛,時見劇痛外,并見面色虛浮皓白,神疲乏力,白帶增多,月經失調,舌苔薄白,脈濡緩。綜合脈證,診為脾虛濕盛,肝木失達,清陽失升。治擬健脾除濕,理肝升陽。處方:白術50克,山藥50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車前子10克,蒼術9克,甘草10克,陳皮10克,柴胡4克,荊芥4克。 某醫(yī)云:此乃傅氏女科第一方完帶湯也。完帶湯乃治白帶之方,何先生用其治頭痛之證?答曰:傅青主《女科》云:“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郁而氣弱,則脾土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水,反變成白滑之物,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疏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于地中,則地氣自升騰于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蓖陰撸捌⑽父稳浲沃?,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升提肝木之氣,則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補益脾土之元,則脾氣不濕,何難分消水氣,至于補脾而兼以補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氣之強,則脾之弱不能旺,是補胃正所以補脾耳?!北咀C雖非白帶之病,而其病機亦與完帶湯所治之證相同,故仍可以完帶湯治之。此即所謂重法而不重方也。 眼藥6劑,精神、食欲好轉,頭悶頭痛消減六七。繼服4劑,諸證不減。再審其脈虛弦而滑,舌苔薄白。因思脈虛者,氣血俱虛也;弦滑者,痰熱郁于肝膽也。治宜補氣養(yǎng)血,理氣化痰。處方:黃芪15克,當歸6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10劑,諸證消失,后果愈。 某醫(yī)云:完帶湯、加減十味溫膽湯兩方均能除濕,然用完帶湯不效,用加減十味溫膽湯有效,其故何也?答曰:痰與濕雖屬同類,然有其不同耳,故改用祛痰而取功耳。 7.久用氣藥,陰液因傷,不知變化,病必延宕 續(xù)××,男,12歲。 頭陽白穴附近約指頭大一片疼痛,痛則惡心嘔吐,視物昏花6年多。醫(yī)診神經血管性頭痛。先用西藥治療1年多無明顯效果,繼又配中藥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劑治療2年多亦不見好轉。最近半個多月以來,又以針灸治之,其痛更甚,特別是近1周來,幾乎每天都劇痛3~4次,每次少則幾秒,多則3分鐘,且見一痛即劇烈嘔吐,視物昏花,疼痛一止即昏昏欲睡。細審其證,除頭痛外,并時見心煩不安,舌苔白,脈弦緊。綜合脈證,診為肝郁氣結,痰濕內蘊。治擬疏肝理氣化痰。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0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6劑,頭痛大減,由每日頭痛3—4次,減為每周僅發(fā)2次,而且發(fā)作的時間亦明顯減少,但繼服至第10劑時疼痛不但不再繼續(xù)減輕,而且反有加重之勢,僅近2天即頭痛發(fā)作3次。再審其證,舌苔薄白,舌尖稍紅,脈弦小數。綜合脈證,思之:此乃少年稚陰稚陽之軀,久久必然陰津虧損,風邪乘虛而入。治宜養(yǎng)陰益血,佐以散風止痛。處方:JII芎6克.防風4克,元參3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 服藥10劑,頭痛消失,繼服10劑,果愈。 某醫(yī)云:川芎、防風均止痛之品,今頭痛甚劇,反以微量治之,吾甚不解也?答曰:本證陰血不足,若以大劑風藥以耗血散血則病必劇,故只可以量少之風藥內服,因恐其傷血也。 8.郁火當散,實火當瀉,瀉散不當,其病難瘳 錢××,女,58歲。 左側頭部、上牙、耳、顴、鼻孔疼痛15年多。醫(yī)診三叉神經痛、血管性頭痛。先用西藥與酒精封閉,曾經有一度有所減輕,但不久疼痛更加嚴重,后又配合針灸、散寒止痛之劑,亦是開始減輕,其后更劇,特別是近3個月來,疼痛一直持續(xù)不止。細審其證,疼痛如絞,上下牙不敢閉合咀嚼,亦不敢用鼻大吸氣,心煩不安,食欲不振,大便干,口干舌燥,舌苔黃白,脈弦緊而數。綜合脈證,思之:此乃肝膽相火內郁而外受風寒也。治宜擬清瀉肝火,外散風寒。處方:防風10克,細辛3克,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車前子10克(布包),澤瀉10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 服藥1劑,疼痛大減,但當服至第7劑時疼痛不再繼續(xù)改善。綜合脈證,反復思考:此乃久病由氣及血,當在散寒、瀉火的同時,酌加養(yǎng)血瀉火之品。處方:川芎15克,生石膏40克,元參60克,龍膽草10克,當歸15克,細辛3克。服藥6劑,其痛大減,繼服50劑,愈。 9.元參養(yǎng)陰,善清浮火,量少力微,亦難奏效 吳××,女,成。左偏頭痛十幾年。醫(yī)診血管性頭痛。始用西藥稍有緩解,繼續(xù)用藥則無效果,后配中藥祛風散寒、補氣養(yǎng)血、益血安神,亦只開始有效,繼而無功。細審其證,頭痛頭悶,時而鈍痛,時如錐刺,時或吐瀉,痛止后則嗜睡乏力數天,其后又見失眠心煩,胸滿心悸,月經失調,舌苔薄白,脈弦細。綜合脈證,思之:此肝郁血虛為本,肝火為標也。治宜疏肝養(yǎng)血瀉火。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薄荷3克,龍膽草10克,元參40克。 服藥6劑,頭痛頭悶大減,繼服30劑,愈。 某醫(yī)云:本病余曾用丹梔逍遙散治之,然其不效者何也?答曰:本病脈弦細,治宜養(yǎng)血瀉火,丹梔逍遙散者,養(yǎng)血瀉火之方也,臨證用之尚稱合拍,然用之何故不效?此因肝陰不足,養(yǎng)陰不足所致也。又日:余亦曾加生地、元參以益陰,然用之亦不效,其故何也?答曰:陰虛火炎于上者,當滋陰降火,元參者,不但滋陰,且善清上焦浮游之火,尤宜用之,然用元參何故不效?藥量不足所致也。今火浮于上當滋陰降火,而柴胡者,不但疏肝,且能升陽以助火邪之上浮,故需大劑元參以佐制之,否則難于湊效也。 10.氣機郁滯,不予調氣,反予止痛,寒氣傷胃,其痛更劇 柳××,男,64歲。 持續(xù)性頭痛,時輕時重30多年。醫(yī)診血管神經性頭痛。胃脘滿脹,隱隱作痛,頻繁噯氣40多年。醫(yī)診慢性胃炎。胸痛心悸消瘦5年多。醫(yī)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房纖顫、糖尿病。醫(yī)先用西藥治此害彼,治彼害此,而病情日漸加重,后又請中醫(yī)或治頭而胃傷,或治胃而頭痛加劇,或治心而諸證更甚。細審諸證,胃脘滿脹,隱隱作痛,不斷噯氣,按壓之則痛脹更甚,頭痛頭脹,口苦口干,疲乏思睡.陽痿。腰困腰酸,目視昏花,舌苔白,脈沉弦緩。綜合脈證,思之:此氣陰兩虛為本,脾濕不化,食滯中焦,肝木失達為標。治擬補氣養(yǎng)陰,燥濕健脾,理氣活血,消積導滯。處方:黨參30克,麥冬10克,生地30克,蒼術10克,白術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薄荷4克,神曲12克。 服藥6劑,頭痛、胸滿、脘腹脹痛,噯氣均大減,繼服12劑,諸證大部消失。 某醫(yī)云:本病證情極雜,諸方用之均無效果,且其止痛僅用蜈蚣即達干條,全蝎亦達10斤,然其微效俱不得見,今用此方未見一味止痛之藥,然其效甚佳,其故何也?答曰:東垣《脾胃論》云:“《陰陽應象大論》云:谷氣通于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锻ㄔu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謂人以胃土為本……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今之以加味一貫煎治愈者,一者調脾胃也,二者調肝膽也,故一方而諸證俱愈。至于蜈蚣、全蝎者,一熄風也,二活絡也,然其均無調肝脾之效,故用之無功也。 外傷性頭痛 1.膠執(zhí)瘀阻,不辨脈證,氣滯活血,療效不明 郜××,女,成。 頭部被木棒擊傷后3個多月來,一直頭痛頭暈,心煩失眠。醫(yī)診外傷性頭痛。先用西藥治療1個多月不效,繼用中藥活血化瘀之劑近2個月仍無功。細審其證,除頭痛頭暈之外,并見心煩失眠,舌苔薄白,脈沉弦而澀。綜合脈證,診為氣滯血瘀,治擬理氣活血。處方:柴胡15克,赤芍10克,枳實10克,炮甲珠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熟軍10克,甘草10克。 服藥3劑,頭痛稍減,繼服15劑,頭痛消失,愈。 某醫(yī)云:為何余久用活血逐瘀而不效,而老師應用活血逐瘀之劑反效耶?答曰:外傷后頭痛大部是與瘀血有關,因此多用活血逐瘀法進行治療,但是本病脈沉弦而澀,不但有瘀血而且有氣滯。氣滯血瘀者,治當理氣活血,而你的治法中恰恰缺少理氣這一項,故而不愈。 2.泥于瘀血,頻施逐瘀,虛證已具,反予攻邪,久久不愈 郝××,男,43歲。 車禍外傷昏迷經過搶救雖然已經恢復,但其后4個多月來,一直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疲乏無力。為此先用西藥治療2個多月不見好轉,繼又用中藥活血逐瘀之劑仍不見效。細審其證,除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疲乏無力之外,并見舌苔薄白,脈虛大而弦。綜合脈證,診為氣陰兩虛證,擬用補氣養(yǎng)陰之劑治之。處方:黃芪15克,白術10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生地15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五昧子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 服藥3劑,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等證好轉;繼服30劑,愈。 某醫(yī)云:腦震蕩諸醫(yī)均云瘀血所致,而本證反用活血不效,其故何也?答曰:瘀血者,脈見沉澀也,今脈反見虛大而弦,虛大而弦者,乃氣陰俱虛之脈也。仲景在《傷寒論》中,當論及到誤治壞證的治法時,曾諄諄告誡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即知何逆,當首觀脈,次觀癥,而不是首觀癥,后觀脈。本證既屬久治不效者,必有誤治在中也,怎么辨證?怎么論治?宗脈可也。今脈既為虛大而弦,其證自當以氣陰兩虛為主,所以治以補陰益氣煎以補氣養(yǎng)陰也。 3.腦髓不足,氣陰兩虛者,當益氣養(yǎng)陰,填精補髓 葛××,男,成。 砸傷頭部后3年多來,頭暈頭痛一直不止。醫(yī)診外傷性頭痛。先用西藥治療1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藥活血逐瘀,針灸仍不效。細審其證,除頭痛頭暈,失眠健忘之外,并見舌苔薄白,脈沉細弱。綜合脈證,思之:脈沉細弱者,氣血陰陽俱虛,髓海不足也。治宜大補陰陽氣血,填精補髓。處方:龜甲30克,鹿角膠10克(烊化),人參10克,枸杞子10克。參茸衛(wèi)生丸2丸。 服藥4劑,頭暈頭痛,失眠健忘俱減,繼服40劑,諸證消失,愈。 動脈硬化性腦梗死 1.神昏舌短,邪閉心包,內竅不通,但用開竅不愈者,必予通腑 關××,男,60歲。 神昏,口喁,半身不遂4天。醫(yī)診腦血栓形成。每日除予西藥外,并鼻飼安宮牛黃丸3丸,然其效果始終不夠顯著。細審其證,除神昏,口眼?6?0斜,半身不遂外,并見其脘腹脹滿,大便5日未行,舌苔黃燥,脈沉滑數。綜合脈證,思之:神昏者,心包之疾也,其痰火蒙蔽者,安宮牛黃丸為必用之藥,然其已用13丸而尚不減,其故何也?又思鞠通《溫病條辨》日:“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其證有五……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贝恕捌湟蛐伴]心包,內竅不通……較前條僅僅譫語,則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閉脫之虞,陽明大實不通,有消亡腎液之虞,其勢不可少緩須臾,則以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以承氣急瀉陽明,救足少陰之消,此兩少陰合治法也?!北静》堑窕瑁嗲冶忝?,舌黃而燥,脈沉滑數,故非通腑不得解也。再思下法有二:一日牛黃丸加大黃,二日牛黃丸加小承氣。若腹?jié)M便秘者宜小承氣,僅口渴者宜大黃,今患者腹?jié)M、便秘、脈滑并見,自宜小承氣也。因擬通腑瀉熱,開竅化痰。處方:大黃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安宮牛黃丸2丸(另化開服)。 服藥1劑,大便通,神稍清,繼服1劑,神志全清。 2.神昏之因氣郁者,必予理氣方效 由××,男,68歲。 在睡眠的過程中突然神志昏迷。醫(yī)診腦血栓形成。先用西藥治療2周不效,繼又配合中藥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治療2周亦不效。細審其證,除神志昏迷外,并見其痰涎壅盛,舌苔白膩,脈沉緩稍滑。詢其發(fā)病之因,日:近1個月連續(xù)不斷的生氣,為此長期唉聲嘆氣,不食亦不能睡。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郁證也;緩而滑者,濕痰蘊郁不化也。痰濕上逆,上蒙心竅,故神昏也。因擬疏肝理氣,化痰開竅。處方:柴胡10克,枳實10克,桔梗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杏仁10克,菖蒲10克,梔子10克,蘇葉6克,瓜蔞15克,生姜4片,蘇合香丸2丸(另溶化沖服)。 服藥1劑,神志略清,繼服4劑,神志全清。 某醫(yī)云:開竅乃治昏迷之大法,而未聞其用疏肝始解者也?答曰:《內經》稱木郁者達之,稱因而和之是為圣度。此病既與肝之郁有關,且屬不和所引起,豈能不與和之,達之乎1 3.神昏之閉、脫并見者,必予祛邪扶正兩施,才可挽生命于萬一 董××,男,70歲。 神昏不語3個多月。醫(yī)診腦血栓形成。先以西藥治療20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安宮牛黃丸、至寶丹2個多月仍不效。細審其證,除神昏不語外,并見其眼合口張,鼻鼾,肢體軟癱,二便自遺,舌苔黃白厚膩,脈虛大弦滑。綜合脈證,思之:目合口張,鼻鼾,二便自遺,脈虛大者,正氣大虛也,五臟欲絕也。脈弦滑者,尚有陽氣也,痰熱蒙蔽也。綜合脈證.論之乃五臟欲絕而尚有陽氣之復也,痰濕邪氣阻郁也。治宜大補氣陰以扶正回元,稍佐化痰開竅以除其邪。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殼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知母6克。 并囑除支持療法外,停用任何藥物。 連續(xù)服藥15劑,神志稍清,并時有睜眼,開口及示意他人接大小便的動作。此時某醫(yī)嫌藥效過慢,乃加入安宮牛黃丸,每日2丸服之,兩日后,神志更加不清,且大便轉為失禁。再邀會診。云:此五臟大衰之候,豈能容克伐之藥進之乎。急去安宮牛黃丸、知母等藥。服藥15劑,神志果清。 4.舌瘖不語,風痰阻絡者,必分陰陽寒熱 趙××,男,54歲。 腦血栓形成后,經過中、西藥,針灸等治療后,雖然神志、偏癱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但仍健忘、失語。細審其證,除言語不能,伸舌偏歪外,并見口涎不斷的由口角流出,囑其張口看舌則滿口盡涎,舌苔白而水滑狀,指冷,脈沉弦細澀。綜合脈證,云:此風痰阻絡證也。治宜熄風化痰,開竅通絡。余語剛停。某醫(yī)云:余用解語丹、資壽解語湯加減已百余劑矣,然其不效也。余云:恐用方寒熱有別也。為疏:羌活3克,竹瀝15克(沖),生姜10克,天麻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茯苓10克,制南星10克,全蝎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 針:通里、啞門、大陵 服藥10劑,開始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詞語;繼服40劑,言語基本恢復正常。 某醫(yī)云:此證所處之方僅附子、肉桂不同,而再加羚羊角、鉤藤、連翹也,何其效不同者若此?答曰:溫化與冰固天壤之別也,豈可不注意也。 5.偏癱失語,正虛邪實者,非扶正祛邪而不解 蘇××,男,60歲。腦血栓形成后,經過中、西醫(yī),針灸配合治療,雖然神志已清,偏癱稍解,但直至今天已1年多仍然不能說話。細審其證,除舌喑不語外,并見舌苔黃白厚膩,脈虛大弦滑。因思脈虛大者,氣陰兩虛也。弦滑者,痰熱也。合之于癥,乃氣陰兩虛為本,痰熱不化為標也。擬用補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處方: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人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元參15克。針:啞門、涌泉、通里連續(xù)服藥70劑,言語恢復正常。 高血壓性腦出血 1.陰脫宜固,不可祛邪,虛實不辨,治焉不錯 栗××,男,75歲。 在一次會議的發(fā)言過程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醫(yī)診腦溢血。先以西藥治療8天無效,繼又配合中藥化痰開竅,平肝熄風治之約2個月,不見好轉。細審其證,除神昏不語外,并見右側偏癱,面赤如妝,鼻鼾遺尿,汗出,舌質紅絳少苔,脈虛大而數。綜合脈證,診為陰脫之證。治擬養(yǎng)陰固脫。處方:龜甲30克,牡蠣15克,龍骨15克,鱉甲15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五味子12克,阿膠10克,麥冬10克,生地15克。 某醫(yī)云:腦溢血證,中醫(yī)之中風病也。張山雷《中風斟銓》云其為肝陽上亢血沖腦神經所致者也,故多以平肝潛陽為法,張錫純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列鎮(zhèn)肝熄風湯,治內中風證,其脈弦長有力,面色如醉,顛仆不知人,肢體痿廢,而先生獨不用其法、其方,其故何也?答曰:本證舌絳,汗出,面赤如妝,神昏,脈虛大而數,顯系陰脫而非陽亢,脫者宜固宜斂,故重用益陰斂攝之龍、牡、五味、阿膠,而不用代赭、鉤藤也。且前醫(yī)已告知安宮牛黃、石決、鉤藤、竹瀝之屬均不可再用也。 服藥3劑,神志稍清,繼服30劑,汗止,神清,且時有言語可以發(fā)出。 2.虛實必辨,陰陽必分,證脈分清,始能判明 李××,男,77歲。 腦溢血病,經過中、西藥的治療,半年多來,神志雖然已經恢復正常,偏癱亦明顯好轉。但至今仍完全失語。細審其證,除仍偏癱、失語外,尚見舌質紅絳無苔,脈虛大而數。證脈合參,診為陰虛金破。擬滋陰潤肺,養(yǎng)心益腎。處方:龜甲30克,鱉甲30克,牡蠣15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麥冬15克,阿膠10克,元參10克,五味子10克。 針:啞門、涌泉、通里。 某醫(yī)云:中風不語,醫(yī)家多云為風痰阻絡所致,故但見風痰上阻者用解語丹、資壽解語湯,若腎虛精虧者用地黃飲子。若肝陽上亢者用天麻鉤藤、鎮(zhèn)肝熄風加菖蒲、膽星、竺黃、全蝎,而先生卻棄而不用,其故何也?答曰:中風不語確實以風痰阻絡者為多見,故諸醫(yī)多以化痰祛風治之,即如虛證之腎虛精虧證亦因其兼風痰而予菖蒲、遠志,今本病久用除痰熄風而陰液大虧,即所謂金破不鳴之謂也,故必須但用養(yǎng)陰之品,且其脈虛大而數,只可用養(yǎng)陰斂攝不可用升散,以防厥脫再現而命喪黃泉也。服藥70劑,言語果然恢復如常。 蛛網膜下腔出血 1.膠于安宮,泥于再造,過用補陽還五,不審脈證而不愈 蘇××,男,59歲。 在講課的過程中,突然感到全身不適,說話困難,繼而昏迷,半身不遂。急至某院,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先以西藥治療15天,神志逐漸清醒,但右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言謇語澀不見改善,又配合中藥安宮牛黃丸,一日2次,一次1丸;再造丸,一日3次,1次l丸;補陽還五湯加減,1日1劑;針灸等治療5個多月,半身不遂明顯好轉。但右半身依然發(fā)僵,屈伸不利,口眼喁斜,失語,伸舌偏歪,且飲水即嗆而出,舌苔黃白厚膩,脈弦緊滑數。綜合脈證,思之:前用補陽還五湯、安宮牛黃丸、再造丸均稱合拍,然其不愈者何也?又思脈雖滑數而卻兼弦緊,滑數之脈為痰熱,其用安宮牛黃丸亦稱合拍,然其又兼緊弦,緊弦之脈,當屬寒屬肝,自當溫化寒痰相佐,而安宮牛黃者,但除熱痰也,即如再造丸雖有祛痰之味,然其總為補益通絡為主,補陽還五湯者亦補氣活血之方,而化痰均有不足,終不合拍,故失語,飲水即嗆而出。治宜疏風散寒,化痰通絡。處方:黃柏10克,蒼術10克,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龍膽草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神曲10克。 某醫(yī)云:此乃丹溪上中下痛風方。上中下痛風方者,丹溪治痛風之方也,治痛痹之方也,今先生反用其治中風不語者何也?答曰:仲景《金匱要略》列中風、歷節(jié)病于一篇,言其病因有相同者也,言其治法有相同者也。今從脈證來看,本證痰、風、瘀俱在也,故以祛風、化痰、活絡三法于一爐而治此疾也。 服藥4劑,口眼?6?0斜竟幾近恢復,說話有聲音可以發(fā)出,肢體活動幾近正常,繼服40劑,諸證消失,愈。 2.謹察舌色,脈證合參,虛實可辨,扶正始愈 李××,男,78歲。 在一次開會發(fā)言的過程中,由于過度激動,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急至某院,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先用西藥搶救10天不效,后又配合中藥化痰熄風開竅之劑治療近50多天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除神志昏迷外,并見左側偏癱,面赤如妝,鼻鼾遺尿,汗出,舌質紅絳無苔,脈虛大而數。綜合脈證,思之:面赤如妝,鼻鼾遺尿,神昏,汗出,脈虛大而數者,陰液將脫證也。治宜滋陰斂陽固脫。處方:龜甲30克,鱉甲15克,牡蠣15克,龍骨15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五味子12克,阿膠10克(烊化),生地15克,麥冬10克。 某醫(yī)云:此吳塘《溫病條辨》下焦方也?!稖夭l辨》者,吳塘論溫病之大著也,何其方藥反用于中風?答曰:上方確為《溫病條辨》之下焦篇方,具體的說確為三甲復脈湯加減方?!稖夭l辨》云:“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邪在陽明久羈,或已下,或未下,身熱面赤,口干舌燥,甚則齒黑唇裂……脈虛大,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者,加減復脈湯主之?!薄皽夭≌`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強神昏,宜復脈法復其津液,舌上津回則生,汗自出,中無所主者,救逆湯主之。”“溫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熱不退,六七日以外,脈尚躁盛者,重與復脈湯?!薄盁嵝吧钊?,或在少陰,或在厥陰,均宜復脈?!薄盁嵝熬昧b,吸爍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疚,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此病雖非溫病之誤表所致,然其所謂邪氣已去八九,真陰僅存一二,時時陰液欲脫則相似也,故以大隊濃濁填陰塞隙,介屬潛陽鎮(zhèn)定,使陰得安其位,陽可立根基。正如葉天士所云:陽氣不交于陰,勿謂痰火,議與潛陽之義也。 服藥2劑,神志稍清;繼服30劑,神志全清,偏癱、失語減。 良性顱內壓增高癥 1.察脈辨證,脈弦滑數,知其為痰火上擾,與疏肝瀉火化痰得愈 朱××,女,45歲。 頭腦脹痛,惡心嘔吐,兩眼失明3天。醫(yī)診良性顱內壓增高癥。先以腰穿放液、甘露醇靜脈滴注諸證稍有好轉,但一直不解決根本問題。細審其證,除頭腦脹痛,惡心嘔吐,兩眼失明外,并見煩躁易怒,口苦而干,失眠,晝夜不能入睡片刻,舌苔黃白,脈弦滑而數。綜合脈證,思之:脈弦數者,肝火上沖也;滑數者,痰熱蘊結也。合之與癥,乃肝膽實火,痰熱內郁也。治從疏肝瀉火,化痰安神。處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龍膽草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滑石10克,竹葉10克,夜交藤30克。 服藥3劑,頭痛頓減六七,惡心嘔吐消失,視力增加,并能在1米內清楚的看見手指。繼服10劑,諸證盡失,愈。追訪10年,一直正常。 2.脈見弦緊而數,知其為肝郁氣結,寒飲內郁,寒邪上沖,治以疏肝化飲,溫肝降逆,愈 和××,男,55歲。 頭腦脹痛,惡心嘔吐,視力突然下降8天。醫(yī)診良性顱內壓增高癥。先以腰穿放液、靜脈滴注甘露醇等治療,頭痛曾一度好轉,但不解決根本問題。細審其癥,除頭痛,兩眼失明外,并見惡心嘔吐,頭暈耳鳴,心煩心悸,舌苔白,脈弦緊而數。綜合脈證,思之:脈見弦緊而數者,肝郁氣滯,寒飲內郁,寒氣上沖也。治擬疏肝理氣,溫肝化飲。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生姜10克,大棗7個,桂枝10克,茯苓10克,吳茱萸10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2劑,頭痛大減,惡心嘔吐,心煩失眠俱減,視力增加,并能在5米內清楚的看見人影,繼服10劑,諸證幾近消失,又服6劑,愈。 某醫(yī)云:吳茱萸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均治頭痛,余堅信不移也,然其能降低腦壓未聞之也,請師明示之。答曰:中藥方中哪個能降低顱內壓吾亦未聞之也,今臨床驗之,顱內壓增高以中藥治之有效者甚多,當仔細研討之。 3.知經絡,分寒熱,其病始解 齊×,女,19歲。 劇烈頭痛,惡心嘔吐20多天。醫(yī)診良性顱內壓增高癥。醫(yī)先以腰穿放液、降低顱壓藥及其他西藥雖曾一時好轉但不鞏固,后又配合中藥滋陰平肝、降逆止嘔等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癥,頭部悶痛,視力減退已近半年,近20多天來,突然加重,并合并有惡心嘔吐,復視,眩暈,耳鳴,心煩心悸,手足厥冷,舌苔白,脈弦緊而數。綜合脈證,思之:脈弦緊而數者,寒飲停聚,肝寒上逆也。治宜疏肝化飲,溫肝降逆。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吳茱萸10克,生姜10克,大棗7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1劑,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大減,繼服1劑,諸證消失。 某醫(yī)云:如此之重證,應用腰穿屢次放液,并配合中、西藥物而不效,而用此方競如此之神而速,吾不敢想也。請明示之。答曰:吳茱萸湯者,醫(yī)家多云其常覆杯而效,我開始亦疑信參半也。其后驗之臨床果然如此也。醫(yī)家稱:吳茱萸厥陰專藥也,專病專藥,其效尤宏,不可不注意也。 小舞蹈病 1.八綱不辨,臟腑不明,但從癥治,膠于熄風,終非其治 索××,女,14歲。 手足亂動,擠眉弄眼,走路不穩(wěn)6個月。醫(yī)診小舞蹈病。先予西藥、針灸治療2個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藥平肝熄風、養(yǎng)血化痰熄風治療4個月仍不效。細審其證,病發(fā)于感冒生氣之后,發(fā)病之始僅見煩躁,不久即見項強頭搖,手足不斷地亂動,擠眉弄眼,走路不穩(wěn),納呆食減,煩躁易怒,舌苔白,脈弦緊。綜合脈證,思之:弦脈者,少陽經脈也,膽脈也,肝脈也;緊者,寒也,結也,飲也;弦緊相合,寒飲凝結也,化風也。合之于癥,乃少陽樞機不利,痰飲內結,郁而化風也。治擬和解少陽,調理樞機,化痰熄風。處方:柴胡3克,桂枝6克,白芍6克,黃芩6克,半夏6克,黨參6克,茯苓6克,龍骨6克,牡蠣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3個。 服藥3劑,手足亂動,擠眉弄眼,走路不穩(wěn)大見好轉,繼服30劑,愈。 某醫(yī)云:余曾遍用熄風化痰之法治之而不效,先生用之反效者何也?答:寒熱不同,經絡有異,升降有別耳。細看你之所用方藥雖為化痰熄風,然你方中全用寒涼,余佐桂枝;此其一也;你方中全用熄風沉降,而余佐用升達之品,此其二也;你方中雖用化痰熄風而重用甘酸柔肝,而余則重用辛溫而佐用酸甘之味,此其三也。三者不同,效自迥異。 2.剛柔不分,升降不別,氣血不清,膠于血分,固于平熄,久治不愈 惠××,女,55歲。 手足亂動,擠眉弄眼,項背僵硬3個多月。醫(yī)診腦動脈硬化、小舞蹈病。先以西藥治療1個多月無明顯效果,繼又配合中藥平肝熄風、養(yǎng)血活血熄風,針灸等治療1個多月仍無明顯改變。細審其證,發(fā)病伊始,先見左半身拘急不適,次日即出現不由自主的手足亂動,項背發(fā)僵,擠眉弄眼,心煩易怒,耳鳴耳聾,口苦咽干,失眠心悸,舌苔黃白,脈弦緊。綜合脈證,診為少陽樞機不利,痰濕蘊結,郁而化風。治擬和解少陽,化痰熄風。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0克,酒軍4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某醫(yī)云: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仲景《傷寒論》方,其原用于“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苯裣壬从糜谀X動脈硬化、小舞蹈病者何也?答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者,為邪熱內陷,彌漫全身,表里俱病,虛實互見證方也。今本病雖非傷寒誤治之疾,而其病機卻系邪熱內郁,表里俱病,虛實互見,故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之也。又問:余用熄風之藥而風癥不熄者何也?答曰:風癥應熄風,此治法之常也。然風之起有種種,若血虛風動者必予養(yǎng)血熄風,若陰虛風動者必養(yǎng)陰平肝熄風方可,若痰火化風者必化痰熄風方可,若脾虛風動之慢脾風則必予健脾才能熄風,其如逐寒蕩驚湯治風即此意耳。今本癥之風既有痰,又有寒,故以桂枝配龍骨、牡蠣以治風也。本病者,郁證也,寒痰也,濕證也,郁證當舒,不可抑郁;寒證當溫,不可過涼;濕證當燥,不可柔潤,此即剛柔必分,升降必別,氣血必分也。 服藥7劑,手足亂動,擠眉弄眼等大見好轉,繼服30劑,諸證均失。后果愈。 痙攣性斜頸 1.寒熱不分,氣血不明,膠滯熄風,終無效應 柴××,男,48歲。 左側頸肌陣發(fā)性的不自主收縮,引起頭向左側扭轉或陣攣性傾斜2年。醫(yī)診痙攣性斜頸。先以西藥治療半年多不見好轉,后又配合中藥養(yǎng)血平肝熄風,養(yǎng)陰熄風,針灸等治療1年多亦不見改善。細審其左側頸肌不自主的收縮,引起頭向左側扭轉,并陣攣性傾斜,張口咀嚼亦感困難,精神緊張時更加嚴重,說話亦感費力,但睡眠后諸證均消失,心煩易怒,頭暈腦脹,口干口苦,舌苔黃白,脈弦緊。綜合脈證,診為肝郁氣結,痰濕不化,郁而化風證。治擬疏肝理氣,化痰熄風。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桂枝10克,黃芩10克,生姜3片,大棗5個,茯苓15克,熟軍4克,甘草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30劑,諸證大減。某醫(yī)云:此方熄風之力不足也,宜加蜈蚣、全蝎。服藥10劑,諸證加劇。再邀余診。云:本證雖風證較多,但從脈看以寒證為主,飲證為主,故應重在化痰溫經,不可重予熄風也。去蜈蚣、全蝎,加人參10克。服藥60劑,諸證果失,愈。 2.肝胃同病,復夾內風,調其肝胃,佐以熄風,其證果痊 何××,女,60歲。 胃脘滿脹,噯氣頻作3年。扭頸咬牙2年。醫(yī)診慢性淺表性胃炎、痙攣性斜頸。先以西藥久治不效,后又配合中藥熄風解痙等治療亦無功。細審其證,頭暈腦脹,失眠心煩,胸滿背痛,右側頸肌陣發(fā)性不自主的收縮,頭向左側扭轉,不斷的咬牙而喀喀有聲、張口困難,特別是越想張口說話時牙咬的更為嚴重,為此,經常影響咀嚼吃飯,且納呆食減,胃脘脹滿,口苦咽干,消瘦乏力,常因疲乏無力和頸部痙攣而影響走路,為此不得不靠他人攙扶才能走路,舌苔黃白厚膩,脈弦緊。綜合脈證,思之;此病虛實并見,寒熱并存,且治法往往相互抵觸,實難措手。又思:仲景、丹溪在復雜證候的分析上尤重脈象,東垣在治法上尤重升降,在具體措施上尤重脾胃。今脈弦緊,尤當先從肝胃論治。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生姜3片,大棗5個,甘草6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 服藥6劑,胸脘脹痛好轉,食欲好轉,每日可進食約5兩左右。但左頸肌收縮、咬牙、心煩失眠不見改善。細審其脈仍弦緊。因思脈弦緊,痙抽者,痰飲內郁,郁而化風者。治擬疏肝理氣,化痰熄風。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黃芩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大黃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4劑,頸肌收縮,咬牙減少,且入睡后已不咬牙。但食欲、脘腹脹滿較前加重。再予柴平湯加減為方4劑,復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4劑,交替用方。兩月之后,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為何交替用方?答曰:本病有兩個不相干的病證,主治此證時對另一證不太有利,主治彼證時對此證不太有利,如采用諸證均治之法,常常延誤病情,故采用此法治之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39.朱進忠的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