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英租界的第一條西部邊界是1843年的“界路”(河南路);到了1848年,西界延伸至“泥城浜”(西藏路);1862年,西部的邊界已有一條田間小道,通往靜安古寺,僑民則喜歡騎馬或騎自行車沿小道到西郊踏青。1863年,太平軍從西面攻占了昆山、青浦,直逼上海,致使大批江南大富人家經(jīng)這條小道擁進上海。租界當局糾集“洋槍隊”迎戰(zhàn)太平軍。為此,工部局越界趕筑了一條長2英里、寬40英尺的馬路,名“靜安寺路”(Bubbling Well Road),直譯為“沸井路”。圖為1863年,上海公共租界往西修筑靜安寺路。
 1908 年3月5日,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開通。這條由英商經(jīng)營的1路有軌電車, 線路長6.04公里, 自靜安寺至外灘廣東路的上??倕R。圖1為1908年,靜安寺路開通有軌電車;圖2為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鋪設(shè)電車車軌。
 1899年,公共租界的西部邊界擴展至靜安寺。蘇州河、洋涇浜和泥城浜圍起來的廣大區(qū)域被統(tǒng)稱“靜安寺”。靜安寺路迅速崛起,帶動了西區(qū)一大片區(qū)域的繁榮。圖為1923年冬雪之后的靜安寺路。
 清咸豐元年至同治元年(1851~1862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三次領(lǐng)兵攻打上海,一度進抵靜安寺,靜安寺一帶成為軍事爭奪地,遭兵燹殆盡,僅存一座大殿。圖為靜安寺浴佛節(jié)盛況。
據(jù)舊時記載,涌泉原在靜安寺中佛殿下。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跑馬場股東出資辟筑自泥城浜(今西藏中路)至靜安寺全長2英里的跑馬道,即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從寺址穿過,靜安寺與涌泉自此隔路相望。圖為靜安寺“涌泉井”。涌井北側(cè)正對馬路為“福華瓷號”(靜安寺路1698號)和交通銀行(1708號);涌井西側(cè)斜對馬路(靜安寺路梵皇渡路口),依稀可見老大房西區(qū)分店(梵皇渡路34-38號)和中西大藥房(42號)。
 靜安寺因兩側(cè)商店林立,山門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監(jiān)院密迦在原山門東首另建新山門,并由鄧散木題額“靜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門前建成一座阿育王式石幢,稱“梵幢”(見圖),以為佛寺標志,而免眾多商店遮住寺門,不易看出;同時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于當年浴佛節(jié)舉行揭幕禮,由當時中國佛教界領(lǐng)袖太虛法師親臨主持,慶典極盛。圖為靜安寺正門(靜安寺路1686號)。寺門西側(cè)依次為靜安鮮花商店(1690號)、靜安燭號、大來儲蓄銀行(1696號)、福華瓷號(1698號)、交通銀行(1708號);寺門東側(cè)依次為中國立豐棉織廠門市(1674號,即后來的靜安果品商店)、鴻園記(1672號)、亞細亞伙食公司(168-1670號)。
 :古代靜安寺,近吳淞江,遠離城市,是叢林寺廟,有“靜安八景”:赤烏碑、陳朝檜、講經(jīng)臺、蝦子潭、涌泉、綠云洞、滬瀆壘、蘆子渡。到清代只剩下涌泉一處了,乾隆四十三年在涌井邊修了一座石亭,題名“應天涌泉”。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了石護欄,名為“天下第六泉”(圖1)。1862年之前,寺前與涌泉井之間還未修筑馬路(圖2),到了1919年,工部局將寺邊上的“涌井浜”填沒了,“蝦子潭”里的蝦也不見蹤影了,靜安寺前也早已開筑了馬路(圖3),“八景”只?!坝咳币惶幜恕?nbsp;
 善男信女捐錢敬香 
靜安寺和龍華寺,并稱上海地區(qū)最古老的寺廟。圖1:靜安寺內(nèi)金剛;圖2:善男信女捐錢敬香;圖3:香客們?yōu)橛H友焚燒冥幣冥器;圖4:洋場女子來此燒香拜佛。
洋場女子來此燒香拜佛。
香客們?yōu)橛H友焚燒冥幣冥器

龍華寺以桃花為勝,而靜安寺則以廟會聞名遠近,尤其是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起三天的“浴佛會”,禮佛、生意、娛樂,一湊三合檔,盛況空前。圖1:土洋雜貨充斥寺門外道路;圖2:廟會也是針織品集散地;圖3:廟會上銷售土產(chǎn)竹器。 


愚園在靜安寺路西首,赫德路(今常德路)8號,建于1890年,原是私家花園,也向公眾開放,但收門票兩角。園內(nèi)有假山、亭閣,是中西合璧的園林(圖1、2)。園林五易其主,曾以“夜公園”招來各路豪客。1917年廢棄。當常州人劉葆良擁有愚園時,因沒什么西洋名物可與張園競爭,曾蓄養(yǎng)猩猩、孔雀等動物吸引游客,但收效甚微。后來,園主人不顧租界當局有關(guān)公共場所必須晚上12點前謝客關(guān)門的規(guī)定,園門洞開,開“夜公園”之先例?!耙构珗@”曾一度在滬西流行,被道學先生斥為滬上陋風之最。愚園路因愚園而得名。圖3為愚園內(nèi)茶室。   這兩張是清末民初靜安寺門前街景老照片,很是罕見?,F(xiàn)分享諸位朋友,讓大家領(lǐng)略一下當年靜安寺門前悠然愜意的安靜。

英美租界工部局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靜安寺對面(南京西路1649號)辟建靜安寺公墓(又稱外國墳山)。公墓北靠南京西路,南接延安中路,東近常德路,西鄰華山路,因靜安古寺而得名。1954年改建成靜安公園。圖1:靜安寺公墓大理石亭;圖2:靜安寺公墓的小教堂,1978年被拆除。


英美租界工部局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靜安寺對面(南京西路1649號)辟建靜安寺公墓(又稱外國墳山)。公墓北靠南京西路,南接延安中路,東近常德路,西鄰華山路,因靜安古寺而得名。1954年改建成靜安公園。圖1:靜安寺公墓大理石亭;圖2:靜安寺公墓的小教堂,1978年被拆除。 
 舊上海是外國“冒險家”的樂園。人們在提到上海近代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園住宅—哈同花園時,就會想起那位人字胡子“冒險家”哈同。哈同全名歐愛司·哈同,1851年出生于土耳其統(tǒng)治下的巴格達城(今伊拉克首都)。1886年哈同同中國女子羅迦陵(字儷蕤)結(jié)婚。1901年,羅迦陵出面購得羅家村地皮(今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展覽中心地塊),聘請當時上海有名的烏月山僧(原名黃宗仰)參與設(shè)計建造私家花園,園名叫“愛儷園”,系用歐愛司·哈同名字中的“愛”字和他的中國妻子羅迦陵(字儷蕤中的“儷”字組合而成的)。羅迦陵信奉佛教,烏月山僧按她的旨意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為藍本,用中國古代花園式住宅的設(shè)計手法,巧奪天工,設(shè)計成“愛儷園”。愛儷園西側(cè)的馬路因園主人哈同而得名(舊稱哈同路,今銅仁路)。哈同在南京路(今南京東路)上創(chuàng)造奇跡,同樣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也有他愛情神話的見證。1931年6月19日晚上8時,歐愛司·哈同在愛儷園逝世。一年后,哈同的妻子羅伽陵也壽終正寢。接著,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上海租界淪陷。不久,“哈同花園”被日本占領(lǐng)軍接管,日軍將園內(nèi)所藏金銀財寶擄掠一空,園林建筑也慘遭破壞,成為一片廢墟。1954年5月4日,中蘇友好大廈在花園舊址動工興建,次年3月建成。圖1:哈同與羅伽陵;圖2:哈同花園門口;圖3:愛儷園一角;圖4-7:愛儷園內(nèi)景,依次為“昆侖源”和“詩瓢”、“聽風亭”和“挹翠亭”、“茝蘭室”和“綠天澄抱”、“九思庼”和“荷塘”;圖8:花園內(nèi)童子軍合影;圖9:中華民國元勛孫中山、章太炎、黃興等人在哈同花園內(nèi)集會并留影。

 19世紀末,上海道署下設(shè)的洋務局遷至靜安寺路,并在戈登路口(今南京西路江寧路口)建造西式花園住宅。辛亥革命期間,上海軍政府將其沒收,出售給英國商人麥邊,因而得名麥邊花園(圖一)。1922年,麥邊花園被改建為豪華的花園式旅館,取名大華飯店(圖一),主建筑為一座假三層的歐洲古典主義建筑,底層為大型宴會廳及舞池,周圍是大片草坪,占地60畝。1925年,大華飯店開設(shè)了露天電影放映場。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和宋美齡在大華飯店舉行婚宴。1929年,大華飯店毀于大火,隨后飯店建筑被拆除,此塊地皮易主。1930年代初,工部局在此修筑了兩條馬路:大華路(今南匯路)和麥邊路(今奉賢路),沿路改建街房。面向靜安寺路的空地,由寧波商人陳占熊開設(shè)維也納舞場,面向戈登路(今江寧路)的空地,1935年由廣東商人江耀章開設(shè)大都會花園舞廳。1941年,上海亞洲影院公司在原大華飯店舊址(江寧路66號奉賢路口)一角建影院,由中國著名建筑設(shè)計師范文照設(shè)計,馥記營造廠承建。定名美琪大戲院(圖二),取其“美輪美奐,琪玉無瑕”之意。當年10月15日開業(yè)之際,被海內(nèi)外人士譽為“亞洲第一”。影院營業(yè)首日,放映??怂构靖栉杵睹涝络魅A》。“美琪”一度改名“北京影劇院”(圖三),1985年復恢復“美琪”。1952年,美琪大戲院對馬路的大都會花園舞廳停業(yè),改設(shè)書場。1988年又改設(shè)大都會歡樂園,大都會花園八角形建筑于1993年拆除,改建成梅龍鎮(zhèn)廣場大廈。圖四、五為1929年上海園藝學會在大華飯店舉辦菊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