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表里之劑] 大柴胡湯 柴胡八兩半夏半升黃芩芍藥三兩生姜五兩大棗十二枚枳實四枚大黃(酒浸)二兩大柴胡為發(fā)表攻里之劑??梢姳戆Y未解,雖里癥甚急,不宜專于攻下,置表癥于不問也。 然究竟攻里之力倍于解表,從此可悟立方之法,當相其緩急輕重而投之,則不拘成法中,自然處處合法矣。 [卷一\表里之劑] 柴胡加芒硝湯 小柴胡湯加芒硝六兩傷寒再傳,少陽之癥未解,胃中又有實熱,故用芒硝以蕩其余波,較大柴胡為輕減矣。 [卷一\表里之劑]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湯加大黃一兩,芍藥三兩太陽誤下,不專屬胃而入于脾,故仍用桂枝以解太陽之邪,加大黃以去太陰之實。 [卷一\表里之劑] 水解散 麻黃四兩桂心甘草(炙)白芍二兩大黃黃芩三兩瘟疫有直中而無傳經,初起便有數(shù)經合病者,故發(fā)表攻里不嫌太早也。 [卷一\表里之劑] 防風通圣散 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術白芍(炒)山梔(炒黑)大黃(酒浸)芒硝五錢黃芩石膏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滑石三兩加生姜、蔥白煎。 雖云通治一切內外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實者方可用。否則硝、黃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尋常之癥豈能堪此?雙解散已除去大黃、芒硝,而石膏、滑石二味,予意尚以為 [卷一\表里之劑]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半斤甘草(炙)黃芩二兩黃連二兩太陽誤下,熱入陽明,故于解表中,清陽明之熱以止利。 [卷一\表里之劑]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五錢黃芩黃連黃柏七錢梔子二十個麻黃淡豉二合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二枚,細茶一撮煎服。 三焦郁熱,毒火熾盛,非三黃、石膏不足以祛之。尤妙在麻黃、豆豉開解肌表,使郁火通行。此正如清風滌煩,非發(fā)風助火也。 [卷一\表里之劑] 五積散 白芷陳皮濃樸六分當歸川芎芍藥茯苓桔梗八分蒼術枳殼七分半夏麻黃四分干姜肉桂(重表者用桂枝)甘草三分加姜、蔥煎。 仲景治傷寒,發(fā)表則麻黃、桂枝,溫中則干姜、附子,簡當?shù)拇_,開后學無限法門。此方不過發(fā)表溫中耳,而藥味繁多,通治五積,豈有一人之身,五積咸備,而尚能有活者乎?若其人只有一積,或多則二積,豈可以五積并治者治之乎?后人于本方再合人參敗毒散,名曰五積交加散,則更不解所謂矣。 [卷一\表里之劑] 麻黃白術湯 青皮陳皮黃連(酒炒)黃柏(酒炒)甘草(炙)升麻二分柴胡桂枝人參黃濃樸蒼術(泔浸)白術(土炒)豬苓三分茯苓澤瀉吳萸四分白蔻炒曲各五分麻黃(不去節(jié))六分杏仁四粒分二服。 藥須對癥而發(fā)。見一癥,治一癥,合病則合治之,并病則并治之,如是而已,未聞可以六經通治也。方中藥有二十二味,補散溫涼,一齊用到。即如升、柴、麻、桂等,豈不與喘促無力相妨乎?黃連、黃柏等豈不與臍有動氣、小腹急痛相戾乎?不謂東垣老人亦有此等方,何況自檜以下。 [卷一\表里之劑] 參蘇飲 人參紫蘇干葛前胡半夏(姜汁炒)茯苓七錢五分陳皮(去白)甘草枳殼(麩炒)桔梗木香二錢每五錢加姜、棗煎。 補散兼行,風痰并解,當病即止,不為過量,制方最佳。 [卷一\表里之劑] 香蘇飲 香附(炒)紫蘇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加姜、蔥煎。 外疏風而內行氣,正以輕松流利為佳,不必動輒峻劑也。 [卷一\表里之劑] 茵陳丸 茵陳梔子鱉甲芒硝二兩大黃五兩常山杏仁(炒)三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炒)豆豉五合蜜丸。 天行厲氣,取效每有不可以常理論者。至瘧及赤白痢,自有正法治之,何必冒險以冀幸,汪庵反以為佳方,吾不解也。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中醫(yī)經典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