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津門畫壇三百年

 解連環(huán) 2013-10-19

說明

     應(yīng)書畫界朋友及一些學(xué)生的要求,把前兩年發(fā)表在《天津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上的一篇文章轉(zhuǎn)發(fā)在博客上。疑義相與析,望大家閱后多提寶貴意見。

                                                    ----張精來 2013年6月23日

 

 

                                                                            津門畫壇三百年

三津薈萃、沽水流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以其得天獨厚的歷史位置,在過去的歷朝歷代起著異乎尋常的作用。到了近代,天津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占據(jù)獨有的條件和位置。如今天津已是我國北方重要經(jīng)濟中心和環(huán)渤海地區(qū)經(jīng)濟中心,也是現(xiàn)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

從天津的形成與變遷的歷史來看,天津無非是漁牧耕織,尚武崇商之地,民風淳樸,性情俠義。其實不然,天津早在三百年前就是名噪南北影響世界的文化名城。之所以把津門畫壇確定為三百年,是因為津門畫派在形成時獨具特色,延續(xù)中受到社會上層的關(guān)注和影響,使津門畫派有了堅實的基礎(chǔ),更為津門畫派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因此,三百年以來,經(jīng)過天津千百畫家,傳承延續(xù),努力探索,經(jīng)各時代的重視和保護形成了津門畫派。津門畫派是前人栽樹,后人澆灌,有劃時代大家的貢獻,也有甘做鋪路石,課徒授業(yè)小畫家的作用,有知名度很高的大畫家支持,也有名不見經(jīng)傳,卻能施一技之長的小畫家做鋪墊。應(yīng)該說津門畫派是個群體,有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有傳承又有發(fā)展,有逝者,更有來著。所以說,談及津門畫派的發(fā)展,應(yīng)是有宗有緒,有特色,又有共性。不能用今日眼光否定過去,更不能用過去尺度要求今天。本文就是側(cè)重這一點,比較簡約地做一下闡述。

一 名園集萃 文人云集 畫壇勝跡影響至今

早在三百年前,天津就是名噪南北影響世界的文化名城。清代初年,天津的問津園;天津文化大觀園——水西莊;天津的海光寺等,以其獨特優(yōu)美的園林藝術(shù)、規(guī)模宏大的輝煌建筑名聞海內(nèi)。園主人以雄厚的經(jīng)濟勢力、非凡的多識博才和獨有的寬厚胸懷,影響并吸引了國內(nèi)南來北往眾多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宇內(nèi)巨擘更是給與了極大的關(guān)注和青睞。這些名園是當時國內(nèi)最富盛名,文化名人雅聚最多,文藝作品最豐盛的勝地。乾隆皇帝十次來津,四次駐蹕水西莊,吟詩題碑,留下額高七尺的御制詩碑;明末清初,書畫大師石濤曾到津,住在大悲院,留下行跡與畫績;清末民初,大畫家吳昌碩盛贊天津畫家張孟皋畫風,對其十分仰慕與折服;國畫大師齊白石對天津畫壇更是高度重視,往來甚密,留下佳作,建國后親自為天津美術(shù)家協(xié)會題匾,沿用至今。

說起天津名園,首先應(yīng)該是水西莊。水西莊,坐落在城西北三里,南運河南岸(今芥園水廠),是當時天津乃至國內(nèi)最著名,能與蘇州拙政園、留園相媲美的名園。園中攬翠軒、枕溪廊、數(shù)帆臺、藕香榭、花影庵、碧海浮累、泊月房、繡野簃……等名建筑特色各異,加之參天古木,假山花石,荷塘蘆蕩,掩映生輝。春夏之交園中紫芥盛開,乾隆皇帝賜名“芥園”。此時,漕師督糧,由運河北上,停舟于此,水西莊一帶人影如云,市聲鼎沸,為天津最繁華商貿(mào)文化地區(qū)。

水西莊主查氏,查日乾與其子查為仁弟兄一起,經(jīng)康、乾、雍三朝而建。查氏家族由經(jīng)營蘆鹽運銷,成為天津著名的百萬富翁。查為仁先生是集詩、書、畫、收藏為一身的大家,平生酷愛金石、書畫、碑帖、圖籍的著名詩人學(xué)者,更是一位丹青妙手。從傳世的《墨梅圖》就可以看出他的繪畫功力和文化底蘊。他重義好客,性好交游,收羅宏富,以地主之誼聚集南來北往的書畫家、詩人、學(xué)者幾百人。名儒陳元龍、杭世駿、歷鶚、汪沆、趙執(zhí)信及乾隆皇帝的重臣張照都為水西莊的座上客等。一些畫家在他的經(jīng)濟資助下傾心創(chuàng)作,留下不少稀世珍寶。

早于水西莊數(shù)十年的津沽名苑----問津園,同樣在天津文化發(fā)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問津園位于天津錦衣衛(wèi)橋以北,舊金鐘河畔,曲折幽靜,是一座幽雅充滿詩情畫意,又極負盛名的私人別墅和園林勝地。園主人在順治年間,以行銷長蘆鹽開創(chuàng)家業(yè),至張霖一代,已家盈萬貫,成為北方赫赫有名的大鹽商。問津園內(nèi)樹石蔥籠,亭榭疏廣,垂楊細柳,流水泛舟。亭宇中名人字畫、鼎彝古器、香煙裊裊。憑欄,可觀海吟嘯,仰望可睹旭日東升;夜靜可聆聽城樓樵鼓梆聲。四時花木,步移景異,既豪華又美麗。隨著家業(yè)的興盛和私家園林的建起,張家的名聲大振,途經(jīng)津門的海內(nèi)名士紛紛慕名而至。張氏利用自家園林,“延鈉四方名俊”,途經(jīng)津門的海內(nèi)名士紛紛慕名而至,一時北游之士往來如云。據(jù)記載,當時明史纂修者,大文學(xué)家姜宸英和梅文鼎、沈一揆、徐蘭;桐城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博學(xué)多才的學(xué)者朱彝尊;現(xiàn)實主義詩人趙執(zhí)信在問津園居住時間最長。他們不僅在園內(nèi)留下墨寶,更使南北各地文化交流、融通,打開了天津人視野。后人評價問津園,“若人文之盛,又有張氏遂賢堂,(即問津園)查氏于斯堂(亦水西莊)大江南北知名之士聚集于斯者,踵相接。津沽文名,遂甲一郡,是魚鹽武健之鄉(xiāng),而為文物聲明之地,”(《津門古文所見錄》)。

海光寺,也是天津名噪一時的文化盛地。主持詩僧成衡(字湘南)是一位書畫俱佳,善交風流雅士的高僧,其書畫造詣和寺內(nèi)文化氛圍也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一時也成為津門文化勝地。

據(jù)天津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天津總兵藍理在津城南開墾水田種稻,邀名僧成衡創(chuàng)建寺廟,成衡恭請康熙皇帝御題“海光寺”,至今已有280余年。海光寺建成后,四周稻垅縱橫,遍地蛙聲,成為津門一勝景,善男信女紛紛禮佛,騷人墨客,亦聚此玩賞,留下畫跡、詩詠。成衡因精畫山水,來寺做主持前,供事內(nèi)廷,康熙皇帝所賜大臣畫扇,多為成衡所作,落款“臣僧成衡謹寫”。成衡著《海光寺志》八卷,未流傳下來?!短旖蚩h志》亦稱“衡書畫俱入逸品,所作詩不下數(shù)千首,絕類大蘇”,其詩作《海光十景》,其中沽墅停帆一詩,為世人稱善,從其“撐蒿深柳灣,曬網(wǎng)叢蘆罅,收帆并放帆,董巨畫圖借”詩句分析,無山水畫造詣,是寫不出有如此畫意的名句。

縱觀天津畫壇發(fā)展史,此時的書畫家多是兼職,他們中有的是入仕、有的從武、有的經(jīng)商,更有一些社會名流、學(xué)者、詩人兼工書畫者。他們往來于名園之中,宴游觴詠,吟詠揮毫,鑒賞文物、書畫交流,著書立說。這些人中,最值得提的是職業(yè)畫家長居水西莊為查氏座上賓的朱岷。

朱岷(?——1759),清雍正中期,江蘇武進人,書畫善絕一時。年輕時,北游山東,贅于山東德州張氏,張夫人去世后,被水西莊查為仁先生所招,定居天津。繼娶天津孟氏,生子、女八人,幼女嫁與津門望族梅家,即津門詩人梅成棟之生母,其子朱光覲、字仰文,是梅成棟授業(yè)之師。

朱岷以詩書畫三絕而以畫為最的佼佼者,他與水西莊主人及南北文人書畫家結(jié)社,一時為津門文壇之勝地。天津博物館收藏他于乾隆二年(1737)為查為仁三弟查為禮所作《秋莊夜雨讀書圖》長卷,就是對水西莊的真實寫照,從中可以領(lǐng)略朱岷于寫實與寫意有機結(jié)合,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為我們留下了當年水西莊的珍貴風貌。已故著名書法家龔?fù)?/strong>先生收藏的《墨石圖》,可謂朱岷的傳世佳作。此畫一石突立,占據(jù)畫面四分之三,隸書題字,行草落款為“乾隆”戊辰八月二日作于展蕉軒。據(jù)記載,朱岷書畫藝術(shù)不但得到查氏的推崇和畫壇認定,還被當時的大畫家戴熙所賞識,并成為摯友。

二 星海燦爛 流派紛呈 通貫?zāi)媳备髡固厣?/span>

津門歷史上的畫家,可謂繁星閃爍,業(yè)績輝煌,山水畫,融古開今;花鳥畫,領(lǐng)先南北;人物、竹蘭有地方特色,書畫俱佳、怪人怪才以及“別技”、“絕活”,更使得津門畫壇紛呈異彩,別具特色、可歌可泣。

天津名畫家劉芷清先生在《津沽畫家傳略》中記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清朝至民國,津門著名書畫家就有百人之多,工山水者有于溥、王玉璋、王成烈、王汝成、王新銘、王聰、王霖、史源緒、馮向華、邢元植等;擅花鳥者有王文錦、沈荃、宋永裕、何維賢、吳景江、張友仁、張敬銘、張長林、胡峻、馬家桐等;精于人物者有蕭若衡、高蔭章、郭昆、侯秉衡;長于竹蘭梅菊“四君子”者有于克勤、尹溎、劉錫、李竹林、李竹坡、張湖、梅振瀛、梅履端、孟繼塤、吳人驥、曹香士、曹鑒泉、省泉、高邁倫、周讓等,以及華蘭、華石汀、華琳、辛澤恒、辛樾、陳懿、陳介、陳珍、陳靖、周彥白、趙菱州、嚴信厚、張勝、張樾蔭、穆壽山、穆倩、戴克昌、孟毓梓、劉棟、唐毓厚、敖鄉(xiāng)、徐濤、黃葆謙等,書畫專著如《畫征錄》、《書畫過目考》、《歷代畫史匯傳》、《圖繪寶鑒續(xù)集》等均有載錄,不但在津門留有鴻聲,在海內(nèi)外也有相當?shù)挠绊?。由于篇幅所限,在三百年跨度的歷史長河中,畫家的涌現(xiàn),不可能是均等的,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和特色的極大建樹者眾多,很難一一細述,本章只能從中精選出極具有代表性和獨具特色的畫家進行介紹,以饗讀者。

金玉岡,(1710—1773)字西昆,號芥舟,晚號,黃竹老人,是康熙、乾隆年間,天津享有詩書畫盛譽的名士,書法深得唐初虞世南、薛稷筆意,畫學(xué)倪高士之逸致,開津門一代山水畫風的書畫家,還是一位在津門詩書萬卷,遨游萬里的著名旅行家。他生逢盛世,不求仕進,不慕富貴榮華,不合流俗,一生“高淡成性,沉淵于學(xué)”,終生布衣過者隱士的世外生活。據(jù)梅成棟《金芥舟先生傳》載:“居城之西北隅,構(gòu)其宅曰杞園,有亭曰滄莨,顏其居曰黃竹山房,植黃竹一叢,暇時蒔花磊石,與沽上諸名士風雨相聚。蓄一鶴,甚訓(xùn),每煮茗彈琴,鶴侍左右,若童子”。從中可見先生淡泊人生之概況。金玉岡嗜酒成癖,不設(shè)城府,醉則清曠不羈,但是心情沖淡恬和,多飲亦不失態(tài),從不口語傷人。他飲酒、作詩,《津門詩抄》選錄他96首詩竟有23首涉及到酒。每逢佳日,他杖掛百錢,沽酒郊野,醉踏紅綠,見景生情,寫下不少名句。如“莫將好日期來日,已為閑愁負少年”。就是在他生日感賦中也忘不了寫酒,“蝶與莊生兩未真,百年哀樂等浮沉……不如暫對花前酒,五尺紅葵照眼新”。他的傳世佳作《醉蝶圖》,可窺見一斑,此畫以簡筆寫出一酒甕,一只小蝴蝶棲于甕口,一只大蝴蝶向酒甕飛來,似被香釀勾引,如癡如醉。這幅作品既真實又寫意,墨彩相間,活靈活現(xiàn),堪稱典型佳作代表。賞畫中長題詩文,得知,他家蓄酒之甕,酒盡而空,余香尚存,蝴蝶聞香翩翩于此不肯離去,故為醉蝶。蝶之醉?人之醉?蝶乎?人乎?可見醉蝶乃作者之自喻。

金玉岡在清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天下,他到過黃山,九華山,雁蕩山,普陀山,西出嘉峪關(guān),東渡鴨綠江,尤其是,眺祁連積雪,歷青藏高原,越長白天池。他游歷是十分艱苦的,行程中還攜帶筆墨,以賣畫為食宿之資,所到之處必有吟詠,有2000余首紀游詩結(jié)成集,現(xiàn)有《黃竹山房詩抄》、《田盤記游草》、《天臺雁蕩記游》、《粵東草》等傳世。

金玉岡家族亦商亦儒,累世勸學(xué),輩輩名家享譽津門,如金勝、金平、金大中、金鉞等皆是,而更為突出的應(yīng)為金玉岡之子金勝。金勝,善山水,足跡遍南北,凡名山大川,幽境奇蹤,一一收入筆底,其畫氣韻天成,大氣磅礴。尤其他從不仿摹,自成一家,為津門畫壇,獨創(chuàng)一路。傳至金達清,更為發(fā)揚光大,在當時就已形成“金派”之譽。

清代中晚期,中國已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加之上海等地開埠,日益壯大的市民隊伍強烈沖擊著傳統(tǒng)文化,中國畫的詩境畫意,深邃高古,漸而得不到市俗理解,這時期以賣畫為生的職業(yè)畫家也就不能墨守陳規(guī)了,為適合世俗心理又不失去中國畫的藝術(shù)特色,化深邃為通俗,像上海的任伯年、趙之謙、吳昌碩等海派畫家的畫,就是在這種沖擊下,探索出中國畫如何適應(yīng)新型市民階層需要走出的一條新路。然而,走這條新路的最早者應(yīng)是天津的張孟皋  。

張孟皋生活在道光、咸豐年間,卒于(1860)咸豐十年。曾在浙江為過一時官,是個職位卑微俸祿很低的小官吏,生活是十分窘迫,靠賣畫貼補生活。為了多賣畫求生存,在保存自我,又不能迎合低俗之間走出一條路。張孟皋的博古、花卉畫以“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shè)色,”的特點,給人以生機勃發(fā)、欣欣向榮新鮮感。這種新型題材和畫風,不但迎合了當時新興市民的心理,又滿足了他們的欣賞情趣。從張孟皋的身世和留下的作品,不難看出他的創(chuàng)作新路。當不曾謀面的上海書畫大師吳昌碩見到張孟皋的畫作時,深受震動,并給與高度評價。作為名貫大江南北、影響到東瀛的畫壇巨匠吳昌碩,經(jīng)常在作畫題款中直書“撫孟皋筆意”、“擬張孟皋法”、“學(xué)張北平而古意略見”等,由此可見,在一代宗師眼里的張孟皋,自然是可宗可師可效法的大畫家,也可以從吳昌碩的認可與推崇中看出天津畫家水平的高低。張孟皋為吳派風格的形成作了鋪墊,也為津門畫壇開創(chuàng)了新路,為形成津派畫風,做出了默默的貢獻。

陳珍,號稱“沽上陳人”的(1852——1876)因身體弱病,無意科名,他博覽群書、過目成誦,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無所不精?!袄夏覆●瑵摳罟扇夂退庰D母”,時稱之為“陳孝子”。人以名重,后人建祠坊祀之。

陳靖,字青立,山水畫家,得南宗山水真髓。丘壑謹嚴,講究用墨,畫風靜氣襲人,無粗獷鄙野之氣。上窺松雪,下慕婁東,開津門山水畫風之河,影響幾代畫家。

馬家桐,鄉(xiāng)賢畫家(1865—1937),字景韓,號豫生,別署渤海逸民、七十二沽漁父等。擅花鳥,亦畫山水,一生勤奮是一位多產(chǎn)畫家。為當時津門畫壇大家,“畫家四子”之一。馬家桐,善勾勒重設(shè)色,孟廣慧,亦善摹古人書,兩人配合仿古,相得益彰,極可亂真,遇舊絹,戲臨宋人花鳥,款識由孟廣慧代寫,鑒賞者不以為偽,竟獲善價。時人戲稱“二甲傳臚”。

張之萬(1811—1897),道光時進士,官至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贈太傅,謚文達。畫承家學(xué),用筆綿邈,骨透神清,為畫中逸品。他與當時名畫家戴熙交厚,時稱南戴北張,晚年筆簡墨淡,愈見蒼寒。在清代官僚中善書者是翁同和,工繪事者則推張之萬。他曾五度出使外洋,到過臺灣,有詩云:“徐福今朝采藥還,輕潮日夜響潺湲,舵樓南望崔嵬出,說是雞籠萬疊山?!?/span>

彭旸,清末民初,是天津畫壇勤勉多能,頗有建樹的畫家。工山水人物,尤擅青綠。上溯唐宋諸家,下繼上官周,更得文征明,唐寅、仇英,師法得法,學(xué)之有成,獨有特色。他為人不事聲張,創(chuàng)作一絲不茍,七十五歲,還能畫精工細筆,是清末民初山水畫集大成者,當今八九十歲的老畫家,有些就出自他門下,受直接或間接指導(dǎo)和影響。

劉大同,名建封,字桐階,號芝叟道人,又號梅花道長,為清朝宰相劉墉的后代,清末貢生,當過奉天候補知縣,民國后追隨孫中山投身護國戰(zhàn)爭和二次革命。晚年長居天津?qū)P臅嫞驂嬹R傷及右手,從此左筆書畫,神韻更佳。他善書工詩以畫梅稱著,時被譽為三絕。自嘲詩:“嘻嘻書畫詩,能傳即不朽,在人為三絕,在我為三丑。老來畫梅花,題句用左手,及正與欹斜,無奇而不有。不訓(xùn)亦不師,助我者為酒”。當年,作四丈長絹畫百梅,一畫一詩,名傳海內(nèi)外,就像張孟皋受到吳昌碩推崇一樣,他的畫深受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高奇峰賞識,贈詩曰:“點畫之間如有神,方知人比天還巧”。1930年,劉大同畫梅,徐悲鴻補石,劉題詩云:“頑石不無奇氣,寒梅自有鐵心,自古畫師多少,可逢幾個知音?!彼砟昃璩鲎髌妨x賣,所得款捐給災(zāi)民,

清代以來,津門畫壇曾出現(xiàn)不少專畫竹蘭梅菊,被稱為“四君子”的畫家。這些畫家,有深厚文學(xué),書法基底,屬文人畫,畫簡意繁、蘊含深邃哲理。津門畫竹蘭者,不一味重復(fù)古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新意和風格。

尹溎,(約1855—1922)字登甫,清同治癸酉(1873)科舉人,出仕浙江某知縣。善畫竹蘭,得畫家蔣予檢筆意而比之更灑脫飄逸。歸林后賣畫為生,在津門很有名聲,是當時的名流。他也善畫山水,但不輕為人作,與梅振瀛、劉東皋、穆楚帆詩畫往來,當時被譽為“津門四皓”。

津門梅氏家族中的善畫者以梅振瀛、梅履端為最。梅振瀛(1843—1928)字韻生,晚號,歸余老人,善畫工詩,但畫作中不喜長題,僅年月而已。他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卻以畫竹名世,竹學(xué)大畫家諸昇、在天津影響很大,而且傳世作品也頗多。

周讓,字鐵珊,自號周顛。善墨筆花卉,精于“四君子”而以畫竹為最。他以長鋒羊毫畫竹,其墨竹傳世作品多,是津門畫竹能手。雖先生以狂和煙癖被人輕視,但在族人中卻頗有嘉譽,先生與兄三人分家產(chǎn),以己應(yīng)得讓予二兄,一無所取,赤手歸津,以畫糊口,人譽名之“周讓”。

津門有畫竹名手李竹坡,雖工山水、花鳥,但還以竹名世;有善畫山水兼畫竹蘭的張湖,有工書能畫尤精墨蘭的孟繼塤,有善收藏工畫竹的曹香士,還有畫竹細密多姿,小葉、叢干的省泉,有擅畫梅花的高萬倫,有工漢隸善花卉、精竹蘭的黃葆謙、還有“不作名家作大家”曹恕伯,皆為津門畫壇畫“四君子”的一代名家,在文人畫派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書法家善畫或兼能作畫者,在津門畫壇上歷來也不少。如清末民初,書法家“華嚴孟趙”(華世奎、嚴修、孟廣慧、趙元禮)之一的孟廣慧,書法家李學(xué)曾,還有卸職的總統(tǒng)和政壇要,在天津當了寓公,像徐世昌、曹琨等也是丹青妙手,名重一時。曹琨善畫墨梅花、老干虬枝,別有一番風韻。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晚年在天津賣畫,還是一位多產(chǎn)書畫家。他善畫山水、花卉、竹蘭,純屬文人畫,加之其特殊的文化修養(yǎng),其畫可入逸品。更因他在政界的聲望,其書畫頗受歡迎,傳世作品多署“水竹屯人”,如今經(jīng)??梢?。

在天津的繪畫史上也曾出一些怪才。其怪,猶如“揚州八怪”之怪,多是飽學(xué)之士,不合俗流,甚至有的笑傲江湖、鄙視軒冕、白眼青天的“狂士”。

清朝初年,堪稱“津門隱逸”的李大拙,名友太,字仲白,道士,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是一位有氣節(jié)的大畫家。他生活在明清之際,入清時才13歲,他以“明遺民”自詡,對前明生死不易,從不與清朝官吏來往,更不為科舉奔波。他迂直好義,性嗜金石、書畫、精鑒賞,工山水人物,著有《甕虛齋觀帖錄》、《曠真精舍觀畫錄》等。一次集會,他從墻上揭下一尺見方的粉壁,在粉壁上畫千巖萬壑,又畫人畫馬,形態(tài)如生。在場人人爭搶,不料落地碎成數(shù)片,人各得一片欣然而歸。有官吏雅重他的大名,以束帛請其做客被他拒絕,又親赴李家造訪,他卻跳墻逃走,不與謀面。

李大拙平生重節(jié)義,處處急人之難,遇有貧困者,盡其所能幫助。他正直善良卻有失之于迂拙,有時做出另人發(fā)笑的“愚拙之舉”。他在路上遇雨,放開腳步快走,卻突然止步,自責有失典雅,于是又返回原地,重新依禮法,徐步而行,身上衣巾皆濕,而不悔。路上,若遇婦女,他便停下腳步,轉(zhuǎn)過身去,尋思該婦女已經(jīng)走遠,才轉(zhuǎn)過身來前行,似乎迂到可笑之地步。李大拙有兩子一女,女名芝圃能書畫、人物白描。其子名大讓,工草書得家法,名重一時。

楊無怪,乾隆年間,是天津有名的“怪人”詩書畫大家,原名一昆。他沉浸經(jīng)史,博學(xué)好古,凡所著述訓(xùn)詁,義理兼重。善畫能詩,更樂于游戲筆墨,考風問俗無所不知。著有膾炙人口而又詼諧的《天津論》、《皇會論》、《先生怨》等。用天津土話寫成韻語,描摹出乾、嘉年間,天津的風土人情、把三教九流等,戲述的入木三分,成為不可多得的天津史料,堪稱民俗畫卷。

劉道元,是活躍于清末的俠義文人,人稱“怪人”和“文混混”。他生于咸豐年間,光緒年考中秀才。他敢于把社會黑暗,世態(tài)炎涼,以嬉笑怒罵方式,為底層民眾鳴不平。他除夕之夜打著靈幡替孤苦寡婦向侵吞錢財?shù)呢斨饕獛?;曾為“南皮雙烈女”鳴冤;敢于身穿孝服手持哭喪棒大罵警察廳長楊以德;戲耍李鴻章;揭露袁世凱;痛恨洋貨對中國的侵略,為賣國貨店堂送紅紙福字,為賣洋貨的店鋪送白紙“恕報不周”。他能書善畫,博學(xué)多辯,曾以賣字為生。可惜當時身為底層,其書畫未能傳世,但其平生之義舉,表現(xiàn)出天津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和舊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個性,他的傳奇故事卻深深留在人們心中。

另外,天津還曾出現(xiàn)過一些被稱為“畫壇別技”和“絕活兒”的書畫家,成就令人注目,其中最值一提的是指頭畫和舌畫。

指頭畫,以手指代替毛筆作畫。指頭畫既能畫出筆畫的效果,又能表現(xiàn)筆畫不能達到的效果,達到與筆畫異曲同工之效果。指頭畫,自清代高其佩以來,一直傳承至今。天津指畫名家最突出的應(yīng)屬清代的張鯉、民國李裘和當代梁崎先生。

張鯉,字禹門,別號,沽上閑鷗,工詩善畫,尤擅指畫,是天津早期善畫指畫的代表。

李裘,字石之,生活在清末民初,是專攻指畫的一代名家,傳世作品眾多。他的指畫以花鳥為主,尺幅大,多為四屏。其畫造型簡練,墨色高雅,深得高其佩之法,享有一定聲譽。

梁崎先生,字勵平,號燕山老民、瞶叟等。生于1909年,卒于1996年,是津門著名的回民大寫意畫家。先生一生甘于寂寞,淡薄名利,不善逢迎,苦練丹青70余年,自我選擇了一條既艱辛而又漫長的自學(xué)之路,付出了高于他人幾倍的代價,苦熬了畢生精力和心血,于眾多流派林立的畫壇上以存自我。其畫蒼潤古樸、雄健淋漓,具有豪放、渾厚蒼郁的獨特風格。先生更擅長指畫指書,他的指畫創(chuàng)意于法度之中,寄豪想于筆墨之外,不狂不怪。其指畫自高其佩之后,從事此藝而且有所建樹的不少,但多是花鳥小品、山水小景,多為“墨戲”,而且渲染、著色以毛筆代之,題字也是毛筆所寫。梁崎先生的指畫,從不夾帶毛筆,而且指畫、指題,使指畫更加完善統(tǒng)一,是名副其實的指畫。先生更能匠心獨運,開拓指畫的表現(xiàn)范圍,山水、花鳥、人物均達到爐火純青地步,將指畫,畫出丈二匹大的巨幅作品,指畫藝術(shù)發(fā)展到新的高度。先生晚年榮獲了“天津市魯迅文藝特別獎”之殊榮,在天津乃至全國掀起了“梁崎熱”,至今不衰。他的作品被視為“拱璧”人爭寶之,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楊柳青畫社、北京榮寶齋先后為先生出版六本畫集,是影響全國的大畫家。

黃二南(1884——1972),原名黃輔周,是上世紀30年代,天津活躍的一位奇人,“舌畫”家。他與李叔同一起在日本上野學(xué)習美術(shù),并參加李叔同組織的春柳社。他工山水,是“舌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作舌畫,先喝一口老白干,然后再將墨汁含在口中,低身在紙或絹上吐一口墨,然后用舌畫。他以頭運舌,身體不斷擺動,手腕一支一曲,腳步一進一退,胡須一拂一掃,墨汁通過嘴唇的一張一合,從舌上徐徐吐出,可點、可勾。當先生仰頭離案時,畫已完成。深淺濃淡筆筆不同,可謂墨生百彩,觀者無不稱奇。他的舌畫山水、花鳥,工寫兼能,成為天津畫壇名家。學(xué)者方地山先生稱贊他為“今之二南古之八怪,見真性情得大自在”。當年他在永安飯店搞個人畫展,曾轟動一時??上壬^藝未能傳人,創(chuàng)于先生,失傳于先生,成為津門絕響。

三 津派風韻 佳作倍出 融古開今源遠流長

清末民初,天津畫壇是向多元化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傳統(tǒng)文化與新文化沖撞,天津出現(xiàn)了租界,中西文化結(jié)合,開闊了畫家們視野,天津畫風有了新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師承課徒融合了西方文化教育,特別是出現(xiàn)留學(xué)外洋的畫家,他們通過專業(yè),系統(tǒng)、科學(xué)地培養(yǎng)和學(xué)習,涌現(xiàn)出了大批繪畫人才。天津乃至中國近代文化發(fā)展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大家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先生一生,卓爾不群、才氣縱橫,詩詞、書法、音樂、繪畫、篆刻、戲曲、歌劇等無不精湛,被譽為“津門才子”,更是天津人的驕傲。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濤,后名岸,又名廣平、字叔同,別號成蹊。喪母后,改名李哀、字哀公。出家后,法名演音,號弘一,世稱弘一法師,名揚海內(nèi)外。年弱時,李叔同詩、書、畫已冠絕一時,當時與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許幻園結(jié)詩社,號“天涯五友”。二十六歲時生母逝世,他負笈東瀛,為西洋文明的狂熱追求者。在日本留學(xué)五年,契而不舍地攻讀繪畫、音樂、登臺演出話劇,學(xué)一門,精一門,無不得心應(yīng)手,儼然是一位風流倜儻的藝術(shù)家?;貒螅渡斫逃?,為人師表,更嚴于律己,被譽為“人格導(dǎo)師”。先后培養(yǎng)了近代大師級的藝術(shù)家豐子愷、劉質(zhì)平、吳夢非、曹聚仁、李鴻梁、傅彬等十余人。李叔同前半生為發(fā)展我國近代美術(shù)、音樂、話劇等諸多文化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當他風華正茂,蜚聲藝壇之際,1918年,三十九歲,竟忽然剃度出家,在他人生道路上來了個使人意想不到的大轉(zhuǎn)彎。出家后,他潛心律宗研究,使淹沒七百多年的南山律宗,真脈再度興繼,被人們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這時期,他的書畫作品留世很多。雖遁入空門,卻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日寇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他諄諄告誡僧、俗弟子:“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其愛國之志、憂國之心依舊,直到1942年,大師圓寂前還寫下“悲喜交集”四字,表明他臨終心境依然懷有對人生的困惑與眷念。

張兆祥(1852——1908)字和庵,是清末天津融入西法,早于李叔同先生,頗有建樹和影響的大畫家。他少時家貧,天資聰慧,善于觀察,重視寫生。他的畫上追五代黃荃、徐熙及清惲壽平、鄒一桂,并融西洋畫家郎世寧的技法,轉(zhuǎn)益多師,形成自己的風格,更以沒骨法為最。畫風富貴祥和、色彩絢麗、雅俗共賞。他的墨色花卉,尤其是墨牡丹,以墨代色,更顯現(xiàn)一種高雅脫俗之風韻,令人叫絕。他作畫勤奮,傳世作品很多并散于民間。他又教學(xué)有方,培養(yǎng)了天津畫家數(shù)十人,如:陸文郁、石承濂、劉信民、陳懿、李文沼等,皆以畫名世。他還為當時木版水印箋譜作畫,天津文美齋,印過他的花卉《百花箋譜》二百幅,被國內(nèi)外視為珍品。其畫風影響天津畫壇近百年。

陸文郁,字辛農(nóng)(1887——?)為近代津門飽學(xué)之士,十四歲從師張兆祥,不僅是成就卓著的書畫家、地方史學(xué)家和詩人,還是造詣頗深的動植物學(xué)家、博物館學(xué)家、古幣收藏家。他注重實物觀察,融實物與畫之中,花卉生動自然、惟妙惟肖,開創(chuàng)了對后世影響很深的生物學(xué)派畫風。1908年,他與顧叔度在老城里發(fā)起生物研究會,將學(xué)到的國畫花卉技法運用到繪制掛圖上。1913年,他參與直隸商品陳列所組織的調(diào)查活動,實現(xiàn)了他將花卉寫生與動植物學(xué)研究的巧妙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對后世影響很深的生物學(xué)派畫風。1947年學(xué)者鄭菊如在津崇化學(xué)會講授《詩經(jīng)》,應(yīng)邀他為學(xué)生講詩經(jīng)所涉及132種草木知識。他還編寫了《植物名匯》,參與廣智館、城西畫會和生物界訪問社的創(chuàng)建,教了許多學(xué)生。他的畫風一直影響到當今天津的一些畫家,是天津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繪畫走上創(chuàng)新的一位實踐者和成功者。

石承濂(1888——1951)字效周,齋號如松軒。是張兆祥先生另一位弟子,擅長工筆花鳥,深得師風,親自種樹、養(yǎng)花、喂鳥、朝夕揣摩,細心撲捉,其畫結(jié)構(gòu)準確、色彩鮮明、栩栩如生。他的四幅花鳥條屏,榮獲1915年2月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大會”金獎。是當時國內(nèi)畫家獲世界金獎為數(shù)不多的一位,為我國和天津爭奪了榮譽。他雖一生業(yè)余學(xué)畫,從未辦過個人畫展,但對有求者,從不拒,對學(xué)生更是愛徒如子。

清末民初,是天津畫壇成就最為顯注和最為活躍時期,畫家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開創(chuàng)并逐漸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新風格?!敖蜷T二劉”,是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畫家。

劉奎齡(1884——1967),字耀辰,畫室名“種墨草廬”自稱“種墨草廬主人”、“種墨道人”,又號“怡園蝶隱”。劉奎齡是天津八大家“土城劉家”后人,少年時在嚴氏私立敬業(yè)中學(xué)(后改為南開中學(xué))學(xué)習,英語成績突出。劉奎齡畫畫從未拜過老師,全靠私淑古代和近代畫家以及借鑒西方繪畫,尤其對日本畫,有著濃厚興趣。他畫動物,多借鑒西法,技法上別于傳統(tǒng)勾勒渲染,盡管在當時頗遭非議,但他不為所動,在長達60余年的繪畫生涯中,花鳥、走獸、人物、山水無所不精。他創(chuàng)造了新的撕毛法,將渲染與撕毛并舉,墨中有筆、筆中有墨、筆墨交融,寫真而不失于刻板,賦色沉著又不單調(diào),明凈樸實、清新雅麗,開創(chuàng)了國畫技法新天地。他的作品涉及走獸、翎毛、昆蟲、人物、山水等達到150余種,若將他的作品聚集起來,可以說他畫了一個動物園和一個植物園。

劉奎齡為一代畫壇巨匠,作品名譽海內(nèi)外,其作品1935年就東渡日本,深受日本人推崇。解放初,其作品《上林春色》在蘇聯(lián)展出后,大師徐悲鴻極為驚嘆,稱贊不已,親筆寫信,后悔相識太晚,要劉奎齡為他做一幅孔雀圖。1958年8月10日,毛主席視察天津,展閱其作品后稱贊道:“博古通今,劉門出人才”,并鼓勵他和兒子劉繼卣,為人民多做貢獻。新聞電影制片廠還為他拍攝了記錄片。1962年8月“劉奎齡畫展”,六百余幅作品在北京展出,極受關(guān)注、引起轟動。

劉子久(1891—1975)名光成,號飲湖,擅長山水,畫風樸實溫厚,凝練變通,對古代各家兼收并蓄,在津門頗有影響,被譽為“畫家之師”。他的山水畫不但開一代新風,而且在天津與陳少梅組建“湖社畫會天津分社”和課徒做出卓越貢獻。王頌余,孫克綱、嚴六符等國畫大家都是他的學(xué)生。他的山水兼南北兩宗的風格,一直影響到今日畫壇。

陳少梅,(1907—1954)名云彰、字少梅,號升湖,以字行,是山水畫集大成者,與劉子久同出于書畫大家金北樓門下。其畫藝名噪畫壇,被稱為“大器早成”,是名播海內(nèi)外的大畫家。他的山水畫,主要取法北宗,得明唐寅、仇英透逸之氣,又融戴進、吳偉滂沛生動之致,使其畫風,細謹工密而不纖細嬌弱,更直追劉松年、李唐、郭熙、李成及馬遠、夏圭,同時還吸收南宗山水畫的逸韻,形成自家風骨絕塵、北骨南韻的繪畫風格。他還是一位不從俗取媚,勇于沖破陳腐觀念、勇于變革的畫家。他的畫突出“五氣”與“五鏡”,即:秀氣、潤氣、勁氣、辣氣和心境、意境、清境、樂境、完美之境,民國時期被評為中國四大畫家(張大千、溥心畬、金北樓、陳少梅)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畫家們得到了新生,努力為建設(shè)祖國,美化人民生活服務(wù)。特別是改革開放,為津門畫壇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具有三百年歷史積淀的津門畫壇,如春雷驚蟄,似春雨澆灌,畫壇人才輩出,作品競相問世,畫風畫派,紛彩異呈。畫家走出了津門,走向了世界,引起世人矚目。相信在多種文化并存和發(fā)展的今天,天津畫壇將會更加發(fā)展,津門畫派將會走向更加輝煌。(原載《天津市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第一期)

 

參考書目:劉芷清《津門畫家傳略》及有關(guān)《天津文史資料》

 

本文作者:

張精來,男,天津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市楹聯(lián)學(xué)會副會長、畫家、副教授、副研究員。

    高德欽,男,天津市中華文化學(xué)院(社院)中華文化培訓(xùn)交流處處長。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