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已經分別介紹了利目、利鼻、利耳、利口舌咽喉腧穴,此外還有某些腧穴兼具明目通鼻之力,如足陽明胃經的巨髎穴,足太陽膀胱經的曲差穴和經外奇穴印堂穴等均位于頭面部,臨床經常與祛風、清熱穴配伍可治療頭痛、眩暈、齒痛、頷腫等病癥。兼具聰耳通利口舌咽喉之功的腧穴主要有位于面部的足少陽膽經的上關穴,足陽明胃經的下關穴,臂部隸屬于手少陽三焦經的四瀆穴和三陽絡穴,臨床多和安神、舒筋活絡穴聯合應用,以治療驚癇、臂痛、頸腫等病癥。 另外,尚有部分功效全面,能夠通利諸竅,具有明日、通鼻、聰耳、清利口舌咽喉作用,治療視物不明、鼻塞流涕、耳聾耳鳴、牙關緊閉、口噤喉痹等病癥的腧穴,大多分布于頭面及上肢部,主要涉及手少陽三焦經的耳和髎穴、翳風穴、液門穴、中渚穴,足太陽膀朧經的絡卻穴,手太陽小腸經的天窗穴以及上肢部經外奇穴小骨空穴。 此類人體腧穴包括: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關穴、耳和髎穴、絡卻穴、下關穴、翳風穴、天窗穴、四瀆穴、三陽絡穴、中渚穴、液門穴、小骨空穴。 通利諸竅穴功效較為全面,依據其隸屬經脈,所居部位及治療作用的主次,臨床效果亦各具特色。 兼具明目通鼻作用的腧穴中,印堂穴側重于寧心安神,治療子癇、失眠、急驚風、慢驚風;曲差穴側重于除煩平喘,治療心中煩滿、喘息不利之癥。 在兼具聰耳、清利口舌咽喉之功效的腧穴中,同隸屬于手少陽二焦經的四瀆穴、三陽絡穴均位于臂部,可與通絡止痛腧穴配伍共同治療上膚癱瘓、臂痛等疾病。上關穴、下關穴都分布在面部耳前,上關穴屬于足少陽膽經,以寧心安神見長,治療癲狂、驚癇;下關穴屬于足陽明胃經,消腫定痛之功顯著,能夠治療頸腫、面痛。 能夠通利諸竅的腧穴中,絡卻穴、大窗還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治療中風口噤、癲癇之證;耳和髎穴、液門穴、中渚穴、小骨空穴可以通絡正痛,如針刺其腧穴,則瘛疭(驚風、癇病,泛指手足痙攣)、五指拘攣、屈伸不利之疾可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