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拍張大千作品表現(xiàn)看當今中國書畫收藏風尚2013-09-13 17:14:34 來源: 文物鑒定與鑒賞作者:王永林
摘要:今年書畫春拍,首先是5月10日北京嘉德上拍的張大千名作《紅拂女》,成為了奪目的焦點,此作是大千先生工筆仕女的精絕之作,最終以7130萬元成交,創(chuàng)出今年春季內陸拍賣市場中國書畫部分的首個高價。 推薦關鍵字 藝術品市場 書畫收藏 張大千
今年書畫春拍,首先是5月10日北京嘉德上拍的張大千名作《紅拂女》,成為了奪目的焦點,此作是大千先生工筆仕女的精絕之作,最終以7130萬元成交,創(chuàng)出今年春季內陸拍賣市場中國書畫部分的首個高價。緊隨其后,5月27日香港蘇富比,張大千的《鳳簫圖立軸》,以7404萬港幣成交,與嘉德旗鼓相當。而第二天,5月28日前面的紀錄,就都被香港佳士得所拍的張大千《荷堵野趣四屏通景》打破,此作雖是荷花,卻頗有“吳帶當風”之勢,以8051萬元成交,反超嘉德,拔得頭籌。而6月2日北京保利的張大千仿古至精之作《唐人秋獵圖》,又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經過20余輪競價,最終也以4255萬元成交。值得注意的是,這四件創(chuàng)天價的作品,都是大千先生稽古敦煌以后,力圖呈現(xiàn)盛唐精麗畫風的重要創(chuàng)作,由此我們的可以看出當今中國書畫收藏的風尚。另外,我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這四家拍賣中國書畫最頂尖的公司,今年春拍成交的張大千作品,過千萬的就有16件之多,所以張大千應該算是今年春拍的最大贏家,可謂獨領風騷一大千。 北京嘉德張大千《紅拂女》 香港蘇富比張大千《鳳簫圖立軸》 北京保利張大千《唐人秋獵圖》 香港佳士得張大千《荷堵野趣四屏通景》 在藝術品市場仍處于調整期的時候,張大千的作品仍然能有如此好的表現(xiàn),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啟示:那就是什么樣的畫具有抗跌性、能立足市場永久不衰?什么才是成熟的收藏觀?我想答案就是:能代表中國畫傳統(tǒng)經典精神的作品最具抗跌性;能正確認識中國畫傳統(tǒng)的經典精神,并以之為鑒藏指南,才算具備了成熟的收藏觀。我想這種書畫收藏風尚的形成,說明中國書畫收藏市場是越來越走向成熟了。
我們再來看張大千,他是一位亦仙亦妖的傳奇人物,是介于神仙與魔鬼之間的人,他的前半生妖氣重于仙氣,后半生則是仙氣重于妖氣,他一生快活似神仙,也常以自己的神通干些妖魔之事。他的畫,人物清新俊逸,花鳥工寫俱佳,山水早年秀潤,晚年宏闊。他上法傳統(tǒng):工整、寫意、水墨、丹青,人物、走獸、山水、花鳥,眾工畫壁、名家卷軸,上下千年,無所不取;外師造化:九州四方、東亞西洋,縱橫萬里,無所不涉;中得心源:豪邁倜儻,兼容并蓄;書畫鑒藏也獨步當時,不愧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美譽;但同時他又是公認的作偽高手,至今仍為人們留下重多畫界遺案。但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選對了一個方向:“不做文人畫家”,而是去做如唐宋畫工或院體畫家那樣的職業(yè)畫家,畫“畫家畫”,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創(chuàng)天價的作品;當然偶爾他也會玩弄筆墨,畫一些“文人畫”,但那也走的是趙孟頫的路子。在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畫壇“文人畫”、“大寫意”一統(tǒng)天下的狀態(tài)下,做出這樣的選擇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同時,他的摯友謝稚柳先生,也是態(tài)度堅決地“不入一筆明清”,而以晉唐宋元傳統(tǒng)經典精神為依歸,因此謝老的作品在近年來的拍場上也是屢創(chuàng)佳績的。 值得注意的是,張大千賣得最貴的繪畫作品,大多是有盛唐氣象的,包括他晚年的潑彩,也是受唐人潑墨山水的啟發(fā)而來。但他早年畢竟是以石濤筑基的,所以常會不能自已地受到大滌子的影響,像與《紅拂女》同場以3220元拍出的張大千另一名作《峨眉接引殿立軸》,也是張大千“血戰(zhàn)古人”的一幅佳構,拍前極受拍賣方推崇。但有趣的是,這張有著北宋人壯闊氣象的《峨眉接引殿立軸》,圖畫下部近景的基礎山石、苔點、草木卻完全是石濤的手法,沒賣得過《紅拂女》,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在這一點上,謝稚柳先生則不同,他的山水是從五代兩宋入手的,所以其作品最遲可以看到黃公望、王蒙的影響,但幾乎看不到明、清的影響,其人物畫也是一樣。這就可以解釋,張大千為什么只說:“不做文人畫家”,而謝稚柳卻說:“不入一筆明清”了。 如果我們要想正確地認識元明清“文人畫”、“大寫意”與晉唐宋“畫家畫”之間的關系,以及流變過程,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并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才行??梢哉f,對晉唐宋元傳統(tǒng)經典精神的張揚,首先是張、謝兩位大師不遺余力地提倡,再有謝老的夫人陳佩秋先生的接力,然后就是謝、陳的得意高足徐建融先生的努力,這在當今的學術界是公認的。徐先生不僅在學術上努力,把張、謝的觀點闡述的更為透徹,更為系統(tǒng),并形成體系,而且還身體力行地全身心投入到晉唐宋元“畫家畫”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以“工筆意寫”的方式直承唐宋,為當代畫壇樹立了一個“張謝傳派”的標桿。徐先生實踐“工筆意寫”,是為了反撥當代的有些工筆畫,一味謹細、僵刻的風氣,也是在恢復宋人“寫生”的真意,那就是寫萬物之生機,因為是動態(tài)的,所以用筆要活,可以說“意寫”即是“寫神”。 歷史上任何一位有成就的書畫大家,其作品都是其一生閱歷、學識、修養(yǎng)、功力、心血的結晶。張、謝兩位大師,以及徐建融先生,就是在書畫鑒藏方面所受到的“蒙養(yǎng)”,也是直追先賢的,因為他們知道收藏會給書畫家?guī)硪娮R上的廣度,鑒定又會讓你在技法的認知上更有深度,同時學術的研究上也會變得更為敏銳。比如,認識“文人畫”、“大寫意”風格與宋院體畫風格之間的差異,雖與雅、俗這一對矛盾不盡等同,但卻有著某種相對應的關系。因為,以院體精工見長的,很容易涉甜俗而無文氣;以文人蕭散見長的,則又容易落入粗俗而失其雅。要能各取其長來補彼短,在精工中見逸氣,在蕭散中見精雅,營造出珠聯(lián)璧合的藝術境界,作品就既能引人入勝而又耐人尋味了。應該說,張、謝兩位大師的畫藝之妙,正在于此,他們是用現(xiàn)代人的視角,來呼應傳統(tǒng)的經典精神,是具有歷史性的高度的。當然,這也是徐建融先生之所以能成為“張謝傳派”的佼佼者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如同“文人畫”、“大寫意”和明清繪畫也有非常優(yōu)秀的一面一樣,張、謝的“不做文人畫家”和“不入一筆明清”,也只是在當時的語境和文化氛圍下的一種矯枉過正之舉。其實張大千恰恰是從“文人畫”上溯晉唐,謝稚柳也是由明清之際的陳老蓮起步的,但正如謝老所言,他們棄“文人畫”與明清,而鐘情唐宋經典,是棄“沼澤”而奔“江?!?。至于明清繪畫、“文人畫”、以及“大寫意”,與晉唐宋元傳統(tǒng)先進典范之間的比較和流變過程,以及與書畫收藏的關系,這又是一個更大的話題,在這里就不展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