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文化
一、引子:關于莞香的美麗傳說
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著名香農湯茂才常年起早摸黑地植種香樹,女兒湯秀香每天燒水送飯陪伴著父親。湯茂才愛女心切,年年精挑細選最好的牙香珍藏,待女兒出閣時作嫁妝。女兒遠嫁后,每天清晨都點燒牙香盡表對父親的思念之情。眾鄰里聞此香味紛紛趕來,得知緣由,廣為流傳。莞香中的上品牙香“女兒香”之名不脛而走,傳頌至今。
另外還有一個流傳了數(shù)百年的美麗傳說:古時候,東莞種植香樹的人,在莞香樹長大以后,就把它連根挖起,洗曬成塊狀后出售。莞香的洗曬全由姑娘們負責,她們常將最好的香塊偷藏于胸中,用來換取脂粉。“女兒香”由此得名。
二、概述:東莞本土的香文化
莞香樹學名沉香樹,又名女兒香、牙香樹、密香樹、土沉香、白木香等,屬雙子葉植物瑞香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在中國唯一以東莞地方名命名的樹木。根據(jù)史書的記載,莞香在唐朝時由國外傳入廣東,宋朝時普遍種植,因其主要集中在東莞地區(qū),故而又稱之為莞香。
古代反映東莞香樹種植的畫卷
莞香樹是常綠喬木,樹皮呈暗褐色,容易剝落。葉子細薄呈卵形狀,草質而有光亮,通常不超過10厘米?;ㄐ《l(fā)芳香,呈黃綠色,幾朵或多朵結成腋生傘形狀花序。蒴果似連翹,長約2厘米?;ㄆ谠诿磕甑?至4月,種子成熟期在6月。成熟的種子為圓形,呈黑色。從育種、培植,到香苗長大成樹的過程需要7至8年的時間。莞香長大成樹一般為8至15米高,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莞香樹生長于亞熱帶地區(qū),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濕潤。莞香樹苗一次移植成活的概率很低,須要做兩至三次的假植形成宿根,豐富其根系后再移到目的地種植。成樹后的莞香,鑿香頭如馬牙狀,取其木塊,即為成品。
當香苗長到直徑大約20厘米、高約3.5米的時候,每年的秋后便開鑿采香一次。采鑿的木香依質地分為“白木香”、“鐮頭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兒香)。第一次采鑿的香塊稱之為“白木香”,又稱之為“開門香”,木質沒有花紋,是莞香中的最低品;次年由舊香口采鑿的香塊稱之為“鐮頭香”,木質花紋少,沒有油質,是莞香中的普通品;來源于一些老香樹的樹頭,有豐富的油質,把它大塊大塊地鑿下來,再精心將沒有油質的部分鏟去,留下油質的部分便是“沉香”,呈黑褐色,堅實而重,入水即沉;經(jīng)多年采鑿的老香樹,木質花紋多,有豐富的油質,香農精心地鑿成一條條如手指大小的馬牙形,即為“牙香”,是莞香之中的極品。
根據(jù)學者的考證,莞香最少為4種,而最多為14種。但無論多少,其名均有出處,并且可以“色”、“形”、“聲”來分門別類。在民國時期,陳伯陶[1]編著的《東莞縣志》卷十四中記載:“鷓鴣斑,曰朱砂管,曰黃熟,曰黑格,以其色言也。曰馬牙,曰馬尾滲,曰竊鑿,曰結根,以其形曰也。曰鐵格,曰菱角殼,曰香角,以其聲言也?!?/div>
三、歷史:輝煌的東莞香文化
相傳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先民湯細弟在東莞大嶺山雞翅嶺村引種了一棵香苗樹,經(jīng)過七八年的培植,香樹長成3米多高,鑿開樹皮后香氣拂拂,令人觀嘆。其后,本村和周邊的村民紛紛效仿,在家前屋后引植這種香木樹,漸漸成林,由此盛產莞香。[2]
東莞在明代以前就已經(jīng)廣泛地種植莞香,雞翅嶺、龍崗、馬蹄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等村落漫山遍野都是莞香。而附近一帶的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墟市則是莞香的主要集散地,生意紅旺似火,其中又以寮步的香市最為著名。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東莞寮步的香市就與廣州的花市、羅浮的藥市、合浦(前屬廣東)的珠市并稱為“廣東四大市”。東莞的莞香不僅轉運到蘇杭、京師等全國各大城市,更是銷往東南亞乃至西亞等地區(qū)。據(jù)說,香港名字的由來也跟莞香有關。
香港,意為出口香料的港口。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嶼山等地,古屬東莞,也產莞香。古時外銷的莞香多數(shù)先運到九龍的尖沙頭(即現(xiàn)在香港的尖沙咀),然后通過專供運香的碼頭用小船運送到石排灣(即現(xiàn)在香港仔)集中,再用大船運送到各地。由于莞香堆放的碼頭,香氣沖天,尖沙咀古時候稱之為“香埠頭”,石排灣這個轉運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稱做為“香港,后來延伸到整個地區(qū)總稱為香港。[3]
另外,據(jù)說中山也跟莞香有關。古代中山市隸屬于東莞,以產沉香而著名,故被譽之為香山。后改名為中山。
在清朝時期,女兒香是專供于皇帝的供香,[4]皇宮里除了將它用于祭祀神靈之外,還用來驅蚊去蟲。莞香的樹皮纖維柔韌,是用來制造蜜香紙、香皮紙的原料。除此之外,莞香樹還有藥用價值,用于胸腹脹悶、胃寒、嘔吐呃逆、氣逆喘急等癥。
香紙、香皮紙的原料。除此之外,莞香樹還有藥用價值,用于胸腹脹悶、胃寒、嘔吐呃逆、氣逆喘急等癥。
四、現(xiàn)狀:復興東莞遺失的香文化
由于在雍正年間朝廷殺戮香民,康熙年間遷界令遷走大量香民,砍伐香樹,使得莞香再也無法復興,東莞乃至中國香文化至此失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