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之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fù)屈伸之始" - 《張載.正蒙》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星系的一分子,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在圍繞月心自轉(zhuǎn)的同時,也以地球為中心公轉(zhuǎn),地球與及其它行星,在自轉(zhuǎn)的同時以太陽為中心公轉(zhuǎn),組成太陽系,太陽系也在本身自轉(zhuǎn)的同時圍繞銀河中心公轉(zhuǎn),在銀河里面,與太陽系相似的星系無千上萬,構(gòu)成銀河系?!赶怠故恰赶到y(tǒng)」的簡稱,「系統(tǒng)」是由局部合組成一個整體,星系成為一個整體的要點,是星體在自轉(zhuǎn)的同時,又圍繞系統(tǒng)的中心公轉(zhuǎn),這樣就可以將我的核心,成為整體的一部分,整體的核心,又可以成為更大整體的一部分,層層相套,本來各自散開的,借著這種核心自轉(zhuǎn)、公轉(zhuǎn)關(guān)系,結(jié)為一體,而這個一體,既分散又合一,是一也是多,是多的一。 星系如此,地球上的水與風(fēng)旋渦也是如此。風(fēng)與水的旋渦比星系略為復(fù)雜,星系的自轉(zhuǎn)、公轉(zhuǎn)圓周固定,中點實在,而風(fēng)、水旋渦則不斷擴大縮小,而且旋渦的中心是空的,構(gòu)成一個外實內(nèi)虛的整體。風(fēng)由空氣分子組成,分子在空中游離,各自分散,但當(dāng)各分子在自己運轉(zhuǎn)的同時,與其他分子同繞一個中心旋轉(zhuǎn),各游離的分子便結(jié)合成一體,成為旋風(fēng)。水的旋渦結(jié)構(gòu)也差不多,分散的水分子藉自旋與公旋的關(guān)系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既分散又合一,這個整體碰到物體,接觸物體的,是分散的水分子,柔軟的粘粘在物體表面,水分子雖然柔軟,但數(shù)量線多而且自轉(zhuǎn)、公轉(zhuǎn)成旋渦,集中成一體,旋渦整體的重量加上旋轉(zhuǎn)速度,構(gòu)成剛強的能量,能把物件拖動、浮起、撕裂。旋風(fēng)的結(jié)構(gòu)也差不多,分散的四周圍繞中心旋轉(zhuǎn),構(gòu)成一個整體,而且這個中心的風(fēng)眼是虛而不實的。星系與旋風(fēng)是天文,海河的旋渦是地理,古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再觀察自身及人事,發(fā)現(xiàn)事物都是遵循同一原理運行。 這個分散、集中的原理,應(yīng)用到身體武藝上,便是太極拳。太極拳用意念把身體各部分微細(xì)分散,部分各自圍繞部分的中心自轉(zhuǎn),自轉(zhuǎn)的同時又圍繞一個更大的肢體中心公轉(zhuǎn),層層自轉(zhuǎn)、公轉(zhuǎn)相套,全身的重量中心在丹田,身體四肢在自轉(zhuǎn)的同時圍繞丹田公轉(zhuǎn),構(gòu)成一個既分散而集中的整體。我手與人相碰,我的皮膚分子都擴張散開,手也隨人所動而自轉(zhuǎn),所以柔軟而能粘粘,手、肘、肩、胸、胯、膝、足層層自轉(zhuǎn)、公轉(zhuǎn)相套,整體以丹田為公轉(zhuǎn)核心,重量便能層層聚集,整體與局部皆沉重,但這沉重是由層層旋轉(zhuǎn)相結(jié)合,既有向心力,也同時有離心力,像泉水涌出,沉重量既能向中心聚集又可向四周補滿。這皮膚外面「柔」、骨肉中心「沉」,身體由中心向周「補」的三層結(jié)構(gòu),是身體模仿水、風(fēng)的運作方式,以分散的整體對付別人的局部,別人局部肢體的重量當(dāng)然不及我整體的重量,輕輕松松的就能把別人制服。這既分散又集中、外柔軟內(nèi)剛強、外實內(nèi)虛的模式,是中華文化特有的。這種模式經(jīng)過千萬年不斷歸納再歸納,用抽象的圖形及文字記錄,就是古藉上的「陰陽」、「八卦」,「五行」,合稱「太極思維」。自轉(zhuǎn)、公轉(zhuǎn)原理只是「太極思維」中「陰陽」概念的一個層次,「八卦」,「五行」是多層次陰陽的配合,結(jié)構(gòu)比自轉(zhuǎn)、公轉(zhuǎn)復(fù)雜,所蘊涵的意義也深邃得多,細(xì)心研究「八卦」,「五行」及其背后的思維,是走向清楚明白太極拳原理,進而勤練懂勁的快捷方式。說明「八卦」,「五行」,可以由「中」開始。 「中」是整體的濃縮,把整體全方位的簡約,便是「中」?!钢小箍梢允强臻g的,可以是時間的。更可以同時是空間也是時間的。 「空間」與「時間」都是「間」,是有「間」。有「間」就一定有「中」。在「空間」來說,有「中」就一定有「上下」、有「前后」、有「左右」。如果把「上下」、「左右」、「前后」用陰陽來表示,古人稱為「八卦」。 八卦 「卦」是「掛」,掛在空中的意思,「卦」由陽儀「-」及陰儀 「--」組成,陰陽儀合稱「兩儀」。如果用「-」陽儀代表「天」,則 「--」陰儀代表「地」?!柑斓亍蛊鋵嵵皇恰缚臻g」兩端的概念 。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只是相對而言。實際上「上下」是相混和的,分不開的,因為「上」又可以再「上」,「下」又可以再「下」,每一點又可以分「上」「下」。所以陰陽是相交的,這相交不一定是實物的相交,也可以如兩種氣體相混和般的相交,你在我中,我在你中,這個「中」就是「間」,「陰陽」相交的「中」就是「空間」。這個空間總由「陰」與「陽」相分而又相混和而來的,是陰陽的「和」,有「和」則有「中」,有「中」則有「和」?!钢小故恰戈帯?、「陽」相「和」的「中」。因為相和,所以「陰」、「陽」平衡,平衡則「中」。因「陰」、「陽」有「中」,所以「陰」「陽」才能平衡,平衡則「陰」、「陽」能「和」。「中」與「和」是「陰」與「陽」互為因果的。 「中」與「和」的重點在「整體」,在「平衡」?!戈帯?、「陽」是一事或一物的兩端,是一體的,不能因為分「陰」分「陽」而把一體分為兩物。因為是一體的兩端,所以「平衡」才有意義?!钙胶狻故且惑w的不偏不倚 。不偏「陰」,不倚「陽」,就是「中」,是「陰」、「陽」一體的「中」。一體是一,「陰」、「陽」是二,「陰」、「陽」相和的「中」是三,「陰」、「陽」、「中」「涵三為一」。 一個「陽儀」代表天,一個「陰儀」代表地,在方位上天地代表上下,是一維空間。將同樣道理引伸,「陰」、「陽」可以代表「前、后」,可以代表 「左、右」。由一維空間引伸到三維空間。即由一點分「陰」、「陽」為線,由線分「陰」、「陽」為面,面分「陰」、「陽」為體 。用「陰儀」、「陽儀」為符號可把「--」、「-」成三層重疊,成為「干、坤、坎、離、巽、震、兌、艮」八個符號。把這個八個符號掛在一個立體四方形六面的八只角上,就是「八卦」。「八卦」其實是立體「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向八個方位的代號。古代沒有陰影法,在二維平面上畫不出透視圖。只能用「陰儀、陽儀」組合的八卦符號放在四個正方(四正)及四個斜角(四隅)來表示三維空間的八個象限如下 圖 1及 圖 2:
「陰、陽」代表「上、下」是一維空間,一維空間「陰、陽」的「中」與「和」,使陰陽平衡。在「上、下、左、右、前、后」三維空間的「中」與「和」亦如此 。只是每「左、右」的「中」及「前、后」的「中」,與「上、下」的「中」互相重疊,變成「上、下、左、右、前、后」只有一個「中」,「和」則是立體的「陰陽」對稱平衡。「八卦」所表示的,是立體四方八面的對稱平行的「和」,四方八面包含一個立體空間,空間的中心是空的「中」。 河圖 洛書 空間有「中」、「和」,時間亦有「中」、「和」。我們在時間里面生活,過去的剛剛過去,未來的向我們迎來,我們生活在現(xiàn)在的「當(dāng)下」,時間之箭不能停留,不能逆轉(zhuǎn)。時間可以用次序來表示,最早發(fā)生的用"1"表示,跟著發(fā)生的用"2"表示,再跟著發(fā)生的用"3"表示,"4、5、6"順序下去。如果我在一個平面座標(biāo)上,在東標(biāo)上"1",在南標(biāo)上"2",在西標(biāo)上"3",在北標(biāo)上"4","1、2、3、4"代表時間順序,則這個圖可以表示四周圍繞中心旋轉(zhuǎn)。如果我用"1、3、7、9"代表前進的旋轉(zhuǎn),用"2、4、6、8"代表后退的旋轉(zhuǎn),把這兩組數(shù)以以"5、10"為中心重合,可以代表一個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的同時,有一個反時針方向的旋轉(zhuǎn)也在進行。這代表在空間同時發(fā)生陰陽相方反向的旋轉(zhuǎn)運動。這是河圖(圖3)的內(nèi)容,所顯示的,是空間方位的時間順序關(guān)系(圖4):
《河圖》稱「一、三、五、七、九」為陽數(shù),「二、四、六、八、十」為陰數(shù)。以「五、十」為圓心把這兩組數(shù)重疊,「一、三、七、九」代表順旋「二、四、六,八」代表逆旋,順、逆同步反向進行,表示立體四方八面向中心合隴的關(guān)系。合隴時「陰、陽」同步,則整體與四周關(guān)系雖動而不變,是整體的動態(tài)平衡,是「和」。四周環(huán)繞著「中」而合隴,整體雖動猶靜,是「中」。河圖的「中」、「和」是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聯(lián)合的「中、和」,是陰陽相結(jié)合的「中、和」。 《洛書》(圖 5)是陰陽相分的「中」、「和」,(圖6)「一、三、五、七、九」為陽數(shù),以「五」為中心,一與九南北相分,「一、九」相合(相加)為十,三與七東西相分,「三、七」相合為十 。
「二、四、六、八」為陰數(shù),「二、八」,「四、六」亦是相合為十,但又相分于四隅方位。陰陽向四面八方兩兩相分,成為一個飽滿的立體圓。 因為陰陽平衡,所以《洛書》九宮每三宮數(shù)位相加都是十五,是圓的直徑。陰陽平衡是「和」,所以是圓,圓四周圍繞一個中心成一個整體,所以是「中」?!堵鍟返摹钢小?、「和」是由「陰」、「陽」相分又相合而成的「中」與「和」。 《河圖》與 《洛書》,一個顯示「陰」、「陽」相合隴,一個顯示「陰」「陽」相分開。一合一分,是一個整體的陰陽關(guān)系。一合一分的中心不變是「中」,一合一分時中心與四周的整體平衡關(guān)系不變,是「和」?!逗印?、《洛》相合,既是時間的「中」、「和」,也是空間的「中」、「和」;既是擴大的「中」、「和」,亦是縮小的「中」、「和」;既是靜態(tài)的「中」、「和」,又是動態(tài)的「中」、「和」。各種大小不同形態(tài)的「和」的集合,是「太和」,重疊各種各樣「和」的「中」,是「至中」。《河圖》、《洛書》相合,是「太和至中」。是「太極」。 圓 7「陰陽魚太極圖」首尾相接,合而為一圓。是《河圖》「陰、陽」相合與《洛書》「陰、陽」相分的結(jié)合。「陰陽魚」以"S"曲線相接。"S"「陰、陽」相混和的「中」,「陰、陽」消長
,可由"S"線的順序顯示,依順"S"線,會看出由陰盛陽衰,到陰陽相當(dāng),再到陽盛陰衰過程中,是陰陽相交的「中」,是「中」在空間走動的時間順序,這順序會經(jīng)歷四正方位與四隅方位,合成一個圓。看「陰陽魚太極圖」要用立體思維,將一個平面投影圖看成一個立體圖。"S"線也是立體線。是「陰、陽」立體相交時「中」的變動?!戈帯㈥枴瓜嘟怀蓤A是「和」,能「中」能「和」是「中和」,「中和」有局部的「中和」、有整體的「中和」,局部處處要「中和」,局部集合成整體也要「中和」。局部的「中和」不能與整體的「中和」相違背。局部的「和」與整體的「和」相調(diào)和是「太和」。局部的「中」與整體的「中」相聯(lián)合,是「至中」。 陰陽魚太極圖以圖形顯示「陰」、「陽」在局部與整體都「中和」的「太和至中」。「太極」既是微觀的,也是宏觀的。無數(shù)的「太極」組成一個整體的「太極」。小至微粒子「夸克」,大至整個宇宙一體,都是「太極」,都是「太和至中」。 「陰陽」在太極拳稱為「虛實」。拳譜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是相對而言,用「太極」的概念,「陰陽」是一體的,「陰」、「陽」平衡是「中」,是「和」,人體全身一體,大體上如「左、右」分虛實,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這個容易理解,但「左、右」雖然虛實分開,但虛實仍要合成一體。怎樣才能合成一體呢? 要點在「中」。全身要有一個「中」,以「中」來控制「左、右」的「虛、實」。如果沒有「中」,只有「左、右」,則「左、右」是分開了的「左、右」,不是一體。不成一體,則無論如何「虛」,如何「實」,都是「雙重」。所以拳譜說:「立如秤準(zhǔn),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赋訙?zhǔn)」是指天秤的中柱,天秤有中柱,秤臂「左、右」才能升降轉(zhuǎn)動,沒有中柱,秤臂兩端著地,一定滯而不活。中柱就是「中」。「左、右」有「中」;「前、后」也有「中」,兩個「中」重疊成一個「中」。有「中」才不會雙重。有「中」則 一端沉?xí)r為偏沉,「偏沉則隨」,「隨」是一端沉?xí)r另一端隨之而「浮」,有 「中」,則一端「沉」而另一端能同步「浮」,「中」連結(jié)兩端成為一體。所以要分清「虛實」一定要有「中」才能分清「虛實」,否則「虛實」不成一體。 全身是一個大「虛實」,人身體由軀干四肢組合而成,每一骨節(jié)由關(guān)節(jié)連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骨節(jié)有兩端,設(shè)想把這骨節(jié)分為「左、中、右」(或「前、中、后」,或「上、中、下」),則左沉而右浮,右沉而左浮。把這骨節(jié)與另一骨節(jié)連接相扣。第一節(jié)的「右」沉,會把第二節(jié)的「左」連帶沉下去,第二節(jié)有第二節(jié)的「中」,第二節(jié)的「左」沉?xí)沟诙?jié)的「右」隨之而浮。這一帶動,一節(jié)一節(jié)的連系此浮彼沉,彼沉此浮,如波浪般起伏。能把各骨節(jié)連結(jié)成波浪,是因為每骨節(jié)都有自己的「左、中、右」,「左、中、右」就是「虛實」,所以說:「一處自有一處虛實」。這「一處」可以無限細(xì)分,全身一個大「虛實」,一條手臂有「虛實」,一只手掌有「虛實」,一個指頭有「虛實」,指頭的一點也有「虛實」。這個「虛實」是每一細(xì)分點都有 「左、中、右」;「前、中、后」 及「上、中、下」,依循太極原理,能夠把所有「虛實」以「中」連結(jié),所以是「處處總此一虛實」。 全身要能前、后、左、右如車輪轉(zhuǎn)動,要以脊骨為車軸。這軸由頭頂百會穴為頂把身體懸起,使脊椎與地平面垂直作為一條轉(zhuǎn)動軸。此軸可以往前、往后;向左、向右平移,但不能上下傾斜超出身體的平衡,這軸的中點在尾閭近盆骨處之「命門穴」。這軸自身的轉(zhuǎn)動,要以「命門」為「中」,則「上、下」有「虛、實」,上虛則下實,下實則上虛?!该T」是身體立體轉(zhuǎn)動的「中」。 依循太極原理,可以把身體節(jié)節(jié)分開,再以「虛實」把節(jié)節(jié)相扣成波浪貫串,貫串的結(jié)果使身體成為一個「陰陽」。這個「陰陽」是由許多小「陰陽」合組成一體。所以拳譜說:「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矣」。 五行 五行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代表萬事萬物的五種屬性 ,這五種屬性有相生與相克的關(guān)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關(guān)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五行相克關(guān)系。相生相克,代表事物發(fā)展的過程。這個發(fā)展可以是「生」,「生」是擴大;可以是「克」,「克」是縮小。這擴大或縮小,都是以螺旋圓轉(zhuǎn)方式進行。這是方以智所說的:「二交而旋環(huán)為四,中為五」。 如果把一個平面分為四方,以木代表東方,以火代表南方,以金代表西方,以水代表北方,以土代表中央?!肝逍邢嗌箍梢韵胂鬄樗闹墉h(huán)繞中央的螺旋擴大,「五行相克」可以想象為四周向中央的螺旋收隴。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物之為「生」物,是因為「生」,所謂「生」,生物本身固然要「生」,而且要生「生」,即生一個自己會「生」的東西。父生子,「父」自己要生存,更重要的是「子」能活,。「子」又生「子」,則「生生不息」。這種「生生」,總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的相加。父是一,加母是二,加子是三。子成長后又自成子代之父,與子代的母合生子。這種「生生」相加的和,是1、2、3、5、8、13、21、34 .......的級數(shù)增加。這種級數(shù),稱為「自然級數(shù)」或「費本納奇級數(shù)」,這個級數(shù)相鄰兩數(shù)的正比率約為"1.618"反比率約為"0.618"。數(shù)位愈大,比率愈精確。這兩個比率,稱為「黃金分割率」。在美學(xué)上,人眼看到這比率的東西會覺得美麗,例如一張明信片長邊與闊邊的比例是"1.618"的話,看來會很舒服。雞蛋的長與闊也近于這個比例。在音律上,協(xié)調(diào)的和弦都與這比率有關(guān),聽起來會悅耳,感覺美。這是美的比率,會感覺美,是因為這代表生生不息。 在數(shù)學(xué)上,將一個圓周360度分成五等分。每等分72度,假使每運轉(zhuǎn)72度即擴大1.618倍,即每運轉(zhuǎn)360度即擴大"1.618"的五次乘方,等如11倍。即"1.618"運行五次,稱為「五行」。每轉(zhuǎn)360度擴大11倍是數(shù)學(xué)上最有效率的擴大,這擴大的軌跡有如螺彀的剖面如下頁圖 8的易旋線。
兩條易旋線朝陰陽相反方向發(fā)展,就是下頁圖9太極圖陰陽魚相交的"S"曲線。
太極拳的全身「節(jié)節(jié)貫串」,要通過「五行」來實現(xiàn),稱為「五步」?!肝宀健故恰肝鍌€步驟」,前進的同時后退,往左的同時往右,是四周環(huán)繞中心螺旋順序擴大的五個步驟,或四周向中央螺旋收縮的五個步驟。這個旋轉(zhuǎn),雖然經(jīng)歷上、右、下、左,但方向始終不離「中」,所以才能「專主一方」。全身每個關(guān)節(jié)都與相鄰的關(guān)節(jié)以「五步」方式連系,全身就能像波浪般起伏,「前進、后退、左顧、右盼」同時進行,自然會「中定」。身體「一動無有不動」,因為全身雖動而「上、下、前、后、左、右」對稱平衡,雖動而「中」不變。所以「視動猶靜」。是把「五行」在身體運動上應(yīng)用而體現(xiàn)出「太和至中」的性質(zhì)。 陰陽 「八卦」、《河圖》、《洛書》、《太極圖》、「五行」都是陰陽關(guān)系的各種形態(tài)表現(xiàn)?!戈庩枴沟男再|(zhì),可用三句話來概括: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是指「陰陽」既相分又不相離,是「對待」的兩端,有些學(xué)者喜歡用「矛盾」來形容「陰陽」,但「矛盾」具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能共存的性質(zhì),不符合「陰陽」任何時間都共存相和的定義。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是「陰陽」的循環(huán)作用,由一方轉(zhuǎn)化到另一方,如鐘擺由左擺向右,到盡頭時方向轉(zhuǎn)化,反向由右擺向左,循環(huán)不息。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是指「陰陽」本來就是一體,不能分離,分開不成一體的「陰陽」是不存在的,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永遠(yuǎn)一體,分開而不統(tǒng)一的「陰陽」,不是「陰陽」。 總括來說,「陰陽」是相分不相離,循環(huán)不息的對待而統(tǒng)一的兩端。「陰陽」是一分為二,二又合為一。一體是一,二分是二,二合一為三,是「涵三為一」。 拳譜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又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缸摺古c「粘」是「陰陽」關(guān)系,人剛我柔是我不與對手頂抗,剛來我柔走,「順」之而「走化」。我「順」的時候,對手剛來的輻度不大,對我沒有影響,輻度大則其勢漸「背」而不自覺,是我順其勢而粘,我順勢而對手失勢?!缸摺古c「粘」是同時發(fā)生,順走的同時順粘,左退的同時右進,上退同時下進,退多少進多少,我保持我的「中」,能保持「中」,則陰陽能相濟,我保持不敗?!戈庩栂酀梗褪恰柑椭林小?。 《八卦》是「陰陽」環(huán)繞著「中」向四方八面開展,由「點」「陰陽」相分而成「線」,而成「面」,而成「體」,是「陰陽」在立體空間的整體。這整體可「合」可「開」,「合」時依《河圖》的運動原則合隴,「開」時依《洛書》的運動原則相分。基本上是四周環(huán)繞中心的圓轉(zhuǎn)。這圓轉(zhuǎn)是立體的,對稱的,均衡的,整體的。與對手相接觸時,對手在我不同方向接觸我,我全身一體作立體圓轉(zhuǎn)運動,我雖一體圓轉(zhuǎn),但對手在不同方向的接觸有不同感覺。在我正面,對手感覺「掤」。我由正面轉(zhuǎn)向側(cè)面,對手感覺「手履」(原字為剔手邊加履字,電腦字庫無此字,勉強用「手履」代替,「手列」同此)。我螺旋擴大,對手感覺「擠」?!笖D」過后對手感覺「按」。我螺旋收縮,對手感覺為「采」。我立身中正,半邊身體螺旋往上,半邊身體螺旋往下,我兩手同時作用在對手身上,對手感覺「手列」。以上「 掤、 手履、擠、按、采、手列」六勁多為我用手或腳進行的大圈旋轉(zhuǎn)。若我用肘進行中圈旋轉(zhuǎn),則上述六勁為「肘」,若我用肩背作小圈旋轉(zhuǎn),則上述六勁為「靠」。 太極拳依「八卦」、《河圖》、《洛書》原則而進行的立體四方八面圓轉(zhuǎn)活動,狹義的是「 掤、 手履、擠、按、采、 手列、肘、靠」八勁,廣義的是「乾、坤、坎、離、巽、震、兌、艮」四正四隅「八門」的立體圓轉(zhuǎn)運動。 「五行」是陰陽相開合的螺旋擴大及螺旋縮小。這擴大縮小總依圓周順序或逆序的五個步驟。這種圓周順序在太極拳稱為「五步」。狹義上指太極拳的「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五個步驟,廣義上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螺旋擴大或縮小,在身體上節(jié)節(jié)貫串的應(yīng)用。 「八門」「五步」是「陰陽」相合相分循環(huán)變化的「走勢」。太極拳以陰陽原理控制身體四肢運動。無論浮沉,升降,開合,屈伸,總是依順這陰陽變化的走勢。這種「勢」是「順重量,順圈,順關(guān)節(jié)」的「三順」,能「三順」則能順「勢」,所以「八門」「五步」合稱「十三勢」。 「十三勢」是太極拳的基礎(chǔ),是總原則,所以稱為「十三總勢」?!甘倓荨菇ɑ凇戈庩栂酀?,「陰陽相濟」就是「太和至中」。 意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用意」是心有所識,而把所識用在身體上,所識的就是「八門五步」,所以太極拳的「意」,是「八門五步」「十三總勢」之「意」。具體的說,「用意」是把立體四方八面環(huán)繞中心螺旋擴大與螺旋縮小放在身體上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用「心」把「八門五步」的「意象」放在身體上。要能「用意」,先要弄通「八門五步」,要弄通「八門五步」,先要弄通「八卦」、「五行」、《河圖》、《洛書》、「太極」、「陰陽」的含義,把這含義具體的放在身體上,是「用意」。所謂「放在身體上」,有大小之分。全身是一個大「八門五步」,指頭是一個小的「八門五步」,指頭里的一點是更小的「八門五步」。能夠用「八門五步」的整體螺旋擴大與螺旋縮小去摧動身體活動,而絲毫不用肌肉緊張的伸縮去活動,就是「用意不用力」。拳譜上所說的種種身體活動要求,都是用「八門五步」的「意」去達致,如果讀拳譜不讀上文下理,誤以為「用力」去做,是對拳譜的誤解。例如以為「虛領(lǐng)頂勁」是用腳把頭用力上頂,以為「氣沉丹田」是閉氣用力去蹲,都是不理解「用意」,而誤以「用力」去練習(xí),非但無益,反而有害。能用八門五步之意,則身體全身既放松分散而又合隴團聚,如水如風(fēng),飄浮而沉重,又柔軟亦剛強,碰之如浪花重疊,源源涌出,勢不可擋。 氣 「氣」是一個概念,代表精微物質(zhì),精是精細(xì),微是希微,表示「氣」是很細(xì)小,看不見、拿不到,但實際上存在的物質(zhì)?!独献印氛f:「虛生氣」,張載認(rèn)為「氣散為虛,氣聚為實」,虛不是沒有東西,是存在精微物質(zhì),只是看不見,拿不到而已,所以 「虛空皆氣」。以這個概念推而廣之,氣代表一切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物質(zhì)如電子,夸克,射線,細(xì)菌,病毒,亦包括日常接觸的空氣,云氣等等。 「虛空皆氣」這觀念在太極拳十分重要,「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這話見于張載所著的《正蒙》,而被王宗岳所采納。所謂「直養(yǎng)」就是擴充空間(虛空),「無害」是不阻礙,氣自然會生(「虛生氣」)。在人體來說,要擴充空間可以通過「松」來達致,所以說:「松空」,只要「松」則「空」,松使人體空間增大,「氣」自然充滿。 「松」在太極拳來說是張開,??不是松懈或松弛 。太極拳稱松懈、松弛為「丟」,是要避免的。一個皮球,表面張開時充氣最多,最飽滿,彈性最大。弛則表面塌陷,彈性減低。練太極拳要使身體盡量張開,所謂:「肌膚骨節(jié),處處開張」。全身固然要開張,每一個關(guān)節(jié),每一條肌肉,每一小塊皮膚,都要張開。能張開,則「氣」自然充滿。「氣」充滿而不阻礙它,則騰然翻動。所以說:「腹內(nèi)松空氣騰然。」人體之腹部固然是「腹」,每一個細(xì)胞中空之處也是「腹」。「腹內(nèi)松空」及于身體每一小節(jié),則「氣貫身軀不稍滯」,身體不再有凹凸處。 控制「氣」在身體的散聚要用「意」,「意」就是把「八門五步」之意放在身體上,以主觀意識控制身體。用主觀意識去控制身體,是一個「太和至中」,主觀的「心意」,要與「客體」的身軀相溶合、相調(diào)和。意聚則向中心合隴,自然重量下垂,所以說:「以心行氣,務(wù)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說「收斂入骨」是意識向身體四肢的中心聚集,身體四肢的中心是骨,所以用「收斂入骨」來形容。因為氣聚則實,實則有重量,重量受地心吸力作用而下垂。利用中心與四周的陰陽關(guān)系,中心愈聚,則四周愈擴張,心意系念中心之時不忘四周,系念四周之時也不離中心,中心與四周同時作用,四周擴張則身體透開,空間增大,方便「氣」的流通,所以說:「以氣運身,務(wù)令順?biāo)欤四鼙憷麖男摹?。順?biāo)焓恰柑汀梗諗咳牍鞘恰钢林小?,「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就是一個「太和至中」。 一般說「氣」,多與「氣功」混為一談,引起許多誤解 ?!笟夤Α挂晦o,是本世紀(jì)四五十年代河北人劉貴珍所創(chuàng)。劉貴珍曾患胃潰瘍,經(jīng)學(xué)了一套稱為「內(nèi)養(yǎng)功」的養(yǎng)生法而痊愈,他將這套功法廣為傳授,療效顯著,受到當(dāng)?shù)匦l(wèi)生當(dāng)局重視。由于劉氏的功法利用呼吸去集中精神,所以將此功法稱為「氣功」?!笟夤Α惯@一辭,后經(jīng)衛(wèi)生當(dāng)局表揚推廣,「氣功」成為了靜坐、吐吶、導(dǎo)引等等養(yǎng)生功法的統(tǒng)稱。七八十年代「氣功」愈傳愈玄,本來是養(yǎng)生功代名詞的「氣功」,變成了神奇玄妙,超越常理的魔術(shù)。這魔術(shù)是假是真,識者自能辨別。 太極拳的「氣」,是自然而然,直養(yǎng)無害的,沒有必要通過呼吸的控制來鍛煉。太極拳譜說:「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所說的呼吸,不是指肺呼吸空氣的呼吸,而是指身體一開一合,有如呼吸。 「開」與「合」是一對陰陽的循環(huán),「開」由中心向四周開張,「合」由四周向中心合隴,「合」完「開」,「開」完「合」,循環(huán)不息?!负稀箷r重量下沉,「開」時身體飄浮。「沉、浮」是一對陰陽關(guān)系,「沉」的基礎(chǔ)是「浮」,上愈「浮」則下愈「沉」,「浮、沉」相互作用,只「沉」不「浮」,是「蹲」不是「沉」,是局部的動作,不是整體的動作。「浮」的基礎(chǔ)是「沉」,下愈「沉」則上愈「浮」,只往上「浮」而無下「沉」是「頂撐」不是「浮」,也只是局部而不是整體的動作。一「合」一「開」則身體一「沉」一「浮」。「開合」要用「八門五步」之「意」去帶領(lǐng),不能用力,用力則僵,「沉」不下去,也「浮」不起來?!父〕痢沟膭幽茉从谏眢w的重量。 地面上有質(zhì)量的東西都受地心吸引力作用而有重量。一般人在地面運動時多與地心吸引力相抗拒,久之抗拒地心吸力成為習(xí)慣而不自知。有了這種習(xí)慣,總愛利用筋肉的伸縮來發(fā)力,而不懂利用自身重量作為動能的來源。太極拳要將這種筋肉的緊張減到最低,用「八門五步」之「意」放松身體四肢,氣斂則身體重量向骨的中心集中,頭與兩臂的重量通過兩肩螺旋斂入脊骨,脊骨重量由骨盆承接,螺旋通過兩胯、兩膝而達于兩足,兩足所踏是實地,重量不能再下,會向上反彈。反彈路線與重量下落時相反往上升,由足而膝、而胯、而腰、而胸、而肩、而肘、而腕、而指螺旋上升。重量下落為「沉」、為「合」,重量上升為「浮」、為「開」。全身放得愈松,「意氣」愈飽滿,則「沉」得重、而「浮」得輕,彈性愈足。這一「升」一「沉」,太極拳稱為「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 為了避免與筋肉緊張所發(fā)出的伸縮力相混淆,太極拳強調(diào)「不用力」,而用「勁」這個字來表示利用整體重量所發(fā)出的能量。「虛領(lǐng)頂勁」的「頂勁」,不是兩腿用力往頭頂撐,「頂」是頭的最頂部的意思,是全身的最高點,用「意」引領(lǐng)身體重量的反彈螺旋往身體最高點上浮為「虛領(lǐng)頂勁」,全身要放松,不能緊張,將重量螺旋下沉到腳底的重量反彈螺旋引往上?!柑擃I(lǐng)頂勁」要以「氣沉丹田」為基礎(chǔ),重量才能沉到腳底再反彈。「氣沉丹田」是將到達頭頂?shù)闹亓恳I(lǐng)下沉,由頂螺旋下沉到丹田,再到胯、到膝、到足,又再螺旋反彈。由「升」而「沉」;由「沉」而反彈上「升」。「升」完又「沉」,「沉」完又「升」?!柑擃I(lǐng)頂勁」與「氣沉丹田」是「陰陽」關(guān)系,二者是相分的兩端,但又是不相離的一體?!柑擃I(lǐng)頂勁」的同時有「氣沉丹田」,反之亦然?!干?、下」相分則空間增多,空則虛,「虛生氣」,自然「氣」足飽滿。 拳譜說:「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是指身體重量下沉到腳底之后,重量反彈,由腳到手指的過程與路線。通過這路線,可以利用自身重量到達手指作為對敵之用。 「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的「陰陽」關(guān)系,既適用于全身,也適用于局部。全身上升下沉是「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腕與前臂作一體時,前臂肘端的沉是「氣沉丹田」,腕端升是「虛領(lǐng)頂勁」;手指頭的上為「虛領(lǐng)頂勁」,指頭下為「氣沉丹田」。全身處處「上升、下沉」, 則肌膚骨節(jié),處處開張,空間增大,松空而「氣騰然」。 「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其實也是相「和」而「中」,上升與下沉互為其根而調(diào)和,使全身每一點都既受地心吸引力作用下沉,也受反彈力而上升。上下平衡則「中」,「意」指揮「氣」聚于一方,如天枰一端略多而「偏沉」,「中」的另一端同步「偏浮」,「浮、沉」互相貫串,則連綿不斷如波浪。 「偏沉則隨」,丹田一沉,重量引領(lǐng)腰脊螺旋下沉,胸亦隨之沉而呈「涵胸」;丹田沉要同時「虛領(lǐng)頂勁」上浮,上浮帶引背部上拔,是為「拔背」。「涵胸」、「拔背」同時進行,使上升下沉的上下重量作用擴展到「前、后;左、右」 ?!柑擃I(lǐng)頂勁,氣沉丹田,涵胸拔背」同時作用,使身體重量的作用 ,由「點」陰陽分開,先作「上下」「線」的相分,再「前、后」「面」的相分,到「左、右」「體」的相分,「陰陽」作用到「上、下;左、右;前、后」,使全身成為一個「太和至中」整體,「合」時身體重量向中心螺旋凝聚而「沉」,「開」時向四面八方螺旋分散而「升」。一「開」一「合」有如呼吸,能呼吸則能聚能散,能升能沉,能「氣貫身軀不稍滯」,所以說:「能呼吸然后能靈活」。 太和至中 「八門」「五步」是依陰陽、八卦、五行原則的和諧運動,陰陽、八卦、五行、是中華先祖,經(jīng)長時間歸納出來的普遍運動原則,這普遍運動原則,《老子》稱為「道」,《易傳》稱為「太極」,張載稱為「太和」,「太和」是既不會「過」,也不會「不及」,是剛剛好,「無過無不及」的「中」?!赴碎T」「五步」是「太和至中」。是 「陰、陽、中」「陰陽相濟」的「涵三為一」。 「太和至中」,是利用「陰」、「陽」調(diào)和而建立的「中」,同時用「中」以調(diào)和「陰」、「陽」,能「太和至中」則能全身一體,以我全體的重量對付你局部肢體的力量,我「無力」也能「打有力」。太極拳不用力,只用重量。太極拳本無勝人之心,我自「太和」而「至中」,對手有力加在我身上,對手的「力」要破壞我的「太和」,我身體自然作出調(diào)整,你「陽」多則我「陽」退而「陰」進,你「陰」多則我「陰」走而「陽」粘,我保持「太和至中」的同時,你自然失「中」失「勢」跌出,我不輸而你自輸,你的輸是自己有力送上門來的,你無力我不會打你,你有力我才能打你。我不求勝而自然而勝,我「無為」而「無不為」,只心存八門五步之意,便「得來不覺費工夫」。所以太極拳要 「舍己從人」。 舍己則「人剛我柔」,「不丟不頂」。怎樣才能「不丟不頂」呢?重量上要不多不少;空間上要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時間上要不先不后。是重量、空間、時間的「太和至中」。張載說:「太和之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fù)屈伸之始。其未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者為氣,清道而不可象者為神。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道,學(xué)易者觀此謂之易,不如是,雖周公之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儒家積極求「中」求「和」為「致中和」。道家知虛履實,「無為」而自然「中和」,二者同出于「易」而殊途發(fā)展。佛家源于印度,溶合了中華文化而成為中華佛家的「空門」,「不空」之「空」才是「真如」,「不空」與「空」的「妙有」是「中」。宋儒總結(jié)「儒」、「道」、「佛」,再與「易」重新匯合,使「易」「涵三為一」、「太和至中」的涵義更為清析。晚明清初,內(nèi)憂外患特別多,東有倭寇擾邊,北有滿族倔興,內(nèi)有群雄并起。文人要力挽狂瀾,學(xué)術(shù)上力求經(jīng)世致用,政治上為抗?fàn)幰?xí)武奮戰(zhàn),于是結(jié)合「宋易」「太和至中」與武術(shù)于一爐的拳術(shù)應(yīng)運而生,武拳文練,創(chuàng)出了與一般武術(shù)大不相同,「用意不用力」的太極拳。能「無力打有力」,才是太極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