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時處順是個不很常用的成語,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蔽乙郧皼]有見過這條成語,見到后就難于忘卻,常常品咂,并請書法家書寫成橫幅裱好懸掛在客廳墻壁上,每日舉頭而望,用于領悟和做為啟示。 安時處順僅從字面理解為安分于通常的境遇,順其自然,處世順從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活在當下,過著平穩(wěn)安逸的日子,處于順利的境遇中。但是,它還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內涵和人生辯證法。這個成語里甚至還體現著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皶r”字可以理解為“時令”、“時運”、“所處的環(huán)境”等等義項,“安”有平穩(wěn)和安定的意思。“時”是時間規(guī)定的客觀性,是人們共同約定的或自然規(guī)定的不可立即改變的東西;也如呂蒙正《命運賦》中所言:人不得時,利運不通。安時,還要求我們順從客觀性、遵循自然規(guī)律,該干啥就干啥,該干啥時就干啥,該怎樣就怎樣,不去掙扎。無論種地播種還是秋收冬藏,都必須遵循時令的安排,違背時令,揠苗助長,必將遭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這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可改造和順從,若要突破和違背,必將遭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這就是說在遵循“安時”的條件下的才能“處順”。 你對生活理解得越深,你就越會覺得安時處順的啟示意義和前瞻性。當然,事物是辯證的,遵循安時處順也不是讓人墨守成規(guī)、唯唯諾諾、得過且過,心靈無處安放。為人處事何以隨心所欲不越矩,前提是安分守己,順從自然規(guī)律和人事規(guī)律,不悖逆天時地利人和。 安時處順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人生哲學,更有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的光芒閃耀其間。對于價值觀和人生觀而言,它告訴我們無論干什么都要適可而止,不可掠奪性地享盡,要順天而為,無己忘我,無名忘利?!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碧煜碌臇|西沒有不是你的,天下的東西又沒有一點東西是你的。天地的東西大小壽命都是相對的,泰山并不是大的,彭祖也不是最長壽的,天地萬物同生于無,合為一體。莊子認為對于形體的殘缺甚至生死都不必介意,關鍵在于獲得精神方面的自由。所以說,莊子的養(yǎng)生主倡導的“安時處順”的精髓在于養(yǎng)神,而非養(yǎng)形。 對于生死,莊子的“安時處順”里也透露著坦然的思想光芒。他把曉得“天人合一”不相對立的人稱之為“真人”。他說,古代的真人,不知道熱愛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不為出生而歡欣,不為赴死而抗拒。自由自在而來,無所牽掛而去,忘掉生死,任其自然。也是五百年后陶淵明的生命觀——“不喜不懼”“當盡需盡”“無復多慮”。因為人人“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莊子注重效法“天”和“道”,提倡“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并說真性來自于自然,自然是不可更改的,效法自然,珍重真性,不會拘泥于世俗之事,不為物欲牽累,不為名利羈縻。對于“道”,莊子斷言:“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則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遵之?!?/SPAN> 面對自然,人是渺小卑微的。一個人謝世后也化歸自然,或一縷青煙或一把朽骨,一切歸零。但在生時卻耗去了自然的很大的能量,自然、社會、他人為之付出了貢獻,在相互作用的系統中,唯有自然默默無聲。無論大小繁簡,系統一旦破壞就不可再起死回生。來自自然,歸于自然,依賴自然,就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不破壞自然。山川河流、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草木樹林等都與人一樣自然平等存在于世的,沒有高低上下之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需要寬容、溝通、理解和善待,以致和諧相處。 總而言之,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中,才能使自身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協調發(fā)展,共生共榮,達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自由之境。相反,過度掠奪自然資源,不把自己當作自然的一部分,凌駕于自然之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道理亦如此,只有遵循社會道德和法則,安心于平常的境遇,順從事物的發(fā)展,才能平安祥和,處于順利的境遇中。當然,安時處順并不與積極向上相抵牾,不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思維,而是一種有前設條件的積極而為,有所敬畏的積極而為。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我們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則,“無為而無不為”,齊萬物、返歸真、順自然,在紛擾的世事中,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不消極避世,“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在“空靈”和“自在”之間,幻化一方自然有為的人生境界,活得明白活得瀟灑,創(chuàng)造心中獨有的一片心天地,這也許是“安時處順”的最好含義。 |
|
來自: 太陽下的森林 > 《發(fā)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