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李世賢的盛氣

 相約歸渡頭 2013-09-06

                  李世賢的盛氣

 

所謂“隱形人”,是指明明角色很重要、很關鍵,偏偏“人氣”和身份極不相稱的人。如果說,太平天國核心層里,前期最神秘的隱形人是胡以晄,那么,后期最神秘的隱形人,非李世賢莫屬。

都說太平天國濫封官爵,高干不值錢,但有一個職務他們從來沒濫封過:軍師。1856年天京事變以前,連死去帶活著的,軍師一共才4位,連石達開都當不上;1856年后,能封上軍師的也就石達開、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6位,外加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的繼承人掛名,活躍于政治、軍事前臺的,經常只有3、4人,地位不可謂不重要。這樣重要的人物,知名度卻不相稱,信息量也不高,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

熟悉太平天國史事的朋友也許會說,楊輔清也是軍師啊,人氣和知名度不是比李世賢還差?這話是沒錯,可楊輔清中間脫離過一段,全盛時也不過號稱10萬人馬,連塊穩(wěn)當點兒的地盤都沒有,而李世賢不但坐擁幾十萬大軍,一度是浙南、蘇南幾十座大小城池的主人,更是天京失陷后太平軍實際上的主心骨、全軍統(tǒng)帥,他在金華的王府至今保存完好,恐怕是太平天國軍師一級王府中保存最好的(南京的瞻園號稱“東王府”,其實楊秀清只住了3天)。

就這么一位叱詫風云的人物,卻始終有些“邊緣化”:太平天國官方文書除了慣例的詔書列銜和天歷獻歷奏,提到李世賢的并不多;清軍方面,一直和他正面對敵的左宗棠,搜集他的情報也不如浙北李秀成部來得翔實,《李世賢密札》這樣的山寨文書就更不用說了。民國以降,太平軍逐漸成了正面形象,可李世賢依舊不受待見,《洪秀全演義》什么的對他著墨甚少,陽翰笙的《天國春秋》,李世賢只在楊秀清下令破江南大營時被提了一下名字,連個臉都沒露,《忠王李秀成》是寫他堂哥的戲,可他連名字都沒被提到過。建國后拍的幾部和太平天國有關的影視劇,只有《太平天國》里能找到他的身影,可這位堂堂大將,卻總是被安排跑些可有可無的龍?zhí)?,幾十萬大軍、半個省地盤,都仿佛不存在一般,實在膩味得不行。

其實李世賢可不是個膩味人物,恰相反,他是太平天國少有的爽快人。

 

地地道道的“外將”

 

和堂哥李秀成不一樣,李世賢是地地道道的“外將”。

他也是在辛開元年(1851年)八月,太平軍蕭朝貴部經過家鄉(xiāng)、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時,和全家一同入伍的,李秀成入伍時已有近30歲,李世賢是他堂弟,應是25歲左右的小伙子。

他跟著大軍進永安、出廣西、下武昌、破南京,并沒有什么特別紀錄留下,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于他而言也沒有特別意義,因為他在天王洪秀全進城前的一天(1853年8月28日)隨殿左一指揮羅大綱、木一總制吳如孝去打鎮(zhèn)江,而后一待就是差不多4年。

鎮(zhèn)江是天京東大門,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破江南、江北大營的大戰(zhàn),最初就是圍繞鎮(zhèn)江的爭奪展開的,這座敵后孤城堅守如此之久,在軍事角度是一個奇跡。

但對于把守鎮(zhèn)江城的各級將領而言,就未必是什么好事:總在一個遠離朝廷的地方呆著,既不容易被“上面”賞識,也難有立大功的機會,提拔起來就要慢得多。原本地位不低、資歷也很老的吳如孝,做總制的時候李秀成還是圣兵,陳玉成還是連圣兵都不算的牌尾,可1856年夏天,秦日綱帶領陳玉成、李秀成等來救鎮(zhèn)江時,陳、李都當了正牌丞相,“官居極品”,而鎮(zhèn)江城主將吳如孝卻只頂替了前任羅大綱的殿左五檢點,變成了陳、李的下級,他手下的主要將領謝錦章、覃熙章等只是指揮、將軍,名不見經傳的李世賢官職未能流傳,但肯定不會比將軍更高,連高干都算不上。

天京事變不僅是太平天國、也是許多太平天國人物命運的轉折,由于大量骨干死于這場浩劫,太平天國人才匱乏,不得不啟用大批后起之秀,李世賢的堂哥李秀成因為在救鎮(zhèn)江、反攻皖北的杰出表現(xiàn),被先后提拔為地官正丞相、合天侯,而一直在鎮(zhèn)江當一顆默默無聞螺絲釘?shù)睦钍蕾t也得到了出頭機會,被從鎮(zhèn)江選拔出來,派去蕪湖鎮(zhèn)守,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這應該是1856年底或1857年初的事。

這年九月,鎮(zhèn)江再次告急,洪秀全派哥哥安王洪仁發(fā)領銜赴援,剛剛被提拔不久的李世賢受命擔任洪仁發(fā)的先鋒。這是被稱為“無能”、“庸鄙”的洪仁發(fā)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上陣,能當他的先鋒,想必是被認為很能打的(因為洪仁發(fā)很不能打),可見此時李世賢已小有名氣。

不過李世賢再能打,攤上一個庸碌的主帥,和眾寡懸殊的戰(zhàn)場形勢,也是沒咒念,他們不但沒能救得了鎮(zhèn)江,自己反倒被圍了個水泄不通,好在李秀成這時也受命趕來救場,雖沒能給鎮(zhèn)江解圍,好歹把洪仁發(fā)、李世賢,連同突圍到高資的吳如孝鎮(zhèn)江守軍,一股腦救回了天京。

也不知是否跟天京無緣,注定做一輩子外將,回到天京后,安王洪仁發(fā)削去王爵,回家養(yǎng)老;李秀成被任命為副掌率,留在朝中輔政,李世賢卻再度被趕回蕪湖,繼續(xù)為天京城把守西大門。

這時他的官爵,據李秀成后來回憶,是侍天福,卻不記得是哪一年的職務,照理說這個職務應該是1858年前后獲得的,因為他不可能官做得比李秀成更大,而后者到1858年初才是個侯爵,比福爵低三級。

由于逼走了石達開,加上人才喪失,1857-1858年的太平天國版圖日蹙,天京城也重新被圍上了,情況甚至比1856年還要糟:當年太平天國有鎮(zhèn)江、瓜洲、句容、溧水等外圍據點,有安徽、江西、湖北大片后勤基地,而如今卻只剩下安徽沿江的一小片地盤,其余都已落入清軍手中。李秀成不得不懇請洪秀全,允許他出城設法解圍,戊午八(1858)年二月,他從天京出發(fā),第二天就來到蕪湖,第一個和堂弟李世賢交換意見。

兩人最初的計劃,是李秀成打江北,李世賢打江南,兩人成犄角之勢,可二李的兵力都很單薄,結果江北的李秀成陷入苦戰(zhàn),江南的李世賢雖然屢屢在野戰(zhàn)中打敗清廷大將鄧紹良、周天受,卻很難開創(chuàng)出更好的局面。

改弦更張的李秀成在這年六月發(fā)起樅陽大會,與陳玉成、韋俊等各路太平軍外將達成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協(xié)議,李世賢也暫時離開皖南,赴江北配合堂兄作戰(zhàn),取得了收復廬州、三破揚州,和二破江北大營的勝利,他的職務也被提升為左軍主將侍天義,成為太平天國的第一級統(tǒng)帥。

羽翼漸豐的李世賢似乎并不打算總充當堂兄的配角,這年九月,他渡過長江,取道溧水重返皖南。

此時翼王石達開正經營浙江,皖南清軍餉道被切斷,軍心浮動,李世賢抓住時機,接連發(fā)動會戰(zhàn),先后擊敗清江南提督鄭魁士部,全殲浙江提督鄧紹良部,取得了灣沚大捷的勝利,殺死了清廷悍將鄧紹良和鄭魁士部將、通永鎮(zhèn)總兵戴文英。然而就在戊午八年底,韋俊叛降清廷,加上石達開部遠征福建,皖南局面出現(xiàn)反復,李世賢也陷入苦戰(zhàn)。

盡管如此,灣沚大捷還是太平天國中期屈指可數(shù)的漂亮殲滅戰(zhàn),更難得的是,和大多數(shù)殲滅戰(zhàn)太平軍倚多為勝、習慣召集幾路聯(lián)軍對敵不同,此役李世賢孤軍奮戰(zhàn),而清廷反倒集中了幾路人馬,勝利自然更為難得。然而和同期的擔子-烏衣之戰(zhàn)、官亭長城之戰(zhàn),以及著名的三河大捷相比,灣沚大捷很少為歷史專業(yè)以外的人士所熟知,也許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皖南是次要戰(zhàn)場,無需投注太多關注吧。

不過就事論事,這次洪秀全的賞罰還是分明的:己未九(1859)年秋,繼堂兄李秀成封為忠王后,李世賢也被封為忠正京衛(wèi)軍侍王雄千歲,成為1859年太平天國重新封王后的第四位王爵(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石達開的王爵是原先就有的)。

這年十二月二十日,堂兄李秀成再次從天京兜了個大圈子,悄悄進了李世賢的蕪湖城,兩人一待就是十多天。

李秀成出京的目的,還是解天京之圍,他最先想到的自然還是堂弟李世賢,想出的計策,是“圍魏救趙”,佯攻杭州,引誘江南大營分兵,然后迅速回師解圍。

庚申十年(1860年)正月,二李從南陵出發(fā),從寧國、廣德山路進入浙江,攻克蘇浙皖三省交界的安吉、長興,然后大造聲勢,揚言全取浙江。李秀成帶領輕騎直撲杭州,而李世賢則大張旗鼓地圍攻戰(zhàn)略要地湖州城。

當兩人發(fā)現(xiàn)清軍果然上當,派出張玉良部回援,就迅速沿著早已探明的莫干山小路回兵,先在建平召開大會,分配任務,然后兵分五路猛撲江南大營,李世賢的任務是攻打句容,切斷江南大營的退路。

公平地說,李世賢并沒很好完成這一任務,他幾次攻城不下,就干脆帶了本部人馬轉往西進,直接去夾攻江南大營了,最終這場集中太平軍幾乎全部主力的大會戰(zhàn),打成了一個擊潰戰(zhàn),幾萬清軍連同他們的主將潰退到蘇南,帶來許多麻煩,李世賢的急躁和擅自改變計劃,是一個重要原因。

江南大營解圍后,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等紛紛出征,而李世賢卻動向不明,他的部將攻克溧陽,轉戰(zhàn)句容、溧水、丹陽、金壇,他本人則連行蹤都很難被捕捉到。

這年八月,當李秀成不顧洪秀全的“掃北”指令,率部南下,準備赴江西接應當?shù)仄鹆x軍時,李世賢也再度進入皖南,攻克徽州,并在這年年底會合其它幾路太平軍兩次逼進祁門。祁門是湘軍主將曾國藩的大本營,而且兵力單薄,可惜李世賢情報工作實在太差,居然壓根就沒發(fā)現(xiàn)這個“大妖頭”竟在眼皮底下,只馬馬虎虎攻了兩次便去搶其它地盤了。

年底,天京方面下達了再次“圍魏救趙”,攻打武漢,為安慶解圍的命令,李世賢在辛酉十一年(1861年)二月從浙皖邊界取道婺源入江西,尾隨堂兄李秀成開始所謂二次西征。

許多人都知道,李秀成對二次西征興趣索然,最終遲到,但他畢竟還是到達了武漢外圍預定位置,而李世賢則不然,他出發(fā)沒多久,就碰上湘軍左宗棠部,在景德鎮(zhèn)、樂平連打了兩仗,一勝一負,據時人記載,雙方都喪失了一半戰(zhàn)斗力,但這時石達開部從廣西返回的譚體元等部人馬、原來徘徊于江西、福建、兩廣的花旗各部,紛紛趕來投奔,李世賢的實力得到相當補充,再接再厲,進入湖北應該不難,他卻借樂平之敗來了個大掉頭:這年四月,他帶著擴編后的軍隊掉頭往東,殺奔浙江,四月十七日,攻下了金華府,并在這里設立王府,作為自己的大本營,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金華侍王府。

這年八月,李秀成從湖北回師,兄弟二人合作進取浙江。浙江本有11府城、78個州縣,到了年底,留在清廷手里的只有溫州、衢州兩個府城,永嘉、西安兩個臨時府城,以及龍泉、泰順、慶元、瑞安、平陽、定海六座縣城而已。

按照二李的協(xié)議,浙北杭州、紹興、嘉興、湖州四郡及其屬縣歸李秀成,其余七郡都歸李世賢,全盛時期,李世賢擁有浙南金華、嚴州、處州、寧波、臺州五郡全部或大部,溫州、衢州一部,以及蘇南溧陽等地,是僅次于陳玉成、李秀成的第三大實力派。

但和陳、李不同,李世賢在朝中似乎始終沒有什么發(fā)言權,保存下來的幼主封官詔書不少,而李世賢請封的只有一例;陳玉成曾經獲得文衡總裁、全軍統(tǒng)帥的職銜,并多次建言朝政,李秀成也幾度在天京擔任朝臣,甚至楊輔清也以修東王府的形式,在中樞露了個小臉,惟有李世賢似乎是天生的“外將”,不但本人總是和天京擦肩而過,彼此間似也保持著“安全距離”。

壬戌十二年(1862年)夏天,考驗李世賢的時刻到了:湘軍曾國荃部突然楔入太平軍腹地,把大營扎到了天京城外的雨花臺,而與此同時,恢復元氣的左宗棠部也開始從衢州進犯浙江,侵蝕李世賢的分地,同時接到分地告警和天京告急文書的李世賢最終選擇了兩頭兼顧,他留下10萬左右人馬守浙南,自己帶領5路人馬,約7萬精兵開往天京城外。很顯然,他并不想回到天京,因此囑咐留守將領,堅守50天,50天后我準回來。

但他再沒能回來:由于人心不一,由李秀成領銜的天京解圍戰(zhàn)功虧一簣,而李世賢卻迫于洪秀全的瞎指揮,不得不去攻打金柱關,試圖打通天京糧道。這年冬天,浙南領地因兵力空虛,被左宗棠逐漸攻占,無法脫身的李世賢百般無奈之下,只得下令浙南殘部從昌化繞道,向皖南轉移。

此時他把侍王府設在溧陽,手下還有不少人馬,但地盤卻只剩下溧陽周圍一小塊。甲子十四(1864)年正月,溧陽守將叛變,他連這塊老窩都丟了,母親、妻子都落到李鴻章手里。

在李秀成的授意下,他帶領自己和李秀成的十多萬殘余人馬從湖州出發(fā),前往江西產糧區(qū)休整,李秀成的原意,是讓他們等到秋天,天京周圍糧食成熟,再回來解圍。

沒想到湘軍在夏天就攻陷了天京,幼天王洪天貴福逃到湖州,派人寫信給李世賢,表示將放棄湖州前來會合,讓李世賢迎接。

接下來耐人尋味的一幕發(fā)生了:幼天王讓李世賢去撫州、建昌,半路卻聽說后者去了瑞金;拼命追到瑞金,李世賢卻去了福建,最終幼天王的主力在距離李世賢人馬幾十里外的石城被擊潰,太平天國的世系就此斷絕。

天歷八月二十七日幼天王全軍覆沒,僅過了兩天,李世賢就在福建大破湘軍,殺死名將張運蘭,九月初二,攻克了名城漳州,十月更在萬松關取得大捷,殺死了福建清軍最高指揮官林文察,此后半年間,他在漳州招兵買馬,積極聯(lián)絡外國,打出了“復興太平天國的旗號”,全盛時期,他控制了閩南1/3的地盤,軍隊擴充到20多萬。這番興旺局面甚至引來外國人的關注,不但西洋報紙紛紛報道,逃到倫敦的李秀成舊部呤唎寄予厚望,美國冒險家白聚文更不惜冒死偷渡,試圖投奔他。

然而他的“中興”只是曇花一現(xiàn)。由于閩南地方狹小,大軍周旋不開,且物資補給困難,李世賢又始終未能建立起水師,名義上歸他指揮的汪海洋等部和他戰(zhàn)略思想發(fā)生分歧,最終被清軍的反撲各個擊破,乙好十五年(1865年)四月初一日,漳州陷落,十二日,他的軍隊在永定之塔下潰散,他本人潛藏兩個多月后,于七月初六日逃到廣東鎮(zhèn)平,投奔汪海洋,四天后被惟恐他追究擅殺責任、奪去軍權的汪海洋害死。他的無端被害令太平軍軍心瓦解,最終在不到半年內全軍覆沒。

 

李世賢的盛氣和“外心”

 

雖然和李秀成是堂兄弟,但兩人性格差異很大。

李秀成很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大部分同事和他都相處得不錯。他和陳玉成之間矛盾重重,但兩人始終維持了基本的合作關系,并沒有撕破臉;他和洪家子弟可謂水火不容,但大面子上仍然過得去,天京陷落前夕,洪姓諸王還能跑到忠王府,和他一起開軍事會議,至于其他朝臣,跟他更是相處融洽。他和洪秀全之間屢屢發(fā)生爭執(zhí),洪秀全罵過他,他也頂撞過洪,但最終兩人都能言歸于好,洪賜他龍袍,讓他用自己的“秀”作名字(這可是除了楊秀清再無第三人能享受的殊榮了),他也陪著洪秀全死守天京到底,拼掉自己性命讓洪秀全的兒子遠走高飛。

李世賢則完全不一樣。據當時清方記載,他和大多數(shù)太平天國重臣關系惡劣,洪秀全派到他麾下的駙馬鐘萬信、侄子洪春元,都跟他合不來,1861年洪秀全突發(fā)奇想,先把國名改為“上帝天國”,幾天后又改名“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以表明天下是姓洪的,此舉遭到大多數(shù)將領反對,李秀成、陳玉成等都不服命令,但后來李秀成等顧全大局,仍然在形式上遷就了洪秀全,而李世賢寧可被撤職罷官也要抵制到底。當然,李世賢是擁有地盤和大軍的外將,撤職不過是一種形式,并無實質意義,不久后洪秀全也改用拉攏手段,封李世賢開朝正忠軍師、殿前戶部又正地僚,可李世賢油鹽不進,1865年初,天京已經陷落近半年,他在漳州打出的仍然是“太平天國侍王李”的旗號,寧可不當人人垂涎的軍師,也不肯加上“天父天兄天王”六個大字。

李秀成南下蘇南、浙北,在皖北仍留下3個縣,蘇南自己地盤里,則有陳玉成和半獨立的陳坤書分地和自己犬牙交錯,雖然也有摩擦,但彼此尚可保持一定合作、協(xié)同,而李世賢在皖南、蘇南,卻和除李秀成外其他“山頭”關系惡劣,最終堂堂軍師,只剩下溧陽一座城池,自己的大本營蕪湖、由自己獨立或參與攻克的金壇、丹陽、溧水等城市,都被其他將領瓜分殆盡。

盡管左宗棠和劉典等清方大員都說他對下屬寬厚,但在某些方面,他卻盛氣凌人:他分配留守任務,只讓守將李尚揚死守50天,說50天后守不住就沒有責任,卻既不交代作戰(zhàn)計劃,又不賦予機斷大權,結果他前腳一走,后腳浙南幾十座城市的守將就自行其是,亂作一團;他曾捉住不少清廷大將,如張運蘭、林文察,幾乎都是立即處死,這和太平軍大多數(shù)將領的習慣迥異——陳玉成、李秀成一般都會先勸降,再軟禁,實在沒辦法才殺。

據說他是個很好面子的人,《庚辛泣杭錄》記載,太平軍鄧光明部有個新加入的“先生”也叫李世賢,和侍王李世賢同名同姓,就因為不肯改名,被鄧光明殺死。鄧并非李世賢而是李秀成的部將,桐鄉(xiāng)也不在李世賢分地范圍內,太平天國后期的“規(guī)矩套子”、繁瑣到讓人不知所措的“欽定敬避字樣”規(guī)定了一大堆必須避諱的字,卻并沒有后期諸王姓名須避諱一說,鄧光明之所以“高標準嚴要求”,去遷就一個并非自己頂頭上司的領導,自然是熟知李世賢稟性,惹不起躲得起了。

他是“外將”,累計呆在天京城的時間,往多了算也不會超過4個月,因此“外心”也是很明顯的:西征“圍魏救趙”,包括不情愿前去的李秀成都設法趕到預定地點,他卻只作了不到一個月嘗試便淺嘗輒止,回頭追求浙江地盤;蘇南戰(zhàn)事失利,天京無法守住已成共識,李秀成的反應是回城苦勸洪秀全轉移,如果洪不肯就“逼氣以陪其亡”,寧可送死也要愚忠到底,而李世賢的反應則是你不仁我不義,你洪秀全愿意死就在天京城守著,我可是要遠走高飛的——不但自己走,還打算把李秀成也捎上,最終李秀成是從小道逃去天京的;天京失陷后他和幼天王的“捉迷藏”,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他故意見死不救,但對幼天王缺乏感情,對“勤王”毫無積極性,是明擺著的事。

后期洪秀全大搞“家天下”和神權政治,許多將領對此不以為然,對洪秀全父子喪失信心,李世賢也不例外。但和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等不同,他沒有做過朝臣,更沒有中樞行政經驗,對大局、戰(zhàn)略等問題缺乏概念,所想到的除了自己的面子、地位、氣性,就是地盤、人馬、實力,因此他只看到洪秀全和天京是個死局,看不到天王、天京在廣大太平軍將士心目中,仍然具有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力;他只看到幼天王是個連自理能力都沒有的可笑孩子,看不到對于幾十萬流亡太平軍將士,一個太平天國法定繼承人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在漳州,他打出了“復國”的旗號,聲稱自己是奉命開疆拓土,卻連個假冒的“幼天王”傀儡都不知道端出來,也不懂得拉攏仍然在自己軍中的幾位洪姓宗族、駙馬,更連天京親封、完全合法的軍師頭銜都不肯用,結果等到敵人大軍壓境,他才驟然發(fā)現(xiàn)自己既沒有可以“令諸侯”的“天子”可挾,也沒有名正言順的“總統(tǒng)三軍”頭銜可利用,幾個月苦心孤詣打下的江山,不過幾天功夫就化作一江血水。

有人根據當時的傳聞,認為他可能有投降清廷的心思,這恐怕只能姑妄言之了:他的地位實在太高,而當時太平軍已經窮途末路,覆滅在清廷和中立者看來,都不過是時間問題,以他的判斷力,和已經傳遍全軍的李秀成死訊,又怎會天真到相信投降可以“坦白從寬”?

 

盛氣的雙刃劍

 

在戰(zhàn)場上,他的盛氣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敵人的、也是自己的噩夢。

一方面,他是太平天國史上最擅打殲滅戰(zhàn)的將領之一,而且往往是以并不占優(yōu)勢的兵力獨立取勝。入漳州的幾仗前,由于幼天王在附近全軍覆沒,許多潰散將士逃入他軍中,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軍心之不穩(wěn),士氣之低落,都是可以想見的,他卻能在這樣的局面下迅速收攏軍心,在幾天內連破四城,殺死一個總兵、一個按察使,甚至他的大軍兵臨城下,清方居然毫無察覺,這種潑辣的用兵,是喜歡打陣地戰(zhàn)、城市攻防戰(zhàn)的太平軍所罕見的。

但另一方面,這種盛氣也讓他的用兵破綻百出,經常在屢勝之后,被清軍抓住破綻翻本。兩次皖南之戰(zhàn),他都是在幾次野戰(zhàn)大捷后,被人偷襲大營或后方基地,從而反勝為平;景德鎮(zhèn)大破左宗棠后麻痹大意,結果對方幾天后反撲樂平,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的大軍在祁門一帶活動幾個月,當?shù)赜质撬L期轉戰(zhàn)、十分熟悉的地方,居然不知道曾國藩的大本營就在眼皮底下,犯的也是同樣錯誤。

雖然他在太平軍大將中并非最年輕的(肯定年長于陳玉成,也許年長于楊輔清),但帶兵資歷比較淺,獨當一面的時間較短,既沒有楊輔清“高貴的出身”,也缺乏陳玉成、李秀成長期轉戰(zhàn)培養(yǎng)出的嫡系將領和部隊,陳玉成的部將中,許多都是前期就名聲在外的元老,而李秀成麾下則有許多從“童子”開始跟隨部隊、一直成長起來的大將,這些都是李世賢所不具備的,他的部將有名的,只有范汝增、黃呈忠、練業(yè)坤、李尚揚等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盛氣和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獨立性,洪秀全對他的信任恐怕也是最有限的。

他的部下中,并非嫡系、而是天京方面“摻沙子”成份的比例最大,秦日綱的兄弟輩賀王秦日來、洪秀全的侄子對王洪春元、駙馬金王鐘萬信等都在他軍中,而且不時和他發(fā)生分歧,這使得他經常無法真正自行其是,而不得不遷就自己不愿遷就的天京命令。

同樣,他的部眾也經常被天京方面“征用”:他手下嫡系將領中,在1862年封王的只有黃呈忠、范汝增、練業(yè)坤3人,但當他被迫赴天京城外解圍未遂、又被迫去金柱關折騰時,麾下原本從天京派來摻沙子的秦日來、洪春元固然被調走(前者派去湖州南潯一帶,后者先被安排去江北,后派守雨花臺要塞),千里迢迢從浙江轉戰(zhàn)而來的范、黃、練也被拆散,跟隨李世賢的只剩下戴王黃呈忠,梯王練業(yè)坤被調入天京守城,后來在印子山戰(zhàn)死,首王范汝增則陪著幼天王從湖州轉移,半路被打散,獨自北上投奔了捻軍。幼天王死后,李世賢在閩南功虧一簣,和他手下嫡系太少、許多人馬都是臨時配屬,無法做到臂指如使、協(xié)調統(tǒng)一,有很大的關系。

他和李秀成感情深厚,給人的感覺,是他只需負責打仗,其它更深層次的思考都由堂兄包辦,也正因如此,他才一心攔阻李秀成去天京送死,因為沒有這塊主心骨,他的確很難拿出清晰、有說服力的戰(zhàn)略決策:反對汪海洋的北上計劃,自己又拿不出替代方案,甚至給各國公使寫信,約他們會攻清朝,平分疆土——他的堂兄李秀成對洋人始終警惕,臨終還囑咐曾國藩“防鬼反為先”,他瞧不起的洪秀全面對外國冒險家“共滅清廷,平分天下”的誘惑一口拒絕,說出“我爭中國,欲想全圖,此事若成,失笑天下,事如不成,引鬼入邦”這樣于他而言少見清醒、明晰的話,與之相比,李世賢的政治頭腦,著實不敢令人恭維。

如果他真能攔住李秀成,抑或李秀成突圍后真能投入他的大軍,太平天國的結束曲,或許是另一種旋律。然而歷史是沒有“或許”的:李秀成未能逃脫羅網,甚至李世賢本人也死在自己人手里,太平軍的最高統(tǒng)帥,變成了更善于打野戰(zhàn)、更“盛氣”,卻也更缺乏資歷和戰(zhàn)略頭腦的康王汪海洋,清廷彈冠相慶,認為大事底定,也就不足為奇了。

無論如何,作為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外將,作為唯一留下完整王府的太平天國最高級將領,李世賢和他的盛氣,理應為更多人知曉,而不應僅靠跑點不著邊際的龍?zhí)琢裘笫馈?/P>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