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骨傷科臨床診治 中醫(yī)認為,人體體內的病變,可以從體表反應出來。通過觀察病人舌頭、眼睛、指甲色質的特殊變化,可以測知內傷的性質、時間等,這是武林治傷經驗絕技。 一、眼球瘀斑 在眼球白睛上有青紫紅筋浮現,紅筋末梢有瘀血斑,俗稱“報傷點”一般瘀斑,在左眼提示,在左側驅體瘀斑在右眼表示在右側驅體?!皥髠c”在瞳孔水平線下,傷在背、腰、下肢,瘀班出現在兩眼內側傷多在胸骨旁,外側為腋下部分。瘀斑色淡如云彩或暗灰小散而不聚及傷在氣分。 色黑而沉著凝結如小芝麻者系傷在血分。若黑色點周圍色灰如云彩,側為氣血傷。紅筋、明顯流血,彎曲如螺旋壯者表示尚有痛證壯存在。但是瘀斑必須在血管末端。才有診斷價值,若瘀斑血離開血管未端,而在其附近或中部皆無診斷價值。 二、指甲班塊 在指甲上呈現暗紅色或青紫色、黑色、黃色成成塊狀或點狀、條狀、片狀,按而不散的班快,俗稱“報傷脂證”,檢查時取患者男左女右手,五指伸值靠攏。掌背朝上,醫(yī)者以左手輕握患者掌部,并將其手指血液向指端推送,然后以梅指按緊,使血液不致回流。再以右手拇指對準患者指甲前緣,一按一松,順序檢查各指是否存在“報傷脂證”,指征出現在拇指,傷在頭部,指征傷在食指側傷在鎖骨以下。膈肌以上。指征在中指,傷在膈肌以下,臍以上,指征在無名指,傷在臍以下,恥骨聯合以上。指征在小指,傷在恥骨聯合以下部位。指征色暗紅時間較短,傷勢輕,多在氣分。青紫時間長,帶黑色,傷勢重。病多在血份。黃色傷勢最重。多血氣兩傷。塊狀多為跌打扭傷。點狀多為旱煙簡頭等形態(tài)物所傷。條形乃木棍形態(tài)物致傷?;蛴昧^甚引起的裂傷。片狀多屬在傷或面積大的東西所傷。 三、舌體花班點 在舌體上散觀暗紫色、黑色、班點、其數目、大小不等,疏蜜不一。一般點狀稀疏,色紫量少傷勢較輕,病位淺。班狀致蜜量多色黑,病性重,病位深,班點在舌根提示傷在腰以下,在舌體兩旁提示傷在雙肋、肋部,舌尖班點常見胸、頭部捐傷。有內傷的病人,還可在耳殼、口唇粘膜、鼻等局部組織器官上出現特殊的體征,但主要是以上三點診斷的價值最大。但應以四診合參全面分析,以作出最準確的診斷,但一般內傷重者部面黃白、肌瘦、肺咳等證,勞動無力,帶有血小板感少等現象,不醫(yī)治都變肺勞病死,還帶有開放性傳染。 醫(yī)治傷科要結合五行論證方可精準確診。 1、傷肝:東方甲乙木,屬肝“面青”。 2、傷肺:西方庚辛金,屬肺“面白”。 3、傷心:南方丙丁火,屬心“面紅”。 4、傷腎:北方壬癸水,屬腎“面黑”。 5、傷胃:中央戊已土,屬胃“在黃”。 傷肝面青哭多,傷肺面白重笑咳多,傷心面紅驚跳多,傷腎面黑汗我,大小便閉,傷胃面黃輕嘔青水多,傷膽口苦多,傷大腸輕者大小便閉多,重者嘔屎出來多,傷膀胱閉尿多。 四、逆?zhèn)?/span> 在練功中由于方法不當例如屏住呼吸振力努力,方法不對頭最易生產屏氣現象,使氣郁壅滯于胸肋之間,不得消散,致令脈絡阻塞。引起胸肋疼痛,胸滿不舒,干咳、食欲減退,失眠等癥,一般稱之為逆?zhèn)H缰委煵划?,逆?zhèn)浘貌挥?,遷癥日久,可便氣滯導致血瘀,氣血兩傷,脈絡更為不和,胸肋疼痛僅復作痛,形成宿傷。 第二章 武醫(yī)外傷秘方 一、外傷效方 凈乳香30克,金毛狗脊、沒藥各24克,雄土鱉、川芎各12克,膽南星、血竭、蚤休、南紅花、防風、升麻各15克,龍骨、當歸、川羌活、螃蟹骨、菖蒲各9克,馬錢子9個(微炒),白芷5克,三七、冰片各3克。 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以白酒調敷患處,用唾液調敷更好,止血后用丸士林調成軟骨用亦可。敷藥后五分鐘可止血止痛而愈。未破者腫消痛止而愈,傷在手筋和腳趾,青紫未破者,脫去黑皮而愈。 二、十八羅漢丹 乳香12克、草烏9克、琥珀7克、川紅花12克、沒藥12克、甘草10克、丹皮12克、川杜仲10克、花粉10克、川牛膝10克、當歸10克、骨碎補9克、血竭10克、肉桂10克、土別蟲10克、三七4克、廣木香12克、川羌活10克。 用法:用松節(jié)油或米酒放入瓶內浸泡備用。用時以藥棉沾藥酒擦處,如跌打嚴重者,可外擦內服。內服有兩法,一是以方中各藥共研細末,內服,每次9克,以精米酒送服;一是以方中各藥以酒水各半煎湯服。 三、了哥王 有小毒,不能多服,只能用服6克,用第三層皮,其根部之外皮赤黃色應用小刀刮去其色為潔白色,用自己的小便沖服,服后打不痛。 四、外傷膏 芙蓉葉90克,血竭50克,花粉、梔子、黃柏、大黃各30克,冰片20克。 第三章 骨傷科驗方 1、風傷丸(經驗方) 鈎藤、桃仁、川芎各18克,續(xù)斷、木香、沉香各6克,肉桂15克,三七、紅花、乳香各9克,歸身、生地、黨參、茯苓、澤瀉、牛膝各24克。 功治:活血定痛,舒筋壯骨,治一切跌打損傷, 用法:蜜丸,每丸6克,以米酒沖服,早晚各服一丸。 2、跌打補骨丸 三七、血竭、川芎、酒大黃、元胡、赤芍各30克,五加皮、酒續(xù)斷、茯苓、杜仲、骨碎補、白術、澤瀉各90克,木香、桔梗、歸尾、蘇木、枳殼、桃仁、扁豆、白芷各60克,醋自然銅120克。 功治:去瘀活血,理氣,壯筋補骨,用於筋骨損傷中后期。 用法:蜜丸,每丸6克,用米酒沖服,早晚各服一至兩丸。 3、養(yǎng)營丸 枸杞、杜仲、首烏、茯苓、當歸、白芍、黨參各240克,熟地280克,北芪、淮山、龍眼肉各180克,三七60克,丹皮、酸棗仁、白術各90克。 功效:養(yǎng)血和營、理氣散瘀。 主治:氣血兩虛者。 用法:蜜丸,每丸6克,早晚各服一丸,用開水送服。 4、補腎壯骨丸 菟絲子、續(xù)斷各60克,茯苓、白術、杜仲、構杞子、熟地、酒當歸、破故紙各90克,黨參150克。蜜丸,每丸6克,開水送服,早晚各服一丸。 功治:補腎壯骨,筋骨痰弱無力患者最適用。 5、固精丸 龍骨、牡蠣各150克,茯苓、淮山、牡丹皮、女貞子、薏米仁、連米、熟地各90克,澤瀉、白術、車前子各60克,燈芯草15克。 功治:滋腎固精、腎水虧損,遺精,泄精的傷患者服用。 用法:以蜜配制,九克一丸,早晚服用一至兩丸。 6、續(xù)骨丸 煅礞石、煅狗骨、三七各90克,煅硼砂150克,地鱉蟲30克(酒炒﹞,麝香3克,肉桂15克,制乳香、制沒藥、煅龍骨、木香各60克。 功治:化瘀通絡,理傷鎮(zhèn)痛,壯骨舒筋,骨折、脫位后期未復者合用。 用法:九克一丸、以蜜為丸,早晚各服一丸,開水送服。 7、回生散 熊膽、麝香、牛黃各3克,郁金30克,朱砂60克,三七、血竭、川連、琥珀、山羊血、續(xù)斷、川貝、骨碎補各90克,鐵樹根150克。 功治:活血、化瘀、去風鎮(zhèn)痛。遠年重傷,凡蓬天氣變化作風作水腫痛者,具服用。 用法:共藥研成粉未備用、早晚各用開水沖服五分一次。孕婦忌用。 8、麝香七厘散 制乳香、丁香各60克,麝香15克,龍涎香150克,人中白120克,畢澄茄、草豆蔻各65克,三七、煅虎骨、木香、沉香、檳榔各90克。 功治:行氣散血、化瘀鎮(zhèn)痛,久年陳傷或新重傷芬迷者具用。 用法:研末成粉備用,應服五分,孕婦忌用、小兒感半服用。 9、八仙散 煅自然銅90克、制乳香18克、醋煅虎骨、醋炒猴骨、醋煅龍骨、酒地蟞蟲、血竭各60克。 功治:壯骨續(xù)筋,化瘀鎮(zhèn)痛、骨折脫位中后期或骨痂生長緩饅者備用。 用法:共研制成粉末,開水或酒早晚各服6克。以上藥粉配合如下的上、中、下部所傷的單方沖服,最好加米酒服。 A、上部方:秦艽、紫荊皮、骨碎補、續(xù)斷、赤芍、歸尾各9克,羌活、獨活各3.5克,木香3克,烏藥、桂枝、甘草各6克。水煎服。 B、中部方:赤芍、骨碎補、制香胡、續(xù)斷、秦艽各9克,青皮、甘草、柴胡、紅花、陳皮各4克,烏藥、桃仁、醋元胡各6克。水煎服。 C、下部方:川杜仲15克,木瓜9克,牛膝9克,續(xù)斷9克,骨碎補9克,五加皮9克,威靈仙9克,烏藥6克,羌活4克,甘草3克。水煎服。 10、順氣寬胸湯 蒼術、防風各9克,桔梗、枳殼、白芷各6克,川厚樸4克、甘草3克。 功治:開胸理氣、鎮(zhèn)痛、胸部挫傷、呼吸不順、氣滯痛感。 用法:水煎服。 11、活血通氣湯 黨參15克,赤芍、香附、川芎、澤瀉、桃仁、當歸各9克,砂仁、木香、制乳香各各6克,制沒藥4克。水煎服用,加少米酒最佳。 功治:活血散瘀、行氣鎮(zhèn)痛,胸腹挫傷氣滯作痛,瘀阻宜用此方。 12、補腎壯骨湯 杜仲、枸杞、白術、狗脊、續(xù)斷、骨碎補、故紙各9克,煅狗骨15克。 功治:壯腰補腎、舒筋活絡,腰部傷筋,腎氣虛弱者。 用法:水煎服用。 13、化瘀通淋湯 木通9克、澤瀉9克、桃仁6克、續(xù)斷9克、當歸9克、防風9克、川芎4克、茯苓9克、赤芍9克、牛膝9克、制乳香4克、甘草6克、車前子9克。 功治:去瘀血、通小便、腰腹部損傷、濕聚瘀阻,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水煎服 14、壯骨舒筋湯 熟地15克,木通、黨參、枸杞、續(xù)斷、杜仲、木瓜、川芎、澤蘭、牛膝各9克,白芷、川厚樸、防風各6克、當歸12克,西紅花5克,穿山甲10克。 功治:益氣養(yǎng)血、祛瘀舒筋,腰部慢性傷筋、瘀阻作痛者。 用法:水煎沖米酒服用。 15、行氣通淋湯 砂仁3克、澤瀉9克、琥珀6克、白芍9克、續(xù)斷9克、北芪9克、甘草3克、木通9克、連翹9克、防己9克、茯神12克、廣木香3、雙鉤藤9克。水煎服。 功治:行氣清熱、化瘀通淋,腹部損傷小便不利者, 16、活血鎮(zhèn)痛湯 白芍、防風、枸杞、續(xù)斷、川芎各9克,生地黃、當歸、茯神各12克,骨碎補10克,三七、乳香、桃仁、沒藥各6克,炙甘草3克。水煎加酒服用。 功治:養(yǎng)血舒筋,補腎壯骨,化瘀止痛,適用于骨折脫位初期瘀血作痛者。 17、消炎退腫湯 當歸12克、川芎9克、川木瓜12克、生地黃12克、砂仁3克、連翹9克、炙甘草3克、牛膝9克、制乳香4克、地骨皮9克。水煎服用。 功治:清熱、涼血,活血,舒筋,骨折后皮膚紅腫者。 18、退黃消腫湯 川黃連、黃柏、黃梔子、黃芩各6克,生地、防風各15克,澤瀉、知母、燈芯草、金銀花、地骨皮、地鱉蟲、車前子各9克,薄荷、甘草各3克。 功治:涼血、消腫鎮(zhèn)痛、骨折傷筋后期或局部腫痛者 用法:水煎服用。 19、跌打養(yǎng)營湯 枸杞子15克、當歸6克、川芎4克、白芍9克、淮山藥15克、黨參3克、木瓜9克、砂仁3克、甘草3克、續(xù)斷9克、熟地15克、三七4克、骨碎補9克。 功治:大補血氣、健脾益腎、骨折中后期服用能促進骨痂生長。 用法:水煎服用??杉用拙普{服。 20、清熱止癢湯 木通9克、蒼術6克、蟬衣3克、茯苓9克、銀花9克、知母6克、荊芥6克、防風9克、甘草3克、白芍9克、連翹9克、澤瀉9克、牛蒡子9克。水煎服用。 功治:清熱利濕,消腫止癢,適用于過敏性皮炎者。 21、風傷伸筋湯 獨活、羌活、五加皮各6克,茯苓、木瓜、白芍、桃仁、續(xù)斷、秦艽、淮牛膝各9克,甘草、乳香、沒藥各4克,桑寄生、生地、地骨皮各15克。 功效:去風涼血,化瘀舒筋。 主治:軟組織損傷后期,風濕性關節(jié)發(fā)炎者。 用法:用酒水各半煎服。 22、安神止痛湯 黨參、淮山藥、白芍各15克,連子18克,三七、甘草、醋元胡各3克,琥珀、遠志各6克,乳香、沒藥各4克,茯神、炙黃芪、生地黃、雙鉤藤、酸棗仁各9克。水煎服用。 功治:安神定痛、重傷者極痛難受,夜寐不安者。 23、通竅去瘀湯 蟬衣3克、赤芍9克、當歸9克、防風9克、琥珀6克、甘草3克、川芎5克、桃仁6克、沉香6克、朱砂6克、菖蒲6克、麝香0.3分、雙鉤藤9克。水煎服。 功治:疏風養(yǎng)血、通竅活血、重傷不省人事者。 24、新傷跌打湯 桃仁6克、紅花6克、蘇木9克、赤芍9克、澤蘭6克、歸尾9克、血竭9克、枳殼6克、木香3克、生地9克、姜黃6克、制沒藥3克、制香附6克。 功治:散瘀定痛,行氣理傷、新傷筋絡作痛者。 用法:用米酒水各半煎服。 25、舊傷跌打湯 田七6克、梔子6克、生地9克、羌活6克、獨活6克、杜仲9克、防風6克、赤芍9克、穿山甲6克、五靈脂9克、乳香3克。用米酒水各半煎服。 功治:疏風散瘀、涼血消腫、鐵打舊傷瘀血腫脹者。 26、跌打損傷湯 歸尾9克、赤芍9克、白術9克、生地9克、蘇木6克、澤瀉9克、荊芥9克、桃仁6克、紅花4克、川加皮6克、制乳香4克、制沒藥4克。 功治:活血散瘀止痛,跌打損傷蓄瘀者。 用法:水煎服用。大便不通者加大黃12克。 27、破血傷風湯 川芎6克、蒿本9克、白芷9克、防風6克、荊芥6克、赤芍9克、薄荷3克、紅花6克、蟬衣3克、菊花9克、石斛9克、制乳香6克。水煎服用。 功治:疏風散瘀、祛風邪,創(chuàng)傷后受外邪發(fā)寒發(fā)熱、頭痛者。 28、宣痹湯 防風、桂枝、炒蒼術各9克,制川烏6克,制草烏6克,生薏米仁25克,絡石藤12克。 加減: 1.風性加秦艽、羌活各9克。2.風濕性加防杞、木瓜各12克。3.寒性加制附子6克、干姜6克。4.上肢痛風加桑枝9克。5.下肢痛風加牛膝9克、木瓜12克。6.腰背痛者加杜仲、桑寄生各12克。7.瘀痛者加乳香、沒藥、紅花、桃仁各6克。8.氣血虛者加黃芪18克、熟地35克,首烏14克。 功效:祛風散瘀、去寒濕、舒筋活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肌肉性風濕痛。 29、安胎和傷湯 當歸12克、生地黃9克、白芍9克、茯神12克、枳殼6克、炒白術12克、川續(xù)斷9克、朱砂6克、甘草3克、木香3克。 功治:鎮(zhèn)靜安胎,和傷止痛。 用法:孕婦受傷用此方以水煎服。 30、增生湯 當歸12克,草薢藤、澤蘭、莪術各6克,川芎、木瓜、淮牛膝、穿山甲、川續(xù)斷各9克,川紅花、制草烏、制川烏各3克,白花蛇1條。水煎服用。 功治:散瘀通絡止痛,骨質增生,瘀痛者。 31、壯筋補血酒 枸杞子90克,三七、加皮、杜仲、木瓜、熟地、虎骨各60克,續(xù)斷、黃芪各45克,首烏、羌活、獨活、當歸、人參各30克,沉香18克,紅花9克。 功治:養(yǎng)血舒筋,補腎壯骨,袪風理濕。骨折脫位后期筋骨虛弱無力者飲用。 用法:用60度米酒10斤浸三天后,再用冰糖1斤、水1.5斤共煎熱待涼后入前藥酒內,備用。 32、五虎丹 磁石15克、銅綠10克、蓖麻子30克、丁香9克、蟑螂15克。 功治:刀鐵入肉者,能吸出肌肉內異物,撒放傷口外敷作消炎膏用。 用法:研成細粉未,用白酒調敷貼之。 33、消腫散 煅石膏200克,楠香18克,黃柏、川黃連各60克,側柏15克,透骨草、穿山龍、骨碎補、芙蓉葉、天花粉、紫荊皮、菊花葉各90克。 功治:清熱涼血,消腫定痛,用于骨折脫位,傷筋初期。 用法:共研細未,用蜜水調敷貼之。 34、舒筋散 楠香240克,五加皮90克,磁石、升麻、生川烏、白芷、防半、丹皮、生草烏、血竭、澤蘭、川紅花、川續(xù)斷、蘇木、煅自然銅、獨活各60克,木香45克,大黃12克。用酒水各半調成湖狀敷用。 功治:舒筋活絡,祛風理濕,化瘀定痛。損傷腫痛,經久未愈,挾有風濕庳痛者。 35、核歸丸 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續(xù)斷30克、骨碎補45克、木瓜30克、菟絲子60克、玄胡30克、香附15克、當歸60克。諸藥碾碎,混勻,加入煉蜜250克成丸,每丸7克。 服法:每日2次,每次服1丸,取黃酒20毫升送下,連服100丸為1療程。 功能:補腎活血,理氣止痛。 主治:椎間盤突出癥。 36、骨疽膏 生地黃150克、五加皮90克、防風、荊芥、木香、桃仁、歸尾、赤芍、山甲、癩蝦蟆、白芷各60克、紅花30克、樟腦45克、青黛、煅象皮各75克、梅片9克、松香250克、麻油2斤、凈茶油3斤、炒黃丹2斤。制成膏藥敷貼。 功治:溫經活血、散瘀化血,對損傷后感染成骨髓炎者, 37、舒筋止痛水 三七25克、木瓜15克、三棱18克、歸尾18克、生南星18克、牛膝18克、生草烏18克、生川烏18克、樟腦60克、莪術18克。酒精浸泡,外涂。 功治:祛風止痛,舒筋活血,消腫,用於一切跌打局部腫痛者。 38、風傷藥水 樟腦、了哥黃各30克、歸尾、牛膝、紅花、防風、烏藥、澤蘭、續(xù)斷、三棱、莪術、五加皮、桑寄生、兩面針、威靈仙、絡石藤、生川鳥、生草烏、白花風不動各15克。用70%酒精加三斤米酒浸,涂擦用。 功治:祛風止痛、活血去瘀,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損傷后期,關節(jié)酸痛者酒浸涂擦用。 39、傷疸丸 柴胡12克、蒼術12克、青礬120克、丁香12克、沉香12克、肉桂6克、茵陳9克、黑棗12克、灰面12克、蜜糖6克、加火禍撈6克。 功治:治延久積傷,變黃疸黃腫癥即內傷肺癆癥。 40、跌打駁骨散 乳香、沒藥、自然銅、澤蘭、碎補、雲連、紅花、黃柏、象皮、珍珠層粉各60克,降香75克,虎珀、熊膽各30克。 功效:消腫定痛、散瘀舒筋。 用法:珍珠和白珀加甘草和綠豆水煲過后,與其他藥配制成粉備用。用時加適量面粉以酒水各半調成糊狀炒熱敷斷骨之位即可。 41、跌打上部方(以乳以上為上部) 川芎9克、川白芷9克、歸身10克、制乳香6克、制沒藥6克、桃仁6克、生地12克、姜黃9克、桔梗6克、羌活9克、赤芍9克、防風9克、升麻4克。 功效:通血脈、散瘀活血理氣、跌打損傷上部各位之用。 42、跌打中部方 生地12克、熟地12克、青皮9克、乳香9克、沒藥9克、赤芍9克、靈仙9克、桔梗9克、厚補9克、羌活9克、防風6克、甘草6克。 43、跌打下部方 生地12克、歸身10克、車前12克、乳香9克、沒藥6克、牛膝9克、木瓜9克、澤瀉9克、羌活9克、防風9克。 44、跌打方之一 川芎9克、續(xù)斷9克、碎補9克、紅花6克、丁香6克、乳香6克、沒藥6克、防風6克、羌活6克、獨活9克、全蝎9克、加皮9克、枳殼9克、歸尾10克。(上部傷加白芷9克、中部傷加桂支9克、下部傷加牛膝9克) 45、跌打方之二 海馬15克,全蝎、川芎、當歸尾、碎補、續(xù)斷、羌活、獨活、加皮、枳實各9克,紅花、防風、木香、丁香各6克。 上述上、中、下部各方均為新傷配用藥湯方,主要功效是散瘀血,止痛、活絡、舒筋。 46、延年益壽補酒 海馬、沙參、當歸、酸棗仁、大棗、茯苓、何首烏、草決明各45克,杞子、川牛膝、黑附子、北黃芪、秦艽、杜仲、黃精各30克,陳皮、大茴、羌活各18克,防風、白芍、甘草、獨活、木瓜、川芎各27克,黨參60克,熟地65克,巴戟肉、砂仁、桂枝、松節(jié)、五加皮、鹿茸各25克,肉桂10克,大黑豆250克,炒薏苡仁85克,川續(xù)斷、北鹿筋各20克。 功效:補氣養(yǎng)血、強筋壯骨、去風除濕、舒筋活絡。 制法及用法:上藥用60度米灑、浸三天三夜后、加蜂蜜3斤再浸30日。早晚各服用一次。此方平時飲服保身之用極佳,但傷風感冒時停用此酒。 47、痹痛靈湯 薏苡仁30克,川羌活18克,牛膝、蒼術、木瓜、香附、防已、當歸、乳香、沒藥、桃仁、川紅花、地龍、桂枝、蘇梗、烏藥、秦艽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功能:行氣祛瘀,散風除濕,舒筋活絡,溫陽散寒。 主治:急慢性痹證。 按語:羌活、桂枝溫陽通脈,散寒宣痹;秦艽、防已清熱祛風;蒼術、米仁除濕通絡;當歸、紅花、蘇梗調氣活血,故對風寒濕痹療效較好。 48、練武大力酒 酸棗仁、川芎、威靈仙、續(xù)斷、巴戟肉、海風藤各30克,當歸、白芷、元參、生地,北黃芪各25克,熟地、五加皮、木瓜各45克,大棗肉、松節(jié)、白茯苓、羌活各35克,破故脂、桑寄生各15克,白芍、牛膝各50克,蓯蓉、杜仲、附子、鹿筋各60克,黑豆、黑芝麻各1斤,桃仁、蒼術、桂枝、秦艽、獨活、菟絲子、肉桂、荊芥、制川烏、制草烏、花皂膠、防風各20克。 功效:保血、保氣、強身、壯力。 用法:上藥入60度米浸酒備飲。練功飲用最有精氣力,常人也可飲用。 49、練功增強手力方 田七、大黃、牛銀、加皮、續(xù)斷、乳香、末藥、升麻、虎骨、川芎、姜黃、羌活、獨活、穿山虎、桃樹皮各90克,然銅、草烏、秦艽、生地、南星、半夏、梔子、防風、瓦上青臺、紫荊皮各60克,沙苑45克,象皮、川連、紅花、石留皮、大梅片各30克,熊掌一對、鷹腳一對。 功效:舒筋活絡、消腫定痛、散瘀、增強手力。 用法:浸酒外用。忌內服。孕婦忌用。 50、活絡丹 熟地黃、茯苓、酒當歸各35克,犀角、白花蛇、飛朱砂、沉香、全蝎、威靈仙、丁香、虎骨、竹黃、烏藥、烏花蛇、地龍、川黃連、防風、官桂、草蔻各25克,羌活、大黃、細辛、白僵蠶、木香各20克,元參、天麻、制何首烏、川芎、葛根、黃芪、赤芍、龜板、青皮、附子、白豆蔻、骨碎補、血竭各30克,制沒藥18克,麝香15克,麻黃、牛黃、片腦各6克,炙甘草、兩頭尖各12克。共為細末加適量面粉研為丸,每丸3克,內服用。 功效:暢通氣血、舒筋活絡、去風祛濕。 主治:風濕諸痹,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筋骨拘攣、手足疼痛等難證。 51、風濕性關節(jié)炎 山白芷30克、兩面針15克、千斤撥30克、豆鼓恙18克、五指毛桃30克、黑老虎18克、桑皮30克、雞血藤30克、三椏楓30克。以水煎服。痛為主加寬筋藤25克、痹為主加絡石藤18克。本方全用草藥,功效神速。 功效:去風、活絡止痛。 52、全身血脈重擊傷用方 巴豆根9克、續(xù)斷9克、碎補9克、豬節(jié)蛔9克、木瓜10克、龍杲10克、百解15克、烏藥9克、草邊救12克、了哥黃6克,配跌打萬應丸沖服。 53、跌打萬應丸 麝香、熊膽、田七、然銅、血竭、沒藥、乳香、梅片、阿膠、硃砂、石脂、琥珀、紅黃精、西洋參、桂枝、花粉、黃柏、兒茶、白芷、升麻、菖蒲、藏紅花、防風、續(xù)斷、連翹、川黃連、元胡、赤芍、桃仁、莪術、沉香、木香、丁香、炙黃芪、巴戟、茯神、牙皂、炙甘草、歸尾、木瓜、川芎、降香、地骨皮、川牛膝、骨碎補、丹皮、甘草、鴉片殼、土別蟲、廣木香、顛茄根、獨眼龍、了哥王、金不換、散血丹、鐵門山、日行千里、蚤休、田基黃、過江龍、走馬胎、千斤拔、五層風各適量。 功效:活血祛瘀,養(yǎng)血和營,理氣壯筋,補骨鎮(zhèn)痛,回陽救逆。 主治:骨折、關節(jié)脫位、落枕、關節(jié)痛、肩周炎、頸周炎、頸腰部傷筋痛、內傷氣滯、血瘀腫痛、臟腑損傷及陳舊性骨折等均可單用或配服,對于久年陳傷,重傷昏迷者速加童尿沖服,復原功效神速。 54、坐骨神經止痛湯 黃芪3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防風15克、烏蛇12克、玉米20克、蜈蚣2條、細辛6克、甘草6克,水煎服。 外用溫經通絡散:麥麩粉1000克、食鹽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黃酒50克。麥麩粉、食鹽加軋碎的花椒共研末、炒黃,加入食醋、黃酒,裝入布袋內,趁熱(約60℃)外敷疼痛部位,每日1次。 功能:益氣活血祛瘀,搜風通絡止痛。 主治:坐骨神經痛。 按語:方中黃芪、當歸、赤芍益氣活血祛瘀,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痛止;羌獨活,防風、烏蛇、蜈蚣、細辛搜風通絡除痹,風濕既除,痹痛自止;玉米、甘草調合諸藥,以緩蟲類藥之峻猛,諸藥合用,再輔以外用藥溫經散寒,則療效更佳矣。 55、通經止痛湯 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黃柏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威靈仙25克、蒼術15克、桃仁15克、木防己15克、元胡15克、獨活15克、龍膽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水煎服。連服3天為1療程。 功能: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主治:坐骨神經痛。 加減:急性發(fā)作加川牛膝15克;慢性者加牛膝15克;痛甚加乳香、沒藥各10克、白芍60克;熱重加忍冬藤35克;偏寒加制川烏15克,減黃柏、龍膽草之用量;濕重加苡仁30克、通草6克;下肢麻木者加全蝎6克(研末吞服);腰痛加杜仲10克、續(xù)斷30克;患肢曲伸不利者加木瓜15克。 按語:坐骨神經痛緣由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絡,則津液為之濁滯,氣血周流不暢而致血停為瘀,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通道,營衛(wèi)失其流暢,故經絡走行麻木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限。治宜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之法。方中威靈仙、羌活、獨活、木防已、桂枝通經活絡;南星燥濕活絡祛風;桃仁、紅花、元胡以化經絡中之痰,血行風滅以止痛;白芷行營衛(wèi):少佐黃柏、龍膽草既能疏通下焦?jié)駸?,又能緩風藥之燥;蒼術健脾燥濕,絕痰濕生化之源;神曲消食和中,蠲痹而不傷胃腑。合而用之,則祛風、燥濕、滌痰、清熱、通絡諸法俱存,祛邪而又不傷正。 56、緩急陽和湯 首烏、熟地各30克,桂枝10克,麻黃9克,木瓜、當歸、牛膝、白芍、白芥子各15克,甘草8克,制川烏、制草烏各6克,鹿角膠12克,水煎服。 功能:溫經散寒,柔肝養(yǎng)血,活絡止痛。 主治:虛寒型坐骨神經痛。 辨證加減:畏寒甚加黃芪、炮姜;瘀血明顯加乳香,沒藥、紅花、桃仁;瘀阻經絡加蜈蚣、露蜂房;肌肉萎縮去辛燥耗散之麻黃、白芥子、制川烏、制草烏,合四君子湯加淮山藥、龜版。 按語:本方以陽和湯加減而成,去原方中之炮姜、肉桂,因其溫峻內守難達病所;取麻黃、桂枝功專散寒;加牛膝引藥下行;增制川、草烏合白芥子祛痰開結,散寒止痛;首烏配鹿角膠補益肝腎;當歸合熟地養(yǎng)血柔肝;白芍、木瓜、甘草酸甘化陰,有柔肝舒筋之妙。故全方只有溫而不燥、通用不傷、補而不滯、柔而不凝的優(yōu)點,從臨床觀察,療效滿意。 57、芪歸地龍湯 生黃芪50克、歸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9克、紅花9克、地龍9克,水煎服。10天1療程。 加減:風寒濕型加桂枝10克、僵蠶9克、五加15克、牛膝12克、制馬錢子2克;熱郁阻絡型加知母15克、黃柏1克、泰艽15克、牛膝12克、制馬錢子2克。瘀血阻絡型加骨碎補15克、牛膝12克、制馬錢子2克、絲瓜絡12克。 功能:益氣化瘀,溫經通絡。 主治:坐骨神經痛。 按語:方中重用黃芪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并助諸藥之力;配歸尾活血,有瘀去而不傷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助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再臨癥辨證加味,諸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諸癥自可漸愈。 58、五圣止痛湯 白術12克、杜仲(炒斷絲)12克、防風12克、當歸12克、穿山甲(炒、搗碎)12克、黃酒60克,煎服400毫升,分2次服完。 功能:健脾益腎壯腰,養(yǎng)血祛風通經。 主治:慢性腰病。 按語:腰痛一癥,有感受外邪而得,有氣滯血瘀而致,有腎氣虧損而成。本方以防風配白術,祛風燥濕;當歸合穿山甲活血通絡;杜仲補腫腎,強腰膝。雖用藥不多,然全方有簡而不繁,五藥合參,痹去痛止矣。 59、身痛逐淤湯 牛膝、川芎、當歸、桃仁、川紅花各9克,秦艽、香附、羌活各3克,沒藥、靈脂、地龍、甘草各6克,水煎服。可少量飲酒,以助藥力。 功能: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祛風除濕。 主治:慢性腰痛。 加減:病程遷延者重用紅花、赤芍;偏熱者可加丹皮、黃柏,久病體虛者加黃芪以補氣,雞血藤養(yǎng)血通絡;偏寒者去地龍,加桂枝溫經散寒止痛;偏腎陽虛者去桃仁、紅花加附片、肉桂;偏腎陰虛者去桃仁、紅花,加杜仲、枸杞、桑寄生、熟地等。 按語:秦艽、羌活祛風除濕;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祛瘀;沒藥、靈脂、香附行氣血止痛;牛膝、地龍通經絡以利關節(jié);甘草調和諸藥。 60、復方補骨脂方 補骨脂、鎖陽、狗脊、川斷、黃精、赤芍等分,制成沖劑,每次服1包,日服2次。14天為1療程。 功能:補腎壯陽,舒筋活絡。 主治:各種慢性腰痛,包括腎陽虛腰痛,慢性腰部勞損,腰椎退變所致的腰痛。 按語:補骨脂苦補腎壯陽,為主藥;鎖陽、狗脊、川斷三藥合用,能補肝腎,強腰膝,和筋脈;黃精補腎益精,則陽得陰助,其源不竭;赤芍祛瘀血,止痹痛。本方立法嚴謹,用藥精當,為治療本虛標實之慢性腰痛的良方。腎陰虛內熱較重者不宜用。 以下是我的傷科秘方,偶得之,嘗驗證確有特效,曾有雙足腓脛骨粉碎骨折恢復未出三個星期,遠非西醫(yī)術所能比及。共十一則,均為骨傷科外用方,基本概括了治傷科各種骨折秘方,計有黑膏方、紅膏方、藥醋方、地龍散、破傷風御風膏、復骨散、南星散、逐瘀消腫散、羊膽接骨丹、五色散、粉碎骨折壹天接合方。秘方本非余所創(chuàng),不敢私***享,特獻于此供諸君參閱: 風濕骨質增生秘方 海蛇:15克 澤瀉:9克 桂枝:9克 烏頭:9克 桑枝:24克(烏頭先下藥罐中,武火煨30分鐘后次下海蛇待軟爛時,另五味藥依次下齊后改文火煨。一副藥只服一天) 海風藤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3.名醫(yī)臨床驗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