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漢代玉器是古代藝術的一個高峰,鑒賞古器物技術技巧性很強,集傳統(tǒng)文化功力和多種才藝一身,并且妥善于學習和探索,在分析和判斷古玉時有理有據(jù),嚴謹而不拘泥陳法。
http://www.docin.com/p-56593540.html
關鍵詞:古玉 線條 特征
漢代玉器是我國古代王器藝術的一個高峰,其藝術造型和線條給人的感受用筆者的話是“掃六合刀斧,繡石上錦緞”,論起氣勢,比大唐多了一分霸悍;說起細膩,又多了幾許雋永。這里,我試著談談漢代玉器的線條及微痕特征。
1、線刻兼淺斜刀壓地,線條多次疊壓突出層次及空間感的古代雕刻技法
“仿漢代玉蟬”僅以線的疊壓和穿插就表現(xiàn)出五個層次,體現(xiàn)了古人平面造型藝術的高超,而現(xiàn)代雕刻不重視線條的藝術性,往往就一兩個層次,顯得呆板,缺少藝術感。
2、雙線托一面(主線凹弧,俗稱“雙勾碾”、“一面瓦”)
以兩條線勾勒,用陀碾出一個弧面,在視覺上凹中見凸,有很強的立體感和藝術性。
3、圓中方、曲中直的凹線
相對于現(xiàn)代機械運動而言,以手、腳操作的工具是生物力的運動,即人體的運動。其運動的速度、節(jié)奏,頻率皆很慢、不勻一,工具運動的軌跡因為工具的原始時而出現(xiàn)偏心和游移于線外的加工痕跡,正因為此古代的玉器才有了與現(xiàn)代加工工具截然不同的微痕特征,其根本區(qū)別就是一個是生物力,一個是機械力。前者是極富變化和生命感的線條,表現(xiàn)為:積點咸線;積短線為長線;線條直而不直,忽左忽右,與傳統(tǒng)書畫的線條一樣:渾厚而有體積感。而現(xiàn)代機械的線條表現(xiàn)為:幾何僵硬,沒有張力。
4、傳統(tǒng)雕刻工序的分格劃線痕
均衡、對稱是古人造型藝術中的主要方法,雕刻家用硬質(zhì)工具和矩尺劃出方格,刻刀往復劃動,在器表留下隱隱約約的線痕,由于是人力拋光,效率低下,在放大鏡下仍然可以見到未曾拋去的劃線痕。現(xiàn)代玉雕已不用這種原始的方法。
5、跑刀出廓
人手直接刻劃或者人力操作原始工具,在精度上與現(xiàn)代機械相比最突出的痕跡就是加工痕跡偏移于線外,手刻的刀和陀具出廓的現(xiàn)象,通過鏡下觀察,比比皆是。
這些原始加工痕跡,即是缺點,也是我們甄別真古和偽古玉器的參考。
6、亂麻工
古代玉器的加工,通過手工直接刻劃、打擊的方式,使用原始的琢磨工具,加上采取“千人一工”式的加工程式,加工彈痕必然是精細中見紛亂,均衡中不規(guī)整。
現(xiàn)代加工機械,高速、勻速、壓力大、碾磨材料的高硬度和粒度(目數(shù))勻一,使得加工痕跡等距、規(guī)整。我們通過兩類工具以及操作方法產(chǎn)生的加工痕跡比較,不難分出真?zhèn)魏蛢?yōu)劣。
7、單勾線加一面坡
相對于“雙勾碾”而言,看似簡單,實則更見技巧,是周代單斜刀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刀法犀利。干凈利落,面線結合,線條遒勁。
8、“游絲”工
須有瀟灑自如、柔中見剛、婉轉逸動的感覺。是歷來仿制王器者最無奈并無法仿造的工法。
9、“金鉤鐵線”工
這是前人對漢代王器線條特征的描述,”金”指鋼鐵.是說線條猶如曲鐵.似乎有內(nèi)在的張力和彈性;這是古人對線條造型很高的藝術要求。
我與許多玉器雕刻家探討后.有一個共識:玉器雕刻最難的就是線條的處理以及它的表現(xiàn)力,現(xiàn)代的雕刻家乃至于玉雕大師對于漢代玉雕大師們運用線條的技能、技巧和表現(xiàn)出的境界,只能是望塵莫及。
10、陀痕
新石器時代即有了以手或腳為動力的簡單治玉工具陀輪.古人稱為”碾玉”,表現(xiàn)為一種原始機械的旋轉摩擦運動。而以鑿子和錘上下打擊的制玉手法,恐1、6就是古人稱的”琢”了。
11、昆吾刀法
所謂“昆吾刀法”個人以為是以昆侖山所出的金剛石為工具的治玉刀法,據(jù)說漢代以后失傳,直至明代嘉靖年間的治玉大師陸子岡才得以傳承,筆者有子岡牌一件,是以極小的陽文刻白居易的《長恨歌》。而一個線條的三個面處理得光潔平滑,轉折自如。
但是,與漢代玉雕相比,陸子岡的“昆吾刀法”,只能是這門絕技的余響和回光返照,漢代”昆吾刀”斬釘截鐵、剛柔相濟、?游刃有余的神采是任誰也模擬不了的絕藝,是跨越不了的歷史高峰,因為斷裂的歷史連同它的生產(chǎn)方式、工具、技法和技能及其微痕.已不可能完整地復原。
看漢代玉雕的線條最是享受,然而一經(jīng)實驗,手持嵌有金剛石的玻璃刀,欲使轉前行,但粒米之間,每每刀澀力竭,因此想到:古人在舊著中多有講到軟玉法和軟晶法,當是不虛。
例如漢代藝人對蟬的領悟、刻化:
在長期的生存繁衍中,原始先民們無法解釋身邊的自然現(xiàn)象,不免產(chǎn)生疑惑、驚奇、恐怖的種種心理癥結,這就為原始宗教、巫術的產(chǎn)生埋下了一顆即將發(fā)芽的種子。
自然崇拜,來自先民們對自然現(xiàn)象不解與屈服。如:狂風、暴雨、閃電、雷鳴、洪水以及地震、干旱、瘟疫等等的災難,使巫術的人忍受饑餓、病痛、恐懼甚至死亡,而這一切的背后似乎都有一種神秘的役使,左右著先民的命運。在恐慌、憂傷、凄冷而無奈中度日的先民們,只能想象與猜測這神秘的天空和大地。這時,寂靜中的一聲鳴蟬,也許會被人們當成一種神示,而蟬也就成為一種圖騰、一種神靈,被崇拜。
蟬,成為先民們的一種精神依托的具體年代,今天雖難以查考,但從一些文獻資料與出土的玉蟬實物判斷,蟬的自然崇拜相當久遠。是一種特定的“原始物象”,其形態(tài)與內(nèi)涵,呈現(xiàn)出原始宗教的民間信仰。人們最初對玉蟬的雕刻,不是以人們的審美需求而進行的藝術品創(chuàng)作,而是將玉蟬當成人與神溝通的橋梁,一種祭祀之物。祈求神靈為人們驅(qū)除災害,降來福祉。我們的祖先對蟬的崇拜神靈化,制作簡練、刻劃入神,刀工、線條可謂神工鬼斧,令后人攀不可及。
鑒賞古器物的文字,因為技術性、技巧性很強,吹牛不行,編故事也不行,必須是能夠落到實處的切身體會。但是,即使真正是個人的切身體驗,也必須言之咸理。因此每寫下一行文字,都反復推敲,恐怕證據(jù)和論點不具普遍性、不周延,犯下以偏概全或者絕對化的錯誤。更因為有一些主要的方法和途徑尚在摸索中,確是有前人未曾嘗試過的理論、方法和個人體驗是否好用。我心自知,反正好肉與爛肉都一鍋燴在鍋里,因此大家吃在肚子里之前,務必細品加慢咽,勿使中毒,我相信其中營養(yǎng)和毒素共存,荒唐與真理益彰,至于文責,自負就是。
作者簡介:
劉安,江蘇邳州市人。從事玉雕行業(yè)30多年,擅長花鳥、人物、雜件?,F(xiàn)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邳州市玉雕協(xié)會副會長、邳州市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