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地》 圖/王武

《獵捕》 圖/王武
王武從八十年代就開始系統(tǒng)學習美術、攝影,先后從事過記者、編輯,擔任著媒體運營單位的負責人。豐富的工作經歷、良好的專業(yè)教育、以及對于白鷺的熱愛和探索精神,使他的作品脫離了一般攝影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王武的作品中我們看不到過多的技巧的賣弄,而是從常人熟視無睹的場景中攫取到了一個個瞬間,平凡中凸顯魅力。
Q&A
Q: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攝影?
A:八十年代初七就開始接觸攝影,搞宣傳。后來考大學選了藝術專業(yè),有一個學期專門是學攝影的,就這樣打下了基礎。后來當了記者,還做美術編輯。
在2004年的時候有個機遇,因為工作的壓力不是很大了,我覺得應該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于是又把攝影撿起來了。
Q:鳥的品種有那么多,您為什么單單選擇了拍攝白鷺這種鳥呢?
A: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我對大自然特別感興趣。而白鷺呢,是南方很常見的鳥類,我個人特別喜歡。我有一個夢想,泡杯綠茶,站在窗前,看著一行白鷺從天空中飛過。你想想,這是多么愜意的事情。

《愛巢》 圖/王武
Q:記得您曾經說過:“正確的認識和了解白鷺的行為和情感,簡單層面上的意義,就是在拍攝的時候不要按照人類的主觀臆斷行事?!蔽沂欠窨梢岳斫鉃槟谂臄z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探秘鳥類的情感,在這一點上您能否給廣大的網友們講一些您個人的經驗。
A:有位研究動物情感的專家說過:“就情感而言,動物比我們所想象的還要更像我們”。只有真正了解白鷺,進入她們精神的家園,用眼睛觀察,用心靈感受,用激情觸動快門,用情感聯動她們的喜怒哀樂,拍出來的作品才能傳神,才會靈動。
優(yōu)秀的鳥類攝影作品,必須是通過攝影家深度的觀察、了解,并進行深度的跟蹤拍攝而產生的,這種“深度”決定了鳥類攝影作品的生命力。鳥類攝影無捷徑可走,機遇只是上帝對攝影師辛苦的回報,可遇不可求,成功的作品只能是汗水和心血的凝聚。
白鷺會不惜殘害同類幼小的生命而拆除別巢修繕自己的窩,以營建溫馨的家為自己的孩子遮風避雨;白鷺還會在烈日下長時間地撐開翅膀為孩子遮擋太陽。一方面體現的是圣母般的愛;一方面體現的殘忍和冷血。面對精彩而又復雜的場景,作為攝影師有責任忠實地紀錄并向觀眾負責任地把信息準確地傳達。人世間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奇聞軼事,鳥類之間也莫不如此,只是我們對他們還缺少足夠的了解。當這些行為被充分了解和認識后,攝影家才能拍出情景交融,震撼人心的作品。
Q:拍攝之前您都會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A:工預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好的拍攝方法還是要選擇較專業(yè)的設備,選定拍攝基地,在白鷺所能接受的安全距離拍攝,才不至于驚擾她們,也較容易拍到自然又精彩的“表演”瞬間??紤]到高速連拍產生的大量圖片,具有高速連拍功能的數碼相機是鳥類拍攝的第一選擇,配上一支500mm以上的遠攝鏡頭,搞定一只承受十公斤以上重量的腳架和操作便捷的云臺,再配一兩張16G或32G以上速率較快的存儲卡和一只大容量的數碼伴侶才算OK。
白鷺拍攝都在野外,戶外用品必不可少,帶有偽裝功能的衣帽對于成功的拍攝也十分重要。昂貴的攝影器材成為白鷺拍攝和鳥類攝影一個不易逾越的障礙,所以有人說,鳥類攝影是貴族運動,這些都影響了鳥類攝影的普及。
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由于白鷺體型較大,一些采用望遠鏡和中近焦鏡頭拍攝的攝影師也拍出了十分專業(yè)和精彩的作品。擁有專業(yè)的設備再加上合適的地形和偽裝,在拍攝中便于從容觀察,對白鷺影響較小,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Q:在拍鳥的過程中曝光方面有沒有什么技巧呢?
A:白鷺通體潔白,和環(huán)境色差別很大,曝光很難掌握,稍有不慎,不是過曝就會欠曝。過曝缺少細節(jié),欠曝表現不出白鷺的純美。面對異常復雜的場景,拍攝對象和環(huán)境的光比又是非常之大,這個時候應該怎么測光,剛進入白鷺拍攝領域的朋友都會顯得一籌莫展無所適從。白鷺美,美在潔白無暇,把這種美拍出來就是成功。
Q:在拍攝中測光有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方法?
A:在測光的時候,準確的方法是把相機調到點測光方式,把測光點對著白鷺向光的一面,然后把測出來的快門、光圈值用手動的方式固定下來,可不計較稍許的偏差,些許偏差可以通過軟件找回來。
Q:拍鳥的時候可以用閃光燈嗎?
A:國外攝影師拍鳥是用閃光燈。

《對陣》 圖/王武
Q:那樣不會傷害到動物嗎?
A:一般有兩種情況是用閃光燈的,一是科研需要。二是外國的鳥和國內的不一樣,外國的鳥是不怕人的,而我們國內的鳥是怕人的。
但是,拍巢鳥一定不要用閃光燈。我個人提倡還是不要用,而且我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買過閃光燈,拋開對動物的傷害這個因素,另外就是用閃光燈拍攝畫面會很死板,一片慘白,不生動。
Q:在拍鳥的時候您習慣用手動對焦還是自動對焦?
A:白鷺和天鵝飛行時翅膀振動頻率每秒約在3-5次左右,和一些相機的連拍速度相當,一定要注意把握按動快門的時機,要不然一陣狂拍之后,會發(fā)現拍出來的白鷺姿態(tài)幾乎都是一樣的,甚至翅膀的角度都一致的相似,拍攝中應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
手動對焦對于拍攝白鷺和鳥類拍攝來說難度較大,入門者很難掌握好,鳥類攝影最常用的還是多點自動對焦模式,多點人工伺服自動對焦模式配合高速連續(xù)拍攝,成功率高,較適用拍白鷺的劇烈活動,相對于手動對焦,自動對焦的焦點選擇性差,作品往往缺少個性。
手動對焦雖然成功率低難于把握,但拍出來的作品,焦點清晰,重點突出,視覺獨特,卻是出精品的最實用的手段。此外,介于兩者之間的多點單次自動對焦模式雖也具有一定的難度,但較易掌握,對于鳥類攝影師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貪婪》 圖/王武
Q:快門速度您是怎么把握的?
A:拍攝白鷺要想獲得較高的成功率,速度優(yōu)先,保持較高的快門速度是較明智的選擇。快門速度在1/400秒以下,只適合拍休息理羽、產卵孵化等靜態(tài)的白鷺,1/400秒-1/800秒的快門速度可以拍求偶交配、嬉戲親情等不太劇烈的活動,如果拍攝白鷺打斗、捕食和飛翔等動作幅度較大的劇烈運動低于1/1200秒的快門速度恨難完成拍攝。
遠攝鏡頭和一般的鏡頭不同, f5.6的光圈值,基本能滿足即突出主體又虛化背景的要求,虛化的背景能減少干擾,潔凈畫面。在許多缺少拍攝條件的時候,有的攝影人還會以提高感光度ISO來彌補快門速度的不足,但在感光度標準上不同的相機會因各方面的原因,相差很大,感光度的實用性、有效性遠遠沒有制造商宣傳的那么好,當感光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拍攝出來的畫面質量就已經變的不能忍受了。
除此以外相機的曝光增減功能也要慎用,拍攝白鷺都是在野外,光線和場地都較復雜,應多花時間去觀察和拍攝,不應拘泥零點幾的增減,這個功能還是給從事室內攝影的人像攝影、廣告攝影師用吧。用手動功能調試的光圈和快門速度能滿足各種的拍攝需要,鳥類攝影和拍攝白鷺的攝影師應多練習使用。
Q:全國都有哪些地方是白鷺的聚集地呢,您給我們介紹一下。
A:近年來,隨著愛鳥護鳥意識的增強,環(huán)境得到很好的改善,白鷺也大量增多,隨處都可拍到白鷺的靚影。在一些自然環(huán)境較好,食物充足的地方還出現了既能觀賞又便于拍攝的白鷺棲息地。
江西南昌的象山林場坐落在鄱陽湖畔,每年四月開始萬只以上的白鷺來到這里棲息繁殖,是拍攝白鷺親情片的最佳地點。林場的熊先生夫婦搭了一個觀鳥臺,拍攝極為方便,交些費用還可提供食宿。這里雖然有專用的拍鳥平臺,但低于500mm的鏡頭還是覺得力不從心。
江蘇泗洪縣洪澤湖濕地觀鳥園不僅建有農家樂供觀鳥和拍鳥人吃住,還建有面積超過300平方米5層高的觀鷺臺,牛背鷺是這里的明星。在這里拍鷺幾乎不會空手而歸,只是少數攝影愛好者在缺少專業(yè)設備的情況下,讓當地人在鷺鳥營巢的柏樹林里搭建腳手架,由于過分接近,干擾和影響了鷺鳥的繁殖。
類似的地方還有安徽馬鞍山的濮塘林場,溫州平陽銀山等處,這兩個地方也有當地攝影人搭建的觀鳥攝影臺,并且不收取費用。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鴿子窩是一處灘涂,是拍攝白鷺打斗、捕魚的理想之地。每當夏季來臨,成千上萬的游客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避暑消夏。生活在這里的白鷺已經不怕人了,站在鴿子窩大橋上就能近距離的拍攝到白鷺的各種生活形態(tài),200mm-400mm的鏡頭在這里就可以大有用場。秦皇島是一個旅游勝地,夏季人滿為患,但國慶節(jié)后卻異常寧靜,吃住都十分方便和便宜,你可以安然地拍攝到許多精彩的瞬間,收獲到意外的效果。
廈門稱為鷺島,筼筜湖就在市區(qū)中間,每天納潮口附近都聚集著很多白鷺,每當閘門打開,守候在這里的白鷺就一擁而上捕食被海水沖的暈頭轉向的魚蝦,白鷺的美麗在瞬間化為精彩,當地的愛鳥人士還建了一個觀鳥廊,100mm的鏡頭在這里就不能說是短鏡頭了,長槍大炮在這里基本無用武之地。
貴州赤水市大同河河心島,碧水環(huán)繞,翠竹茂密,白鷺點點,是拍攝中國畫意境白鷺片的絕佳場所,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這里仍有許多值得懾影人挖掘的題材。
此外,廈門、煙臺及遼東半島外海的小島上還能拍到珍惜的黃嘴白鷺和巖鷺。

《晨嬉》 圖/王武
Q:在您常年的拍攝過程中有沒有記憶特別深的事,給我們大家講講吧。
A:動物世界有人類許多的未知,鳥類也和人類一樣,她們的情感與人類的情感有許多相似之處。白鷺會建立家庭;會含辛茹苦的撫育幼鳥;會為爭奪伴侶大打出手;會為霸占領地刀槍相向。一個白鷺家庭會因失去夫婦一方而飽受其他白鷺家庭的欺辱,在白鷺世界里也有類似人類的不良行為和陰暗的一面。我曾在拍攝中記錄過一些白鷺為加固自己的巢去拆一個單親家家庭的窩,并把鄰居幼小的孩子拋到十幾米的地下摔死,極其殘忍的一幕。白鷺在營巢地聚集后,除外出捕食補充能量外,雄性白鷺會長時間的在臨時搭建的巢中,做出求偶的動作吸引配偶,并且對“意中人”展示美麗的蓑羽。確定戀愛關系后,還會在巢里和空中追逐打鬧,這種行為常會被初涉鳥類拍攝的攝影師誤認為是“爭斗”而冠以《打斗》之名。其實,鳥類的打斗在不同時間、不同環(huán)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求偶期間的打斗是鳥類一種常見的行為,是繁殖期中的試交配。
一對白鷺確定戀愛關系還未建立家庭之前往往會不停地“打斗”數日,你來我往,撲朔迷離。但,白鷺并不是一夫一妻制,一只雄性白鷺在繁殖期可能和多只雌鳥進行交配。當一只雄性白鷺在巢內孵卵,雌鳥回來換班,兩鳥喙喙相對交頸纏綿后,雄鳥飛出數米,有時候就在自己的配偶眼皮子下面就撲在其他窩里正在孵卵的雌鳥身上強行交配。值得驚奇的是,被交配的那只雌鳥多數時候竟毫無反抗之意,只東張西望地左顧右盼,如果“老公”不回來,生米就成了熟飯,只有恰被“老公”撞個正著,她才會裝模作樣象征性地反抗幾下做做樣子。做賊心虛是人類慣用的詞匯,但放在白鷺身上也恰如其分。偷情的白鷺不論體型多大,身體多強壯,當行事的時候不幸被撞見,便會馬上中止交配,落荒而逃,似乎內心有人類一樣的道德觀,其狀十分搞笑。
表面上這是鳥類之間十分有趣的事,但這樣的“偷情”卻保證了白鷺之間血統(tǒng)的多樣性和提高了卵的受精機會。在鳥類中還有許多類似而有趣的事,可能人們不會相信,被人類奉為愛情楷模的鴛鴦也會和白鷺干一樣的茍且之事;水稚奉行一妻多夫,雄性孵卵,雌性巡視。
錯誤曝光下拍攝的白鷺 圖/王武
編輯建議:
1.習慣于使用AV模式,讓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來決定曝光數值。
2.如果背景的色調經常更改,而光線的強度不改變的情況下,還是要學會使用手動模式。
3.當太陽陽光充足,大晴天,比如太陽升起的一小時后,或者日落的一小時前,你的相機的測光是比較準確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少對曝光補償超過正負1/3檔的。
4.當陰天,多云,或者太陽光線比充足的時候要暗一些,你的相機測光系統(tǒng)可能是不太準確的。這時候,你需要手動調整曝光補償,來達到正確的曝光。如果你的場景越接近白色,你就更需要加一些曝光補償。
5.當太陽陽光充足,在你的取景器里看到的是平均中間色調的,或者比較淺一點色調的,但是沒有全白或者高光明亮的色調,一般你可以使用相機的曝光值。
6.當陽光充足,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是一種平均的中色色調或者更暗一些的色調,并且沒有白色或者高亮的色調,一般你需要補償減-1/3檔曝光。
7.如果在前兩種有高光或者白色色調的,一般在上面的曝光補償上加1/3檔。
8.如果是陰天,多云天氣,或者光線強度不高,而在取景器的圖像里是比中間色調更淺一點的,你需要加一些曝光補償,場景色調越亮,曝光補償應該加的越多。注意,這里說的是場景也就是背景。例如,場景比中色調更亮,加2/3檔,若是更亮一些,則加1檔,依次類推。
9.如果是陰天,多云天氣,或者光線強度不高,而在取景器的圖像里是比中間色調更深一點的,如果背景沒有特別亮的場景的話,一般使用相機的默認測光就可以了。如果有亮的色調,要減-1/3檔。
10.寧可欠曝一點,也不要過曝。
快門速度
攝影師王武建議:
拍攝白鷺要想獲得較高的成功率,速度優(yōu)先,保持較高的快門速度是較明智的選擇??扉T速度在1/400秒以下,只適合拍休息理羽、產卵孵化等靜態(tài)的白鷺,1/400秒-1/800秒的快門速度可以拍求偶交配、嬉戲親情等不太劇烈的活動,如果拍攝白鷺打斗、捕食和飛翔等動作幅度較大的劇烈運動低于1/1200秒的快門速度恨難完成拍攝。
遠攝鏡頭和一般的鏡頭不同, f5.6的光圈值,基本能滿足即突出主體又虛化背景的要求,虛化的背景能減少干擾,潔凈畫面。在許多缺少拍攝條件的時候,有的攝影人還會以提高感光度ISO來彌補快門速度的不足,但在感光度標準上不同的相機會因各方面的原因,相差很大,感光度的實用性、有效性遠遠沒有制造商宣傳的那么好,當感光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拍攝出來的畫面質量就已經變的不能忍受了。

《夢鷺》 圖/王武
編輯建議:
大多數陸地遷徙鳥類的飛行速度,在每小時30公里——70公里之間,海洋遷徙鳥類速度相對較高,平均速度為每小時67公里。飛行速度最快的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公里/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公里/小時.飛得最慢的小丘鷸,8公里/小時。振翅頻率最高的角蜂鳥,90次/秒。
要把飛行的鳥“凝固”在畫面上,需要一個最低的快門速度。除了考慮鳥本身的運動速度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因素,決定最低快門速度的選擇,相機與被攝鳥的距離;照相機與被攝鳥的運行方向的角度;照相機的鏡頭焦距。
照相機與被攝鳥的距離越近,需要的最低快門速度越高;反之照相機與被攝鳥距離越遠,需要的最低快門速度就越低。
照相機與被攝鳥運行方向呈垂直角度,需要的最低快門速度最高;照相機與被攝鳥運行方向呈斜向角度,需要的最低快門速度稍低;照相機與被攝鳥運行方向一致,需要的最低快門速度較低。
照相機的鏡頭焦距越長(長焦端),需要的最低快門速度越高;照相機的鏡頭焦距越短,需要的最低快門速度越低。
下面是在不同速度情況下的最低快門速度表,作為拍鳥時參考:

從上表可以得知,如果鳥的飛行時速達到60公里,那么快門速度>1/500秒;如果時速達到120公里,快門速度>1/1000秒(橫向運動)。
國外攝鳥大師的文章,建議最低快門速度定在800/s。但在實際情況中,并不能達到800/s。
對焦模式
攝影師王武建議:
白鷺和天鵝飛行時翅膀振動頻率每秒約在3-5次左右,和一些相機的連拍速度相當,一定要注意把握按動快門的時機,要不然一陣狂拍之后,會發(fā)現拍出來的白鷺姿態(tài)幾乎都是一樣的,甚至翅膀的角度都一致的相似,拍攝中應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
手動對焦
手動對焦雖然成功率低難于把握,但拍出來的作品,焦點清晰,重點突出,視覺獨特,卻是出精品的最實用的手段。此外,介于兩者之間的多點單次自動對焦模式雖也具有一定的難度,但較易掌握,對于鳥類攝影師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自動對焦
手動對焦對于拍攝白鷺和鳥類拍攝來說難度較大,入門者很難掌握好,鳥類攝影最常用的還是多點自動對焦模式,多點人工伺服自動對焦模式配合高速連續(xù)拍攝,成功率高,較適用拍白鷺的劇烈活動,相對于手動對焦,自動對焦的焦點選擇性差,作品往往缺少個性。

《微風》 圖/王武

《爸和媽》 圖/王武
編輯建議:
跟拍攝一般動態(tài)主體一樣,拍攝野生雀鳥時,可以選用相機的連續(xù)對焦(追焦)功能,并且以連拍模式拍攝,以捕捉雀鳥一瞬間的動作。
初學者可能未必掌握得到雀鳥的動態(tài)走向,這時也不妨使用相機的多點對焦功能,即使雀鳥在畫面中走來走去,亦可以提高成功對焦的機會。不過有時一些雀鳥會在固定地點出現(如水中的竹桿頂),這樣就可以將鏡頭的對焦鎖定,減省對焦的時間,雀鳥一有動作便可按快門進行拍攝,增加拍攝的反應。
關于手動對焦,對于新手來說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隨著拍攝時間和經歷的積累,便會摸索出其中的奧秘。手動對焦拍出來的作品可以說是“拍一張,成一張”。
白鷺的種類
全球約有鷺科鳥類62種,我國有22種,白鷺是白鷺屬鳥類的統(tǒng)稱,常見的鷺類有白鷺、夜鷺、牛背鷺、池鷺、草鷺、蒼鷺等近十種。
大白鷺
體大羽長,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此鷺棲息于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只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 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后伸直,超過尾部。繁殖時,眼圈的皮膚、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綠黑色;脛裸露部分淡紅灰色,腳和趾黑色。冬羽時期,嘴黃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

大白鷺 圖/王武
中白鷺
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后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

中白鷺 圖/王武
小白鷺
體態(tài)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白鷺。小白鷺場棲息于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里。常曲縮一腳于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綠色,殼面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雛。

小白鷺 圖/王武
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 圖/王武
外形
也叫白鷺,老、唐白鷺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為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tài)十分優(yōu)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于飛翔。它披著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而文雅。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厘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稱為“蓑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在胸部、腰側和大腿的基部,還生有一種特殊的羽毛,成為粉,能不停地生長,先端不斷地破碎為粉粒狀,就像滑石粉一樣可以將黏附在體羽上的魚類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著清潔羽毛的作用。冬季嘴變?yōu)榘岛稚?,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tǒng)統(tǒng)消失了。
祖先及分布
黃嘴白鷺的祖先出現于700萬年前的中新世,現生的種群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于俄羅斯、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于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山東、河南、廣東、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遼寧、吉林為夏候鳥,在西沙群島為冬候鳥,其他各地大多為旅鳥。
棲息
黃嘴白鷺棲息于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腳站立于水中,另一腳曲縮于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wěn)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收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后伸直,遠遠突出于短短的尾羽后面,兩個寬大的翅膀緩慢地鼓動飛翔,動作顯得從容不迫,十分優(yōu)美。我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于飛,于彼西雍?!眮硇稳菟娘w翔時的氣勢不凡。每年4月和11月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于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著水里活動的小動物,然后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準確地啄到嘴里。有時也常佇立于水邊,伺機捕食過往的魚類。
白鷺的習性
野生的白鷺和許多鳥一樣膽子較小,十分機敏,很難接近,一般和人類的距離也不小于五十米,在沒有遮擋物的地方,距你百米之外她早已翩然而去。白鷺和其他鳥一樣對管狀物和直立行走的人十分戒備,這可能是人類對其獵殺的恐懼已經融入她們的遺傳基因。
白鷺雖然怕人,但卻又十分親近人類。田間地頭、丘陵山地、沼澤湖泊、海邊灘涂在人類生活的場所常能看到她們雪白的身影,荒山野外的無人區(qū)很少有白鷺活動的蹤跡。這可能是人類聚居的地方很少有猛禽或猛獸,人類的活動在客觀上保護了白鷺。白鷺棲息繁殖的地方一般都靠近村莊,而且還特別近。她們每年從三月開始隨著暖濕氣流從南方往北遷徙,四月份開始進入繁殖期。這時候白鷺會在緊靠沼澤湖泊的村舍旁邊選擇一處背風向陽的地方聚集筑巢,強壯的成年大白鷺會選擇在樹林中最高大,視線最好,最安全的樹冠上安家,弱小一點的只能選擇差的位置安身,這些地方不僅視線差,缺少陽光,不通風,頭上還不時要承受上面白鷺撒下來的糞便,為了爭奪繁殖和生存權,戰(zhàn)斗每時每刻都會發(fā)生。白鷺爭斗,突發(fā)性很強,真是說打起來就打起來,精彩在瞬間發(fā)生,但卻是拍攝白鷺的精彩的題材之一。
白鷺有戀舊巢的習性,聚集繁殖的地方都比較固定,頭年筑巢的地方,來年她們一定還會再來,年復一年,越聚越多,多到萬只或幾萬只,多到可因缺乏食物餓死的小白鷺從樹上墜落下來。

《庇護》 圖/王武
白鷺在繁殖期頭上會長出兩只十分漂亮醒目的羽毛,酷似辮子,俗稱“繁殖羽”,又稱“辮羽”;中白鷺胸前背上還會長出蓑狀的羽毛,稱為“婚羽”,眼和喙裸出的部分由黃綠色變成淡粉色,交配前眼睛血紅。大白鷺在發(fā)情期臉部變成耀眼的藍綠色,腿變成紅色。發(fā)情時不停地張開雙翅變換著不同的姿勢,羽翼舒展,潔白的羽毛清晰可見,根根可數,十分優(yōu)美。求偶交配期間雌雄白鷺上下飛舞,左右翩躚,相互追逐,情意綿綿,愛情就在濃情蜜意中降臨。這時候拍出來的白鷺最美,溫柔賢淑,美得驚人,也最容易出彩,對攝影人來說,這個時候一定不能錯過。
白鷺一旦結下連理,即開始建設她們溫暖的家庭。每天成雙成對,到處撿拾巢枝,一根又一根,一趟又一趟,筑窩建巢,樂此不疲。也有不守規(guī)矩,圖懶省事的白鷺,會干些雞毛狗盜竊取別人勞動成果的事,這些場景拍下來會有許多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
經過一段時間戀愛、交配,白鷺媽媽開始產卵,邊產卵,邊孵化,產至4-5枚一般就停下來。白鷺的產卵能力很強,如果把產下的卵從窩里取走,雌白鷺會很快地補產一枚,一只雌鷺在繁殖期能產下十枚左右的卵。在生育方面,白鷺堪稱是計劃生育的典范,她們有產十枚卵的能力卻只產5枚左右就停下了。風調雨順食物充足的年份白鷺產卵會多于平常的年份,在氣候復雜的年份,產卵數會明顯減低,這種對氣候的敏感和非凡的預知能力至今還無法解釋。白鷺的計劃性產卵還顯示了他們還具有一定的計數能力,人類在原始社會通過結繩記事,這些白鷺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計算產卵的數量,為什么是4枚、5枚,而不是10枚?值得驚奇的是,這種會計數的鳥不僅是白鷺一種,鳥類的這些特殊功能無法用有些教科書中所說的本能和條件反射來解釋清楚,這些行為說明鳥類和人類一樣具有思維,只是人類讀不懂鳥類的行為語言和情感,從而不愿意承認事實的存在。

《對陣》 圖/王武
白鷺孵卵雌雄交替,一個在家,一個外出覓食,不懶不惰,十分守時,格外專注。在這個階段如果不是專業(yè)人士,千萬不能接近她們,拍攝時更要注意,沒有專業(yè)的設備不要嘗試過近的接近育雛的白鷺,受了驚嚇的親鳥會棄巢而去,留下一堆未孵化的蛋或是幾只嗷嗷待哺的幼鳥。白鷺交接班的時候,場景非常溫馨,外出歸來的親鳥滑翔著飛到巢里,在家的白鷺馬上迎上前去,含情脈脈,交頸而吻,親親我我,如膠似漆,溫柔的象一對新人,又象是新婚的妻子迎接愛侶的歸來。偶爾也有莽撞的白鷺走錯了門,歸錯了巢,守家的白鷺會毫不猶豫地把侵入者轟出家門。除個別地區(qū)或不同年份的差別外,白鷺的孵化期約為24天,經過鷺爸爸、鷺媽媽殫精竭慮的孵化,小白鷺先后來到這個世上,對白鷺親情的拍攝都在這個階段,其情其景讓觀者為之動容,讓攝影人為之興奮。白鷺產卵、孵化、育雛,理羽和嘻戲等較易拍攝的場景對于初學白鷺攝影的朋友來說,也是練習拍攝,增加經驗的絕好時機。
九、十月份,白鷺結束了家庭和群居生活,棄巢而去,不再回家。大白鷺開始四處尋覓食物,補充體力,小白鷺也跟隨父母學習捕獲食物,開始獨立生活,精彩的捕食場面讓攝影人激動不已。
去哪怕白鷺
江西南昌的象山林場坐落在鄱陽湖畔,每年四月開始萬只以上的白鷺來到這里棲息繁殖,是拍攝白鷺親情片的最佳地點。
江蘇泗洪縣洪澤湖濕地觀鳥園不僅建有農家樂供觀鳥和拍鳥人吃住,還建有面積超過300平方米5層高的觀鷺臺,牛背鷺是這里的明星。在這里拍鷺幾乎不會空手而歸,只是少數攝影愛好者在缺少專業(yè)設備的情況下,讓當地人在鷺鳥營巢的柏樹林里搭建腳手架,由于過分接近,干擾和影響了鷺鳥的繁殖。

《春暉》 圖/王武
類似的地方還有安徽馬鞍山的濮塘林場,溫州平陽銀山等處,這兩個地方也有當地攝影人搭建的觀鳥攝影臺,并且不收取費用。
河北秦皇島北戴河鴿子窩是一處灘涂,是拍攝白鷺打斗、捕魚的理想之地。每當夏季來臨,成千上萬的游客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避暑消夏。生活在這里的白鷺已經不怕人了,站在鴿子窩大橋上就能近距離的拍攝到白鷺的各種生活形態(tài),200mm-400mm的鏡頭在這里就可以大有用場。秦皇島是一個旅游勝地,夏季人滿為患,但國慶節(jié)后卻異常寧靜,吃住都十分方便和便宜,你可以安然地拍攝到許多精彩的瞬間,收獲到意外的效果。
廈門稱為鷺島,筼筜湖就在市區(qū)中間,每天納潮口附近都聚集著很多白鷺,每當閘門打開,守候在這里的白鷺就一擁而上捕食被海水沖的暈頭轉向的魚蝦,白鷺的美麗在瞬間化為精彩,當地的愛鳥人士還建了一個觀鳥廊,100mm的鏡頭在這里就不能說是短鏡頭了,長槍大炮在這里基本無用武之地。貴州赤水市大同河河心島,碧水環(huán)繞,翠竹茂密,白鷺點點,是拍攝中國畫意境白鷺片的絕佳場所,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這里仍有許多值得懾影人挖掘的題材。
此外,廈門、煙臺及遼東半島外海的小島上還能拍到珍惜的黃嘴白鷺和巖鷺。
發(fā)現鏡頭之美
攝影 Photography 一詞,源于希臘語 φω?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η graphê,兩字組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巧妙的表達,即強調了光線的重要性,又點明了攝影具有的繪圖式特征。
誠然,完美的攝影離不開對光線的解構和把握,光線太強,光線太弱,或者是沒有光線,都很難傳達出攝影師需要表現的內容和形式。光線給了照片內容,而攝影師的理解和把握給了照片生命。因此,我們說,外在因素再怎么重要,也離不開內在因素的決定性作用。一個優(yōu)秀的攝影師可以駕馭鏡頭,可以表達很多鏡頭之外的內容,可以攝見景外之景,亦可以拍見人們心靈中的思想。

《鷺之陽》 圖/王武
王武就是一個好的攝影家,早在兩年之前,我就拜覽過他的作品,很有風格,亦很有思想。他的鏡頭很干凈,常常讓你一見之下,心情悅然。但是仔細琢磨他的作品,又有深厚的內容讓你凝視、讓你思索。在我陷入沉思的時候,我開始明白:一個好的攝影師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好的攝影師的作品或者讓人驚鴻一瞥,或者讓人陷入沉思,那些讓人看過了就無動于衷的作品純粹是浪費鏡頭。
攝影不等同于拍照,不依賴相機的精密和效能存在,好的攝影師用最簡陋的小孔成像的鐵盒子也能拍到完美的意境。換言之攝影師需要有思想,需要對現實世界深入觀察,需要內心豐富,需要直覺敏感,需要體會獨到,更需要藝術精神。
洪深曾在《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一章中說過:“戲劇對于人生,不能像攝影的對于景物那樣,一些不走樣地反映?!苯裉炜磥?,這句話好像有些硬傷。因為很多時候,相機仿佛忠實的記錄著環(huán)境,然而,鏡頭也會出現誤讀,情景也會騙人。好的攝影師就會善于利用這些因素,他們忠實于自己和鏡頭,卻并不一定忠實于環(huán)境。王武就是這樣,他能夠在嘈雜和混亂中,找到殘存的美感。我們看到的照片都是完美無缺的,然而,照片之外,照片之后,他已經把丑陋掩蓋住了,他希望我們感受到的是美好。
繪畫要師法自然,攝影亦然。王武認為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表現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但表現自然,也要對對現實本質進行挖掘和對表面對象進行提煉,只有不滿足于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jié),才能創(chuàng)造出好的作品。王武始終追求最豐富和最完整的東西,同時他的藝術表達方式又是一種象征和隱晦的藝術。
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往往是瞬間的效果,是稍縱即逝的體驗,這往往需要在最基本的意義上指向充盈與枯竭的兩極,也在挑戰(zhàn)著攝影師的耐心和毅力。著名攝影師韋斯頓曾說過:“攝影帶給我們的是什么呢?是一口新鮮的空氣,一股強烈的現實味道,它給予事物的幾乎是一種實體的表現?!比欢?,追求這種表現效果的歷程卻是艱辛的,甚至是危險的。
經過這么多年的攝影歷程,王武深深的體會到:要做一個好的攝影師,需要內外兼修。不僅要行萬里路,還要讀萬卷書。有時候相對于鏡頭來講,文字的表達往往是更奢華的,或者是更嚴謹的。在了解了文字的意圖之后,再使用相機尋找需要表達的內容之時,王武的視角仿佛更開闊了。
好的攝影師的作品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觀感,好的攝影師知道親近自然、體會人生。好的攝影師懂得充實自己、內外兼修,好的攝影師永遠在路上。王武一直在路上,如果你問他的蹤跡,他會說:“我不在攝影,就在去攝影的路上?!?/strong>
——2010年初秋于金陵
王武簡介

攝影師王武
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馬鞍山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2005年開始涉足鳥類攝影,2008年起研究和專題拍攝鷺科鳥類,用攝影的語言,人類的情感,紀錄和解讀白鷺的精神世界,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生物學、動物行為學價值。
著有攝影集《真如世界》,作品及專題在《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家》、《大眾攝影》、《數碼攝影》、《攝影之友》、《映像》等專業(yè)攝影雜志、報刊上大量發(fā)表,在國內外大型比賽和影展中屢獲殊榮,《夢鷺—情感?行為》在第十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獲得優(yōu)秀自然攝影師稱號。